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针灸疗法临床应用探讨_第1页
《伤寒论》针灸疗法临床应用探讨_第2页
《伤寒论》针灸疗法临床应用探讨_第3页
《伤寒论》针灸疗法临床应用探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伤寒论针灸疗法临床应用探讨 【关键词】 伤寒论;中医治疗;针灸汉代着名医家张仲景所着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体系,以理法方药相结合为形式,开创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伤寒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对临床各科都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被视为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伤寒论在六经经文中有关针灸治疗六经病变、禁忌及六经病理与腧穴关系等的论述也是言简意赅,匠心独运,颇具特色的。在伤寒论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学术内容和治疗手段,虽然在伤寒论中论述不多,但作为研习伤寒论及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伤寒论的398条论述中,与针灸有关的论述共23条,约占5.78%,虽然内容不多,但仍值得去探讨。一是通过

2、归纳整理伤寒论中有关针灸论述为现代针灸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启迪和思路 (如在临床治疗中更加重视针灸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等 );二是从文献学的角度,研究张仲景时代针灸理论和临床研究状况。伤寒论中对针灸的论述,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 六经药物 (中药) 治疗配合针灸治疗(针灸药并用),增强临床疗效 如治疗太阳病本证中风表虚证,提出“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第24条)。此乃针对太阳中风之较重证型,单纯的药物治疗,尽管辨证准确,但疗效不佳,如果在治疗上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络以泄邪,再配合药物治疗,则祛邪之力倍增,病可得愈。又如,“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

3、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第 117条)。也如上,先以艾柱灸针处之赤核各一壮以温阳散寒,再内服药物进行治疗。 对少阴病阳虚寒湿证,仲景在治疗上主张灸法与汤药并进,增强疗效。“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第304条)。 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也证明了针灸配合药物治疗某些疾病,特别是那些病机为风、寒、湿、瘀阻滞经络的虚实夹杂之证,临床疗效显着提高。如治疗骨关节炎,针药并用疗效较单纯用中药为佳,中药补肾壮骨重在治本虚,针刺疏经活络重在治标痹,二者相得益彰。此外,针灸药结合治疗皮肤瘙痒、湿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4、都获得了较好疗效。这就说明了当一种疾病单用针灸或药物的疗效不佳时,可采用针、灸、药并用的方法治疗。 2 单用针或灸治疗六经病证,特别是少阴病中属虚寒证者,用针灸治疗可振奋阳气,祛湿散寒 如“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第308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第292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第 325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第349条)。并且伤寒论强调主要运用八纲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尤以阴、阳为总纲。在辨证施治运用针灸疗法的过程中,张仲景确立了“三阳经病宜针,三阴经病宜灸”的原则,既强调了

5、三阳病的性质俱为邪实而正不虚,只宜针刺疏经达邪,不宜用灸法助阳生热;同时,亦阐明了三阴病性质俱为虚,不宜用针法劫夺正气。如 8、24、171等条文均为属实属热之三阳经病,故皆用刺法;292、325、349等条文均为属虚属寒之三阴经病,故皆用灸法。同时,张师对于皆因肝经实热所致的五种不同病证均施以“刺期门”之法以泻肝经邪热。如 108条肝邪乘脾证;109条肝气犯肺证;142条太阳少阳并病,误治所致的脉弦谵语证;143条妇人中风,热入血室之谵语证等;皆言刺期门。从针灸经络学的角度来看,期门为肝经募穴,是肝脾、阴维三脉之会 (甲乙经),刺之可疏泄肝经之气滞壅闭,宣导气血,平肝泄热,舒筋缓急,熄风安神

6、,因此,伤寒过经不解,胸满胁痛,女子热入血室、谵语等属肝经实热者均可刺之。 以上论述表明张仲景是务实的医学家,他毫无门户之见,总是根据疾病辨证的结果和针灸与药物治疗所长,该用针灸就用针灸,该用药物就用药物。如治疗便脓血者,采用针刺治疗,疗效较好,现代研究表明,这是通过针刺调节人体的整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 3 针灸特别是温灸及其他火疗法的误治及其补救措施 由针特别是灸法造成误治的情况较多,占有关针灸论述的52.3%。如“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第16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

7、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第112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第118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第29条)。“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下利者,此为欲解也”(第110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第111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第114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有攻力

8、,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第116条)。不仅太阳病有用火疗(灸)法而造成误治的,就是阳明病和少阳病也有误用者,如“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第221条)。“阳明病,被 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第200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第267条)。此外,少阴病也有误用火法者,如“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第284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

9、必动其血”(第294条)。以上这些经文表明灸法等火疗法在当时非常盛行。当然,火疗法只要用得恰当,确有较好疗效,但如果对阴虚或实热者误施以温针或温灸,必然导致诸多变证。因此张仲景谆谆告诫后世医者,在行针施灸时,要注意针宜灸忌和针忌灸宜。 首先注意误针后引起的变证,归纳(1)伤寒表证误用温针的变证。伤寒论第119条曰:“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2)误用烧针取汗致发奔豚证。伤寒论第117条曰:“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王叔和在其 脉经卷第七病不可刺证的基础上承继了伤寒论的针灸学术思想,总结了不宜针刺的各种情况和脉证其曰:“大怒无刺,已刺无怒。新内无刺,已刺无内。大劳无刺

10、,已刺无劳。大醉无刺,已刺无醉。大饱无刺,已刺无饱。大饥无刺,已刺无饥,大渴无刺,已刺无渴。无刺大惊,无刺煸煸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身热甚,阴阳皆争者,勿刺也”。 其次为误灸后引起的变证:(1)太阳病,脉浮,热甚,属于温病,误灸可引起火邪上逆而致咽燥吐血。如伤寒论第115条云:“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2)虚热证或表邪未解,误用灸法的变证。如伤寒论第116条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11、 综上所述,针灸疗法在伤寒论中或与汤药并用,或以针灸为主,体现了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和对针灸治疗学的贡献。伤寒论条文中虽用穴甚少,但常选的穴位有:风池、风府、大椎、肺俞、肝俞、期门巨阙、劳宫、关元等;虽然有些条文中仅有“针足阳明”、“可刺”、“灸少阴七壮”、“灸厥阴”、“当灸之”等,而未述及穴名,但后世医家却相应地补充了足三里、跌阳、太溪、复溜、涌泉、膈俞、气海、百会、太冲、行间、章门、神阙等穴名,并验证了其临床疗效。由此可以看出,针灸疗法在伤寒论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许叔微的“热入血室刺期门”、“妊娠刺劳宫”、“太阳病欲传经针足阳明”、“阴毒渐深”灸关元及“阴毒沉困”灸脐中等,皆是张仲景针灸疗法的进一步拓展。 4 以针灸穴位说明病理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第340条)。 5 以针(灸)法判断预后 如“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第343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