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实验实验设计专题训练_第1页
微生物的实验实验设计专题训练_第2页
微生物的实验实验设计专题训练_第3页
微生物的实验实验设计专题训练_第4页
微生物的实验实验设计专题训练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微生物的实验实验设计专题训练1.在微生物试验中,一般用琼脂培养基来培养细菌等微生物。它在加热后呈液化的溶胶状态,在室温下又 呈半透明的凝胶状态。在凝胶状态下其表面及内部的不同部位可生长大量的不同代谢类型的肉眼可见的细 菌菌落。请用下列材料和用具,设计一个试验来判定某种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一)材料用具:某细菌种琼脂试管培养基2支 无菌接种设备 恒温箱 水浴锅(二)操作步骤:(三)试验可能会出现哪些结果?并对每一结果作出相应的鉴定。答案:(1)将2支琼脂培养基试管置于水浴锅中加热溶化(2)待培养基冷却至凝固前,用无菌接种设备将某一细菌接种于一试管培养基中,搓动试管,使细菌 均匀混于培养基内,另一

2、支试管不接种作对照。(3)将恒温箱内调至适宜的温度,等琼脂凝固后,将两支试管置于恒温箱内培养,每天观察培养基 的菌落并记录。连续观察几天,直至结果清晰为止。结果预期:(1)若某细菌菌落只生长在培养基表面,则其为好氧菌。(2)若某菌落只生长在培养基底部,则其为厌氧菌。(3)若表面及内部培养基都有菌落生长,则其为兼性厌氧性细菌。(4)对照管若无菌落出现,说明培养基灭菌和无菌操作合乎要求;若对照管有菌落出现,则说明培养基灭菌和无菌操作不 合要求,整个实验应该重做。2-下面是最早发现抗生素一一青霉素的科学家弗莱明所进行的探讨过程。(8分)观察及对问题的认识:细菌培养基中,偶然生出青霉菌,在其周围没有细

3、菌生长。为什么出现这 种现象呢? 假设:实验:把青霉菌放在培养液中培养,然后观察使用这种培养液对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这种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结论:弗莱明先生在持续的研究中分离出了这一物质,分析出它的特征并将它命名为青霉素。请回答:(1)为了证明青霉素的确是青霉菌产生的而不是培养液和培养基中的其他物质产生的,则应设计对照实验,其实验方法是:(2)若对照组实验结果 ,则充分证明青霉菌确实能产生阻止细菌 繁殖的物质。答案:青霉菌可产生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青霉菌产生了某种物质,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1 )对照组的培养液和培养基中均不加入青霉菌,观察细菌的生长繁殖( 2) 细菌正常生长繁

4、殖3某同学在做微生物实验时,不小心把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混在一起。该同学设计下面的实验,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1)实验原理:圆褐固氮菌是自生固氮菌,能在无氮培养条件下生长繁殖而酵母菌则不能;青霉素不影响酵母菌等真菌的生长繁殖,而会抑制圆褐固氮菌的生长繁殖。(2)材料用具:(略 )(3)主要步骤:制备两种培养基,一种是无氮培养基,另一种是含青霉素的培养基,将两种培养基各自分成两份,依次标上 A、a和B、bo分别向A、 B 培养基中接种混合菌,适宜条件培养了34 天。分别从A、 B 培养基的菌落中挑取生长良好的菌并分别接种到a、 b 培养基中,适宜条件下培养 34 天。(4)请回答

5、:本实验中,根据上述原理配制的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根据所需目的配制上述培养基时除营养要协调外还应注意。实验步骤中第步的目的是。圆褐固氮菌与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差异为。青霉素抑制圆褐固氮菌的生长繁殖,其作用机理是破坏或抑制其细胞壁的形成。请据此推测不影响酵母菌与真菌生长繁殖的原因是。答案:(4)选择pH要适宜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圆褐固氮菌无成形的细胞核圆褐固氮菌为原核生物,其细胞壁主要为糖类和蛋白质,而酵母菌则不同4 (共20 分) 在研究生物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人们做很多的实验进行探究,包括著名的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 )某人曾重复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步骤如下。请

6、分析以下实验并回答问题:A.将一部分S型细菌加热杀死;B 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接种的菌种见图中文字所示)i ia2级3组4组加热杀死的s型施 与正常邂菌混合【注二。为S型茴落 为R型窗落)C.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见上图).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时, 除加入适当比例的水和琼脂外,还必须加入一定量的无机盐、,并调整pH。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有 。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2)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起转化作用的是DNA。请利用DNA酶做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

7、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 DNA”,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实验设计方案:组合编号ABC处理第三步:O第四步:。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通过你设计的实验,还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答案:(1)氮源有机碳源生长因子1、2、3组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 (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车t化成 S型细菌,产生可遗传 的变异(2)第一步:从 S型细菌中提取DNA ,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第二步:组合编号ABC处理不加任何提取物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 菌DNA和DNA 酶第三步: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A、C组中

8、未出现S型细菌;只有 B组培养基中出现 S型细菌,说明 DNA分子 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 S型细菌DNA结构要保持完整才能促进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5 .根据实验原理和材料用具,设计实验选择运载体质粒,明确质粒的抗菌素基因所抗的抗 菌素类别。实验原理:作为运载体的质粒,须有标记基因,这一标记基因是抗菌素抗性基因。故凡有抗菌素抗性的细菌,其质粒才可用作运载体。材料用具:青霉素、四环素的10万单位溶液、菌种试管、灭菌的含细菌培养基的培养皿、酒精灯、接种环、一次性注射器、蒸储水、恒温箱。方法步骤:第一步:取三个含细菌培养基的培养皿并标为1、2、3号,在酒精灯旁,用三支注射器,分别注入1mL蒸储水、

9、青霉素液、四环素液,并使之分布在整个培养基表面。第二步:。第三步:。预期结果: A、。B、。C、。答案:实验步骤:第二步:将接种环在酒精灯上灼烧,并在酒精灯火旁取菌种,对三个培养皿分别接种(或答在三个培养皿中无菌接种,酌情给分) 。第三步:将接种后的三个培养皿放入37c恒温箱培养24h (酌情给分)。预期结果:1号培养皿细菌正常生长;2、3号培养皿中,仅2中细菌能存活,说明细菌有青霉素抗性基因,而没有四环素抗性基因。2、3号培养皿中,仅3中细菌能存活,说明细菌有四环素抗性基因,而没有青霉素抗性基因。2、3号培养皿中都有存活,说明该菌质粒上有两种抗菌素的抗性基因。2、3号培养皿中都不存活,说明该

10、菌质粒上没有这两种抗菌素的抗性基因。6、1943年,曾获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鲁里亚和德尔布吕克设计实验,研究大肠杆菌的抗噬菌体突变是发生在接触噬菌体之前还是之后。请阅读下列有关资料并回答问题。(1)实验的方法步骤如图 14所示:10mL10mLJ恒温箱里培养24小时第二步;将大胸杆菌的 菌液分成A、B两行份, 再蒋3均分为50港第一步:将大肠杆菌第二步:r第四血每份菌液接】个禽咏前体被gMirw市诩,公万噬菌体的培养其培养 1HL编号 AiAaA3A4%As® © O 0 C 菌棺数 2164071031/ J >BiBjB36485B54)© &

11、#169; Q © ©©753645注:每个培养皿中接入的菌液均为0.2mL图14(2)培养皿中培养基的基本配方:配方蛋白月东乳糖K2HPO4水琼脂20%伊红 水溶液0.325% 美 蓝水溶液pH含量10g10g2g1000mL25g20mL20mL7.27.4(3)实验分析:在培养基中加噬菌体的作用是 加伊红一美蓝的目的是:。由于大肠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 ,因此,在培养基中还加入了一些 相应的物质,其中 是大肠杆菌生长的碳源, 是氮源。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该实验有两个假设假设一:大肠杆菌的抗噬菌体突变发生在大肠杆菌与噬菌体

12、接触之前假设二:大肠杆菌的抗噬菌体突变发生在大肠杆菌与噬菌体接触之后你认为图中的实验结果支持上述哪个假设: ,如果另一个假设成立的话, 实验结果应该是:。在这个实验设计中,研究者是根据培养皿中菌落数的差异来推断 ,从而证明了假设的成立。请你分析出现A4和A5实验结果的原因:答案:选择具有抗噬菌体突变的大肠杆菌便于识别(鉴别)大肠杆菌的菌落异养型注:此空如果答“异养需氧型”不能得分乳糖、蛋白脐 蛋白麻寄生支持假设一A、 B两组所有的培养皿中菌落数没有显著差异抗噬菌体变异发生时刻的差异A5比A4发生突变的时间早,具有抗噬菌体突变的大肠杆菌数比A4多,培养皿中出现的菌落数就多注:或答A4比A5发生突变的时间晚,具有抗噬菌体突变的大肠杆菌数比A5少,培养皿中出现的菌落数就少按相应标准给分。7、.(10分)利用灭菌技术,将某种细菌接种到培养皿内,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培养皿并加盖(下图表内阴影部分表示有细菌,白色清晰区表示无细菌)(1)图表中1和2结果的不同原因是 图表中4和5结果的不同原因是 O(2)根据3的结果判断,抗生素 P和Q同时用于治疗由这种细菌引起的疾病,疗效如何?为彳f么? C(3)说明滥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