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等值线图的判读测试题_第1页
高考一轮复习等值线图的判读测试题_第2页
高考一轮复习等值线图的判读测试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一轮复习等值线图的判读测试题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答复以下小题。1.该地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约为A.50米100米B.50米150米C.100米150米D.100米200米2.该地假设有河流,最有可能的流向大体是A.自南向北B.自东南向西北C.自西向东D.自西南向东北【答案】1. D 2. B【解析】1.根据等高线的特征可知,最高位置海拔150200米;最低位置海拔在050米。所以高差在100-200米之间。2.根据等高线的分布状况可知,该地河流的流向是自东南向西北。以下图示意我国黄土高原某地林木的分布状况,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高差均为30米。读图答复以下各题。3.林木生长与土壤水分条件相关

2、,图中林木密集区位于A.鞍部B.山谷C.山脊D.山顶4.图示区域内东、西两侧最大高差可能是A.156米B.178米C.220米D.255米【答案】3. B 4. C【解析】3.根据图中林木密集区等高线发生弯曲,可以判断林木密集区可能位于山谷和山脊。根据题目表达林木生长与土壤水分条件相关,林木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山谷地带是集水区域,水源较为充足,所以林木密集区位于山谷地带。4.图中等高线没有标数值,但是图中的等高距为30米,东、西两侧相隔7条等高线。可以根据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n-1dHn 1dn为相隔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计算180米H240米。读我国江南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完成以下各

3、题。5.图中虎山山顶与A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最小可能为A.490B.501C.515D.6106.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根本特点是A.以丘陵、盆地为主 B.中部低,东北高,西南低C.以低山、丘陵为主 D.中部低,东、北、南高,西面低7.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白水河自西北流向东南B.该地适宜大规模开展水稻种植C.乙村的地势明显高于甲村D.从A点出发,沿B、C两线至龙山和虎山山顶的实际间隔 相当【答案】5. B 6. C 7. D【解析】5.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等高距为100米,虎山山顶与A地之间的相对高度在500-600米之间,最小可能为501米,所以B正确。6.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地形以低山、丘

4、陵为主,中部低,东、北、南高,西面低,所以C正确。7.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该地为丘陵、山区,不适宜大规模开展水稻种植,从A点出发,沿B、C两线至龙山和虎山山顶的实际间隔 相当,所以D正确。以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答复以下各题。8.假如从图中由甲至乙绘制一幅地形剖面图,其中最低处的海拔高度可能为A.250米B.300米C.260米D.320米9.假如乙地在丙地的正西,那么丁地在甲地的A.西北B.东北C.西南D.东南【答案】8. C 9. A【解析】8.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甲地和乙地都是山顶,两地之间隔着一条山谷,山谷处的两侧等高线值是300米,说明山谷海拔最低地处海拔最低应该大

5、于250米,所以“C260米是正确的。9.假如乙地在丙地的正西,说明左下方是北方,右上方是南方,所以丁地位于甲地的西北方向。故此“A西北正确。读“非洲某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非洲年平均气温分布,完成以下各题。10.图中M、N两地的盛行风向分别为A.西北风;东北风B.西北风;东南风C.西南风;东北风D.西南风;东南风11.我国古诗中有众多关于四季风光的描写。以下古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与图中等压线所示时间一致的是A.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盂珠?B.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唐杜甫?夏夜叹?C.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南朝齐萧悫?秋思?D.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

6、妻作?【答案】10. A 11. B【解析】10.风向受程度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根据图示等压线的分布,M地位于高压附近,盛行风为西北风;N地的北侧为高压,所以其风向为东北风。应选A。11.从等压线分布分析,赤道低气压带向北挪动,所以北半球应为夏季。应选B。以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50米,A、B段为河流。读图,答复以下各题。12.图中河流的大致流向为A.由南向北再向东流B.由东向南流C.由东向西再向南流D.由南向东流13.某观察者测得山顶的气温为3,那么图中最低气温不会低于“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

7、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老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根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老师、老师之意根本一致。A.0.9B.1

8、.7C.2D.3【答案】12. A 13. B【解析】12.河流一般从地势高的地区流向地势低的地区。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图中等高线向南凸出,河流先由南向北流,流经山峰河流转向,向东流。13.根据在山地,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山顶的海拔最高,气温应最低,即图中最低气温接近3。读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和地形剖面图单位:m,答复以下各题。14.左图中剖面线AB和MN的交点在右侧两剖面图上所对应的位置分别是A.和B.和C.和D.和15.假设该区位于一个拟建水库的库区内,当最高蓄水位达海拔150米时,图示范围内将出现A.一个岛B.两个岛C.三个岛D.无岛【答案】14.

9、D 15. D【解析】14.从等高线示意图分析,沿AB线,两条线的交点两侧等高线凸向高值,说明其两侧地势较低,应为山谷,那么交点处地势较高,所以对应右图中的点;沿MN线,该点两侧较高,均在250m以上,那么交点处地势较低,对应右图中的点。15.从等高线示意图分析,海拔150m以下的区域将被吞没,其范围形成水带,而其中没有高地出露,形不成岛屿,所以D正确。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假设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以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题。16.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

10、降低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17.以下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根底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进步学生的写作程度,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成效。【答案】16. B 17. B【解析】一般说来,

11、“老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老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老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老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老师,因为“老师必需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6.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最高值晴天9日高于多云天的8日;从图中等温线的密集程度可以判断,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从午后14时左右到午夜逐渐降低,最低值在凌晨左右;白天变化和夜间变化相差不大。所以选B。“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那么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如今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渐渐“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