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生易错点的分析及对策_第1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生易错点的分析及对策_第2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生易错点的分析及对策_第3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生易错点的分析及对策_第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生易错点的分析及对策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生易错点的分析及对策三年级上册数学学生易错点的分析及对策一、三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数与计算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重点教学内容)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重点教学内容)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量与计量第一单元:测量第五单元:时、分、秒空间与图形第三单元:四边形(重点教学内容)统计与概率第八单元:可能性数学思想方法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期末考试不考)一、学生单元学习情况统计与分析举例(区内一所学校的学生统计数据)第一、二单元测验数据分析学生总数:93人题号题目正确率一选择题86%二填空题90%三解答题计算题8%作图题92%应用题77%第三、四单元测验数

2、据分析题号题目正确率一选择题91%二填空题92%三解答题计算题91%作图题94%应用题7%第五、六单元测验数据分析题号题目正确率一选择题93% 二填空题89%三解答题计算题87%应用题90%第七、八、九单元测验数据分析题号题目正确率一选择题90%二填空题89%三解答题计算题87%作图题97%应用题89%从以上单元检测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存在以下问题:1、在计算上,学生计算的准确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连续进位、连续退位)、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有余数的 除法这几方面。由于计算难度加大,涉及的计算知识点增多,所以学 生容易出错。另外,在递等式计算上,也是学生的薄弱方面。2、

3、在概念的理解上,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如:长度 单位,学生对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这些长度观念不清晰, 因此,当要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时就容易出错。3、分析、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解决二步计算的应用 题中,部分学生没有找准中间量或只求出中间量就止步了。还有部分学生没能抓住主要的已知条去解决问题。4、在解题的技能、技巧上有待加强。如:做选择题时,可以采用直 接答题法、排除法、检验法等。二、单元教学要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和教学建议第一单元测量3111本单元教学要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知道 1毫米、1分米、1千米的 实际长度;知道1千米= 1000米;能

4、比较准确地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2、知道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难点)3、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 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难点)4、在测量物体长度和质量单位的过程中,会恰当地选用单位。311【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11、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毫米、分米、千米、吨的机会少,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不深 典型错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火车每小时行驶60 (米)小明的身高约是1 (米)橡皮擦的厚约是8 (厘米)一头大象的重量约是(千克 )尺子的厚度约是2 (厘米)311【教学建议】11、对较小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引导学

5、生用自己身体或某一具体实物形成这些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表象。 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如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工用手指表示1厘米有多长”,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对较大的长度单位 千米”和质量单位 吨”,可采用小组合作测量 的办法,加深体验“1 千米有多远工 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是1吨”。 还可以让学生收集用 千米"、吨”作单位的数据信息。3、先估测,再实测。4、对比法,理解选择哪个单位更合适。、对教科书第6页第题类型的题目多练习,在测量物体长度和质量单 位的过程中,会恰当地选用单位。311【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2对单位间的进率认识不深,容

6、易混淆典型错例:3分米=(300)厘米60毫米=(6000)厘米400千克+ 00千克=000吨(因为没有认真审题,所以没有发现前后的单位不同,导致单位换算不正确311【教学建议】21、建立清晰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表象2、熟记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进率。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 1000米1吨= 1000千克1千克= 1000克3、辨析相邻单位间和不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如: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10 10 10 1000100五指记忆法尾指一一无名指一一中指一一食指大拇指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

7、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 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本册教材的重点。3121本单元教学要点】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2、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重、难点)3、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4、用两种方法分别验算加法和减法(难点)(1)加法的验算:可以利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再算一遍,看和是否相同;或者用和减去其中的一个加数,看差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2)减法的验算: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否等于减数;或者用

8、减数加差,看和是否等于被减数。312【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1、漏加进位“1和漏减退位"1:'典型错例1:百位漏加进位“1”(对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不熟练,忘了不管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典型错例2:十位漏减退位“1”2、中间有“0f勺连续退位减法。典型错例:4 0 2-7 4133 8312【教学建议】1、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运 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 进作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 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可以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

9、学习新的内容。) 2、进一步理解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的算理。3、进行进位和不进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进位、退位和不退位、连 续退位和连续不退位的对比练习,避免学生出现定势思维。4、针对漏加进位“1和漏减退位“1;进行专项练习。如:479 6 1 3+ 3 8 6 28、进行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和不连续退位的对比练习。如:402-71 402-74第三单元 四边形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3131本单元教学要点】1、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 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2、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3、能估计一些物

10、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313【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11、画平行四边形容易出错。【教学建议】1、明确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对角相等)2、画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一般先出相邻的两条边,在分别画出它们 的对边。)313【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2求组合图形的周长典型错例:用两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如图:它的周长是(8 )厘米【教学建议】1、理解周长的含义。(一个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2、进行对比性题组训练,如:有一个长方形(如下图),长是6,宽是3。61)先描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再算一算它的周长是多少?2)把这个长方形剪成2个相同的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11、这两个正方形周长之和等于原长方形的周长吗?为什么?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知道求组合图形的 周长不是各个小图形周长之和。313【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3用篱笆围一个长6米,宽4米,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园,要用篱笆多 少米?(6 + 4) >2 = 20 (米)答:要用篱笆20米【教学建议】1、理解周长的含义。提醒:恰当把握教学要求1、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 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认识即可。如教材通过书第 37页图,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 征。通过书第38页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画平行

12、四 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2、本册教材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 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就 行。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书第 42页),教材没有概括相应 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X,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的思考, 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 公式的现象。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3141本单元教学要点】1、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必须比除数小。(重点)314【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11、没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试商的方法。典型错例:36*6&a

13、mp;#8226;•••••6 【教学建议】1、借助图形,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明确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3、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口诀,进行最大能填几的练习。如:()X 473、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检验方法。314【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22、对 余数除数”的定理的理解不深。典型错例:在+= •••••• 中,除数最小是(A )A 3 B 4 D 6【教学建议】1、演示操作,进一步

14、理解 余数除数”的定理。2、对比性练习,加深理解。如:在 += ••••••7 中,除数最小是()在 +7 = ••••••中,余数最大是()314【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33、在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题中,单位名称的书写。典型错例:有44个同学参加植树活动,每组有6人,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出几人?44%=7(人)••&

15、;#8226;•••2 (人) 【教学建议】借助图形,理解有余数除法中 商表示什么? ”家数表示什么工掌握 单位名称的书写方法。314【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44、加1”的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题。典型错例:1壶茶可以倒6杯,了 16个客人,至少需要几壶茶?16%=2(壶)••••••4 (人)答:至少要2壶。【教学建议】结合图,帮助学生理解商和余数的含义,从而理解剩下的人还要1壶。多做如书第7页第题,书第8页第6题的练习

16、。第五单元时、分、秒31【本单元教学要点】1、认识时间单位分、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 1分=60秒, 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2、计算经过的时间(难点)31【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分=0秒(相邻单位之间的进位率是10的有很多,而时间单位时、分、秒,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60,即1分=60秒,所以分就是个 60秒,是300秒。)【教学建议】1、加强学生对经过时间的计算练习(如教科书第63页第4题,64页第题)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这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 多位数乘一位数是学习两、三位数 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几个 多位数乘一位数。31

17、61本单元教学要点】1、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2、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和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是难点。316【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4874 2004 8 7x316【教学建议】 1、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在教学书第74页例1 12 >3 (不进位)时,必须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算理,算法,理解竖式计算的思路。(如竖式计算方法: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与哪一位乘得的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2、突破笔算乘法的难点,一是进位(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二是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3171本

18、单元教学要点】1.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 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17【教学建议】第八单元可能性3181本单元教学要点】1、初步体验有些事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教学建议】四、本册教学建议1、加强学生口算练习,每天一练。2、增加递等式题目的练习,注意学生书写的格式(递等式在二年级 学习)3、老师有计划的进行解决问题中应用题的专项练习。(长期以,应用 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自 2001年实施

19、程改革以,应用 题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领域,而是融合于数的运算等教学内容之 中,作为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有机部分而呈现。为三年级下册第八单 元解决问题的教学打好基础。)4、在数与计算中,如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有余数的除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可以应用前测的方法,提前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更好的调整教学。、建议大家每次测验后做好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方便我们掌握学生对 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的教学。6、建议大家认真阅读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知识点列表。 (附 表)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知识点列表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陈艳梅编码知识点01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02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03加法估算04三位数减法(退位-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没有 0)0三位数减法(退位-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 0)06减法估算07加法的验算08减法的验算09加法的简单问题(求总数)10加法的简单问题(求大数)11减法的简单问题(求部分数)12减法的简单问题(求小数)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