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九峰森林生态公园核心区概念性规划_第1页
武汉市九峰森林生态公园核心区概念性规划_第2页
武汉市九峰森林生态公园核心区概念性规划_第3页
武汉市九峰森林生态公园核心区概念性规划_第4页
武汉市九峰森林生态公园核心区概念性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武汉市九峰森林生态公园核心区概念性规划1 项目背景分析及功能定位1.1 规划项目背景1.1.1政策背景为贯彻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纲要,武汉市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方针,力争把武汉建设成为“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为配合2000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部署的加强市区森林覆盖率,有效改善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气候变暖等日益突出的城市污染问题。1.1.2市场背景我国的森林旅游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各地区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2、。武汉·中国光谷的启动、武黄公路九峰段的拓宽、武汉中环的建设、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以及石门峰都市陵园的建设,必然给当地森林生态景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提。1.1.3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背景中古楚文化、近现代历史人文、南方民俗文化、华中地带田园艺术文化等。规划区域内原马鞍山森林公园、石们峰名人园及九峰森林公园的植被群落丰富,微生物结构相对完整,具有混交复层结构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了地域性强的森林生态系统,结合规划区域内土地区划以农田为主要元素,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厂矿,为当地发展城市森林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背景。1.2 现状分析1.2.1区域位置:地处武汉市洪山区;东至土桥环城公路,西

3、起武黄公路马鞍山森林公园,北起中环九峰乡滨湖村,南至九峰村裴家店;1.2.2地理及地质条件: 规划区地貌特征以山林地为主,混合丘陵及平原。山体地貌系蛇山起首,低山山脉横贯东西,从西向东连绵渐高走势。从马鞍山起,低山山脉又分南、北、中三辐射东延山脉的低山垄岗区。马鞍山海拔高度135.1米,石门峰海拔高度为138.1米,九峰山200米左右,并与严东湖、严西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应,形成较大范围的天然屏障。规划林区内土壤主要有潮土、水稻土、黄棕壤土和少量壤土类。肥力度、水、气、热等资源状况良好,适应农作物及森林植被生长;1.2.3气候条件:洪山区属亚热带湿润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干

4、湿明显,无霜期长;其年平均气温16.7-17.0,均最高气温29.2。1.2.4交通条件:城市基础建设继续完善的同时,107国道扩建工作,老武黄公路、珞狮南路扩建履行工程完成竣工,武汉市中环线扩建改造硬质道路工程进度顺利。对规划区的主要道路进行了扩建和改造,主要道路有老武黄公路,武汉中环、 王青路、土吴路等;另外通过我院设计人员调查的基础资料显示,另有各公园内部的景观路,依功能组织的不同,分为景观主路、景观支路、游步道等;1.2.5现有植被条件:该规划区内山林面积18482.9亩,其中郁闭度0.5以上的山林面积有12489.4亩,占山林面积的67.5;郁闭度0.50.2之间的疏林面积为5603

5、亩,占山林面积的30.3,无林地面积394亩,占山林面积的2.2。山林主要树种为马尾松,占整个山林树种的75;丘陵地区的植被较为丰富,多以松、杨为主;平原地区地域较为宽阔,以野生草本,农作物,少量乔木,如水杉、池杉等;1.2.6现有主要单位及村湾、人口:主要有马鞍山森林公园管理处、武汉市东湖开发区钢铁村、陆军军械仕官学校、九峰乡人们政府、湖北省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国际高尔夫球场、武汉市名人公园、湖北地震所观测战以及新跃村、三星村、九峰村、保丰村、等83个村级以上相关单位;自然村湾74个,总人口达到13416人; 1.2.7城区及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城乡一体的洪山区,2004年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稳

6、定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10066元,比上年增长6.09%,2004年洪山区农民的年均收入为4960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7.85元;收入的稳步增长,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民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更加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1.3 功能定位根据项目背景及规划区现状的种种分析,并通过对现有森林公园的规划组合,农田的改造、经济林的兴建、绿色生态长廊的建设以及植物科普知识的融入

7、,形成可以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集康体健身、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景观。规划以“城市”、“山”、“回归”为设计理念,以“自然”、“古朴”、“野趣”为特色,感受“山在城中、水在山中、宅在山中、人在绿中”的神往意境。 以本次规划的森林核心区为背景,将周边的零散山脉体系以科学生态的方式,整体布局为具有自然森林面貌的自由开敞的城市郊野森林公园。并在后期的规划中,将本次城市森林规划区与周边东湖、严东湖、严西湖的景观规划有机的规划在一起,最终实现城市“林网化,水网化”的生态目标。1.4 规划范围本次都市森林景观核心区规划涵盖范围:东至土桥环城公路,西起老武黄公路马鞍山森林公园,全长9.1公里;南至九峰

8、村裴家店,北起武汉中环九峰乡滨湖村,全长6公里;可视山体、湖、塘村庄、道路等面积达40平方公里。核心区为14平方公里。2 规划指导思想2.1 规划指导思想在规划中提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沿道路林带为骨架,以核心林地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和优化本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本区域自然生态资源的方针,吸收当今世界上先进的城市森林风貌规划思想,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以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的观点指导城市建设。从整体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活力,形成具有人文特色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服务于武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促进经

9、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2 规划依据与期限2.2.1 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林区公路路线设计规范;武汉市洪山区林业局提供的现状基础资料及区域的局部规划资料;我院设计人员现场踏查,收集的有关资料。2.2.2 规划期限一期:2005年-2007年,实施并完成核心区森林景观规划;二期:2007年2010年,规划并实施森林景观核心区与周边零散山脉的整体规划;三期:2010年2015年,规划并实施森林景观规划区与东湖、严东湖、严西湖的整体景观

10、规划。3 规划设计理念3.1 规划设计主题 城市- 山 -回归;自然-生态-野趣; 保护-创新-发展;3.2 规划原则3.2.1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综合、长期、渐进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对策、结合武汉城区绿地建设的需求,处理好该规划区总体景观环境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保持规划的连续性,又能协调各种建设用地的布局,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3.2.2 整体协调原则将规划区中的相对独立的景观区有机的结合,并将周边的零散山脉通过不同功能的分区,加强规划区整体森林景观的完整性,将生态的概念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由核心渗透到周边,做到景观的充分协调, 环境的整体统一。3.2.3突出生态特点结合规划区的原有自然山林景

11、观和气候条件的特点,建设以乔木为主体,形成近似天然森林的乔灌草藤共生的复层结构。强调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创造,并与城市绿化机理相融合,构成武汉市独特的都市森林风貌。3.2.4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结合建设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森林景观,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优越的环境,完善武汉城市建设的不足,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3.3 规划目标3.3.1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规划改善地带环境,提升区域性景观品质,结合城市基础建设和管理,使该地区成为武汉作为“园林式、生态型”文明城市的象征,成为华中地区具有特色的园林城市景观,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更好的体现,最终实现“绿色武汉,城在林中”的战略目标

12、。3.3.2 生态环境目标通过人工营造与自然生长的完美结合,超常速、低造价地建造以地带性森林景观类型为目标,结合原有森林公园及人文公园规划出群落结构完整,物种多样性丰富、生物量高、趋于稳定状态、后期完全遵循自然循环规律的森林植物群落。3.3.3 经济目标增强森林旅游设施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经济林组建,开展苗木产业、森林绿色产业、实施租地造林、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长力。3 总体规划框架4.1 形态与结构为了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结合自然生态特征采用散置结构,不同的功能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上,以马鞍山森林公园、石门峰都市陵园、名人文化园、九峰森林动物园这三个已经建成的森

13、林景观点为核心,将周边的零散山脉通过不同功能的分区,加强规划区整体森林景观的完整性,将生态的概念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由核心渗透到周边,将其各个区域有机的连接到一起,突出自然生态特征,强调森林景观的结构完整性。4.2 功能分区以马鞍山森林公园为起点-武汉市城市中环线为终点,以城市森林景观绿带为景观轴线,公园内以“娱乐科普”和“生态休闲健身”为两条主要游览路线,核心区向四周扩展,最终实现与二期,三期工程结合布局的整体生态规划模式。依据规划区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状况、结合交通、科教、绿色生产等因素,并考虑其森林生态体系建成后的可持续发展的拓展计划,将整体森林公园划分为七个功能区:4.2.1 马鞍山森林公园景

14、区森林公园总面积713公顷,内有17座山林,山势曲折蜿蜒,具有丰富的森林植被,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全园规划为夹山、马鞍山、太渔山、吹笛山四大景区。山中风光绚丽,清风送爽,一带盛产茶籽油,茶园滴翠,竹林清幽,登顶一望无际,尽显南国风光。猴山上顽皮的群猴、松鸽坪上千余只广场鸽,以及供野营活动的烧烤区,都将成为人们游览、休闲的好去处,感受自然的亲切。4.2.2 生态农业区农业特色生产为主,在区域中种植茶叶、水稻、油菜、棉花、辣椒、红菜薹等。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建设生态苗圃,农田景观,利用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展现植物群体美,提供广阔的景观视野及良好的空间色彩环境,给游览者舒展心扉的同时,展现最原始的大地

15、色彩景观,涵括了泥土、落叶、草花、地衣的色彩及色相等因素。在原有村落的基础上,通过建设生态农庄,淡水鱼类的养殖等诸多的方案改造,并形成了方案的几大特点:在森林公园中,用于组织湿地,梯级,塘池、林地斑块、野花草甸等;在景观视线角度上,能从任意角度形成观赏面,不阻碍高的景观视线的同时,能更加丰富近景的效果。利用引水渡槽,形成雨水收集系统和水源再生系统。对现有的村落整合,形成区域内完整的交通通讯系统及景观环境系统。在湾子林改造中,分别以两种形式布局:对相对集中的村落,采取规划整合的形式,将其能完善景观生态功能的同时,考虑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综合进行规划。对距离较远的村落,采取与山林,农田等大环境相融

16、合的形式,与其实际地形、人文特征的不同,将单独的个体村落渗透到环境景观中进行规划布局,形成整体统一,风格不同的村湾环境。在渠、塘改造中,局部采用渠道污水处理,塘池种植水生植物的方式,为零散的水域进行规划整合。将天空的湛蓝,水塘的清莲,山林的翠绿,用它们自己的语言向我们述说如何尊重土地和自然形成过程,并以其生态的形式展现景观价值。4.2.3 石门峰都市陵园、名人文化园石门峰都市陵园背靠九峰,面朝东湖、严西湖,山环水抱,占地近2000亩的石门峰都市陵园,有其得天独厚的山林地貌,悠然天成为“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观,每逢清明时节,数百万市民来到石门峰踏青扫墓,形成一道壮丽的人文风景线。石门峰名人文化公

17、园气势恢弘,令人叹为观止。登高环望,青山、绿水、公园,中西合璧,神韵独具。大型文化广场、名人纪念亭、荆楚名人纪念墙、辛亥纪念园以及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名人雕塑,精雕细琢,品格卓然,集人文纪念、旅游观光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让游客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领略世界伟人辉煌的人生价值。陵园以名人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以公园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集瞻仰纪念、旅游观光、思想道德教育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规划中,按照“变陵园为公园,以陵园养公园”的思路,陵园及名人公园进行了整体得布局,结合周边自然环境,人文特征,主要规划为20个大小相互贯穿,景观相互融合的景观节点:大型文化广场、福日园、福月

18、园、福星园、福光园、福山园、福川园、福林园、福海园、楚乡情民俗园、福川佛塔纪念园、中华名人雕塑园、世界名人纪念亭、荆楚名人纪念长廊、国际文化商业街等。4.2.4 特色植物观赏区位于规划区的东部,区域面积约为1300亩,主要以生态特征在季相上表现明显的植物为主,展现植物的色彩美、姿态美、韵律美、层次美等特征;通过对植物的配置,将山体整合连片,达到一山一景,春夏秋冬四季有盛景的景观效果,主要植物有:桂花、樱花、梅花、枫香、银杏、竹林、樟树、杜鹃等;规划中,将各种植物按其生长特征、环境需求,布置在区域中的不同地理环境中,满足景观层次、季相上的各种要求。在每个山体中分别种植特色植物,主要分为:杜鹃景区

19、:杜鹃使世界三大名花之一,也使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在世界上有“木本花卉之王”的美称。杜鹃区是展示春花的一个最灿烂的舞台。配合“春花秋景”的山体规划,在山坡中,高岭处,形成杜鹃花盛开,漫山红遍的美丽景观。木兰景区:木兰科植物的树干挺拔,树资雄伟,树形优美,花大艳丽,高洁典雅,色彩缤纷,芳香宜人心脾,是著名的木本名花之一。桂花景区:八月桂花遍地开,每年中秋月明,天清露冷,庭前屋后、广场、公园绿地的片片桂花盛开了,在空气中浸润着甜甜的桂花香味,冷露、月色、花香,最能激发情思,给人以无穷的遐想,结合桂花树终年常绿,枝繁叶茂,秋季开花,芳香四溢,碧枝绿叶,飘香怡人可谓"独占三秋压群芳"

20、;。竹林景区:结合中国竹文化和森林景观相融合,体现秀美风景。竹子造景和意境创造亦以竹子为基础,通过诗情画意等意境造景来表现,领悟其中蕴涵的历史文化和园林意境,拓宽了观赏竹子造景的审美意识。在四周的土坡和山林的在翠竹的怀抱下,秃坡变绿洲,满眼春色,生机勃勃,未破土先有节的竹笋一年四季源源不断地来到这个世界,展示高风亮节,虚心向上的崇高品质。4.2.5 九峰森林动物园九峰森林动物园位于武汉城区东郊,距市中心12公里,园区占地面积800亩,园内动物种类达88种,设有动物幼儿园、野化训练场、动物医院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所需的设施;百兽盛会、梦幻剧场等大型野生动物表演场所;儿童动物园、熊苑、虎苑、狮苑、

21、猴苑、走禽苑、水禽苑、珍猴馆、鳄鱼池、万鸟园等10余处动物观赏区,同时还假有集游乐、餐饮于一体的商业街。九峰烈士林苑位于九峰国家森林公园的东北部,占地面积300亩,墓园南北双峰并峙,左右两山相向,四季常青,春秋异景,景致幽寂,缤纷花径环绕,绿茵广场气派,循环道路畅道,栽松植柏苍蔚,铺草点卉如毯,筑亭造廊明丽;林苑整体环境安宁幽静,气氛庄严肃穆。规划中,将九峰野生动物园以及烈士林宛、特色植物观赏区三者相互拓展和交融,与马鞍山森林公园及石门峰烈士林宛在空间在呼应,在景观上相协调,在生态功能上更进一步的完善,体现规划区整体生态圈的完整体系。4.2.6 经济果林区将规划区中原有的果树山林重新进行规划和

22、扩充,合理的按其自然的生长模式丰富森林景观,不但做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又有自己的景观特色,而且考虑规划区中的农民经济收入问题,从经济以及规划设计的角度考虑,将景观元素上的“质”与森林植被层的“量”相统一,完善森林生态系统,做到了布局合理,经济实用,兼顾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目标。用最少的工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收益。区域中,主要种植的果树有:桃、桔、李、枣、板栗、石榴、紫薇等。4.2.7 道路景观区(生态景观廊道)规划布局中,利用道路的线性景观与道路两旁的山林环境因素,以每边约50-100米的规划设计宽度,将零散的小斑块,小种群连接起来,回避过于人工的技术和手法,以近似自然群落的建设模式,充分做

23、到与环境相协调,保持城市森林景观的自然风貌。在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停车场、大型集散地、公共活动空间等景观结点,为游览者及当地居民提供游玩和生活的功能性景观,并成为道路景观亮丽的风景线。5 绿化设计5.1 绿化设计的景观规划 以大片的植物山林景观为主,体现“绿”色的森林布局整体。 在道路景观带上,利用近景,展现以农田的大地景观效果展现植物群体美,涵括了梯级,塘池、林地斑块、野花草甸的色彩及色相,在森林层次景观中,展现最原始的景观效果。 开辟特色植物观赏区,达到一山一景,春夏秋冬四季有盛景的景观效果。规划经济果林区,展现丰收的自然资源景观。5.2 绿化设计的功能规划 整个规划区力求形成一个完整的绿

24、化网络,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和植物的多种生态习性,模拟再现大自然中的优美景观,建成符合自然生态的各种植物群落,乔木、亚乔木、灌木、花草、地被相互搭配,成片,成块、成群、成林、最大限度的增加绿视率和绿量,提高生态效益,改善环境质量,创造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良好环境,使人们有反璞归真、回归自然之感,在绿化环境布置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5.3 绿化设计的植物种植规划林带:以香樟、女贞、杉木、马尾松、落叶松、槐、青桐、无患子、竹、合欢、桂花、杜鹃、樱花等常绿的、落叶的及开花的树种为主,并通过林下植被进行层次,季相上的搭配,展现不同的景观意境;道路:香樟、榉树、银杏、悬铃木、广玉兰、杨树、等;以常绿的树种为

25、主,在生态习性上表现为抗性强,生长快、耐旱等;农业区:水杉、池杉为主,能耐水湿、保持水土,用其笔直的树形形成良好的景观视线;种植树形优美,或者叶色鲜艳的树种,起到点景的作用。 经济林:以果树为主,种植桃、桔、李、枣、板栗、石榴、紫薇等;6 竖向规划6.1 规划根据穿越区域的城市主干道和山林的海拔高度,在充分保护、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及便于地表水排放的前提下,确定各主要区域的景点景观物、场所的高程及其环境地形的要求,完善景观在功能上的要求:6.1.1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6.1.2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园林用途,同时具灌溉、抗旱、防灾作用。6.1.3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6.1.4组织园林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6.2 地形设计上,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的对景观进行规划。这里要考虑几方面因素:6.2.1山林、丘林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关。6.2.2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7 道路交通规划森林景观核心区道路交通体系规划遵循“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原则。对外交通:武鄂公路从规划区经过,25路、18路公共汽车均从市中心始发经过森林规划区。本次规划中,提出增加车辆,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