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土层地下设计与施工 土层地下设计与施工课程设计 题 目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学院名称: 核资源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 招国栋 班 级 : 学 号 : 学生姓名: 2016年6月土层地下建筑设计与施工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的目的与要求土层地下建筑设计与施工是城市地下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完成该门课程之后进行的。该课程设计主要针对工程实际,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与应用的能力,着重掌握基本的设计理论、方法,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为了城市地下工程专业的学生适应工作的需要,所以有必要进行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二、设计题目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三、课
2、程设计资料 某工程开挖一底面积为30m50m的矩形基坑,坑深4.0m,地下水位在自然地面一下1.0m处,土质为含粘土的细砂,不透水层在地面以下20m处,土的渗透系数k=5m/d,基坑边坡采用1:0.5的坡度。四、课程设计要求1、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简介;2、基坑降水设计参数计算;3、方案的确定;4、施工准备;5、操作工艺和顺序;6、施工要点;7、质量标准;8、成品保护;9、安全措施;10、安全标准。五、课程设计时间安排课程设计时间:2016.5.242016.6.20目 录一、工程概况4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简介4三、基坑降水设计参数计算41、井点降水类型的选择42、基坑降水系统的布置形式43、基坑
3、图形面积的计算44、基坑总涌水量的计算45、单井点抽水量的确定46、井点管根数及间距的确定47、验算基坑中心降水深度48、抽水设备的选择4四、方案的确定5五、施工准备8六、操作工艺和顺序12七、施工要点19八、质量标准22九、成品保护22十、安全措施22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一、工程概况 某工程开挖一底面积为30m50m的矩形基坑,坑深4.0m,地下水位在自然地面一下1.0m处,土质为含粘土的细砂,不透水层在地面以下20m处,土的渗透系数k=5m/d,基坑边坡采用1:0.5的坡度。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简介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就是在基坑开挖前,预先在基坑四周埋设一定数量的滤水管(井),用抽水设备抽水
4、,使地下水位降低到坑底以下,同时在基坑开挖时仍不断抽水。这种方法可使开挖的土始终保持干燥状态,从根本上防止流砂现象的发生,改善了工作条件,同时由于土中水被排走后,动水压力减少或消除,边坡可以放陡,减少挖土量。此外,由于渗流向下,动水压力作用加强重力,增加土颗粒间的压力,使坑底土层更为密实。因此这种方法在地下工程中广泛使用。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方法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及深井泵等,可根据土的渗透系数,要求降低水位的深度、工程特点及设备条件等,参照下表1选择。各种井点的适用范围井点类型土层渗透系数(m/d)降低水位深度(m)土 的 类 别单层轻型井点0.15036轻亚粘土、细砂、
5、中砂、粗砂多层轻型井点0.150612由井点层数而定轻亚粘土、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电渗井点0.1根据选择的井点而定粘土、亚粘土管井井点2020010粗砂、砾石、卵石喷射井点0.150830轻亚粘土、细砂、中砂、粗砂深井泵井点102506砾石、中砂、粗砂三、基坑降水设计参数计算 1、井点降水类型的选择根据表1由土的渗透系数k=5m/d和要求降水的深度3.5m选择单层轻型井点。轻型井点主要由井点管(包括过滤器)、集水总管、抽水泵、真空泵等组成。轻型井点降低地下水位,是按设计沿基坑周围埋设井点管,一般距基坑边0.8m1.0m,在地面上铺设集水总管(并有一定坡度),将各井点管与总管用软管(或钢管)连
6、接,在总管中段适当位置安装抽水水泵或抽水装置。井点系统装置组装完成之后,经检查合格后即可启动抽水装置。这时,井点管、总管及储水箱内空气被吸走,形成一定的真空度(即负压)。由于管路系统外部地下水承受大气压力的作用,为了保持平衡状态,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方向流动。所以,地下水被压入至井点管内,经总管至储水箱,然后用水泵抽走(或自流)。这现象称为抽水(即吸水)。 2、基坑降水系统的布置形式 对于井点的布置形式,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当基坑为块状时,宜采用封闭式布置;当基坑为条形状时,宜采用线性井点布置。 3、基坑图形面积的计算 设井点距基坑边缘的距离为1.5m 长边=50+240.521.557m; 短边=
7、30+240.521.537; 基坑假想圆半径 4、基坑总涌水量的计算 (1)基坑中心处要求降低的水位深度S (2)地下水位以下井管长度S (3)有效带深度H ; 其中L为滤管长度 (4)影响半径R 基坑总涌水量: 5、单井点抽水量的确定 ;其中d为滤管外径,取d=50mm 6、井点管根数及间距的确定 考虑备用增加井点约15%,取106根。 井点管间距7、验算基坑中心降水深度S 8、抽水设备的选择 由于基坑尺寸较大,选用两套抽水设备,每套带总管长度94m. 涌水量Q=855.32m3/d=35.64m3/h=9.9l/s 允许吸上的真空高度HS=3.0m水泵功率计算:选用3BA-9A型泵两台,
8、轴功率为23.35=6.7kw0.83kw,其流量为235= 70 m3/h35.64 m3/h,考虑备用水泵两台共四台。四、方案的确定根据以上设计参数计算,采用轻型井点4型,井点管106根,直径50mm,沿基坑封闭型分布间距为1.77m;滤管长度为1.5m,外径为50mm;总管直径为150mm,抽水设备四台高压离心泵(两台备用)。井点管的埋设方法有自射式水冲法、导杆水冲法、套管水冲法及钻孔法。自射式水冲法:该方法施工简单、速度快,但只适用于渗透性良好的砂土。对于软弱土层或其它弱透水性土层及粘土、砂互层的情况下,严禁使用该施工方法,否则造成井点过滤器的堵塞,会导致井点降水失败。导杆水冲法:施工
9、速度快,在软弱土层施工时,一班作业可完成轻型井点埋设2030根。但是在软弱的土层中采用时,当冲枪成孔时,水力冲破土,空内地基土成流塑状态,当导杆拔出后,孔洞易缩颈和塌孔,此时必须立即将井点管插入孔洞内,由于在放入的工程中,过滤器直接与土壤接触,并左右摇摆,这会造成过滤器大部分被泥土封住。套管水冲法:次方法解决了过滤器被堵塞的难题,提高了井点管的出水率和持久性,但是该方法下沉速度慢,有时一班作业仅完成23根井点。钻孔法:用回转式钻井机钻孔埋管,钻机在钻孔时钻杆中不断通入压力水,由钻头两侧射出,被破碎的泥土变成泥浆浮升到地面,泥浆有护壁作用。钻孔深度要比设计深度增加1.0m。根据地质条件和现有设备
10、选择套管水冲法埋设井点管。五、施工准备 1、 主要使用材料及要求(1)井点管:用直径50mm钢管,长8.5m,下端1.5m的同直径钻有10mm梅花形孔(6排)的滤管,外缠8号铁丝、间距20mm,外包尼龙窗纱二层,棕皮三层,缠10号铁丝,间距40mm。(2)连接管:用直径50mm的胶皮管、塑料透明管或钢管,每个管上宜装设阀门,以便检查井点。(3)集水总管:用直径150mm的钢管分节连接,每节长4m,每隔0.8m设一个连接井点管的接头。(4) 滤料:中、粒砂,含泥量小于3%。2 、 主要工机具(1) 高压水泵:用3BA-9A型高压水泵4台,每台可带动226根轻型井点管。(2) 循环水箱:钢板制,尺
11、寸为250014501200。3 、 管路系统:包括进水、排水总管(直径150mm,每套长90m)、接头、阀门、水表、溢流管、调压管等管件、零件及仪表。4、轻型井点管的组装,必须满足设计长度和过滤器质量要求,组装前应检查井管、连接件、支座环和滤网等,组装后应做泵水试验和真空度测试,其真空度应保持在55.366.7kPa,按增加2%的数量备用。5、清除现场的障碍物,按井点平面布置图挖井点位置坑和排泥沟。6、现场内道路、水源、电源均满足施工需要。7、编制井点施工作业计划,其中包括工序安排、施工日期、抽水时间及劳动力安排。8、井点施工劳动力组成,一般为起重工2名、管工2名、运转工2名、钳工2名、电工
12、2名及力工若干名组成。9、编制作业技术操作规程,印制各类管理记录表格,并详细进行技术交底。六、操作工艺与顺序施工顺序 :测量放线布置井点总管安装喷射井点管 接通总管 接通水泵 接通井点管与排水管、并通循环水箱 启动高压水泵 排除水箱余水 测量地下水位 喷射井点拆除操作工艺:1、井点布置井点间距为2m,井点管距坑壁1.5m。沿基坑环形封闭布置。2、井点管埋设(1)成孔方法:宜采用套管冲枪冲孔,加水及压缩空气排泥,当套管内含泥量测定小于3%时,才下井管及灌砂,然后再将套管拔起。(2)冲孔直径为400600mm,深度应比滤管底深1m以上。(3)下管时,水泵应先开始运转,以便每下好一根井管,立即与总管
13、接通(不接回水管)后及时进行单根试抽排泥,并测定真空度,待井管出水变清后为止,地面测定真空度应保持在55.366.7kPa。(4)全部井点管沉设完毕后,再接通回水总管,全面试抽,然后让工作水循环进行正式工作。3、井点运行(1)各套进水总管均应用阀门隔开,各套回水管应分开。(2) 开泵时压力要小于0.16MPa,然后逐步开足压力。如发现井点管周围有翻砂、冒水现象,应立即关闭井管检修。(3)工作水应保持清洁,试抽两天后应更换清水,此后视水质污浊程度定期更换清水,以便减轻工作水对喷嘴及水泵叶轮等的磨损。4 、井点拆除(1)地下建筑物竣工并进行回填、夯实至地下水位线以上时,方可拆除井点系统。(2)拔出
14、井点管可借助于倒链或杠杆式起重机。所留孔洞,下部用砂,上部12m用粘土填实。七、施工要点 施工要点、关键控制点等的控制方法序号特殊或关键点主 要 控 制 方 法1冲孔深度宜采用套管冲枪冲孔,冲孔深度比滤管底深1m以上;用水准仪测量2井点管上水正常真空度应保持在55.366.7kPa;堵塞井点管周围翻砂、冒水、漏气的现象3工作水清洁减轻工作水对喷嘴、水泵叶轮的磨损;试抽两天后更换清水;此后视水的污浊程度定期更换清水4附近建筑物标高观测保证建筑物附近水位差在0.5m以内;定期进行标高测量、比较,必要时采用“回罐”技术5设备连续运转不得因停电使渗水冲坏边坡,甚至淤积基坑(槽);采用双路供电系统,或采
15、用用发电机组6水位控制水位要降低到基底以下0.5m,方能进行地下施工;从观测井测量水位,必要时采取增加水泵来增加抽吸能力7井点拆除隐蔽工程施工到地下水位线以上;水准仪测量控制八、质量标准1、一般规定(1)排水沟坡度: 检查要求:允许值为0.10.2%。检查方法:目测,沟内不积水,沟内排水畅通。(2)井管(点)垂直度:检查要求:允许值为1%以内。检查方法:插管时目测。(3)井管(总)间距: 检查要求:与设计相比小于等于150%。 检查方法:用钢尺量。(4) 井管(点)插入深度: 检查要求:与设计相比小于等于200mm。 检查方法:现场测量(水准仪)。3.2.4 井点拆除。 2、质量记录(1)降、
16、排水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2)施工日志和每天观测井中水位记录;(3)机械台班运转记录;(4)降水与排水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3、应注意的质量问题(1) 降水深度不足:轻型井点降水施工前,要查明地质、水文情况,编制详细的降水施工方案,提出购置、加工配套数量,进行必要的试验、试运转,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设计降低水位的要求。(2) 回水倒灌:进水、回水总管与每根井点管的连接管均需安装阀门,以便调节使用和防止不抽水时,发生回水倒灌。井点管路接头应安装严密,不得漏气。(3) 组装偏差:井点管组装时,必须保证喷嘴与混合室中心线一致;组装后,每根井点管应在地面作泵水试验和真空度测定。4、质量保证措施(1)
17、井点管间距、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一组井点管和接头中心,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2) 井点埋设应无严重漏气、淤塞、出水不畅或死井等情况。(3) 各组井点系统的真空度应保持在55.366.7kPa,压力应保持在0.16MP(4)在安装前应将井点系统全部管路的管内铁锈、淤泥等杂;物除净并加保护下井点管前必须严格检查滤网,发现破损或包扎不严密应及时修补。 (5)井点冲孔深度应比滤管底端深0.5m以上,冲孔直径应不小于200mm。单根井点埋设后要检查它的渗水能力,一套井点埋设后要及时试抽,全面检查管路接头安装质量、井点出水情况和抽水机组运转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对始终抽出浑浊水的井点必须停止使用九、 成品保护 (1)井点成孔后,应立即下井点管并填入豆石滤料,以防塌孔。 不能及时下井点管时,孔口应盖盖板,防止物件掉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障性住房合同范例
-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外讲座计划
- 非遗文化传承中的角色设计实习报告范文
- 债权融资协议合同范例
- 老年病人入院留观流程研究
- 金融服务采购管理流程研究
- 环境保护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计划
- 电动汽车换电站场地租赁与充电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协议
- 电动汽车电池租赁综合保险理赔补充协议
- 电动汽车电池性能优化及配套服务协议
- 2025至2030中国电化学储能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前景预判研究报告
- 2025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离婚协议书原版
-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 大单元八 人口、城镇与大都市辐射 题库
- 2025电力变压器(电抗器)综合监测与预警装置
- 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3 练习五课件
- 2025年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课件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 2025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中考数学一模试卷
- 培训学校合伙协议书
- 农服公司招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杭州市高三语文二模作文题目“科技与相互理解”写作指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