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孝悌”的意思_第1页
“首孝悌”的意思_第2页
“首孝悌”的意思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首孝悌”的意思新高考新国学2011-09-12 1507“首孝悌 ”的意思来源高天的日志天地有道为善(儒家称为“仁”)。善道之首为敬( 重在发心,谦在敬中 ) 。敬道之首为爱(重在行动,感恩、忏悔在其中)。爱道之首为孝(爱人从爱父母做起,亲仁亲师在其中,)。以此论,孝为善道之首。所以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两句皆引自孝经)这里的天地乃指自然,天经地义就是自然之道,“民”就是“人”的意思。“德”是按自然规律去做的意思。概括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孝是自然规律,人要按自然规律去生活,最根本的是要遵循孝道。人则必有父母,为

2、人子是确定的,但倘为长子,则不能为人弟, , 所以悌道随附在孝道之后,而合说成“孝悌”。这就是“首孝悌”根本的意思。天地之道,有各种关系。涉及到人的有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山河大地动物植物矿物的关系,人与天人神鬼的关系等等。人与人的关系可用五种关系来概括。孟子 ?滕文公上 “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在这里提出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五种关系就叫做五伦。五伦明确了人一生由所处位置决定的 9 种重要身份父亲,儿子,领导,臣属,丈夫,妻子,兄长,弟弟,朋友。在这 9 种身份中,人一生下来,他的身份只能是为人子为人弟。只能在父子有亲,长幼有序两伦

3、中对父母行孝道,对兄长行悌道。这是从人伦的角度来谈“首孝悌”的意思。五伦之外,另有八德为五伦的扩展,具体内容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的“孝、悌、忠、信、”属对五伦除夫妻外其他四伦单向提出的“子孝、弟敬、臣忠、友信”的道德规范,而“礼、义、廉、耻”则是五伦中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道德品质,是立足社会而不限于任何一伦的行为准则。八德之中,孝悌排在首位。这是从八德角度谈的“首孝悌”的意思。孔子在论语 ?学而篇中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清朝学者李毓秀将这一则内容概括为“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并以此为顺序创作

4、了弟子规一书,作为对为人弟为人子的人的训诫之书。这里的“首孝弟”相对于“谨、信”等内容而言。意为为人弟为人子在所必须要做到的 6 件大事和进一步要做的“学文”共 7 件大事中,孝和弟是排在前面的。这是从为人子为人弟一生所要遵循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读圣贤书的规则的角度来确定的“首孝悌”的意思。现代社会,孝道不行。五伦悖逆。乱象丛生,天人不宁。惟望天下仁人志士,顺天理,依民意,复归孝道,共肃五伦。也望天下教师,勇于担此大任,依孔子训诫,广教天下为人弟为人子者以孝道教由所生也。孝的意思是善事父母。其内容概括起来有养父母之身 ( 身即身体)、养父母之心(心即精神)、养父母之志 ( 志即心愿)、养父母之慧

5、(慧即慧命)等方面的内容。而悌的意思是敬爱兄长。其内容可概括为在言谈举止各方面要恭敬兄长,在各种利益方面要以长者为先。百善孝为先,百孝舜为首。舜生活的年代离现在有几千年了,他孝悌的故事也流传了一千年,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仍在圣人舜的身上汲取着精神的营养。史记记载,舜的名字叫重华。重华的父亲叫瞽叟,是个盲人。舜的母亲去世后,瞽叟又娶了妻子,生了儿子,儿子叫做象。舜的父亲心地险恶,后母愚悍奸诈,弟弟骄纵不法。父亲常常盘算着如何杀死舜,后母和弟弟也都想杀死舜。然而舜极孝顺,又有智慧。遇到小的惩罚,就接受,不但不怨恨父亲,还更加恭顺地侍奉父母,爱护弟弟。他们要害舜的时候,舜就避开。如果有事情需要舜去处理

6、,舜就出现在他们身边。这样,舜在 20 岁的时候,就以孝顺闻名于世了。30 岁的时候 , 四方诸侯齐向尧帝推荐舜,希望尧帝能够重用舜。尧就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来考察舜在家里的表现。尧又让 9 个儿子与舜接触,来考察他在外面如何与人相处。几年过去了,尧的女儿和儿子们观察到舜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有很好的表现。于是尧碧昂赏赐给舜细葛布做的衣服,还有一把琴,一些牛羊,又为舜建筑了仓库。舜的父亲、后母和弟弟很嫉妒他,又想法害他。瞽叟就让舜到仓廪上面去涂泥,然后就在下面点火焚烧仓库。可是舜上去的时候已有所准备,带了两个斗笠,火着起来后,就以斗笠做伞跳下来,得免于死。后来瞽叟又让舜去挖井,等舜将井挖到

7、深处,瞽叟就和象一起往井下填土,将井填实。可是,舜又有准备,在挖井时,在井壁挖了一个通向外面的洞。后来他就通过这个通道出来了。瞽叟和象以为他已经死去了,就商量如何分舜的家产,象说要舜的两个妻子和那把琴。而牛羊仓廪就给瞽叟。之后象高兴地来到舜的房里,弹起的舜的琴。这时舜回来了,象露出伤心地样子,对舜说“我正思念你,难过伤心呢。”舜说“是这样啊,你还真差不多啊 ! ”舜也没有跟他们计较什么,而是更加勤谨地侍奉父亲,爱护弟弟了。尧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开始重用舜,让他管理五种礼教,担任各种官职。舜担任每一种官职,做一件事情,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得十分出色。 50 岁代理天子政务, 61 岁登上地位。

8、舜登上帝位后,乘车去拜见父亲瞽叟,态度和悦恭谨,保持着做儿子的规矩。把弟弟象封为诸侯。在孔子生活的年代,有一个叫做吾丘子的不孝之人,他对自己没有尽孝道的悔恨令所有听过这段故事的人为之感伤痛惜,甚至永生不忘。这到底是怎样一段令人痛彻心扉的故事呢?孔子家语 ?致思记载,孔子到齐国去 , 途中听到哭声 , 声音十分悲哀。孔子对他驾车的人说“哭声悲哀是悲哀 , 但不是居丧之人的悲哀。”驱车赶上前去,很快见到一个与常人不同的人,拿著镰刀,扎着素带 , 啼哭不止。孔子下车,追上去问道“你是什么人 ?”那人回答“我是丘吾子。”孔子说“你现在没有丧事,为何哭得这么悲伤?”丘吾子说“我有三个过失,晚年才自己发觉

9、,后悔不及。”孔子说“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听吗?希望你告诉我,不要隐瞒。”丘吾子说“我少年时喜欢学习,四处游学,后来回来,父母已去世,这是第一个过失;我长大后侍奉齐国国君,国君骄傲奢侈而失去士人拥护 , 我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这是第二个过失;我平生交好的朋友 , 现都分离断绝了往来,这是第三个过失。”接下来,吾丘子说出了那句令世界上所有孝子在父母离世后每次想到都心如刀绞,痛彻心扉的话语“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他说,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止;儿子想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再等待。过去了不再回来的是岁月 , 不能再次见到的是至亲。这个吾丘子,他年轻的时候不

10、是个孝子,可是这个时候,他已经是个想尽孝的人了,然而,双亲去世,他对谁去尽孝呢?没有亲人可以奉养的人,才是世界上最不幸、最苦命的人。而这个没有尽到孝道的吾丘子,臣子之道,朋友之道也没有尽到,这完全是因为没有尽孝道而造成的。人道之首是孝悌,那是人生的根。没有了根的人生,还能够幻想挺拔茁壮的人生之树干树枝,美艳繁盛的树花树果吗?吾丘子说完了上面的话,又说道“请让我现在辞别人世吧!”于是投水自尽了。孔子对弟子们说“大家记住他吧 , 这件事足以让我们引以为戒。”吾丘子,以他自身悲惨的人生经历,唤醒了许多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梦想的人,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重新的规划。由于这件事,孔子的弟子有 13 个告别

11、大家回家孝养父母去了。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经说谈到学佛要修净业三福,第一福内容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第二福内容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福内容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修习净业三福是学佛的基础课程,其中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把孝悌之道列为第一福之首,自然就是是三福之首,可见孝悌在学佛中的重要性孝悌是学佛的根基。这是从学佛的角度来说的首孝悌的意思。孝悌之道,谁先来做?人生来就是儿子,就可能是弟弟,所以人生来就应该行孝悌之道。后来才会有其他身份,才能去行臣道,夫道,父道,妇道,母道,朋友道等。可是人生来是不

12、谙世事的,所以孩子行孝悌之道,必须在父母的引导教育之下,才能学着去做。而父母的引导教育,只靠说,孩子是不会懂得的。必须做出孝悌的行动来,孩子才会模仿学习,实践孝悌之道。以此行孝悌之道,父母先行。天下父母何其多,能同时去做吗?天下父母之行孝悌之道,也得有人去教,不然,天下父母哪里会知道孝悌之道的意义是什么,也不会知道该怎样行孝悌之道。这个最先做出孝悌之道给天下人做表率的人必是天子,必是君王。远古时代的天子都是大圣人,其修为足以做天下的表率。世袭制的确立,打破了这种状况。于是天子,君王中什么鸟都有,也得圣人贤人去教化他们了。人类历史是一部进步的历史,这话真的很难说。尧舜之时,圣人无所为,所以隐。世

13、袭之后,圣人不受欢迎,所以隐。所以孔子之为,在当时就被称为知其不可为而为。易中天讲,周初到周末,中国的政治经过了道德仁义法五个阶段。道德沦丧,仁义难行,何其速也。论语 . 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的话说得很深奥,可惜浅薄的景公不知怎么就糊里糊涂地跟着就说出了下面的话“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个糊涂君主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嘴巴,只想到,臣要忠,子要孝,却不想对百姓行忠义之举,尽孝悌之道。完全没有体会到圣人是要他自己首先要尽到君主的责任。景公问的仅仅是政事,孔子却答以天下大道,是人与人相处的一般规律 敦伦尽分。而君臣父

14、子是五伦中最重要的两伦。其实这是孔子核心学说“恕”道的一个具体要求。即凡要民为,君主先为。凡求子做,父必先做。孝悌之道也不例外。首孝悌,首在君,首在父。君王孝道做好了,臣民自然孝法,父亲孝道做到了,孩子自然随顺。纲纪道德的建立,总是从最上层开始;纲纪道德的毁坏,也总是从最上层毁坏。论语 ?渊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天下之位,天子为大。孔子给曾子讲孝经,首先讲的就是天子之孝道。“子曰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爱敬尽於事亲,而德孝加於百姓,刑於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这就是孝经 ?天子章的全部内容。从孝经的体例上看,孝悌之道,从天子行起。以

15、上是从行孝悌之道,五伦当中谁先行的角度说的。总结古圣先贤所阐述的孝的内容,计有四种孝父母之身(使父母身安),孝父母之心(使父母心安),孝父母之志(实现父母的愿望),孝父母之慧(提升父母的人生境界)。那么,行孝悌之道,应从哪里做起呢?孝经 . 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圣人告诉我们行孝悌之道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做起。身体健康是人从事各种事业的基础。孝经 ?开宗明义章“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话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阐述了践行孝道各个方面的内容及顺序。时间,几件事情有前后的顺序。空间,有几种事情要同时去做。把上面两句话联系起来理解,爱护自己的身体是践行孝道的基础,又兼具四种孝道的意义。“事亲”则是孝道的初始部分,是孩提时,还没有直接涉及到“忠君”“立身”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的事情。“事亲”也是孝道的核心内容,时人生至始至终要做好的事情,“事君”“立身”则是成人之后再事亲的基础上再去做的两件事情。“事君”是事亲之道的迁移,“立身”则是践行孝道的最后一件大事,是孝父母之愿的一件大事。这是从具体从哪件事情着手的角度谈的“首孝悌”的意思。特别提出的一点是“首孝悌”是自然规律,是世界上所有民族之人伦关系的准则,而非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马克思在谈年轻人选择职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