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及林种配置_第1页
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及林种配置_第2页
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及林种配置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及林种配置第一节 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 一、水土保持林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地位在山区和丘陵区,不管从水土保持林占地面积和空间,从发挥其控制水土 流失,调节河川径流, 还是为开发山区,开展多种经营,形成林业产业进而提 供经济开展的物质根底等方面,水土保持林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水土保持林的功能1生态屏障2林业产业防护林体系:根据区域自然环境条件, 以防风固沙、 水土保持、水源修养等林种为主体, 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片、带、网相结合所形成的综合森林防护体系。 防护林体系的形成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地 带性, 不同地区的生

2、态环境有其自己的特征, 各区域、各类型的生态环境是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即使是同一土地利用方式, 在不同地带所受到的灾害因 子也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灾害因子,不同地区的防护林、不同林种相互补充、 相互影响, 使全区不良生态环境因子得到改善, 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 有小到 大逐步形成区域防护林体系。、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水土保持林林种林种的生产性分水岭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护坡林用材林、经济林梯田地坎造林经济林、果树侵蚀沟道防护林用材林、饲料林、燃料林护岸护滩林用材林、经济林石质山地沟道造林用材林山地护牧林饲料林、燃料林坡地果园特用经济作物经济林、用材林池塘水库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山地渠道

3、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山地现有林包括天然次生林用材林、林特产品四、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的技术模式其技术模式的主要根底是作好各个林种在流域内的水平配置和林种的立 体配置。“水平配置是指水土保持林体系内各个林种在流域范围内的平面布局 和合理规划。“立体配置是指某一林种组成的树种或植物种的选择, 和林分立体结构 的配置和形成。五水土保持林的配置在不同的地形地貌部位上,根据水土流失的形式、强度与产生方式,安排 不同结构的林分,使其在平面与空间上形成合理的布局, 到达控制水土流失的 目的。按一定的树种、组成,一定的形式片、带、块等配置在水土流失地区 不同地形地貌部位上,具有特定防护作用和生产目的

4、的水土保持林。林种划分的依据:地貌部位、生产目的。林种命名:混合命名法。总原那么:以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为原那么,根据水土流失特点与土地利用方向安排水 土保持林林种。a. 以小流域为根本单元;b. 全面规划,长短结合;c. 考虑林种的特性,地形条件,水土流失特点;d. 形成完整的水土保护体系与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在区域人工生态系统建设的总目标下, 以优化土地利用为根底,以发挥当地水土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潜力为依据,以防护林为主,与用材林、经 济林、薪炭林和特用林相结合的科学布局,组成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生 物学稳定、功能完善的防护林体系。林种内林分立体配置应强调的问题是:1针对防灾需要和

5、所处立地类型和质量,合理选择树种或植物种;2据所选定的树种和植物种,研究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恰当地处 理好种间的关系;3林分密度确实定,除应考虑林业上确定林分的一般原那么外,还应注 意林种的防灾需要和应用树种、植物种的特性。二、坡面水土保持林一坡面水土保持或水源修养用材林1.目的水土流失的山区和丘陵区坡面水土保持林主要配置在:1由于过度放牧、樵采等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山地坡面。2在小流域植被状况恶化的高山远山的水源地区山地坡面。 3 由于山地道路、 水利工程或山区矿山开发而出现的大面积坡面裸露地方。2. 配置特点水源地区水源修养用材林的封山育林在这类山地依托残存的次生林, 或草、灌等植物, 采

6、用封山育林以到达恢 复水源修养林并形成稳定林分的目的。封山育林除了政策、 管理、保护等措施外, 培育技术上主要是林分的密度 管理和林分结构的调整等。1人工营造坡面水土保持用材林护坡用材林建议采用以下型式:a. 主要乔木树种行与灌木带的水平带状混交。沿坡面等高线, 结合水土 保持整地措施,先造成灌木带,带间距 46m ,灌木成活后,经第一次平茬, 再在带间栽植乔木树种 12 行,株距 23m 。b. 乔、灌木隔行混交。乔、灌木同时栽植造林,采用乔、灌木行间混交。c. 结合农林间作,乔木或灌木营造纯林。二护坡薪炭林1.目的、状况和特点目的:解决农村生活用能源,控制坡面的水土流失 状况:农村生活用能

7、源严重短缺 特点:薪炭林营造投资少,见效快,生产周期短;薪炭林作为燃料不污染环 境;良好的薪炭林, 其水土保持及其它综合经济效益也不容无视。2.树种选择1生物量高海南:尾叶桉、马占相思、赤桉、细叶桉、斑皮桉, 20 60t/hm 2.a 广西:窿缘桉, 2.a四川:刺槐,;麻栎, 2.a黑龙江:短序松江柳,2.a干重内蒙古:沙棘,2.a干重2萌生能力强 北方:沙棘、紫穗槐、柽柳、沙柳 南方:木荷、红锥、黎蒴、桉树、相思、栎类、桤木 及时平茬,多数可连续经营 5 10 代以上3热值高4适应性强3. 配置1 土地利用规划中,可选择距村庄居民点较近,交通便利而又不十分 适于用作较高经济利用如农业、经

8、济林、用材林、草场 ,或水土流失严重 的坡地作为人工营造护坡薪炭林的土地。2 规划主要考虑因素:薪柴需求与开展潜力,人口密度与增长率,宜林地 面积与森林资源,交通、自然与社会经济。3 造林密度在立地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适当密植,尽量造混交林;灌木北方xX,南方X。 4 种植点以控制坡面水土流失、生物量高为原那么。4. 经营薪炭林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经营形式, 如薪炭专用林, 用材、薪炭结合 的块状、带状经营等。大局部薪炭林采用再生能力强的灌木如柠条、沙棘、马桑等,同时, 也可将一些乔木如北方的刺槐、白榆,南方的都槲、栎类乔木树种等以灌 木状来经营。对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封山育林、 轮封轮伐,或

9、通过对低价值林分的 改造,来获取和提高薪材产量。薪炭林建设要逐步由粗放经营向科学管理、集约经营转换,由单效益向多 效益综合开发利用方向开展。轮伐期、采伐期:新营造的薪炭林开始采收利用的年限。决定于树种生长特性、 造林密度、数量、成熟期。年,3 4年,4 5年。适时采收,否那么林木自然分化生物量会降低。23年:马桑、短序松江柳、蒿柳、沙棘、梭类、相思、密植的马尾松。1年:密植的窿缘梅、紫穗槐、胡枝子、刺槐;36年:栓皮栎、麻栎;56年:马尾松、刺槐;米收:平茬季节南北方均以冬季为宜,沿海地区夏季平茬留桩高度:一般略高于地面即可栎类 与地面平齐,以后逐次增咼根颈处皮厚发芽困难大叶相思一一留伐桩高6

10、0100cm 萌芽力高,条数多马占相思一一留伐桩高5075cm萌芽力高,条数多沙棘-连根一起平掉提高分蘖力沙枣-在主杆萌枝处削枝取柴桤柳每隔78年地面平茬一次出现萌条数量少、纤细,老桩根开始腐朽时应将老桩刨去, 重新整地造林 作业方式5种矮林作业:指栽植的林分或林木到达经营目的时 即采收年龄时全部伐 除,利用树木自身萌芽或根蘖性能,产生新的一代,每隔几年轮伐一次,如此 反复多代乔木修枝作业法:用材林造林密度较大,中间进行一定次数和强度的间伐 和修枝,在获取薪柴的同时促进林木生长中林作业法:在同一林地上既有乔木林又有灌木林的作业方式,使乔林和矮林相结合形成复层林冠结构。乔林采用皆伐的方式,每隔2

11、3年复采一次头木作业法:头木作业是利用一些乔木树种树干的萌生能力强的特性, 在 树干一定高度处截干,使树干顶端萌发出新枝。以后每隔 27年砍伐萌条一 次,如此反复多代后主伐更新鹿角桩作业法:主要用于无萌芽更新能力的松类马尾松。在造林后5 6年冬季于树干高处,去主干上部两轮枝条,保存基干部的34盘枝条,截去枝梢,促进侧枝生长。以后每隔 2年砍去侧枝梢和粗大的老枝作为薪柴。2000年农村需薪柴万吨标准煤,人均吨标准煤/人.年;平均薪炭林产量 吨标准煤,那么2000年全国应有万ha薪炭林。三复合林牧护坡林1. 目的为恢复植被或人工培育牧草创造必要的条件,利用林业本身的特点为牲畜 直接提供饲料,并保障

12、牧坡或草场免于水土流失和大风、寒冻之害。2. 配置1树种选择a. 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b. 适口性好。c. 营养价值高,含有较高蛋白质和其它营养元素。d. 生长迅速,在幼林时即可大量提供饲草。e. 萌孽力强,平茬或放牧后能迅速恢复。f. 除主要作为饲料树种外,应同时具有其它的经济效益。2丨梯田地坎造林考前须知扦插造林的树种:红柳、杞柳、乌柳;植苗造林的树种:紫穗槐、胡枝子、桑树、白蜡、文冠果;播种造林的树种:柠条、文冠果。扦插造林注意:扦插的角度位于铅垂线与地坎斜面法线之间。五水流调节林带1.目的吸收地表径流,防止坡地水土流失,改善坡地水分条件2.配置 林带沿等高线走向;林带宽度与产流面积

13、、降雨特性、坡长坡度、径流系数、林带入渗能力有关; 林带间距与坡长坡度、土壤侵蚀强度、土地利用方式、降雨径流等因素有关; 林带结构为紧密结构。3. 适用:缓坡丘陵、漫岗区4 林带宽度的计算、径流调节林带设计暴雨径流系数,24h暴雨量50mm,林地入渗率,上方农田坡长80m。 林 带宽度78m,即1 : 1024h暴雨量100mm :林带宽度1718m,即1 : 4524h暴雨量200mm :林带宽度5657m,即1 :或3: 4第三节山区水文网、侵蚀沟道的水土保持林一、土质侵蚀沟道的水土保持林一目的获得林业收益的同时发挥保障沟道生产持续、 高效的利用;稳定沟坡,控 制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

14、张的目的,从而为沟道全面合理的利用,提高 土地生产力创造条件。二配置特点以黄土高原为例,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1侵蚀开展根本停止,沟道农业利用较好,沟道采用了打坝淤地等措施到达稳定沟道纵坡,抬高侵蚀基点的地区。此类地段应在现有 的耕地范围以外,选择水肥条件较好、沟道宽阔的地段,开展速生丰产用材林。 还可以利用坡缓、土厚、向阳的沟坡,建设干、鲜果园。造林地的位置可选在 坡脚以上沟坡全长的2/3处。2侵蚀沟系的中、下游,侵蚀开展根本停止,沟系上游侵蚀开展较活泼, 沟道内进行了局部利用。在有条件的沟道打坝淤地、修筑沟壑川台地、建设根本农田;沟头防护工 程与林业措施的结合,如配置编篱柳谷坊、土柳谷坊,

15、修筑谷坊群等;在已停 止下切的沟壑,如不宜于农业利用时,最好进行高插柳的栅状造林。3侵蚀沟系的上、中、下游,侵蚀开展都很活泼,整个侵蚀沟系均不能进 行合理的利用。对这类沟系的治理可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距居民点较远又无力治理,采用 封禁的方法;二是距居民点较近处,在沟底设置谷坊群,固定沟顶、沟床的工 程措施并结合生物措施。根本控制侵蚀后,再考虑进一步的利用问题。三丨治理措施第一阶段侵蚀沟:农业措施,径流比拟大时,修筑梯田吸收径流第二阶段侵蚀沟:远离居民点时封沟,全面造林、种草;离居民点较近、对交通、村镇、农田 等构成威胁时,采取工程与生物相结合的治理措施,防止沟头前进,沟底下切。第三阶段侵蚀沟:

16、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沟头、沟底、沟岸要进行全面治理第四阶段侵蚀沟:进行农业、牧业、林业利用,防止新一轮侵蚀开始。集水面积小,来水量小时在沟头修筑涝池,全面造林;集水面积极小时,把沟头集水区修成小块梯田,在梯田上造林;集水区比拟大,来水量比拟多时,要在沟头修筑一道至数道封沟埂, 在埂的 周围全面造林;在集水面积大,来水量多时,修数道圭寸沟埂,在垂直水量方向营造密集的灌 木林带。作用:抬高侵蚀基准,防止沟道下切。设置原那么:顶底相照。位置:先支后干,肚大脖细,地基坚实,离开弯道。数量:沟道长度、谷坊高度。作用:防止沟道下切,缓流挂淤;沟底栅栏状造林:适用:坡度较缓的中下游沟道;结构:5080m横

17、向栽植35行树木,紧密结构;沟底全面造林;沟底坡度5 %时,结合土柳谷坊,全面造林,造林时注意流出水路。目的:稳定沟坡;配置:在坡脚处造林。该处是沟坡崩塌堆积物的所在地,土壤疏松,水分条件比拟好,可栽植经济林树种。结构:在坡脚1/21/3处,造片林。目的:防止径流冲刷造成崩岸,稳定沟岸;配置:在沟沿造深根性灌木树种,靠外侧营造乔灌木混交林带;如果沟坡没 有到自然倾斜角时,可以预留崩塌线。结构:靠沟沿35行紧密结构的灌木带,紧靠灌木带营造乔灌异龄、复层 混交林。二、石质山地沟道利用及水土保持林的特点一目的分散调节地表径流、固持土壤,保持稳定治沟工程和防护沟道土地的持续 利用,在发挥防护作用的根底

18、上争取获得一定量的木材收益。二配置在山地坡面得到治理的条件下,在主沟沟道可适当进行农业经济林利用;在一级支沟或二级支沟的沟底有规划地设计沟道工程; 在沟道下游或接近沟道 出口处,在沟道水路两侧多修筑成石坎梯田或坝地, 并在坎边适当稀植一些经 济树种和用材树种。为防治山地泥石流,坡面营造水土保持林时,在树种选择和林分配置上应使之形成由深根性和浅根性树种混交异龄 不同造林时间的复层林。成林的 郁闭度应到达以上。并注意采取适合当地条件的山地造林坡面整地工程 如水 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鱼鳞坑等。第四节山地池塘、水库防护林一、营造池塘、水库防护林的目的1. 固定库岸,拦截并减少进入库区的泥沙,延长塘库的使用寿命;2. 提高塘库的景观价值和美学吸引力;3. 控制浪蚀;4. 减少塘库水面蒸发。全国现有水库82870座,总库容4475亿m3,其中大型353座,中型 2428座,小型80089座。三峡水库设计100年后防洪库容为86%,发电库 容为92 %,小浪底水库的拦沙库容仅为 20年。东北饱满水库使用30多年,仅仅淤积1 %,使用到1000年才淤积40 %。二、池塘、水库防护林的配置与营造池塘、水库防护林的配置包括三大局部:库区上游集水区的各种水土保持林坝体前面以高的地下水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