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的农村词_第1页
论辛弃疾的农村词_第2页
论辛弃疾的农村词_第3页
论辛弃疾的农村词_第4页
论辛弃疾的农村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学科分类号 0401 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中文): 论辛弃疾的农村词 学生姓名:刘玉凤学号:系别:教育系专业:07小教指导教师:李敏星起止日期:2009.4-2009.62009年 6 月 9 日论辛弃疾的农村词摘要辛弃疾在近二十年的投闲置散生涯中,创作了不少抒写啸傲溪山情趣和描绘田园风物的农村词。这些农村词的思想内容较为丰富且具有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对词境的别种开拓,对词的风格的新突破。白描等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清新平实,词风质朴自然,但反应了农村生活的闲适美好。关键词 辛弃疾;农村词 辛弃疾,南宋词人。始字坦夫,后易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

2、,山东已被金兵所占,所以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任职期间,他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织,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辛弃疾在“豪放词”的创作上独树一帜,但是他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表现农村自然风光和习俗的佳作,反映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另一面。辛弃疾的农村词是他远离官场给自己所构建的一个现实的桃花源的世界。这里的环境恬淡美好,生活忙碌幸福,人民淳朴善良,让人忘却所有的烦心恼事。1、 辛弃疾农村词的写作背景。辛弃疾一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的青少年时期,止于23岁南渡以前。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这时他率领二千多人

3、抗击金军。第二个阶段是他的青壮年时期。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宦游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主张抗金,但是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第三个阶段的他的中晚年时期。从43岁到63岁。这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到弹劾,有18年时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的时期。第四阶段是他晚年时期,从他64岁到68 岁四年间。辛弃疾的农村词大都创作于他的第三个时期,这时他归隐江西,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农村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辛弃疾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词,一生创作很多,流传至今有629首,其中农村词为14首。虽

4、然数量不多,但它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是宋代七百多位词人中无人可比的。这些词,题材丰富多彩,风格清新明快,这自是因他才华过人,学识渊博,但更和他长期居住农村,接近农民分不开。 二、辛弃疾农村词的写作内容。 (一)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是农村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然,辛弃疾的农村词也不可或缺。辛弃疾的闲居生活,毕竟是比较平淡恬静的,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质朴的民风,使词人受到陶冶。他的许多歌咏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做品,反映了他对农村的喜爱。如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5、春在溪头荠菜花。”182上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农村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一二句是些近景,春天已到田野,小路变得桑树枝条柔软,蚕种已生出了幼芽。三四句就转而写远景,平坦的山岗上长满了绿草,一群黄牛在草地上欢叫。斜阳下,一群暮鸦在林中歇息。这些景物虽触目可见,却也经过了词人精心地安排。嫩芽、蚕种、细草、黄牛和暮鸦,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田园图”。下片描绘景物的清新可喜和心情的轻松愉悦。词人在山间小路上信步游览,远远望见青旗处有卖酒的人家。最后两句则借景物点出了主题。在此人看来真正的春天不在城中桃李中,而在山野的溪头的荠菜花上。(2) 忙碌幸福的乡村生活。 在辛弃疾的农村词中,有

6、不少反映乡村生活的内容。这类词中,不仅勾勒了一幅幅恬淡优美的的自然风景,还展现了一幕幕真实的农村生活情致。表达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如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175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了。从“醉里”,可以

7、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这首词短短几句,就把农村生活的恬淡安适描绘出来,引人无限遐想。(3) 纯朴善良的人物。农村中的劳动人民是十分善良的,他们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一辈一辈的重复着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的生活。也许,在别人眼中劳动人民算不了什么,但是在词人眼中,他们是善良的化身

8、,我们看他的词中所描写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劳动人民就可以得知。如清平乐·柳边飞革空:“柳边飞革空,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影,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177全词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上片开头两句是词人描写自己。一位被迫闲居的英雄,夜晚在柳荫道上飞驰,露水都已沾湿了衣服。不仅写出了词人的马上英姿,而且写出了他当时畅快的心情。后两句写景,描写了一幅鹭鸶捕鱼的情景。下片一二句描写的是一幅浣纱女群体的形象,用“娉婷”一词来形容浣纱女子在月下浣纱的身影,显得风韵优雅,顿使画面更为增色。最后两句是全词中最有生气的一幅画面:词人突然听到那边宁静的村庄中

9、传来一阵孩子的哭声,其中一位浣纱女急忙向陌生人羞涩地一笑,然后起身匆匆去。这不但是读者如见其人,而且使人能感受到她的心理活动,词人把画中的女子写活了。(4) 真实动人的情感。辛弃疾的特殊经历,执着的追求,伟大的人格,使他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总是满怀深情地表达他对农民由衷的同情和赞美。他不像其他词人那样,以一个冷漠的旁观者的角度来写农民,相反的,他总是忧农民之忧,乐农民之乐。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96 上片一二句写景,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鹊鸟鸣蝉图”,

10、意境悠远。接下来三四句把人的视野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下片一二句笔锋一转,进而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既然大雨将至,当然要想办法躲雨。三四句就是写的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词人因为曾来过这里,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转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叫人多么高兴。这首词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他对及时雨的感慨,从农民的喜说丰收的话中感到由衷的满足。以农村极其寻常的景物入词,创造出

11、非同寻常的优美意境。整首词选取了夏夜的美丽风光,表现了农村丰收景象和喜悦心情,平易中见真切,连绵中有转折。三、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特色。 (一)辛弃疾在农村词中大量使用白描的手法。辛弃疾在农村生活熟悉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生活场景,运用白描的手法进行描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如前面所举过的清平乐·村居和清平乐·柳边飞革空莫不如此。这里再举一首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178上片描写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

12、雾缭绕,生长着松和竹,风景优美,所以“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下片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本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可以想象,词人在梨枣山园看见几个孩子偷偷地拿着竹竿偷枣儿,却告诉旁人不要惊扰到那些孩子,自己只是静静地站在远处观看。这样,词人为我们描绘的一幅优美的农村风俗画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了。(2) 辛弃疾的农村词丰富了农村词的表现手法,扩大了农村词的表现能力。辛弃疾对田园词表现技巧最大的贡献是将叙事手法运用于小令之中,在生动曲折的情节中描绘田园风光。他脍炙人口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这

13、样一首词。与传统小令先写景后写情的简单抒情相比,叙事手法的运用,生动曲折的情节描写,使这首词的抒情内容丰富、负杂而又富于层次。每片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而任务的心情又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月明星稀,清风鸣蝉的夜景使人感受到农村夜晚的静谧与甜美。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叙事又可以让人感受到农民丰收的喜悦心情。忽然飘来的一丝雨滴使赶路人平添焦急,而路转溪头忽见的茅店又给人增加了一点惊喜。尤其是下篇,不禁让我们联想到陆游的过山西村中的一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和这首词的下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平凡真实的场景,清新自然的叙事,连同丰收时词人的喜悦之情都一起融入这美妙的稻花香中了。很难想象,

14、如果没有叙事手法的运用,词人怎么能创造出这样完美的艺术境界。(3) 辛弃疾农村词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创作时,在众多的颜色选择中,词人似乎对青、绿更加偏爱,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生机勃勃,风景宜人的农村田园图景:例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一样春风几样青”,清平乐·黄沙道中即事中的“松共竹,翠成堆。”辛弃疾在农村生活了十八年,他把一个个的生活片段放入词中。不去精雕细刻,尽显生活的自然平淡。我们再来看这一首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均,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甄忠尘。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亡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1125上下篇所写事项与物象互相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和乐、喜悦的气

15、氛,甚是可人。雨水充足预示着丰收的年景,老农舒展了眉头,争先恐后向词人传达喜悦。词人为农民高兴,就连小鸟婉转的唱歌也好像在劝人开怀畅饮。“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亡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这三个拟人句恰到好处,只用平凡的景物就衬托出了词人的喜悦之情,自然而又十分新颖。还比如我们前面例举过的如清平乐·村居,全篇风格恬淡、笔触清新、画面鲜活生动。溪边农家老少五人各具面目,形象逼真,声象动态富于立体感,使人读了觉得情景历历如在眼前,质朴自然。辛弃疾写农民是带着感情去写的,带着羡慕和赞美去写的。在劳动中去刻划他们,在农村诗意画面里去塑造他们。这些农民形象真切、自然,极富艺术感染力。(4) 辛

16、弃疾的语言简洁直白,有时甚至运用方言入词。辛弃疾打破了“诗庄词媚”的常规 ,用简洁直白的语言来与其清新明快的农村词相配合,相映成趣。辛弃疾娴熟地把农民的语言习惯、常用词汇运用到词中,读起来令人倍感亲切。这些家常话、口头语的运用使得其词更加真实、纯朴。例如 清平乐·村居中的下片:“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词人把大儿、中儿和小儿一一进行描写,特别是对小儿的描写尤为传神。短短几笔,小儿可爱无赖的神情尽展纸上,一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又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语言直白淳厚、质朴得直如农民。辛弃疾的农村词以农村生活作为词的重要抒写对象,在词中表达对农民的敬爱和赞美,对农村秀美风光的沉湎和讴歌以及自己生活在农村里的轻松和欣喜。农民的憨真、民风的淳朴无不组成一幅幅动人、诱人的画面,令人心弛神往。所以说辛弃疾的农村词是他词曲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的农村词风格别具特色,更加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一个伟大的作家的创作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