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的历史地位_第1页
学堂乐歌的历史地位_第2页
学堂乐歌的历史地位_第3页
学堂乐歌的历史地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堂乐歌的历史地位在古代几千年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东方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自先秦到明清,可谓代代有高峰,蔚为奇观。近代,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突然面临许多新问题。甲午战争“庚子事件”之后,出现了照搬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的教育体制学堂乐歌。本文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内容、形式和发展经历四方面的详细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自1860年起,清政府为抵

2、御外辱,为培养急需人才,开办了新式学校,尽管在这些学校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使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向日本学习,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由于地域、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局限,中国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块“扶桑岛国”,于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时之风。康有为与梁启超一起热情宣传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

3、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章程。其中,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将“音乐”列为必设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以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为主;1907年又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章程规定,在女子初、高两级小学堂开设“音乐”课;1909年后,在修正初等小学课程中更是明文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以及在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1912年共和国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

4、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重视的。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的少数城市(如成都、昆明、武汉等)中也可以看到取得了明显新进展的明证。这些在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基础。例如李叔同就是由于在浙江两级师范的教学才促使他继续进行其创编学堂乐歌的活动、写出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作品;又如1914年四川省高等师范学校创设了“乐歌专修班”,聘请回国不久的叶伯和为其音乐教授,他不仅在那里开设了一系列音乐方面的课程、还为此编写了不少学堂乐歌(见顾鸿乔的叶伯和和他的“中国音乐史”,载音乐研究1989年第4期)。在当时,无论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或是维新

5、派的人士,对建立新式学堂和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唤起民众(主要指青少年学生、也包括新军士兵)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以维新派为主的知识份子,还有意识利用它向青少年进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教育,希望最终达到象日本那样、实现“变法维新”的政治要求。这样就使得本来应是主要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美育和普及音乐知识的普通音乐教育,担负起大大超过其原有使命的负荷。但正因为有了这个与千百万人民、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出发点,人们对在当时推行学校音乐教育和传播学堂乐歌给予了难以想象的热诚,使得对这项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涂上了一层崇高的神圣光彩、和赋予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时代紧迫感。 

6、0;  根据现存所掌握的资料的初步分析,具体可分为下列几类:1,通过不同的角度强烈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这在当时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主流。代表性的作品有何日醒、军歌、中国男儿、汉族历史歌、黄河、十八省地理历史及沈心工作词的体操兵操、李叔同作词的哀祖国、和祖国歌等等。 2,欢呼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的,代表性的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华航琛作词的光复纪念、沈心工词、朱云望作曲的美哉中华等。此类歌曲大多产生于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之后。3,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各样的所谓“军歌”,例如出军、出征、从军歌、妇人从军行、海战、

7、陆战、炮兵歌、行军、学生军等等。这可能是当时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受了日本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并与一些爱国知识份子切望迅速实现“富国强兵”理想的迫切心情有关。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代表性作品有秋瑾作词的勉女权、沈心工作词的女子体操(又名体操女子用)和缠足苦、冰兰作词的天足乐、叶中冷编的妇人从军、华航琛作词的女革命军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这些歌曲中都没有非常鲜明地提出“男女平等”的口号,也没有更深的触及这个问题的反封建实质,主要只是号召妇女要自强、自立,争取自己应得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在李叔同编的歌曲婚姻祝词的歌词中,则提出了要改变“男尊女卑”、要实现“权力平分”的思想。另外,这类题材

8、的歌曲的数量还比较少。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人能大胆提出这个问题,其意义就不可低估。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的题材,如格致、地球、电报、运动会、跳舞、文明婚、辟占验、游猎、划船、铁路、博览会、演说、英文、地理、阅报、竞争等。在这些歌曲中,有的还同时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6,结合学校的生活现实主要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审美教育的题材,代表性的作品有勉学、始业式、沈心工作词的祝幼稚生、曾志编的蚂蚁、沈心工编的赛船、竹马、和龟兔、叶中冷编的春之花、吴怀疚作词的春游、李叔同作词作曲的春游、和作词的送别、忆儿时、西湖等。这类歌曲在当时的学

9、堂乐歌中数量不算多,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所喜爱,因而流传面也比较广。7,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如陈颂平作词的尊孔、康有为作词演孔歌、胡君复编的忠君、五伦、和沈心工作词的孔圣人等。过去曾对这些歌曲认为主要出自洋务派、立宪派文人之手,其实当时即使是维新派的文人也还认为忠君和尊孔是天经地义的传统道德因此,在他们所编写的歌曲集中也包含有这一类的歌曲,尽管,总的说,数量是很少的因为,无论如何这样的题材内容已不再那么吸引人了,这些歌曲实际上也很少得到广泛的流传。 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学堂乐歌的创作,处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它是许多严肃的学者努力探索的结果,他

10、深受维新运动和维新思想的影响。同其他方面向西方学习一样,在音乐创作上也大胆吸取,只要认为有用,均可“拿来”。当时学堂乐歌歌曲基本上是以与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线谱记载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这一点后来在政府对小学开设音乐课的大纲中把授教“单音歌曲(即指齐唱曲)”作了明文的规定。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当时称之为“复音歌曲”)。有极少数的作品还附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而编成,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咏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歌调、曲牌填以新词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

11、极少有关。后来逐渐改为选取欧美的歌曲来进行填词,沈心工曾对此点专门作了自述。例如,沈心工编的勉学是根据美国艺人歌曲罗萨·李的曲调进行填词的;而他编写的拉纤行是根据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的曲调填词的;沈心工作词的话别,是根据原法国民歌一个半小时的游戏的曲调填词,而且这首歌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此外,象李叔同编写的送别,是根据美国通俗歌曲作家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李叔同编大中华,根据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的歌剧诺尔玛第一幕第三场中的乐队进行曲曲调填词;叶中冷编跳舞会,是根据当时英国国歌的曲调填词的;冯梁作词尚武精神,根据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所作的喜歌剧乡村卜者中一首舞曲曲调填词的

12、,等等。以我国民族音调填词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秋瑾作词的勉女权(与华航琛作词的体操同调);沈心工作词的缠足苦(与沈心工作词的苍蝇同调);沈心工作词的采茶歌;华航琛作词的女革命军;李雁行和李倬编的女子从军;文君作词的桃花院;以及前述李叔同作词祖国歌等。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既存在客观的原因,也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客观原因是:一方面由于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最初就是参照日本早期学校歌曲的经验发展起来的,而他们开始就是主要采取外国的现成歌调进行填词的;另一方面,当时我国热情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作者多数是留学国外的、或国内积极赞成维新的新派知识份子,他们中多数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特别是民族民

13、间音乐不甚熟悉;同时,从本世纪初清廷转而支持“废科举、办学堂”的改良主张,为了满足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堂急需学校的教师,曾一度大量聘请日本的教师来我国担任教学,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和“蒙养院的保姆”(即幼儿园的保育员),他们对我国的传统民间音乐则更不熟悉。主观原因是:当时我国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主要就是引进欧美和日本的体制和经验,而要改掉的主要就是与封建体制密切相连的传统旧文化(包括传统的“旧乐”),因而当时确实不少有改革要求的知识份子认为只有用西乐才能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效果。尽管当时这种思想认识是符合大多数积极拥护改革要求的进步主张,但今天看来应说是存在一定片面性的。

14、因为事实上象以我国的传统音调进行填词的祖国歌和勉女权都是当时比较受欢迎的学堂乐歌,它们也并不因此给人任何萎糜不振的影响。当然,在辛亥革命之后,这种现象也逐步有一定的改变。学堂乐歌的发展经历过去一般认为这种以选曲填词方式所产生的学堂乐歌在我国的流传主要仅限于从本世纪初至”五四”运动这20年,后来随着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特别以萧友梅创作的学校歌曲的发表,学堂乐歌以及它的这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已完全为创作的学校歌曲所代替。但实际上从”五四”运动以后,在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堂里,原来的学堂乐歌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的影响,而且还有一些音乐家(如丰子恺、吴梦非、邱望湘、钱君等)一方面进行学校歌曲创作、一方面仍然

15、继承学堂乐歌的传统方式继续进行有关选曲填词的工作,并且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它在相当一批出版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还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学堂乐歌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辛亥革命以前的将近10年;辛亥革命以后的将近10年;”五四”运动以后至全国解放以前。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它的逐步萌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是将对学堂乐歌的编写和传播直接同宣扬“富国强兵”的爱国教育和所谓“军国民教育”相联系,大家对此赋予很高的热情,也产生了一批具有明显爱国倾向的、对当时社会引起不小影响的、优秀的学堂乐歌代表作。第二个阶段可以说是它比较顺利的向全国普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大家对新的共和国的诞生表现了由衷的欢迎和很大的期望

16、,但不久又对在新的条件下所发生的种种复杂的政治斗争缺乏精神准备,因而反映在学堂乐歌中的题材内容是从关心政治到逐步回避政治、开始较多地注意联系青少年的生活现实和他们的审美要求、并相应产生了一批与之相连的学生特点更鲜明的作品。第三个阶段则是它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延续,由于这时在学校中的音乐课一般均已改称为“音乐课”,因此对它的称呼也就不再沿用“学堂乐歌”,而改为“学校歌曲”。 结论纵观上述学堂乐歌的兴起、发展、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学堂乐歌之所以能为近代国人所接受,是和当时救国的呐喊以及歌词本身所具有的新的思想内容息息相关。尽管它的创作方法,都是对日本和西方的借鉴或照搬,但它却在中国音乐历程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得到“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中引进的众多的硬件部分,如新式学校、教育体制、原版教材以及有关乐器,乐器制造工艺的技术和演奏技能的运用等”的同时;失去的却是“在采用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