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研究_第1页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研究_第2页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研究_第3页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研究_第4页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当代女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研究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课题组  内容提要 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观直接影响着她们的择业,本课题组对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其存在的问题作初步探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调查发现,当代女大学生具有比较长远的发展眼光,并不把短期的高薪职位和发达地区为首要选择,但同时又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在择业中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大多不愿去外地发展,对第一份工作的收入不敢抱有过高的期望。这主要受社会、家庭等外部因素及女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等内部因素的影响。本文就此从社会、学校、家庭及自身等方面提出建议。关键词 女大学生,就业

2、观,期望值,自立。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发生一系列变革,对大学生的分配政策也开始转向“自主就业,双向选择”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由此而带来的是大学生初次就业率的下降。特别是1998年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45万,比2001年增长41万,增长率为28%;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12万,比2002年增长67万,增长率为32%;2004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比2003增长68万,增长率为24%;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比2004年增长58万,增长

3、率为17%;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00万,比2005年增长62万,增长率为16%。而与此同时,2003年全国毕业生待就业人数为52万;2004年为70万,同比增长35%;2005年为75万,同比增长8%。面对充满挑战的就业形势,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早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通过查阅前人所研究的一些资料,我们得出下面的一些结论:(1)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对学校、父母、亲朋具有高依赖性(郭秀芬、刘宏全、杨娟茹:变革环境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理论导刊2005年第2期,第57-59页)。(2)就业观错位,表现在不切实际,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王爱新:女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误区与重构,山东省农业管

4、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140-141页)。(3)就业心理障碍,如:焦虑与恐惧心理、自卑与自负心理、不平衡心理和攀比心理(宋荣绪: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23期,第45-47页)。(4)女大学生自身不积极就业(田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44-46页)。随着社会发展,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当代女大学生们的就业观现状又如何,本课题小组就此进行了调查,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析。在设计问卷时提出假设,现代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不高,主要是由于就业竞争压力过大,有部分大学生甚至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状况。同时,社会对女性的职业角色期望相

5、对较低,因此绝大多数女大学生都抱有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构成本问卷由2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组成。问卷主要从家庭状况、择业标准、就业态度等方面对大四女生就业观进行调查(问卷详见附录1)。2调查程序2006年5月本课题组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大四女毕业生。共计发放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为85.88%。问卷发放与回收过程经过一定的监控,在专业分布比较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所抽取的专业主要有小学教育、英语、计算机、机械、电子信息、电子商务、艺术、财会等,其中文科类有65人,占46.5%,理工科类有52人,

6、占33.5%,经济管理类有20人,占14.5%,艺术类有9人,占5.5%;来自农村的学生有88人,占56.5%,来自城市的学生有58人占43.5%;独生子女有83人,占60.3%,非独生子女有63人,占39.7%;民办有43人,占30.3%,公办有103人,占69.7%。 表1:调查的女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分布比例情况(%) 公办民办总体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经济管理类4.57.12.30.68.87.7文科类19.420.33.92.923.323.2理工科4.810.66.811.311.621.9艺术类02.91.90.61.93.5合计28.74114.815.543

7、.556.5 三、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问卷,本课题组总结出5点问题:1女大学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考虑因素的主次顺序基本相同无论是来自农村或城市,还是来自不同专业,其考虑就业单位的因素都依次为:行业发展前景,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工作的保障性与稳定性,施展才干,晋升的机会,所在城市,专业对口,工作能否与个性匹配,工作挑战性,知名度,出国机会,解决户口,招聘广告与招聘会规模。这说明现代女大学生眼光比较长远,都将行业的发展前景作为选择单位的主要考虑因素,其次才考虑薪酬、工作环境等因素;将招聘广告与招聘会规模作为最后考虑的因素,说明现代女大学生还是较理智的,不会仅看重表面现象;之所以很

8、少的人选择考虑出国机会,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去异国为事业打拚不是女性生活中的主要目标,另一方面说明其依赖性较强,缺乏在异乡独立生活的能力。2对待工作与专业的关系更明智调查结果显示51.4%的人认为工作应尽量与专业对口但不强求,11.0%的人认为工作应与专业对口,2.7%的人认为专业是否与工作对口并不重要,34.9%的人认为只要工作合适就好。但是前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对专业对口有认知偏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就业必须专业对口才能才尽取用,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过分苛求专业对口,缺乏对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今天要做到每位毕业生都专业对口(尤其是一些局限性十分突出的专业)的不现实性的

9、充分认识,致使许多学生对于非本专业的只需稍作努力和调整就能胜任的职业视而不见,人为地使就业渠道变得狭窄(魏青、郝善学:大学生择业心理偏差与辅导策略,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02年第2期,第72-74页)。这一方面说明随着高校进一步扩招,社会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之女大学生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劣势,使其在竞争中日趋处于不利的地位。找到一份工作已非易事,更不用谈专业对口问题;另一方面也因为女大学生对专业与工作关系的观念不断趋于理性化,不再片面强调专业对口。3家庭经济状况与工作期望收入有显著相关 表2:家庭经济状况与工作期望收入统计经济状况期望收入(元)总计卡方值有工作就好1000以下1000-3

10、0003000-50005000以上较差一般良好很好060004001095231022111001110825226.095*总计6412952146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下同。 表2资料显示家庭经济状况与工作期望收入在0.0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家庭经济状况与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期望收入存在显著的连带关系。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中,绝大部分都希望第一份工作收入能在1000-3000之间,有9.3%的期望第一份收入在1000元以下,甚至不考虑工资,认为有工作就好;而在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中,也很少有人期望收入在3000元以上。总的来说,74%的人都希望第一份工资在100

11、0-3000元之间,大家对工作期望值都不是太高,这正验证了前期的假设。产生这一情况与就业形势严峻、竞争压力大有很大关系,甚至有部分人(4%)认为只要有工作就好,不在乎工资。调查的对象都是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可能她们认为在竞争中无法与重点高校的学生相抗衡,因此对收入没有过高的期望。同时这也说明她们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敢有过高的期望。4女大学生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与保障性 表3:不同生源地的学生期望就业单位的人数统计 期望就业单位总计卡方值生源地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公务员自主创业国营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农村城市4821221331046356122885815.44*总计693513

12、10874146</DIV>  表4:对首份工作合同期待时限统计表<DIV align=center> 期待时间人数百分数1-2年4631.53-5年138.9合同期内尽量稳定8759.6总计146100 表3资料显示,生源地与期望就业单位在0.0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生源地与学生期望的就业单位间存在显著的连带关系。在来自农村的学生中有17.2%的人希望将来做公务员,而这一比例在城市中仅占3.4%。总的来说,有47.3%的人选择将来在事业单位工作,而只有6.8%的人选择将来自主创业,这与前人研究有所不同,2000年对北京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的排列次序为

13、国家机关、三资企业、高等院校及其他事业单位、私营企业,而选择科研单位、国有企业的较少(夏凌翔、万黎;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129-132页)。这说明现代大多数女大学生对事业单位的重视度有所提高,但无论是以前选国家机关,还是现在的事业单位,都可以看出她们期望将来从事稳定的工作,表4资料也能反映这一结论。她们重视职业的保障与稳定,期望有稳定的前途。这与社会现状也有密切关系,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状况,因此很珍惜第一份工作,希望工作越稳定越好。同时调查资料还显示,在来自农村的学生中仅有4.5%的人希望将来自主创业,而这一比例在城市也只占10.

14、3%。说明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很弱,不愿意或不敢独自打拚,缺乏自信与胆识,再次反映出她们依赖性很强,宁可选择一份低收入的稳定工作也不愿去冒险。5生源地与毕业去向存在显著性相关 表5:生源地与毕业去向统计生源地毕业去向总计沿海发达地区省会城市回家乡暂未考虑农村城市231214838331358858总计35227118146 表5资料显示无论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的学生,大部分都把回家乡作为首要选择,来自城市的学生中有58%的人选择回家乡,来自农村的学生中有43.2%的人选择回家乡。这与前人的研究有较大差异,据1995年全国大学生毕业分配的调查,学生的来源地与择业地出现严重的反差

15、,特别是来自农村和小城市的大学生都不大愿意回家乡,而是选择到大中城市就业。对大连市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64.5%的大学生希望到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去工作,17.2%的愿意到内地大中城市工作,8.6%的人愿意到内地中小城市工作。最近,对河南大学生的调查也发现,毕业后愿意回农村的只有3.1%,要求留在城市的却占85.3%(夏凌翔、万黎;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129-132页)。这说明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状况也有所改善,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有所减小,城市不一定是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地,相比之下,她们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工作,消除新环境带来的不适应

16、,也反映出她们的适应能力较弱。同时,有12.3%的人对自己的毕业去向暂未考虑,这说明有一定数量的女毕业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四、讨  论 1原因分析(1)外部客观环境。A观念因素。因为根深蒂固的历史偏见羁绊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加之传统观念中雇主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削弱了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配置也应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夸大了女性的负面影响,而低估了女性的价值和能力。而当代女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与此同时,她们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也相对较低,她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自我定位在相对于男性的弱者地位,不敢或不想把自己

17、的就业期望定得太高(夏凌翔、万黎;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129-132页)。因此她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更注重的是工作的稳定性和保障性,有相当一部分女生(34.9%)认为工作与专业不一定要对口,只要合适就行了。因此即便女大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与较高的技能也难形成较高的职业追求(郭秀芬、刘宏全、杨娟茹:变革环境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理论导刊2005年第2期,第57-59页)。B经济因素。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女大学生(77.4%)都抱有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对成就的期望值并不高。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矛盾尖锐,国企减员增效,国家机关精

18、简机构,加之世界经济不景气给外资企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郭秀芬、刘宏全、杨娟茹:变革环境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理论导刊2005年第2期,第57-59页)。大学生一毕业想要找到理想的、专业对口的、待遇高、条件好的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与目前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大有一定关系(赵银侠: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探析,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11期,第76-80页)。近年来,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外资民营企业不断涌现,并且拥有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健全的管理体制等一些优于国企的方面,导致了外企更可观的工作前景,因此,女大学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把公司的发展前景放在首

19、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聘用女生的单位,同样的产品,付出的劳动力资本就要比聘用男生的单位高。所以,以盈利为目的的部门,当然愿意聘用男生而不愿意聘用女生。有的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一般都不愿意要女生。有些单位宁愿要条件差的男生也不愿要条件好的女生(刘卫星: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年第2期,第94-96页)。C法律政策因素。国家劳动与保障政策的不完善及执行不到位,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性原因,也导致了女性在择业时期望选择稳定性和保障性都较好的企业。对于保障女性就业,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都有规定。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妇女作为劳动者的

20、一部分,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各单位在录用女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性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然而在实际求职中,面对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这些法律法规却无法成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保障自身权益的武器。原因在于这些法律条文原则性太强,在法律实践中可操作性较低,对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史永江、刑克智:转变五种观念,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3期,第63-64页)。D学校教育因素。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人数骤增,女生比例也呈现递增趋势。高等

21、教育走向大众化,社会提供的高层次岗位已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将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低层次岗位就业(赵银侠: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探析,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11期,第76-80页)。传统的学历教育注重的是系统的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择业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心理指导方面所做的工作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少长远规划,大多是在毕业前临时加以指导,指导内容主要为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而就业思想、就业素质、就业心理及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薄弱,缺少职业规划及职业生涯的设计。调查表明,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8.5%的是在大四上的就业指导课程,绝大部分学生对于

22、高校的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表示不满意。认为其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的择业能力培养需要一个较长过程,而不是靠毕业前的简单培训而所能达到的(张福珍: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指导,江苏高教2003年第6期,第82-84页)。高校在女生教育上存在一些问题和偏见,学校惯于把知识的传授放在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对她们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她们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女生学业成绩、动手能力要求低;认为女生理性思维不如男生;把个别女生的缺点,比如小心眼、情绪不稳定等当成整个女生的缺点,等等(刘卫星: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年第2期,第94-96页)。这些都导致女大

23、学生在择业时的不自信,因此有34.9%的人认为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不一定要专业对口,而有51.4%的人认为工作与专业应尽量对口,但绝不能强求。E家庭因素。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女孩子因其为独生女而承受了家庭的全部责任和期望,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份责任和期望对女孩子女性化角色的塑造是相矛盾的:一方面家长把女孩子当男孩子一样对待,期望她们长大后获得与男孩子一样的工作和收入,成为家庭的支柱(经济和精神的);另一方面家长在女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对她们的角色教育(女孩子要温柔、贤惠、听话)以及职业上的限定(最好从事女性擅长的职业,家庭服务外化性的职业,轻松不费脑力和体力的职业等),使她们在选择专业时更

24、偏向于语言类和服务性专业。减弱了女孩子的拼搏意识和创新意识,限制了女性人才的脱颖而出,使女大学生处于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来自农村与城市的女大学生,她们的家庭在经济收入和教育方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市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教育普遍优于农村学生,导致她们在择业时对工作收入的期望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调查看,经济状况好的一般期望较高。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女孩子的女性化角色塑造缩小了女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人们普遍认为女孩子性格细腻、擅长形象思维、忆力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将来适合从事具体事务性的、语言有关的、形象思维之类工作(赵银侠: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探析,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11

25、期,第76-80页)。此外,家长的期望、父母的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活动及价值判断。家庭中保姆式的教育使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与适应能力,影响了择业与就业的自信(张福珍: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指导,江苏高教2003年第6期,第82-84页)。(2)内部自身条件。A生理因素。女性的生理特点影响就业。女性的生理负担比男性要重得多。她们在一生中要经历怀孕、生育、哺乳等过程,而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工作,特别是在女大学生毕业以后,从结婚到怀孕到生产、抚养孩子,三五年内很难摆脱拖累,而不能像男同志那样毫无束缚。特别是现在,工作节奏快,机械化程度高,每个单位都以效益优先,女大学生较多的生理原因会直

26、接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田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44-46页)。因此,她们在择业是求稳且强调保障性。B心理因素。社会给予女性的评价往往只偏重于她们的家庭价值,认为她们只适合从事家务和服务性工作,干不了大事。社会认为女性不如男性,她们就心甘情愿接受这个事实,这种自卑心理导致她们在工作中谨小慎微,不敢迈开大步,独挡一面,或是在竞争中干脆退缩(田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44-46页)。因此,她们自主创业意识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女大学生对工作环境的较高期望与较低的创业意识是造成自身就业难的主观原因。这也是她们把工作发展前景放在首位的

27、原因之一。在问卷调查和个别走访中,女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标准时,考虑工作环境的占67.8%,同时也注重工作的保障性与稳定性,在就业态度上缺乏主动性。她们害怕就职于条件艰苦的环境,追求舒适、安逸的工作环境来享受生活。少数女大学生在主观上缺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且大部分都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不自信,认为缺乏竞争力。2对策思考(1)社会方面。政府各级部门,应逐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机制,给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A通过法律规范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清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明确奖惩措施,比如税收政策,并建立相应监管机构。完善市场劳动用工制度,在充分保障人权的基础上,用法律法

28、规和有关政策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使劳动力市场竞争建立在知识、能力的竞争上,杜绝人为因素、观念因素和性别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赵银侠: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探析,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11期,第76-80页)。B在企业招聘人才方面给予政策性指导,在政府建立的就业市场,逐步实行规范的公开招聘、招考制度,让女性参与公平竞争,择优录用。从具体措施上保证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权利。同时国家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大胆聘用女大学生,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C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建立、完善生育保障机制。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使女性在就业中的公平地位得到有效保障

29、。并由企业、个人合理分担生育费用,使生育保险法制化、社会化。D实行男女平等的退休制度。我国长期以来的退休制度使女性的工作年限缩短,但从人口的平均寿命来看,女性是大大高于男性的,因此,最起码女性与男性应实行同等的退休年龄(朱斌: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研究,人才开发2002年第6期,第22-23页)。(2)学校方面。学校高等学校教育人才培训机制要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加快构建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应建立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女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加强对其就业观念、求职技能和就业心态的培训,增强其主动就业意识和就业权益保护意识。同时,就业中心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力度,组织专为女大学生的供需

30、见面会,切实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杨延红、高远、孙祝政、张亚琴: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第6期,第105-107页)。A男女大学生性别不同,必然存在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不同。在某些专业领域女性比男性更适合;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女性明显不如男性,甚至基本不适合女性。从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的角度出发,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时应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影响,在不同专业之间协调男女性别比例,为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打好基础。在招生宣传中重视对就业去向介绍,供考生及家长选择专业时参考,并对女考生的专业选择及时加以引导,以尽量减少毕业时面临就业难的风险。B加强对女生就业工作的管理,重视对女大学

31、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尽量提早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属于弱势群体,学校应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给予专门的职业指导,把学生浮躁的心静下来,高期望值降下来,因势利导,努力使她们获得较好的职位;有关部门和人员要了解社会上哪些行业和工作女性更具有优势,要对已就业的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要多向社会宣传国家有关女生就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多和社会、家庭联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女生就业大环境。C与男生相比,女生有弱势也有优势,因此应指导女生扬长避短,在优势上发展自我。帮助女大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合理规划人生,为日后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打下良好基础。并在求职阶段给予应聘方法和技巧方面的指导,帮助女大

32、学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D增加对女生教育的投入。可以单独给女生开设某些特色课程其中也应包括给她们开设职业教育课。学校应注意引进有关教师,并设立专项基金,纳入年度财务计划。而不要当作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来应付对这些课程的考核,也应认真、严肃,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E学校在教育方面,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也应把实践操作能力作为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实践能力正是当代女大学生所欠缺的,就业单位对女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非常重视。所以,学校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必须把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培养综合能力较高的毕业生。(3)家庭方面。家庭对女孩子的教育应适应家庭结构的变化,在赋予独生子女家

33、庭责任的同时,也应给予她们与责任相一致的教育,使女大学生的求职期望与自身实际条件、能力相符合。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她们的父母不能因为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如城市的家庭而降低对子女就业的期望值,这是因为父母对子女的就业期望值会影响到她们自身对就业的期望值,因此应当鼓励她们在择业时树立自信心,端正对就业的期望值。家庭对女孩子的教育只有走出女性化角色教育的模式,适应时代的需要,女大学生才有望扩展就业范围,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4)个体方面。A个体自身心态的调整。女大学生要适应市场的需求,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既不能有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过低,失去竞争的信心,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对用人单

34、位过于挑剔,以至于丧失良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必然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从事 “蓝领工作”,女大学生应积极调整好自身的心态,树立自信,才能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女大学生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许多男生不具备的优势,如:语言能力的优势、思维能力的优势、管理能力的优势、忍耐力的优势等。女大学生如果能正确发挥自身的以上优势,将会比男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孙树枫: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男女大学生求职就业比较分析,浙江统计2004年2期,第23-24页)。B个体自身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能力既包括业务能力,也包括独立生活的

35、能力。女大学生在业务上如果不如男生,无论怎么宣传男女就业平等,强制用人单位接纳女生,它们总是不太情愿。这也会给女生以后的工作造成不利。因此,女大学生应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加强社会实践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另外,女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男生差,情感脆弱,遇到不顺时,容易将希望放在自身以外的力量上,尤其容易放在未来的婚姻上,因而对工作的好坏抱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当代女大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中应学会独立面对一些问题,以磨练自身的意志,不能放宽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王爱新:女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误区与重构,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140-141页)。C个体自身就业观念的重构。择业靠

36、自主。一方面,女大学生要有独立意识。作为女性中的精英群体,女大学生更应以主体的姿态积极地寻求就业的机遇。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国家一时无力全面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女大学生应抛弃“高依赖性”的心理,要有独立自主的意识,相信自己有能力获得一份适合自己,让自己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应有自主创业的意识。随着大学持续扩招,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女大学生就业于某一单位,解决的仅是个人的问题,而自己创业或开办公司,则在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别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从而减轻了社会的压力。女大学生是当今女性中最有创业条件和潜能的群体,而现在自主创业环境非常好,从中央到地方均予以热情的鼓励和支持

37、,并有许多优惠的政策出台;伴随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创业的渠道与方式日益多元化。因此,当今的毕业生欣逢自主创业最佳的机遇期;如若不能立即创业,也可以先加盟与自己创业目标相近的公司,积累经验和资金,物色合作伙伴,时机成熟时即行创业,也不失为一条理智稳妥的选择。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发现,仅有6.85%的女大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意向。她们应当明白,在现实中,许多女毕业生有胆有识自主创业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昭示了创业的确是一条希望之路、光明之路。就业要竞争。女大学生要有源自于心灵深处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随时做好应付就业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一旦碰壁和失败,则要振作起来,主动地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和

38、完善自己,重新实现就业;要有竞争的实力,实力的内核则是知识与技能,竞争力永远来自于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女大学生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提早在心理上知识上和多种能力上做好准备,以为将来的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岗位无贵贱。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工作无好坏之分,岗位无贵贱之别,不管做什么工作,大家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凭自己诚实的劳动求得生存与发展,问心无愧,应当倍感光荣和自豪。其次要确立多渠道就业意识。伴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成份多元化,就业岗位和形式也日趋多元化。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在增加了就业难度的同时也拓宽了就业空间,因此,女大学生应增强机遇意识,在各行各业中寻求就业,可以先就业后

39、择业(刘卫星: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年第2期,第94-96页)。综上所述,当代女大学生具有比较长远的发展眼光,并不把短期的高薪职位和发达地区为首要选择,但同时又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在择业中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大多不愿去外地发展,对第一份工作的收入不敢抱有过高的期望。这主要受社会、家庭等外部因素及女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影响。政府各级部门,应逐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机制,给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使她们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干;学校应加快构建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给她们就业提供帮助;社会、家庭对女孩子的教育应走出女性化角色教育的模式,适应时

40、代的需要,增强女大学生独立性,使其更自信,勇于自主创业;女大学生更应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重构就业观念。女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受到良好教育、富于智慧与活力的一个群体,培养她们正确的就业观,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女性人才资源的利用,对社会发展有深远意义。 附 录女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现状调查问卷 你好,随着近些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了新的形势。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女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我们特别组织了这次调查,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支持与合作,本问卷不对外公开,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谢谢!(没有特别注明的只能选择一项) 学校_

41、  专业_  年龄_     1你来自农村还是城市:A.农村  B.城市2你是家里的独子吗:A.是  B.不是3家里的经济状况:A.较差  B.一般  C.良好  D.十分富裕4我选择现在所学的专业是因为:A.就业形势好  B.我喜欢该专业  C.父母选的我服从  D.服从调配  E.家庭经济负担  F.无所谓5你认为工作与专业的关系:A.应该专业对口  B.尽量对口但不必强求  C.专业不重要  D.工作

42、合适就行6你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如何:A很有前途  B.较有前途  C.不知道  D.较无前途7你期望选择的就业单位是:A.国营企业  B.民营企业  C.外资企业  D.合资企业  E.公务员  F.事业单位  G.自主创业8你对第一份工作收入的期望值A.1000以下  B.10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E.无所谓,有工作就好9面对就业难你的态度是:A.先就业再择业  B.先择业再就业  C.期望就业形势好转  D.自主创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