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六劳动:劳动的开端》优质课教学设计_2_第1页
北师大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六劳动:劳动的开端》优质课教学设计_2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劳动的开端教材分析:劳动的开端 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艰苦生活的文章, 作者吴运铎根 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此书。从课 文中能够感受到“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学情分析:课文描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太远,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一些相 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 并查阅相关作者的资料, 以协助学生加深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目标:1 1、了解作者第一次挑煤的艰难。2 2、赏析重点句子、反复品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3、体会作者是一个懂事、勤劳、坚强的孩子。重点难点: 体会第一次挑煤的艰难。教学设计: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 1、同学们,这

2、节课咱们来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个篇课文。(板书课 题)首先咱们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词语,谁来读?注意红字的字音。威胁 煤藏 万丈深渊 欺侮 不耐烦挑脚得了吧落在后头挑战半夜就得动身降落2 2、齐读课题,开端是什么意思?3 3、想一想吴运铎的劳动是从哪里开始的?吴运铎第一次挑煤的这个过程你 能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呢?(从学生的回答中选一个,板书:艰难)二、破题深入,理解课文1 1、请大家用心地去读一读这个部分内容, 你从什么地方读出了作者的艰难? 用笔把它划出来。2 2、汇报生: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 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我从这里找到了作者挑煤的艰难。是

3、啊,谁还能读出其中的艰难。(适时点评)同学们,煤筐为什么会来回晃荡?生:小路滑极了,而且一步三滑。3 3、是呀,这可不是一般的“滑”,你能体会这个步三滑的艰难吗?想一想 滑极了的小路是怎样的?想一想来回晃荡的煤筐又是怎样的?请带着你的 想象和感受再读这段文字。4 4、同学们,煤筐回来晃荡,仅仅是因为路滑吗?生:不是的,还有作者的个儿小,担子重。师:文中有写担子重的语句吗?找出来读一读。生:“我挑着煤赶路,一开头还跟得上人家,可走了不到二里就逐步落在 后头了。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 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这里写出了吴运铎 挑的煤很重

4、。师:请自由读读这段文字, 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作者挑不动煤或担子重?请拿起笔来,在最能体现煤担重的词下面打上三角形 5 5、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肩上的担子能说“移来换去”吗?先移到右肩, 再换到左肩。生:能够的,换来移去,移来换去,不是一样的吗?生:不同意。从上下文看,作者挑不动煤也不是一下子挑不动的,“换” 说明还有些力气,“移”能够看出力气已不太有了。所以我觉得不能够。师:说得好,请你把这种力气越来越小的感受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生读)6 6、师:从这里,我们读明白了,煤筐来回晃荡的不但仅是路滑,更重要的 是肩上的煤筐重, 让我们再来读读挑煤爬山的艰辛这山原来没有路, 那 些人踩出来的小

5、路滑极了, 我一步三滑, 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 像是打秋千。 艰难不艰难?生:艰难7 7 、课文中还有没有写艰难的句子?生: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 只空筐回到家里。师:从半夜动身到这时候日落西山, 作者劳累了一整天, 挑回来的是什么?生:饥饿和疲劳、遍体鳞伤。8 8 、除此以外,难道就没有别的东西挑回来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母子的 对话。 (齐读、分角色读)师:劳累了一整天, 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 且一无所获。 这是多么辛酸、 多么痛心、多么艰难的劳动啊!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着这个位无力、无助 而又无奈的儿子,母亲哭了,而吴运铎没哭,仅仅轻轻地告诉母亲

6、: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指导读)语气轻,内心呢?你再想一想,挑回家 的仅仅是饥饿与劳累吗?生:我觉得吴运铎挑回家的不但仅是饥饿与劳累,还把坚强挑回来了。(板 书:坚强)9 9、 面对他第一次挑煤的辛酸,面对吴运铎童年生活的苦难,我相信,此时 此刻,你肯定有话想说,一句话,几句话,只要是你的真心话,只要是你心 里流淌出来的话,请你写下来。生:吴运铎,你真是太坚强了,你这种坚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生:吴运铎,你受人欺侮,但你没有放弃,因为你知道,你挑的不但仅几 筐煤,挑起的还有全家人的重担。生:吴运铎,你是一个坚强的人,一个不服输的人。1010、教师小结:是啊,年少的吴运铎面对生活的艰难

7、,没有认输,而是选择了坚强,就 像他肩上的扁担挑起的两个煤筐,一头是艰难,另一头是坚强(板书)。这 个头越艰难,另一头就得越坚强,只有这样才能挑起生活的重担,成为生活 的强者。后来吴运铎成为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 家。被评为100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艰难,因为他的坚强,才造就了他的辉煌。19381938 年,那是一个艰苦而又激昂的日子,吴运铎和战友们克服种种难以想 象的困难,白手起家,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批新步枪,送往前线部队。19401940 年,他左脚踝因工重伤,

8、仍然忘我工作,兵工厂因皖南事件随部队转 移,他硬是拄着拐杖,步行 800800 里,到达目的地。19411941 年,为抢修一批炮弹,吴运铎挖取旧炸弹的雷管时,突然爆炸,左手 炸掉四个手指,右眼炸瞎,脸部、脚部严重受伤, 1515 天以后才从医院清醒 过来。19471947 年,在一次爆炸实验中,吴运铎再遭“重创”,左手腕和右腿被炸断, 右眼崩进一粒铁砂,成了一个血人,再一次死里逃生。19901990 年 5 5 月 2 2 日,因肺心病复发抢救无效,停止呼吸。一颗传奇式“兵工 之星”从此陨落了。三、总结全文,拓展阅读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吴运铎的童年是在劳动的锻炼中成长起来的, 他的一生

9、更是艰难而顽强 的。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题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介绍中国的保 尔的报道,从此“中国的保尔吴运铎”这个名字就传遍神州大地。想 不想知道更多作者的感人事迹?推荐大家阅读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 劳动的开端就出自这本书。教学反思:本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谋生之路一一第一 次挑煤的经过。重点是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艰难历程,体会旧社会穷人 生活的艰难,难点是体会旧社会穷人生活的艰难。课文描述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很远,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一 些相关旧社会穷人艰难生活的小故事,以及相关作者的资料。这样能够协助 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协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第一次挑煤过程的艰难单从字面上理解还不够,我就引导学生通过表演 来体会,通过多媒体等直观方式体会感受,如“换来移去”的教学设计,再 如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被压弯的扁担承受的重量, 使学生真真切切的 体会作者生活的艰难,只有干才有可能解除全家饥饿的威胁, 这是他唯一的 选择,只有在艰难中坚持下来,可见坚强是被逼出来的,是磨练出来的,是 与克服艰难分不开的。整堂课就围绕艰难实行教学,采取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腾出充足的时 间让学生朗读。通过默读、自读、品读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 章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