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单元经络一、经络学说(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系统、络脉系统及其连属部分组成。见下表: 经络系统组成简表 二、十二经脉(自己看教材上的图理解记忆)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并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条经脉分别归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故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如手太阴肺经等。一般来说,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而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而属腑。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十二

2、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则从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于手三阴经。从而形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路径。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四肢部位: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其前后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线;少阴、太阳在后线;厥阴、少阳在中线。头面部位:则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少阳经行

3、于头侧部。躯干部位: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足阳明经行于前(即胸腹面)、足太阳经行于后背、足少阳经行于身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则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其排列顺序,自内向外为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和三阳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手足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手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手足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手足阳明与太阴为表里。相为表里的经脉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而络肺;足少阴属肾络膀胱,足太阳属膀胱络肾等。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交接,并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

4、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内侧面之前、中、后顺序为太阴、厥阴、少阴;外侧面之前、中、后顺序为阳明、少阳、太阳。其特殊的循行交叉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背部和小腿下半部,其位置是足厥阴肝经在前线,足太阴脾经在中线。而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时有所交叉,变换前中位置,则足太阴脾经在前线,足厥阴肝经在中线。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其次序是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流注于手阳明大肠经,并依次为:经鼻翼旁流注于足阳明胃经,经足大趾端流注于足太阴脾经,经心中流注于手少阴心经,经小指端流注于手太阳小肠经,经目内眦流注于足太阳膀胱经,经足小趾端流注于足少阴肾经,经胸中流注于手厥阴心包经,经无名指端流注于手

5、少阳三焦经,经目外眦流注于足少阳胆经,经足大趾流注于足厥阴肝经,经肺中则流注于手太阴肺经,完成一个循环。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由于此八条经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为奇经。1.奇经八脉的特点奇经八脉的特点,即与十二经脉的不同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其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即无走向、分布或交接规律。二是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的相互络属关系,即如督脉,亦仅是与脑、脊髓和肾关系密切而已。三是奇经八脉之间没有表里关系。2.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如下生理作用;一是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督脉总督诸阳经,

6、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能通行上下而渗灌三阴三阳,带脉能约束躯干纵行诸经而沟通腰腹部之经脉。二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正经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而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予以补充。三是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奇恒之腑关系较为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的联系。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基本功能督脉的基本功能:一是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循行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故能总督一身之阳经,又称“阳脉之海”。二是督脉循行于脊里,上行人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故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联系。任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经及阴维

7、脉交会,故能总任一身之阴经,又称“阴脉之海”。二是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冲脉的基本功能:一是冲脉上行至头,下行至足,贯穿全身,为气血之要冲,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二是冲脉又称“血海”,与妇女月经有密切关系。带脉的基本功能:约束纵行诸条经脉。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二是司眼睑的开合。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并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故有司眼睑开合之功能。维脉的基本功能:维系全身经脉。阳维能维系联络全身之阳经;阴维则维系联络全身之阴经。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一)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1.经别的概念即别行的正经。十二经

8、别,是从十二正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内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2.经别的特点一是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二是其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三是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一并注入阳经,成为一“合”,共为“六合”。3.经别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五方面:一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二是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三是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四是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五是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二)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1.别络的概念别络,亦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共有十五条,即十二经别络、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若加上胃

9、之大络,亦称十六别络。并分出细小络脉,即为“孙络”与“浮络”。2.别络的特点一是十二经的别络多从肘、膝以下分出后,多循行于身体浅表部位。二是相表里经脉之别络相通,即阳经别络络于阴经别络,阴经别络络于阳经别络。三是别络与内脏无固定属络关系。3.别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二是加强人体前后及侧面的统一联系,具有统率其他络脉功能。三是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三)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1.经筋的概念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和关节的体系,并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2.经筋的特点即其循行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布散于胸背而终于头身。多呈向心性循行

10、。3.经筋的生理功能经筋多附着于骨骼和关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并对周身各部分的脏器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四)皮部的概念和应用1.皮部的概念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映区。十二皮部,即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2.皮部的应用一是皮部位于人体最浅表部位,与外界直接接触,对外界的刺激具有调节作用。二是皮部依赖布散于体表的卫气,发挥其抗御外邪的作用。其应用主要是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一是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可以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二是在皮肤的一定部位进行贴敷、艾灸、热熨、梅花针等治疗,可治疗某些内在脏腑的病变。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

11、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联系、感应传导及运输、调节等四方面。1.沟通联系作用经络可联络沟通全身脏腑组织,主要有四种联系:一是脏腑与体表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十二经脉内与五脏六腑相互络属,其经脉之气又散络结聚于经筋,并散布于皮部,从而使皮肤、四肢、筋肉组织与内脏之间,通过经脉而沟通联系起来。二是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如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连目系,其别络又上行于舌;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上连“目系”;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环绕口唇等。三是脏腑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有二,即十二经脉各经都分别络属于一脏一腑,从而加强了相为表里脏腑之间的联系。其次是某些经脉还可

12、联系多个脏腑,如胃经之经别上通于心;脾经“注心中”;胆经的经别贯心;肾经“从肺出络心”、“上贯肝”;心经“却上肺”;肝经“上注肺”、“挟胃”;小肠经“抵胃”等,从而构成了脏腑间的多种联系。四是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其主要体现有三:即十二正经阴阳表里相接,有一定的衔接和流注次序;其次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之间纵横交错;再次则是奇经八脉之间亦彼此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经脉之间的多种联系。如手足三阳经均会于督脉之大椎穴;阳跷脉与督脉则会于风府穴;足三阴经和阴维脉、冲脉均会于任脉;冲脉前与任脉相并,后则通督脉,而任、督两脉通会于十二经脉,可容纳十二经脉气血,故冲脉又称“十二经脉之海”;督、任、冲三脉同起于

13、胞中等。2.运输渗灌作用经络通行气血,可濡养脏腑组织。气血之所以能输达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抗御外邪、保卫机体作用,必须依赖于经络的传注和渗灌。3.感应传导作用即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如针刺的“得气”、“行气”现象即是经络感传的体现。4.调节机能平衡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盛偏衰,即可运用针灸等治法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二)经络学说的应用1.阐释病理变化一是经络为病邪由表传里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外邪可通过经络从皮毛腠理而内传脏腑。如风寒袭表人里犯肺等。二是经络亦为脏腑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如足厥阴肝经挟胃,注肺中,

14、故肝病可犯胃、犯肺;足少阴肾经入肺,络心,故肾虚水泛可凌心、射肺;如心火可下移小肠;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致肺热壅滞而喘咳胸满等。三是通过经络的传导,内脏病变可反映于体表,表现于某些特定的部位或与其相应的孔窍。如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少腹胀痛;真心痛,常放射至上肢内侧尺侧缘;胃火上炎可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可见目赤等,皆为经络传导之反映。2.指导疾病诊断一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以分经诊断疾病。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常为肺病。又如头痛,痛在前额,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头两侧,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部及项部,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头巅顶,则多与厥阴经有关。二是在经络循行部位,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处,可有明显的压痛或有结节状、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