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_第1页
1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_第2页
1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_第3页
1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_第4页
1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与健康一、名词解释:1 .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防制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2 .三级预防: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具体措施,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3 .环境: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实的或远期的作用。4 .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活动领域的总称,是由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所构成。不仅是生物生长的场所,也是生命诞生、繁衍和发

2、展的场所。其中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交换。5 .原生环境:是指自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原生环境存在着多种对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但有些原生环境由于各种原因也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6 .次生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是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的主要环境因素。7 .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8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随着剂量增加,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9 .物质蓄积:经过多次反复暴露后,环境中有害因素或环境化合物在体内具有蓄积性

3、,如果在机体靶器官和组织中的浓度或剂量蓄积到有害作用水平,就将这种现象称为物质蓄积。10 .功能蓄积:机体虽然长期接触某种环境有害因素或化合物,却难以在体内检测出该物质,但这种有害效应可以逐渐累积,最终导致器官或组织机能的改变,表现出中毒的病理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11 .易感人群:当环境发生改变或环境中有害因素发生作用时,人群对此的反应存在着差异。通常将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12 .环境应答基因:是指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的相关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导致人群易感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某些环境暴露疾病具有高度相关性。13 .生态系统:在自

4、然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生物群落之间逐步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在这个系统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循环。这种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14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各个组成部分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它不断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转移,使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输入、输出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15 .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形成的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16 .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可

5、通过食物链从一种生物体向另一种生物体转移,并逐渐增大在生物体中的浓度。通过食物链,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环境污染物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17 .生物蓄积作用:指同一生物个体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因而在生命过程中该物质在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的现象。18 .生物浓缩作用:指生物体摄入环境中某种物质后加以浓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高于环境浓度的现象。19 .温室效应:大气层可使短波辐射直接透过,而吸收大部分来自地球的长波辐射,并以逆辐射的方式吧热量传给地球,大气层对地面的这种温度保护作用称为温室效应。20 .酸雨:降水(包括雨、雪、雹、雾等)pH值小于5.6

6、5时称为酸雨。21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组成发生不可逆的变化,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和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并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22 .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作用,生成理化特性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的物质,称为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一般来说二次污染物的危害性往往大于一次污染物。23 .二次污染:由于某些原因,使已经转移的污染物又返回原来的环境中时,即造成二次污染。24 .空气离子化: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如宇宙射线、紫外线、雷电、海浪等),气体分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出轨道而形成阳离子,该跃出的电

7、子即吸附在另一个气体分子上而形成阴离子。25 .大气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空气的构成和性状发生改变,并超过大气本身的净化能力,从而对人类生活和健康,对其他动植物的生长和寿命产生直接和间接危害的现象。26.IP:是指粒径w10m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可进入人体呼吸道的颗粒物质。27 .PM2.5:直径w2.5m的颗粒物,是由直接排入空气中的一次微粒和空气中的SO2、NOx和NH3等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转化生成的二次微粒组成。由于其粒径小更易被吸入深部呼吸道,再加上它的载体作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其他粒径的可吸入性颗粒物更大。28 .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主要是由机动车尾气排入大气中的NOx和V

8、OCs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混合烟雾。29 .EDCS: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合物,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体内内分泌功能的环境化学污染物,已发现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合物对雌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睾酮等呈现显著干扰效应。30 .大气卫生标准:是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法定最高限值,是防止大气污染、保护居民健康,评价大气污染程度、制定大气防护措施的法定依据。31 .一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是指任何1小时内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32 .日平均浓度限值:是指任何一天内多次测定的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33 .水体污染:是指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使污染物进入水体,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

9、质和水底质的理化特性及水中生物的组成等发生改变,造成水质恶化,影响了水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34 .水体富营养化:当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水库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富营养化。35 .水俣病: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地区居民长期食用该湾中含有甲基汞甚高的鱼贝类而引起的一种公害病。36 .菌落总数:是评价水质清洁度和考核净化效果的指标,菌落总数增多说明水受到微生物污染,但不能识别其来源,必须结合大肠菌群等指标进一步判断污染来源及水质安全程度,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菌落总数每毫升水中不超过100C

10、FU(菌落形成单位)。37 .总大肠菌群:是一群在37c培养24-48小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抱杆菌,它不只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粪便,还能来自植物和土壤。38 .耐热大肠菌群:是总大肠菌群中在44.5C仍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一类细菌,主要来源于人和温血动物粪便。39 .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大于-1者,具有杀菌作用,均为有效氯。40 .需氯量:是指氧化1L水中的有机物、还原性无机物和灭菌以及完成某些氯化反应等所消耗的有效氯量。41 .余氯:是指加氯消毒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剩余的有效氯。包括游离性余氯,即HOCl,OCl-和化合性余氯,即NH2C1和NHCl2。42 .加氯量:

11、是加氯消毒时投加的有效氯量,为需氯量与余氯量之和。43 .地方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一类疾病。44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有些地区水或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长期饮水、摄食后导致体内的某些微量元素也相应的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疾病,属于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是地方病的最主要类型,也是预防医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元素缺乏性地方病,如地甲病和元素中毒性地方病,如地氟病。45 .IDD:碘缺乏病,是因长期摄入量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而导致的一类疾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产等。46 .地方性氟中毒:是因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引起的一种全身

12、性疾病,又称为地方性氟病。47 .土壤污染: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并且达到一定的程度,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48 .痛痛病:是发生在日本神通川流域,因用含镉废水灌溉农田而引起的公害病,患者全身疼痛,终日喊痛不止,故名痛痛病。、问答题:比较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异同之处?(6分)答:共同点:两学科的任务均是针对健康和疾病,工作中都应用病理学来探索疾病,应用生理学知识来研究健康。(1分)区别:(5分)区疝、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研究对象人群个体研究内容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疾病分布规律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研究方法生物、物理、化学知识、医学知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卫生学)诊治

13、知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研究目的促进健康,预防疾病,防治伤残和夭折,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使已有疾病治愈或缓解,减少病人痛苦,尽量延长寿命实现目标手段依靠社会上公共卫生措施和手段,需要社会上每个人的参与与努力,是一种群体医学医患配合试述影响环境对人体作用的因素?答:(1)污染物的理化性质(1分)(2)剂量-效应(反应)关系(1分)(3)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1分)(4)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1分)人群易感性(1分)试述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10分)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构成一个金字塔形的人群健康效应谱:(3分)如%对健康“-条屣病金有影响可逆八理代偿於您-_7座变

14、化不叭对健康存,生理奶誓增加(不引起生隈化)潜在影响*/受影响人群的比例、”;对图的说明:/1.(i)由图可见环境因素人体的影响是一个连续的变化风,由生理性向病理性发展。(1分)(2)由图可见预防工夕他重要性。(1分)(3)该图可分为五少唳触(亦称暴露)及反应水平:最低水平:人体接触该有害因子可使该因子在体内的总负荷增加,但不引起人体代谢、生理等功能的任何变化。(1分)第二种水平:环境与机体负荷进一步增加,引起了代谢、生理学的改变,但此种改变无病理生理学意义。(1分)第三种水平:是接触水平可以导致明显的代谢、生理学的改变,即病理生理学的改变,称为病前状态。(1分)第四种水平:引起明显的疾病状态

15、。(1分)第五种水平:引起死亡。(1分)当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3分)(1)全球性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白原因及危害(10分)答:原因:大气层可使短波辐射直接透过,而吸收大部分来自地球的长波辐射,并以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传给地球,大气层对地面的这种温度保护作用称为温室效应(2分)。温室气体(包括CO2、CH4、N2O、03、CFC等)能捕捉约90%的外逃热辐射,并能长时间保留住。当有温室效应的气体浓度增加时,将加剧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2分)。危害:由于热浪冲击导致循环、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死亡率上升。(1分)一些虫媒疾病随气候变暖可使流行范围扩大。(

16、1分)(1分)(1分)使沿海低地遭受被淹没的危加快了水的蒸发,导致降雨量增加,助长了灾难性暴风雨的形成。使气候带移动,森林将受到严重破坏,使物种灭绝问题更加恶化。使海洋上层海水升温膨胀和极地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险。(1分)对农业生产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产量,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干旱、病虫害流行。(1分)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有哪些?(5分)答:环境污染物或环境有害因素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空气、水、食物等)、多种渠道进入人体。(1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往往是以慢性损伤为主,具有低剂量(浓度)、长期反复作用的特点。(1分)环境污染的范围大,受环境污染影响人群广泛且反应个体差异较大,包括老、幼、病、弱

17、以及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易感人群,因此造成的健康危害表现出明显多样性。(2分)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时引起的健康危害往往是多因多果,增加了健康效应的复杂性。(1分)试述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危害?(10分)1)急性危害: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中,可导致暴露人群在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1分)(1)大气污染的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分)(2)事故性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事件:印度博帕尔异氟酸甲酯泄漏事件(1分)(3)生物性污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SARS(1分)2)慢性危害:环境污染物或环境有害因素低剂量、长期反复作用于机体时,可产生一系列的慢

18、性危害。(1分)(1)慢性中毒:水俣病、痛痛病(1分);(2)致癌作用(1分);(3)致畸作用(1分);(4)致突变作用(1分)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免疫抑制(1分)试述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8分)急性中毒(1分):主要有烟雾事件和生产事故引起(2分)造成慢性危害及远期影响(1分)可致眼和呼吸系统慢性炎症(1分)免疫力下降,非特异性疾病多发(1分)与变态反应有关(1分)致癌作用(1分)试述保证居室空气卫生质量的措施?(8分)答:住宅的地段选择:住宅的位置应选在大气清洁的地区,周围环境无各种污染源,并有绿化地带与闹市、工业区和交通通道隔开。(1分)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选择:住宅建筑材料和室内

19、装饰材料不应释放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为了减少室内积尘和尘蛾,在室内尽可能避免使用毛制的地毯或挂毯等装饰品。(1分)合理的住宅平面配置:住宅的平面配置要防止厨房产生的煤烟和烹调油烟吹入居室;防止厕所的不良气味进入起居室;避免各室间互相干扰等。(1分)合理的住宅卫生规模:住宅内各室的容积、室高、面积应足够;朝向要合乎卫生要求,有利于日照、采光和通风换气。(1分)采用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有条件地区,厨房应使用煤气或电热烹饪设施;厨房应安装排气扇或排油烟机,厨房必须注意通风排气。(1分)改变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改变烹调习惯,烹调时降低油温以减少油烟逸散,减少油煎、油炸方式制作食品。提倡不吸烟,禁止

20、在室内吸烟。坚持合理的清扫制度,养成清洁卫生的习惯。(1分)定期清洗和保养各种设施:尽量采用自然通风。使用空调设施的,空调过滤装置应定期清洁或更换,空调制冷系统的冷却塔应定期检查、清洁和消毒。室内新风量的要求为每小时30m3/人。(1分)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健全卫生法制。(1分)我国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学要求有哪些?(3分)答:流行病学安全,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1分)感官性状良好:饮用水外观应无色、透明、无臭、无异味;(1分)化学组成对人体无害:饮用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1分)影响混凝的因素有哪些?(6分)答:原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性质和含量;(1分)原水中荷电的

21、溶解性有机物和离子的成分和含量;(1分)水温;(1分)水的pH值和碱度;(1分)混凝齐1j的品种、质量和用量;(1分)混凝剂的投加法、搅拌强度和反应时间。(1分)试述饮水氯化消毒的原理和影响因素?(10分)答:饮水氯化消毒的原理:氯气或其他氯化消毒剂溶于水后,在常温下即很快水解成次氯酸(HOCl)(0.5分)。HOCl分子小,不荷电,易穿过细胞壁(0.5分);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内蛋白质、DNA和RNA等物质释出(1分),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主要是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疏基被氧化破坏,糖代谢受阻),从而使细菌死亡(1分)。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1分)饮水氯化消毒的影响因素:加氯量和接触时间(0.5分):要保证氯化消毒的效果,必须向水中加入足够的消毒剂,并有充分的接触时间(0.5分)。加氯量为需氯量与余氯量之和。游离性余氯要求接触30分钟后,有0.30.5mg/L余氯;化合性余氯要求在接触12小时后,有12mg/L。(0.5分)水的pH值(0.5分):HOCl的杀菌效率约较OCl-高,故消毒时PH值不宜太高(0.5分)。水温(0.5分):水温高,杀菌效果好(0.5分)水的浑浊度(0.5分):浊度大不利于消毒(0.5分)水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0.5分):一般来说,大肠杆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