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课件第五章 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修)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课件第五章 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修)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课件第五章 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修)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课件第五章 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修)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课件第五章 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治疗燕良轼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后来,南齐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写道:“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道。”从这两个最古老的用法上看,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在古汉语中,文化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使人“发乎情止于礼”的意思 什么是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是生长在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社会之中.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传统。三大传统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共同铸就了中华国民的心理结构与人格结构,形成了中国人的心理特质。在三教之中,

2、儒教的伦理价值系统处于文化心理的核心地位。 文化是文明的下位概念,同时文化也是文明之源。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文明。人是文明的最小单位。刘勰:“心生而立言,立言而文明。”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明;有什么样的文明,就会体现出什么样的人道精神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 文化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思想、意识、观念,等等。思想意识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一是思维方式。第二层是文物,即表现文化的实物,它既包括像哲学家的著作、文学家的文学艺术作品一类的“物”,也包括科学技术物化形态的“物”,即人工改造过的物质。第三层是制度、风俗,是思想观点凝结而成

3、的条例、规矩等。 在我们看来,文化按其所面对的问题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人和自然关系的方面、人和人关系的方面,以及人自身的关系如灵与肉、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方面。科学、技术、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按其内容的侧重分别这三个方面,而哲学、宗教则处于核心的地位。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悠长的历史中,在一种制度下形成的、渗透到民族的血脉中的集体记忆。 按照我们的理解:文化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外化。人是文的内在底蕴,文是人的呈现形式。 “中华文明”是这样一个因果实体:它源自于东亚黄河、长江流域的氏族公社,形成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成熟于西周一直延续到1840年的清朝。中国古代文明特指从古(面积不断变化)至清的

4、全体人民的一脉相成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以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同意性作为存在的前提条件。毋庸置疑,如果上述统一性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文化变迁,最终导致中国古代文明的改变。文化是人类的遮羞布文化是习惯和角度文化是认识定势 文化学认为,“文化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着不同国家、民族。”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人的心理都深深打上而且将永远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传统文化中有心理治疗吗 现代心理咨询、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起源于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美国。那么处在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有没有心理治疗呢? 当然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心理学中“心

5、理健康”、“心理治疗”等词汇,但是否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呢? 我们认为要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无心理治疗的问题要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考察:首先是有无心理治疗的意识和观念;第二是有无理论上的依据;第三是有无具体的操作技术和方法;第四是有无具体的治疗案例;第五是有无治疗效果。 如果按照这样几个标准来考察,我们可以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心理治疗的。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祝由术。祝由即“祝说病由”,是一种原始的心理治疗方法。说范、山海经等典籍中记载了用心理治疗的例子。 黄帝内经中有 “余闻古之治病 , 惟移精变气 , 可祝由而已 ”传统文化的心理治疗意识 华佗认为 “善医者

6、先医心 , 而后医其身 ”, 并提出“忧者宽之, 怒则悦之, 悲则和之 ”的心理疏导法;张仲景注重心理调治, 在 金匮要略 中对梅核气奔豚、脏躁和百合病等作出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东医宝鉴(朝鲜许浚原著,成书于我国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共5篇,23卷。其中内景篇4卷、外形篇4卷、杂病篇11卷、汤液篇3卷和针灸篇1卷。内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内、外、妇、儿临床各科证治,中药和针灸等,是一部切于临床的综合性医书,是朝鲜医家所撰的汉方医(中医)名著。强调心理治疗时所说:“古之神圣之医, 能疗人之心, 预使不致于有病。今之医者, 惟知疗人之疾, 而不知疗人之心, 是犹舍本逐末, 不穷其源而攻其

7、流, 欲求疾愈, 不亦愚乎? 虽一时侥幸而安之, 此则世俗之庸医, 不足取也。” 明末的傅山(字青主,16071684)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学者。明亡后,隐居不出以医活人。据载“傅先生精歧黄(即通医学),博学强识,复善书法。其长公子亦善书法,所书与之逼肖,外人无能辨者。一日,其长公子以所书置于案头,欲查其父之辨否。青主见而熟视之,以为己所书也;则叹曰:中气已绝,吾其不久于人世矣!太息不已其长公子私嗤之。后月余,其长公子果以疾卒”。这话初看起来似乎有些神秘,但经仔细分析,一个医生兼书法家,根据临床经验,从一个人书写动作流畅、严谨、准确等程度的突然下降来判断躯体机能发生障碍,导致心力衰弱,从而准确地

8、预测了死亡。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没有道理的。问题在于缺乏测验标准和统计材料。D.Krech主编的心理学纲要一书第九单元中曾引用Jarvik等人1973年的一个研究,说明经测验发现的心理能力某些模式的变化能够预报死亡。这同三百多年前傅青主的观察结论不谋而合。事实已经证明,对于发现大脑机能发现障碍,心理测验在一定条件下比生理测验更为灵敏。 资料来源:林传鼎:我国古代心理测验方法试探,见藩菽、高觉敷主编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版,第308页。305312页。传统心理健康标准与治疗依据 与西方心理治疗不同,西方现代心理治疗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上产生现代心理学的某些流派和理论,如

9、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在这些学派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中国传统心理治疗不是直接产生在某种心理学专业理论基础之上的,而是直接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国古代有哪些文化观念对中国传统心理治疗发生影响了呢?标准一:阴阳平衡 阴阳观也是最早表述在易经之中。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 即:阳代表积极、进取、兴奋、刚强、阳性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消极、退守、抑制、柔弱、阴性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阳观念与心理治疗: (1)阴阳是宇宙变化的一贯之道,是考察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因此也是心理治疗的出发点. 素问天元纪大论 说:“夫五运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

10、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本始。”(2)心理健康的人是阴阳平衡的人.万物负阴抱阳.为心理治疗提供了标准.(3)阴阳是相互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所谓“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 ,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为心理治疗提供了可能性依据.标准二:五行运转正常 五行观念记载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润曰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这也是从人们直接接触到的物质中概括出的五个基本的要素,认为它们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五行说为论证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11、如关尹子即根据“五行互生互灭”的观点来论证精、神、魂、魄、意“五者回环不已”。 五行之间的关系: 相生:金 水 木 火 土 相克:金 木 土 水 火五行相生木 具有求生发展的精神 ,与“自我相信 ”中敢于追求、寄希望于未来的特性相对应;火 具有耀眼夺目、引人注意的特性 ,与“自我表现 ”中展示自身引人瞩目的特性相对应;水 具有顺应地势变化适时改变流向的特性 ,与“自我更新 ”中顺应社会变化 ,适时更新方式相对应;土具有滋养生命,孕育万物的特点,与“自我尊重 ”中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相对应;金具有千锤百炼,铸成锐器的特性,与“自我激励”中自强不息、创造事业的特性相对应。 在“相生 ”的良好环境条件

12、下 ,水的滋润 ,使得树木生长茂盛;点燃草木能燃起的熊熊大火 ,燃尽后成为灰土;土经过千百年的堆积 ,演变而成为金属;金属在高熔下能成为水状物质。由此 ,水润木 ,木生土 ,土燃而生火,火尽而成金 ,金熔而生水 ,大地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色。五行相克 任何事物都会变化 ,向不同的方向转变。阴可以变成阳 ,阳也能转化成阴。“心理非健康 ”与“心理健康 ”也是“阴 ”与“阳 ”的关系. 水过多 ,会灭火。火过旺 ,能熔金。金过锐,能伐木。木之根有力 ,必然穿透土层。土过多 ,能将水吸收得无影无踪。当没有水 ,木会死。由此会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 ,从而打破平衡与和谐 ,地球的环境就会被破坏 。 同

13、理 ,五种心理品质中的任何一种过头 ,都会打破平衡。自我更新过头便是一种浮躁的心态 , 自我激励过了头 ,会因为好高骛远而遭挫折 ,连遭挫折会失去自信。自信过了头 ,会盲目乐观而导致失败。失败过频会使人失去自我尊重,自我尊重过了头会沉湎于自赏、不求上进 ,必然会固步自封不去顺应形势自我更新。所以 ,五种心理品质也有相克之理。 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治疗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表述情绪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经典提法 ,其基本原理是脏腑情志论和五行相克论的结合 ,将人体归纳为五个体系并按五行配五脏五志 ,然后利用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治疗的心理疗法 ,即运用一种情志纠正相应所胜的另一种失常情志。因此

14、,它在心理治疗方法上独具特性。 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思、忧、恐” 。并总结出五种情志与脏腑有着特殊的对应关系 ,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这些思想的产生就是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为依据的。五行:火木水金土五脏:心肝脾肺肾五气:精神魂魄意五志:喜怒思忧恐 在中国古代许多医学家都是这种相胜相克关系来调节人的情绪心理疾病的。 元代张可兵在类经中就结合内经对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理论雏形系统地论及了五脏、五志、五行之间的相胜制约关系“喜为心火之志: ,能胜肺金之忧 , 怒为肝木之志 ,能胜脾土之思 , 忧为肺金之志 ,能胜肝木之怒 ,

15、 思为脾土之志 ,能胜肾水之恐 , 恐为肾水之志 ,能胜心火之喜。” 喜胜忧 怒胜思 忧胜怒 思胜恐 恐胜喜五种情志相胜顺序喜忧怒思恐喜五种情志相胜示意图 喜 恐 忧 思 怒 儒门事亲九合感疾更相为治衍 :悲可以治怒: ,以恻怆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 ,以欢乐戏谑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 ,以祸起仓促之言怖之;思可以治恐 ,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 ;怒可以治思 ,以污辱斯罔之言触之。 由此可见 ,五行结构实际上包含了两套自我调节机制 ,其一是正常状态下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运动机制 ,其二是非正常状态下的修复机制。正是这两套机制的特殊功效保证了五行系统处在整体动态平衡的循环运动状态之中。 五行结构作为一

16、个整体 ,它对于作为自身组成部分之一的某行所出现的太过或不及现象 ,就会产生一种自行调节机制。以“金 ”为例 ,“金 ”行过强,则对“木 ”克制 ,过盛而导致“木 ”行偏衰;“木 ”行的偏衰就会减轻对“土 ”行的约束 , 现代心理治疗中也有:各种心理压力之间,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相互抵销的现象。表面地看,各种心理压力混在一起,人能够感受到的压力会是各种压力之和。其实不然。比如工作上压力太大,如果去看一场同样会给人心理压力的、对抗激烈的足球赛,工作的压力就会暂时被换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式,来用一种压力缓解另一种压力。 有人把中医称为伪科学,其理由就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他们认为阴

17、阳五行不是科学的概念,人的生理心理问题与金木水火土这些物质毫无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务识. 所谓“阴阳”、“五行”之说,是一种“取象比类”的方法。该方法源于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直观、整体、思辨的认识。古希腊人和古代中国人都采取这种方法认识世界,但其思维方式有根本差别。古希腊人把世界归结为“火”、“气”、“水”、“土”四大元素,但这四种元素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指称,而中国的阴阳五行则是一种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在当时条件下,这种选取无疑非常高明。 综观中医典籍可以看到,阴阳的本质含义就是一分为二,可以通过对立统一两种力量的作用来把握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医诊断以观察色脉为主,审视阴阳,区别柔刚。阴阳关系

18、又渗透在五行的相互作用之间体现,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关系和乘侮胜复变化。经络学与脏腑学说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系。欧阳志远:伪科学辨,新华文摘2008年8期,第118112页。标准三: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经认为,人的最高智慧、最高道德就是与自然完全相吻合。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也倡导:“利而不害 ,为而不争 ,少私寡欲 ,知足知止 ,知和处下 ,以柔胜刚 ,返璞归真 ,顺其自然 ”。这就决定古人以自然为参照系治疗心理疾病。信仰天地已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人命运观的直接成因。(待后论述) 标准四:形神协调 中国古代医典都是

19、持“形神相即”观点的。形即形态 ,形体 ,是指人的身形和体质 ,是人的生理功能;神即神态、神识、神明、意识 ,指人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在中医科学理论中 ,很早就把形(生理活动)和神(心理活动)统一起来了。认为形态与神志即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 ,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的关系。标准五:身心整体互动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 ,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五官九窍等组成一个整体 ,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整体性除了生理活动的统一 ,还包括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统一协调 ,人的精神、情志等心理活动跟心密切相关。素问六节

20、脏象论说“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 中国古代医学很早就重视五脏六腑 ,情志变化人际关系等方面许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涵盖着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古之善为医者: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这里的“医国”指的是社会因素;“医人”指的是,心理因素;“医病”指的是生物因素。这跟现代的“生,理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非常近似。素问调经论指出“心藏神: ,肺藏气 ,肝藏血 ,脾藏肉 ,肾藏志 ,而此成形。志意通达 ,内连骨髓 ,而成身形五脏。”灵枢天年篇亦指出“血气已和: ,营卫已通 ,五脏已成 ,神气舍心 ,魂魄毕具 ,乃成为人。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认为

21、人的形成是先有五脏形体而后有精神藏于心 ,才产生各种情绪心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主张精、神、魂、魄、意、藏于五脏。 这种整体观就为疾病治疗应涵盖心理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整体观的思想里 ,还包括重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在治病中的整体效应 ,甚至将心理治疗置于治疗某些疾病的首位。 中国传统治疗重视整体调整, 在心理治疗中注意到神对形的反作用, 主张形神兼治, 通过治神而治愈形体的疾病。治疗的整体性, 还表现在综合性的治疗措施上, 在治疗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患者所处的环境、地位、人际关系、疾病起源, 同时也考虑到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度以及个性特征, 与治疗者配合的程度等等, 把医患都纳入其中, 将其作为整

22、体的一部分看待。 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掌握和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具体的心理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以治病为最终目的, 正反结合, 辨证论治,灵活运用, 不拘一格, 在治疗体系上没有西方的严格派别之分,但是以今之现代心理治疗理论来看, 古代之方法契合今天各家流派之思想, 且富有自己的原创性。标准六:和谐与中庸 传统中国人认为在处理人我关系或群我关系时能够坚守中庸,不偏激的人是健康的人。 在遇到矛盾冲突时能够坚持“和为贵”、“忍为尚”的人是健康的人。 遇事忍耐、知足常乐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 能够恰当处理好五伦关系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传统中国人心理治疗方法与案例 据有人初步搜集和整理中国古代有至少有几十种方

23、法和 600 多个心理治疗的案例大多具体记载在中国古代医典里。 认知治疗法 开导劝慰法 移精变气法 以欺制欺法 暗示转移法 情意治疗法 以情胜情法 消愁怡悦法(音乐疗法、绘画疗法和阅读疗法) 羞耻激发疗法 痛苦疗法 逗笑疗法 情意治疗法 激怒疗法 激情疗法 宣泄疗法 情思互胜法 顺情从欲法 移情易性法行为治疗法 习见习闻法 自我调整法 厌恶疗法 系统脱敏法 气功引导法 认知治疗法1、开导劝慰法 。或称义理开导法。“导之以其所便, 开之以其所苦”。通过言语开导与安慰来调节人的心理行为, 它相当于现代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性疗法。 灵枢师传又曰:“人之情 ,莫不恶死而乐生 ,告之以其败 ,语之以其善 ,

24、导之以其所便 ,开之以其所苦 ,虽有无道之人 ,恶有不听者乎。”医生对病人的安慰、解释、开导可使其精神和机体功能得到改善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劝说开导疗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情感障碍等,采用语言交谈的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情感活动等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案例一:西汉著名作家梅乘在七发记载:楚太子有病,吴客往问,用七件事启发太子,故名七发:吴客先陈说音乐、饮食、车马、游观之乐,未能使太子兴起;再说以田猎、观涛,引起太子的兴趣,使他略有起色;最后说要向太子推荐方术之士论述精辟的道理,太子听了据几而起,出了一身大汗,顷刻之间他的病全消失了。它的主旨在说明享乐腐朽的生活

25、是致病的根源,而听取“要言妙道”以提高思想认识才是治病的最好药石。案例二:卢不远治疗一恐死症就是首先用言语开导 ,然后带他学习一种“参究法”,即参禅 ,和患者一起研究生命之源 ,探究生死 ,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 ,使患者对生死不再恐惧从而病愈。案例三:程梦奎之子二十一岁因痘而亡,其母哀哭不已。其照镜见己“虽哀伤而形色不瘁”,自责不已,即施以自我惩罚,持铁如意捶其胸,绝食,染病不起,并且不肯服药,拒绝接受医生的劝导。医者在对患者进行劝说开导时,应掌握语言的技巧,取得患者的信任,以便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病证之患者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法,争取获得治疗效果,使患者怡悦开怀,疑惑得释。 素问移情变气论说“:闭户

26、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在进行劝说开导时,医生必须取得患者的信任,因此要有极大的同情心,态度要严肃、诚恳、热情,环境要安静,语言要慎重,以鼓励、引导患者吐出真情,因为患者的倾诉不仅有助于判断病情,其本身也是一种宣泄,可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孙氏凭借以往的医名,纠正患者不正确的认识,抓住她爱孙之心,描绘其死后“夫君必娶,娶必少年,继室生子,则必厚其子,而薄孺人之孙,令孙不得其所”的凄惨景象,使患者明白只有“忍哀抚孙,使其成立,娶妇以藩后胤”,才对得起死去儿子的道理,让其立即停止自虐行为,并予小柴胡汤加竹茹、滑石,以和阴阳、止呕吐治其标,又重用五加皮补肝肾、强

27、筋骨,配伍行气活血、祛瘀通经之丹参、刘寄奴、香附,配活血化瘀之四物汤同服。患者一月痛去而痊愈。2、移精变气法。“古之治病, 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对患者祝说疾病的由来, 用以改变病人的精神状态, 剔除巫祝的迷信, 却是含有心理治疗成份的古老疗法。3、以欺制欺法。“借其欺而反欺之, 则真情自露, 而假病自瘳(愈)也” 。对诈病和疑病症者采用此种方式跟现代对疑病症者应用安慰剂有效的原理一致。案例:一妓忽得急症,口吐白沫,僵仆于地,口鼻四肢俱冷,气息如绝。诊其脉,气口和平,脉不应证,景岳再诊,得出是诈病的结论。于是声称“病危,须用极大艾团连灸眉心、人中、小腹数处”。娼妓都以姿色媚惑、取悦于人

28、,当然不愿因灸生疤而毁容。张景岳(明代医学家)抓住患者的心理弱点,让其服药,声称咽下出声则有救,否则便须大艾重灸,妇人心中明白装病已被识破,吞药时便发出声音,缓解了僵局。 景岳全书中记燕姬因怒而厥 ,张景岳诊后便声言其危 ,假称要用灸法才能治好。燕姬知道灸法不仅会引起疼痛 ,而且会损毁面容或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于是 ,继而转悲 ,悲则气消 ,将胸中的郁怒之气排解。这样就克制了愤怒的情绪 ,消除了愤怒引起的疾病。如何判断疾病的真假是以诈治诈的关键,诈病的动机多种多样,疾病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患者的作假能力参差不齐,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诊治的难度,所以以诈治诈对医生的要求极高。面对症脉不符,医生不能贸

29、然作出诈病与否的诊断,必须依据脉象、疾病的起因、发病的经过、情感的反应、躯体病的真假仔细进行鉴别,必要时可以通过现代实验技术帮助诊断,只有经过以上流程,对疾病的诊断准确无疑时,才能施以相应的治疗。4、暗示转移法。暗示转移法亦即意示疗法,是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情绪和行为。一部分医家同时借助语言等方式,剖析本质、真情,以解除患者的疑惑,从而达到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目的。本法主要适用于由疑心、猜测所导致的幻觉、抑郁病症。案例:本案乃疑心病,妇人误食一虫,害怕虫在肚中作怪而起病,因为心因没有消除,故而

30、久治不愈“。心病还须心药医”,医家用药催吐后,暗使人将蝦蟆混入,使患者产生虫去病将愈的信念,暗示的正效应发挥了作用, “此疾永除”。 应该指出的是暗示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积极的暗示常可用于治疗,暗示用之不当也会产生严重的负效应,故临床应用时须针对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谨慎、灵活施之。 运用此法的医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掌握丰富的社会学和生理学知识,以便使暗示更趋正性、稳固、持久和巧妙。对文化程度偏低、易受暗示的患者,运用此法疗效更佳。情意治疗法1、以情胜情法。又称七情互治法。起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 悲怒。喜伤心, 恐胜喜。思伤脾, 怒胜思。忧伤肺, 喜

31、胜忧。恐伤肾, 思胜恐”。运用一种情志纠正相应所胜的另一种失常情志, 很具独特性。 悲胜怒、喜胜忧、思胜恐、怒胜思、恐胜喜。金代医学家张从正更具体指出 :“凡此七者 ,更相为治。”“以悲治怒 ,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以喜治悲 ,用谑浪戏狎之言娱之 ;以恐治喜 ,以迫遽死伤之言怖之 ;以怒治思 ,以污辱欺罔之事触之 ;以思治恐 ,以虑此忘彼之言夺之。”案例一:清代冷庐医话(陆定圃先生著、王献延署 ,光绪年间 , 1897年 )中记一江南书生因金榜题名考中状元 ,在京城过喜而发狂 ,大笑不止。名医徐洄溪就诊 ,佯称其病不可治 ,告之逾十日将亡。并吩咐他速回家 ,路过镇江时再找一位姓何的医生 ,或许

32、能起死回生。书生一吓 ,果然病愈。但又因此郁郁寡欢往回走。至镇江 ,何医生就把徐洄溪早已送来的书信给书生一看 ,并解释其中的原由 ,于是书生经开释 ,病痊愈。案例二:朱丹溪传中记载 :“一女子病不食多卧 ,丹溪先生诊后日 :思男子不得 ,气结于脾惟怒不解。于是掌女面者三 ,责其不正有外思 ,女子哭而大怒 ,一怒而进食。”案例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记述的“范进中举”,因过喜而连叫“我中了”呈癫状 ,其岳父胡屠夫打他一计嘴巴而治之 ,就是运用“恐胜喜”的典型例子。案例四:儒门事亲(张从正,即张子和撰,十五卷,成书于1228年,金元时期 )中记有一病人因闻父死于贼 ,过度悲伤忧郁, 心中结块痛不可忍

33、。张子和认为“忧则气结 ,喜则百脉舒和”“喜可治悲 ,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 ,使病人畅怀大笑 ,一、二日后心下块皆散 ,不药而愈。由此可见 ,我国古代情志相胜疗法对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 悲忧皆为肺志 ,太过则使人肺气耗散而见咳喘短气 ,意志消沉等症状 ,还可由肺累及心脾致神呆痴癫 ,脘腹痞块疼痛 ,食少而呕等 ,治之可设法使病人欢快喜悦而病愈。2、消愁怡悦法。 “七情之病; ,看书解闷 ,听曲消愁 ,有胜于服药者矣”。通过怡情移志来帮助患者调节和消除消极情绪 ,跟现代的音乐疗法、娱乐疗法很相似。案例一: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一天,一个名叫项关

34、令的人来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饮食饭菜,整天大喊大叫,怒骂无常,吃了许多药,都无济于事。张子和听后,认为此病服药难以奏效,告诉病人家属,找来两名妇女,装扮成演戏得丑角,故作姿态,妞妞捏捏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果然令病人心情愉悦。病人一高兴,病就减轻了。接着,张子和又叫病人家属请来两位食欲旺盛地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跟着不知不觉地吃起来。就这样,利用怡悦引导之法,使心情逐渐平和稳定,最后终于达到不药而愈。3、羞耻疗法。羞耻是人的本能,中医利用人的这一本能,治疗一些疑难怪症,都收到了神奇的意外效果。传说有一民间女子,因打哈欠,两手上举再也不能下

35、来,吃药治疗皆无效果。名医俞用右,利用女子害羞的心理,假装要解开这位女子的腰带,扬言要为她作针灸治疗,女子被这突如其来的手势动作惊怒了,不自觉地急忙用双手掩护下身,急则生变,双手顺势自然下垂复原。这是中医采取“围魏救赵”地计谋权诈的心理疗法,收到了立杆见影的效果。 4、痛苦疗法。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乡试,又中了举人,第三年会试,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病可以

36、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 李说:“谨尊医命,不敢有违。”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给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症状也就止住了。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从心理医学上讲,此所谓相反疗法。5、逗笑疗法。清代有一位巡抚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却一天天严重。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抚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

37、调养就好了。”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自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抚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6、激怒疗法。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治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推辞不过,只得

38、应允。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可惜,太子和他的母后并没有保住他的性命,齐闵王还是把他杀了。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却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给中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7、情思互胜法(1)情胜思法.正常的思虑为生理心理现象。但“过思则气结”,可使人神

39、情怠倦 ,胸膈满闷 ,食纳不旺 ,脾气郁滞 ,运化失常。治之以“污辱斯罔之言”,激病人盛怒以冲破郁思 ,使病人重新改变心理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续名医类案中记有一女因思亡母过度 ,诸病缠身 ,百药不治。韩世良借此女平时信巫 ,便离间母女关系 ,假托母死因女命相克 ,母在阴司要报克命之仇 ,生为母女 ,死为仇敌。女闻后大怒 ,遂不思 ,病果愈。(2)思胜恐法。过度或突然的惊恐会使人产生肾气不固 ,气陷于下 ,惶惶不安 ,提心吊胆 ,神气涣散 ,二便失禁 ,意志不定等病理变化。可以用各种方法引导患者对有关事物进行思考 ,以制约患者过度恐惧 ,或由恐惧引起的躯体障碍。其实这就是一种认知疗法 ,通过树立

40、正确的认知来治疗心理疾患。续名医类案(36卷,原60卷,魏之琇,乾隆三十五年1770,因鉴于明代名医类案)中法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8、 顺情从欲法。顺情从欲法是指顺从患者的意念、情绪,满足患者的心身需求,以释却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情志意愿不遂所引起的心身疾病。案例:两个眩晕病例,其一,妇人不知何因,“头额常系一带,行动须人扶掖,饮食倍增,形体加胖,稍饥心内觉难过”,医治无效,只得屏药,“越数年疾自愈,形体消瘦,食起居如常”。 其二,另一少妇,家遭火灾,忧郁成疾,见证与人相似,投疏肝解郁、滋水生木、平肝息风、镇逆潜阳,俱不应他医药用补虚,亦皆无验“,遂不服药,四旬外病自瘳

41、”。“盖病关情志,是以草木无灵”,故两妇人皆不药而愈,病程少则数年,多至近廿年,说明对于情志疾病,心理治疗比药物有效,但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医案虽然没有明确治疗方法,“细求其故”,顺情从欲必不可少,因为只有当其活的基本欲望得到满足,疾病才有可能康复。 人的欲念无论恶劣与否,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生理、心理的渴求与欲望是与生俱来、客观存在的,这种欲望的满足与否,将会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如果必要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不仅影响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甚至导致精神情志的病变。对于此类神情病变,单凭劝说开导、移情易性是难以解除患者疾苦的,必须“以从其意”(素问移情变气论),满足基本欲望,其神志病变才有可能痊愈

42、。9、移情易性法。移情易性法即转移注意疗法,是指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思恋的指向性,从而排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案例: 傅青主治一妇妒,恶夫有所昵,忽患腹痛,辗转地上不可忍,其夫求治。先生令持敞瓦釜置妇床前,捣千杵服之立止。此移易性情之法,不问药饵。张之和之后,此术不传久矣。 此案傅青主运用转移疗法,当妇人亲眼目睹丈夫不辞辛劳亲自捣药千杵的场景,立刻改变了丈夫已经另有所爱的错误认识,妒嫉怨恨的负面情绪变成了感动不已的情绪,心因性疾病“,不问药饵”,不需要药物当然也会好。续名医类案云“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胜情不可”,可“虑投其所好

43、以移志,则病自愈”。北史崔光传主张“取乐琴书,颐养神性”。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明确提出“至于情欲之感,非药能愈”,故“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但“情感要贵于达权,此中医理甚微,非只如看花解闷、听曲消愁之常谈也,精于医者应推之”。 心身疾病病理过程中一些导致或影响疾病的境遇或情感因素,常成为患者心身功能相对稳定的刺激灶,它反复地作用于心身功能,使之日趋紊乱,而这种紊乱又强化着这类刺激作用,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使病证迁延难愈。对此,可借助移情易性转移注意疗法,有意识地转移患者的病理性注意中心,以消除或减弱其劣性刺激作用。如魏之琇所言“投其所好而移之,则病自愈”。 凡患者过分关

44、注自己的病痛,以致这一心理活动有碍于疾病治疗和康复时,都可选用本法;若患者过分注意躯体的某些部位,从而成为强化了的病态条件反射,亦可试用。此外,本法还可用于纠正某些由于注意力过分集中而出现的病态行为。10、激情疗法。激情疗法是指有意识地加以诱发某种情感,利用随之而出现的某些可以预期的强烈机体或行为反应,从而改善躯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疗法。案例:一青年幼妇因攀高取物,两手举而不下,想必出然,究属罕见之症也。请先君子下之,无故患妇娇羞异常,碍难动手,因暗嘱家人,代为多系单裙而出,用阔带绑手于庭柱之上。向妇吓曰“:此症乃筋之病也,虽然在肩,其患在腿,必须脱去裙子,用针挑之,可期手下病除。”家人唯唯,而妇不允。初则解其外裙,妇曰“:宁可成废,切勿动用。”继则解其内裙,妇亟狂呼求免,忙作迎拒之状,而两手已齐下矣。其家人曰:“先生药不用,手不动而病除,真奇人也。”先君曰“:治病如行军一般。兵法曰:欲击东而先攻西。念则欲刺其腿而肩患自瘳矣。何奇之有?” 攀高取物,两手举而不下,手法复位即可,但明清时则不然,其时男女授受不亲,虽医家也需避讳。医遇少妇,难以动手,故只好另取他途:诈以用针挑腿,挑腿则下肢裸之于外,若如此,女必羞之欲狂也。故欲解裙,妇狂呼求免,慌作迎拒之状,手自放下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