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质教案设计_第1页
细胞质教案设计_第2页
细胞质教案设计_第3页
细胞质教案设计_第4页
细胞质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三节 细胞质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集中细胞器的形态。2描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特点,说出不同细胞器的主要功能。3. 说出细胞溶胶的功能。【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2通过学习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识图能力。3通过比较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等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对本节具体内容标准要求是“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从本

2、节内容看,主要是探究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这些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具体如线粒体和叶绿体这两种细胞器与细胞的能量转换密切相关,是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础;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与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和分泌密切相关;中心体参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液泡与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有关;溶酶体与细胞内的消化作用有关;细胞骨架的运动是胞质环流的原因。因此,这些细胞器的主要功能与新陈代谢等内容密切相关。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进行的。因此,在高中阶段有必要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高度,进一步讲述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主要功能的知识。本节内容的学

3、习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学习,因此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研究细胞的亚显微结构需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那些极细微结构平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加之细胞的结构名称多,概念多,细胞结构与功能又是多种多样,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比较陌生,学习时缺乏感性认识,较难理解、记亿。【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从细胞的亚显微水平理解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以及理解各种细胞器与细胞之间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建议课时】本节内容建议安排2课时。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细胞的基本结构,在本册的第一章又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知识,这都为本节内容学习打下了一

4、定的基础。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对细胞器的空间结构的了解还需通过多媒体演示再结合模型,这样才比较容易接受。由于本部分细胞的结构名称多,概念多,细胞结构与功能又是多种多样,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枯燥、烦琐,没有兴趣,所学内容不易记牢,因此要想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在初中阶段学生都使用过显微镜,因此观察黑藻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及胞质环流时,关键是引导学生需要耐心、细心地寻找观察目标。四、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材料。【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与学生自学、观察、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结合。【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在亚显微水平研究细胞溶胶和各种细胞器的

5、结构和功能,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挂图、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电脑课件等多种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并且可以通过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的实验与教学同步进行。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亚显微结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画板图并指导学生画出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用多种形式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认识微观世界下的生命形式,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总之,这部分内容唯有在直观条件下,从感性认识入手逐步地使学生理解和熟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这部分知识虽然识记的内容多,但也不可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对于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各种细胞器,要求学生学会识图,如在细胞核附近的高尔基体

6、和内质网怎么区别,对于重要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等不仅要知道结构名称而且能绘示意简图。此外,各细胞器的功能,时间一长,学生记忆易混淆。教学时,可教给学生一些识记方法,如采用列表对比、联系记忆等方法。如人体淀粉酶的合成、分泌需要哪些细胞器参与?首先要想到酶属于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车间是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后需由内质网加工、运输,经高尔基体再次加工、分拣、运输。以上这些生理过程均离不开能量的推动,线粒体通过有氧呼吸为上述活动提供能量。通过联想的办法,将细胞器的功能联系起来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细胞膜、细胞壁的内容;

7、从课件的模式图中,显然可见一个细胞除细胞膜、细胞壁外还有很多其他物质,由此引出细胞质、细胞器的概念,同时简单提到细胞核,向学生说明细胞核也是细胞器,但因其很重要,故而单独到后一节讲解。思考、回答温故知新细胞溶胶设问,若要研究细胞质内的物质,需要将他们各自分离开;借此介绍差速离心法,简单介绍其原理、步骤以及随着转速提高而沉淀得到的细胞器。先从离心最后得到的透明、粘稠的液体入手,介绍细胞溶胶定义、成分,重点为细胞溶胶的功能。学生思考通过分离方法的介绍,让学生对细胞器的名称及其大小先有大致印象。细胞器核糖体从最小的细胞器核糖体开始讲起。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就是在这里发生的。核糖

8、体是最小的细胞器,在所有细胞内都有分布,不论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都有核糖体,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原核细胞仅有一种细胞器,那就是核糖体。核糖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呢,分为两种,一种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这个内质网我们后面会具体讲,另一种是游离在细胞溶胶中的,我们根据他的分布,将核糖体分为两类,将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称作附着型核糖体,游离的就叫游离型核糖体。这两类都是合成蛋白质的,但是这两类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是不同的,附着型核糖体合成的是分泌蛋白,比如消化腺的消化酶、免疫反应时候的抗体还有一些激素,这些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的蛋白质,就是分泌蛋白了;而游离型的核糖体。产生的蛋白质是存在于细胞内的,例如呼

9、吸酶,血红蛋白这些。然后我们具体来看一下核糖体,也可以看P34的图,可以看到那些黄色的小颗粒就是核糖体,从ppt图上可以看到,核糖体是有两个部分的,大小两个亚基(这个我们不要求掌握),但是要掌握的是,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从他的组成上看,【问】那核糖体有没有膜?核糖体的内容大致就是这些。学生听课,思考学生思考并回答:没有,如果有的话就会有磷脂了。对最基础的细胞器有扎实的学习,利于之后对分泌蛋白的学习细胞器内质网从核糖体引导至内质网我们学习了核糖体,紧接着就来了解离他最近的内质网,大家看PPT上左边这张图,可以看到很多的小颗粒,这些就是核糖体了,【问】哪一类的核糖体?内质网的学习【自主

10、阅读】P34内质网和核糖体部分内容【提问】内质网分为哪两种?如何区分? 两种内质网的功能有何不同?内质网膜在细胞中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并回答:附着型核糖体学生阅读课本学生思考并回答: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有核糖体。粗:加工运输蛋白质;光:氧化酒精、合成磷脂等。内质网向外与质膜相连,向内与细胞核膜相连。所以细胞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膜系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细胞器高尔基体介绍高尔基体的分布、形态和功能,强调其动植物细胞中功能不同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阅读课本,结合PPT的动画,综合理解分泌蛋白从核糖体到内质网到高尔基体再到细胞膜的整体过程。总结蛋白质合成分泌的过程,提问,与分泌蛋

11、白合成、加工、分泌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在其中提供能量。学生思考并回答: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培养学生识图、综合各细胞器功能的能力细胞器线粒体带领学生阅读课本学习线粒体的分布、形状、结构、功能等知识线粒体是十分重要的细胞器,需要重点强调在讲解时可以同时在黑板上画线粒体的结构简图,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学生阅读课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练习巩固试炼习题学生思考、做题及时巩固五、相关链接 1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是细胞生物学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有:普通复式显微镜技术是光镜下观察细胞结构的基础,荧光显微镜技术与现代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在蛋白质与核

12、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定性与定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活体细胞则可以用相差显微镜及微分干涉显微镜观察,录像增差显微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光镜与电镜之间分辨率上的间隙;超薄切片技术是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基础,根据观察的需要还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样品制备方法;扫描电镜技术则是观察细胞表面形貌的有力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在纳米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优越性。细胞组分的分离与纯化可以用超速离心等技术;成分分析与细胞结构观察的结合便产生了细胞化学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免疫电镜技术、原位杂交技术等;同位素标记技术结合放射自显影可以研究多种生物大分子 在细胞内的动态变化。 细胞培养技术是生命科学的研究基础,也是当

13、今细胞工程乃至基因工程的应用基础。目前基于体外细胞培养,特别是干细胞的培养与定向分化的诱导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有可能在体外构建组织甚至器官,并由此建立了组织工程,同时在细胞治疗及其与基因治疗相结合的应用中也显示出诱人的前景。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皮肤移植和骨髓干细胞的移植。 当今生物学与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较强,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上,其他实验技术,如基因操作技术、各种生物化学技术、生理学技术、微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学技术等也常应用于细胞生物学,特别是在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更需各种技术的巧妙结合。 2核糖体核糖体是由核糖体的核糖核酸(符号为r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椭圆形的粒状小体,其中rRNA和蛋白

14、质的比例为1:1。蛋白质分子基本上排列于核糖体的表面上,rRNA分子被包围于中央。细胞内有的核糖体附着于内质网的外面,称为固着核糖体,即形成上面所谈到的粗面型内质网;有的不附着于内质网上,称为游离核糖体,常见于未分化的细胞中。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附着的情况也不相同。在某些细胞中,核糖体均匀地附着于细胞质中某一部分的内质网上;有的却集中地附着于细胞质中某一部分的内质网上。 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现在已知,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与游离于细胞基质中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有所不同。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主要是合成某些专供输送到细胞外面的分泌物质,如抗体、酶原或蛋白质类的

15、激素等;游离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多半是分布在细胞基质中或供细胞本身生长所需要的蛋白质分子(包括酶分子)。此外还合成某些特殊蛋白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等。因此,在分裂活动旺盛的细胞中,游离核糖体的数目就比较多,而且分布比较均匀。这一点已被用来作为辨认肿瘤细胞的标志之一。不管是附着的核糖体或是游离的核糖体,在进行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常常是几个核糖体聚集在一起进行活动,这是由于信使核糖核酸(mRNA)把它们连串在一起。这样的一个功能单位的聚合体称为多聚核糖体。3内质网粗面型内质网又叫做颗粒型内质网,常见于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粗面型内质网大多为扁平的囊,少数为球形或管泡状的囊。在靠近核的部分,

16、囊泡可以与核的外膜连接。粗面型内质网的表面所附着的核糖体(也叫核糖核蛋白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新合成的蛋白质就进入内质网的囊腔内。粗面型内质网既是新合成的蛋白质的运输通道,又是核糖体附着的支架。 滑面型内质网又称为非颗粒性内质网。滑面型内质网的囊壁表面光滑,没有核糖体附着。滑面型内质网的形状基本上都是分支小管及小囊,有时小管排列得非常紧密,以同心圆形式围绕在分泌颗粒和线粒体的周围。因此,滑面型内质网在切面中所看到的形态,与粗面型内质网有明显的不同。 滑面型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合成无关,可是它的功能却更为复杂,它可能参与糖元和脂类的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合成以及具有分泌等功能。在胃组织的某些细胞的滑面

17、型内质网上曾发现有C1-的积累,这说明它与HCl的分泌有关。在小肠上皮细胞中,可以观察到它与运输脂肪有关。在心肌细胞和骨胳肌细胞内的滑面型内质网,可能与传导兴奋的作用有关;在平滑肌细胞内,却发现它与Ca2+的摄取和释放有关。 4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它的形状一般呈网状。在不同的生理情况下,可以转变为颗粒状、杆状或其他形状。在电镜下,高尔基体是一些紧密地重叠在一起的囊状结构。有些膜紧密地折叠成片层状的扁平囊,有些扁平囊的末端扩大成大小不等的泡状或囊泡状结构。 在有的电镜照片上,可以看到这些膜是与内质网相连通的,还可以观察到若干迹象,表明这些小囊泡可以连接于扁平囊,而成为扁平囊

18、的一部分,扁平囊也可以在其末端部分脱落而形成小囊泡。另外,扁平囊也可以在囊腔中积累物质,逐渐膨大而形成大囊泡。可见,组成高尔基体的小囊泡、层状扁平囊和大囊泡三部分并不是固定的结构,而是相互有关系的,它们是高尔基体功能活动不同阶段的形态表现。 高尔基体在细胞内的位置和分布情况,与它在不同细胞内的功能有关;高尔基体的大小和在细胞内的数量,因细胞的类别和生理状况不同而有不同。高尔基体的主要功能有三方面。一是与分泌有关。早期根据光镜的观察,已有人提出高尔基体与细胞的分泌活动有关。近年来,运用电镜、细胞化学及放射自显影技术更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了这个观点。高尔基体在分泌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将粗面型内质网

19、运来的蛋白质类的物质,起着加工、浓缩、储存和运输的作用,最后形成分泌泡。当形成的分泌泡自高尔基体囊泡上断离时,分泌泡膜上带有高尔基体囊膜所含有的酶,还能不断起作用,促使分泌颗粒不断浓缩,成熟,最后排出细胞外。最典型的,如胰外分泌细胞中所形成的酶原颗粒。放射自显影技术证明,高尔基体自身还能合成某些物质,如多糖类。它还能使蛋白质与糖或脂结合成糖蛋白和脂蛋白的形式。在某些细胞(如肝细胞),高尔基体还与脂蛋白的合成、分泌有关。二是与溶酶体的形成有关。现在一般都认为初级溶酶体的形成过程与分泌颗粒的形成类似,也起自高尔基体囊泡。初级溶酶体与分泌颗粒(主要指一些酶原颗粒),从本质上看具有同一性,因为溶酶体含

20、多种酶(主要是各种水解酶),是蛋白质;与酶原颗粒一样,也参与分解代谢物的作用。不同处在于:酶原颗粒是排出细胞外发挥作用,而溶酶体内的酶类主要在细胞内起作用。三是高尔基体还有其他功能,如在某些原生动物中,高尔基体与调节细胞的液体平衡有关系。5线粒体 1890年,德国生物学家Altmann首先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动物细胞内存在着一种颗粒状的结构,命名为生命小体(bioblast)。1897年Benda重复了以上实验,并将之命名为线粒体(mitochondrion,mito源于希腊文mito:线,chondrion:颗粒)。1904年Meves在植物细胞中也发现了线粒体,从而确认线粒体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器。1900年Michaelis用詹纳斯绿B(Janus green B)对线粒体进行活体染色,并证实了线粒体可进行氧化还原反应。1912年Kingsbury第一个提出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还原的场所。1913年Engelhardt证明磷酸化和氧的消耗偶联在一起,19431953年,Kennedy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