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_第1页
2022年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_第2页
2022年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_第3页
2022年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_第4页
2022年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品质文档2022年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 山峡变平原平畴千顷田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进展道路的调查报告 沟底村位于山西阳城县北留镇,东连泽州县,北依沁水县,西南与史山、皇城两村相邻。全村国土总面积442公顷,其中耕地60公顷,人口805人。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凭借其优厚的地下煤炭资源进展经济,由贫困走向富有。然而近年来,该村煤炭资源日趋枯竭,主要经济来源面临“干枯断流”的趋势,全村人民生存受到危机性的挑战。 面对挑战,沟底村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以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化基地为目标,启动二次创业,大规模地进行治山、治水、治沟,退耕还林,复垦矿区土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走上了一条

2、持续进展之路。 此举,对于山西依靠煤炭资源进展经济的农村进行矿山复垦工作,走持续进展道路,极具典型借鉴意义。 为此,我们对该村一年多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状况作了具体调查,现就此作出报告。 一、因地制宜 科学决策 沟底村是一个典型的依托煤炭资源富有起来的农村之一。地下煤储量原高达5600万吨。凭借这一优势,1985年到1986年,县、镇、村三级相继在境区内兴办起山城、左岭、王街、沟底、香园沟五座煤矿。其矿点数量在阳城全县农村位居榜首。其中,该村所属香园沟煤矿年均产煤9万吨,年均产值1000余万元。 从1985年以来,煤炭产业始终是该村经济实力的骨干支柱,收入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0%左右。同

3、时,村民依托当地煤矿布点多的便利条件,男劳动力几乎全部从事务工劳动,使之成为农夫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煤炭产业的高收入,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小康富有,而且使该村公益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0年起,该村先后投资150余万元,修建了村办公大楼,兴建了新型学校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兴办了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配备了一整套文化消遣设施,还修建了40栋现代化的居民住宅。另外,该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领取固定工资”,得到了老有所养;考取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级的助学嘉奖金;村民不仅不负担当何集体公益事业的费用,而且,逢年过节均有物质福利。 然而,由于十多年来境内五个

4、矿点的竞相采挖,乃至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夺性开采,导致该村三号煤炭资源渐渐枯竭。其中,该村村办香园沟煤矿到XX年已无煤可采,只得停产关闭。其它四个矿点也必将“紧步后尘”。随之而来的后果是:沟底村的经济支柱已呈“风雨飘摇”之势,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将失去依靠。村民们担忧地说:“过去乌金换黄金,沟底一步一层天;如今乌金已挖空,沟底今后靠什么?” 在此危机面前,沟底村不是“左顾右盼”、无所作为,而是面对危机乐观应对,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决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进展道路。 XX年元旦的钟声刚刚响过,该村召开了党员会、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就农业综合开发问题进行了乐

5、观研讨。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进展道路,必需拥有肯定的土地实力作基础。而土地正是沟底的劣势,全村原有耕地几乎全部在山岭上,且生产条件非常恶劣。假如依靠原有耕地进展农业经济是不行能走向富有。一是土地质量极差。原有900亩耕地85%以上为沙质土壤结构,透水性强,贫瘠易旱,即使风调雨顺年景,每亩产粮不过百公斤;久旱年头则大部绝收。改良土壤,既不现实,更不合算。 二是水土流失严峻。全村90% 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难以保水、保肥;同时,一到洪期,地里的禾田必将打了水漂。 三是耕作条件维艰。其显著特点是,人在沟底住,地在山上挂,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分布在七道山岭上,距村一至两公里。环村

6、四周又是嵯峨巨岭,将村落夹在深沟谷底。历史上,村民耕作只能依靠老祖宗留下来的羊肠古道,肩担人挑,爬上爬下。一般的农业机械根本派不上用场,投入 与产出得不偿失。 四是山体塌陷,耕地撂荒。历年来,由于五座煤矿的大量开采,造成多处山体塌陷,还使500余亩耕地被迫弃耕;加之煤矿与基本建设用地,使耕地锐减到人均仅有半亩。 这就表明,沟底村是远地弃耕,近地好地奇缺,剩下穷沟,“无路”可走。 对此,上级有关部门领导曾提出要沟底村拿出30万元到黄岭乃至五公里之外的泽州县周村一带买100亩土地耕种,借以生存。 这样,到外村买地耕种,势必要移民“大搬家”,不仅要耗去巨资,经济上难以承受;而且,前景难料,后果可怕。

7、 沟底村经过讨论,立足自己的实际,坚决作出了三项决策: 第一,填沟造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第二,实施荒山宜林战略,大力进展以优质核桃为主要品种的经济林。 第三,依托皇城相府旅游景区“近水楼台”的先决条件,大搞生态林与观光农业,以吸引游客,进展自身。 就此,一场综合开发农业的攻坚战在沟底村全面绽开。 二、合理规划 奋力攻坚 XX年6月,在山西省农业科学讨论院、晋城市水利局和阳城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沟底村出台了国家农业开发·阳城县沟底项目区土地治理项目·可行 性讨论报告。 依据这一可行性报告,结合进展旅游业的总体设想,沟底村制定出开发农业的进展

8、规划。其指导战略是:以地面资源为依托,以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目标,以土地综合治理与水利设施建设、生态林建设为基础,以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为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可持续进展之路,向农业现代化进军。其进展规划为八大工程: 、填沟造地工程。 填沟造地是八大工程的核心工程、重点骨干工程,是沟底村转变历史上缺乏好地耕种的唯一途径,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基础与依托。为此,打算投资1159万元,在两道沟造地:一是樊水沟,二是王庄沟。该两沟每条沟长两公里,沟底至山顶120余米,沟平均宽度为220米。从XX年到XX年四年填沟造地500亩,亩均投资2.3万元,动用土石172.5万方,亩均34

9、50方。其中,XX年到XX年完成樊水沟造地240亩的任务;XX年到XX年完成王庄沟造地260亩的任务。以此作为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进展高效农业,在有限的土地上多产出、高收入。 、塘坝工程。 沟底村北部樊山山腰“老母掌沟”有一股地下泉水,长流不息。然而历史上却有水未用,任其顺沟而下,白白流去。为了对新造土地实行自流浇灌,方案投 资120万元,在此处兴建小型塘坝一座,设计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利用自然条件,进展水浇地。 此项工程XX年秋动工,XX年秋完成。 、经济林与水土涵养生态林建设工程。 建设林业生产基地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规划山岭瘠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计770亩,占总耕地的7

10、1.%,全部作为经济林基地,以种植优质核桃为主。XX年退耕430亩,XX年全部完成退耕任务。山岭坡梁规划为生态林基地,计1500亩,XX年完成600亩,XX年全面完成。两项总投资70万元。 、排洪渠工程。 为了保持水土不流失,投资60万元兴修排洪渠工程三公里,XX年到XX年分期完成。 、引水隧道工程。 为使农林产业稳定进展,投资70万元,修筑引水隧道160米,XX年动工,XX年贯穿。 、田间道路工程。 为改善落后的交通道路环境,方案投资4.7万元,修筑田间道路13条。 、高科技农业园区。 为进展高科技农业,规划樊水沟240亩新造沟坝地全部实施大棚生产,以栽培具有高产高效、且科技含量高的优质品牌

11、蔬菜及高养分食用菌为主要产品,进展高科技农业。 、进展旅游观光业。 该村北部“老母掌”(因山形形似母指掌部而得名)为清代名相陈廷敬之母的避暑山庄之地,且至今那座一进三院、占地6000多平米的古代建筑依旧保存完好。尽管三百多年它饱经沧桑,但仍不失其从前“雍容华贵”之貌。开发它很有价值。为此,规划此处在修理避暑山庄的基础上,修建“休闲度假村”一所,两层小楼50栋,作为游客到皇城相府观光后的休闲下塌之处。同时,以此为据点,开通旅游线路一条,让游客在休闲之际尚可巡游观光。此工程方案XX年筹建,XX年完工,总投资XX余万元。 上述八项工程是一个美妙的蓝图,全部完成后,沟底将是一个富有而秀美的“锦川”(沟

12、底古称“锦川”)。 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沟底村的干部群众提前介入,及早动手,于XX年3月初,在工程规划过程中就紧锣密鼓开工建设。 工程上马后,首要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尽管沟底村具有肯定的经济基础,然而,数千万元的巨额投资不行能全部拿得出来。为此,沟底村发出集资创业的号召。全村群众乐观响应,不到一个月时间,就集资122万元,同时集体筹资76万元,购买了挖掘机、推土机、铲车、汽车以及空压机等大型机械六部,首先使填沟造地工程如期进入实战阶段。 XX年4月,填沟造地骨干工程启动运转。樊水沟上下,机声隆隆,车水马龙,艰苦奋战,热火朝天。无论是酷暑盛夏,还是冰雪严冬,人歇机不停,造地不停步。深沟被一截截沉

13、没填起,平畴大田被一段段建起。 XX年8月,“老母掌沟”塘坝工程通过投标承包,根据图纸设计开头上马。引水隧道工程相继进行。 与此同时,沟底村在春、秋、冬三个季节,全民上阵,大搞植树造林,决心让一道道山岭披上绿装。 三、众志成城 “好梦初圆” 经过一年零六个月的艰苦奋战,沟底村的农业综合开发“好梦初园”,八大工程初现端倪。 填沟造地工程是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骨干项目,工程之大,旷古未有,为此,他们以极大的精力和投入进行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动用土石55万方,投资370余万元,在樊水沟造出土地160余亩;同时,在XX年春季全部进行了培熟,并分别种上了玉米和蔬菜,使偌大一块北国“平原”呈现在沟底群

14、众面前。他们根据方案,再战今年一冬,使樊水沟下段80亩大田如期实现。 塘坝工程到目前基本建成。坝高23米,坝长120米,坝顶宽5米,工程总量1 .38万立方。 这项工程,不仅为农业产业实现水利化供应了必要条件,而且其坝基为将来开通旅游线路打下了基础,同时为“老母掌”进展旅游业打开了交通大门。 经济林与生态林工程历经一年时间,已建成林业生产基地1030亩。其中,退耕还林430亩,植造“晋龙”一号、二号核桃优良品种34000株,占应退耕770亩的近60%,XX年底将全面完成退耕任务。水土生态涵养林已建成600亩,占方案1500亩的40%,植造侧柏10万株。 排洪渠工程现已完成300余米,占工程总量

15、的10%。 引水隧道工程全长160米,净高4 .2米,宽4米,工程总量6000余方,现已基本贯穿。 田间道路工程是农业机械化的必由之路。为此,该村经过去冬今春的建设,投资4.7万余元,建成交叉成网的田间道路13条,总长5公里,使从前的羊肠小道变成车辆驰行的宽敞大道。 旅游休闲度假村工程目前已与沁水县郑村乡王街村初步达成联合开发的意向(因“老母掌”属王街村辖境),并以皇城相府旅游景点为轴心,与周边史山、郭峪、大桥等村联合进展旅游产业,以此形成规模性的产业基地。 此外,高科技农业园区也正在筹划设计之中。 四、几点借鉴 总结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的大胆进展思路与胜利实践,在以下四个方面有重要的借

16、鉴意义。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必需由资源型向持续型进展。改革开放以来,就阳城而言,大凡富有起来的农村,普遍是依托地下资源,很少在地面资源上作文章,尤其是土地资源。这些村重工轻农,弃耕土地,撂荒耕地,形成恶性循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煤炭资源是有限资源,挖空后何以生存?沟底村力开先河,并为此供应了胜利范例,值得借鉴。 第二,因地制宜,大胆作为,是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鲜亮特点。在当今经济大潮中,填沟造地往往要被人们视为在做“学大寨”的蠢事。当时,这一举动,不仅在少数村民中,而且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对此都顾虑重重。然而,沟底的干部认准了一条理,那就是,没有土地,就没有赖以生存的基地。沟底的实际,就是要造地,造出地,千秋万代是“金板”。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值得借鉴。当然,各地都有自己的实际,不行能照搬沟底的模式去进展,但因地制宜、走持续进展之路却是永恒的。 第三,危而思进,艰苦创业,是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前进动力。他们在富有起来之后,不是“高枕无忧”,而是敏锐地端详到失去煤炭资源后的严峻危机,从而乐观应对、大胆作为。填沟造田就是一项乐观应对危机的胜利实践。它利在当今,造福后代。如此巨大的工程,平畴数十公顷的高效农田,无论在沟底,还是在阳城全县,绝无仅有。我们深信,规划全面实现后,沟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