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塌方段处理方案_第1页
隧道塌方段处理方案_第2页
隧道塌方段处理方案_第3页
隧道塌方段处理方案_第4页
隧道塌方段处理方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隧道塌方段处理方案#摘 要 本文以#隧道塌方为例,介绍了一般隧道塌方的具体处理方案,包括临时加固措施、塌方段初期支护施工、泵注混凝土填充、小导管注浆施工等塌方处理工序。关键词 隧道 塌方 处理方案1 工程概况1.1 概述#隧道位于#至#高速公路安康东#段,全长3660m,里程桩号为K87+380K89+209。隧道区位于秦岭山区与大巴山山区交汇处,属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隧道范围内中线高程283.2580.5m,最大高差约297.3m。山体自然坡度20°55°,植被较发育。进、出口均处于陡斜坡地带,山坡处于稳定状态。1.2 地质概况隧址区下伏岩层主要为寒武系鲁家坪组(1

2、l)炭硅质板岩、硅质板岩,岩层产状340°-19°21°-27°,岩层产状变化不大,呈单斜构造。(1)炭硅质板岩(1l)-1:深灰色,强风化,变余炭硅质结构,板状构造,岩石组织结构大部分已破坏,节理裂隙发育,裂隙多被石英细脉充填,岩芯多呈碎屑状,少量呈碎块状,岩体极破碎。该层广泛分布于隧道区,钻孔ZS-37揭露到,层厚为13.5m;弹性纵波速度VP为1000m/s1900m/s。(2)硅质板岩(1l)-1:灰色,强风化,岩石组织结构大部分已破坏,矿物成分发生显著变化,局部可见变余硅质结构,板状构造,岩芯多呈碎屑状、块状,少量短柱状,岩质较软,岩体破碎。该

3、层主要分布于隧址区安康端,仅钻孔SZS-57揭露到,层厚为72.9m;弹性纵波速度VP为1000m/s1900m/s。(3)硅质板岩(1l)-2:色,中风化,变余硅质结构,板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偶尔见铁质侵染,局部见有石英脉充填,岩芯多呈柱状,少量呈块状,岩质较坚硬,岩体较破碎,该层主要分布于隧址区安康端,钻孔SZS-57、剥探点SBT-9揭露厚度为25.0m79.1m。RQD=35%;弹性纵波速度VP为2100m/s2700m/s。1.3 水文地质条件隧址区地表水不发育,主要地表水为洞口附近及洞身山间冲沟流水,均为山区溪流型沟谷,流量随季节性变化明显,雨季流量大,暴雨时易发山洪,旱

4、季流量小,甚至干涸。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地表径流形式排泄。隧址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中的风化裂隙水。山区岩体破碎,含少量裂隙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冲沟等低洼部位以地下径流形式排泄;斜坡部位以沿裂隙渗流形式或受地形切割排出地表,水量较小。2 隧道塌方情况2.1 塌方段原设计参数塌方段落设计为级深埋围岩,初支衬砌参数为:拱部90°范围R25超前锚杆(4.5m长、间距0.4m)、H14格栅拱架(间距1m)、D25中空注浆锚杆(间距1m×1m、长度3.5m)、单层钢筋网片(8、网格20cm×20cm)、喷射混凝土(C25、20cm厚)、衬砌混凝土(C25、40cm厚,无

5、仰拱)。2.2 塌方情况2010年7月12日10时40分,#隧道上行线K88+243K88+240段右侧下导进行开挖爆破(洞身上导掌子面里程为K88+175),随即K88+249K88+240段拱部及洞身右侧发生塌方,K88+249K88+260段右侧初支出现明显变形、开裂,最大塌方高度4m,总塌方量约800方。2.3 塌方原因分析该段洞身右侧围岩整体性较差、坍塌岩层极为松散,由于洞身右侧下导开挖爆破引起上导初支拱脚失稳,使得洞身右侧岩层连带拱顶发生塌方。与塌方段相对应的#隧道下行线(与上行线相距40m左右)ZK88+172ZK88+440段围岩极为破碎,且出现煤层,已经由级深埋围岩变更为级深

6、埋围岩进行施工,但上行线洞身岩层未出现明显变差,业主及设计院不予以变更。3 塌方段处理 经我部与业主隧道专家集体商议,决定采用以下方案处理该塌方段:首先加固变形、开裂段,保证该段围岩稳定;其次按三台阶施工法对塌方段进行处理(按级深埋围岩支护参数),塌方部分采用混凝土回填,拱部处理完成后再依次开挖、支护中导、下导;最后清理坍塌石方,并对K88+200K88+240段上导增设小导管锁脚支护,保证后续工程施工安全。3.1 加固变形、开裂段落对变形、开裂段落进行断面测量,按照测量断面尺寸加工18工字钢拱架。钢拱架按0.8m间距布设,环向采用50×4小导管(环向间距2m,长度3.0m),小导管

7、必须与钢架焊接,注浆锚固。钢架架设时,尽量使钢架紧贴初支表面,空隙处采用木楔塞紧,钢架纵向采用22钢筋焊连牢固。钢架支撑加固的同时,在变形段落加密布置监控量测点,包括拱顶下沉量测点和水平收敛量测点。量测点布置完成后,每两小时测量一次,量测结果表明该段变形没有加剧。3.2 塌方段初期支护施工初喷。为保证塌方面岩层稳定及初支施工人员安全,必须对塌方面进行初喷封闭,初喷厚度不得小于10cm。由于塌方段较高,不适合人工直接进行初喷,我部采用挖掘机配合进行初喷施工。将喷射管直接固定在挖斗上,由挖掘机控制其来回移动,根据喷射效果由人工调整加水量。我部共分4次进行初喷,保证初喷厚度在10cm以上。初支施工。

8、初支钢架采用20b工字钢,钢架加工半径比原设计增大50cm,钢架间距60cm,钢架拱脚直接坐于拱腰平台处,纵向采用22钢筋连接,拱脚采用小导管锁脚,保证钢架自身稳定。由于坍塌段较高,不设置环向锚杆,直接采用50×4小导管进行注浆锁脚。为保证初支结构的承载力(保证后期泵注混凝土),采用4层钢筋网片,网片顶部覆盖防水板,保证初支混凝土喷射厚度不小于50cm。初支施工工程中,注意预埋泵注混凝土用泵管及注浆小导管,甭管上口位置应相互错开,以满足分次泵注混凝土要求;小导管上口与塌方拱顶相接,用于最后注浆施工,保证塌方段落顶部无空洞。3.3 拱顶泵注混凝土、注浆初支喷射混凝土施工7天后即可进行拱

9、顶泵注混凝土施工。施工前,采用20cm×20cm方木对初支进行支撑,保证在泵注混凝土过程中初支稳定。第一次泵注混凝土200方,第二次泵注混凝土300方,第三次泵注混凝土195方。每次泵注间隔时间为4天,在保证泵注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下一次泵注施工。泵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采用小导管注浆来填充拱顶剩余空洞,保证拱顶密实无空洞。3.4 中导及下导施工由于右侧中导及下导初支后面全部是塌方碴体,为保证上导初支稳定,中下导全部采用小导管超前注浆施工,尽量使初支背后虚碴粘结为整体。中下导直接采用挖掘机开挖,每循环进尺不得超过1榀钢架(60cm),且采用50×4注浆小导管作为锚杆,与

10、钢架焊接牢固,保证中下导初支背后虚碴稳定。3.5 后续工程施工塌方段初支施工完成后,即可清理该段的塌方碴体,同时加快该段二次衬砌施工进度,保证该段二次衬砌施工质量,尽早恢复洞身正常施工。为保证K88+200K88+240段下导施工稳定,特对每一榀已施工上导格栅钢架增加锁脚小导管,并使其与格栅焊接牢固、注浆饱满。4 塌方处理的施工要求     (1)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安全应急预案,并及时制定处理方案。     (2)事故发生后,及时对塌方段附近初支增设监控量测点,定时观测,并将观测记录结果及时汇报给主管领导。  

11、  (3)在塌方处理过程中,应以安全为重,增加安全防护人员值守,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洞内;现场若出现紧急情况,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     (4)应加快塌方段处理速度,并保证塌方段施工质量、安全。5 结论(1)隧道初支施工中,必须保证初支钢架锁脚锚杆的施工质量,特别是在软弱围岩段,必须增加锁脚锚杆数量或采用锁脚小导管注浆加固。     (2)隧道初支混凝土必须喷射密实,消除初支背后空洞,严禁拱顶出现大面积连续空洞现象。    (3)隧道软弱围岩段二次衬砌施工必须紧跟开挖掌子面,使其与初期支护共同参与受力,及时稳定洞身周围岩层。    (4)塌方处理方案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塌方体周围岩层的稳定性及处理塌方人员的人身安全,所以应该认真制定塌方处理的方案、步骤以及相关防护措施。    (5)隧道塌方后,不要轻易去清除塌方碴体,应先待塌方体相对稳定后,对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