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从尚书中走出来的哲学流派内容提要:本文从儒家道统与禅让制、性善论与民本思想的内在机制、儒家心性论与性情论、天命观以及道家的思想倾向五个方面对尚书与思孟学派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性研究,由天命论、心性论、性情论,扩充到禅让制和德政仁政,使之在理论上连贯成一个整体,整理出了思孟学派是从尚书中走出来的文本事实。文章还研究指出,道家学派原本是孕育在儒家的母体之中的一种思想支流。老子受到了尚书的滋养。思孟学派从“克己寡欲”、“纯一之德(诚)”以及“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尚书的道家思想。 关键词:尚书;思孟学派;道家思想;德 笔者以为,尚书与思孟学派有异乎寻常的关系。本文试图以文本为基础,
2、以事实为根据,将尚书与思孟学派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力求追寻出其中的发展脉络,弄清思孟学派何以在尚书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的事实。 一 龚自珍六经正名曰:“孔子之未生,天下有六经久矣。”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判断。举尧典、皋陶谟、禹贡三篇而言,其哲学思想是相当高深的,与翦伯赞在先秦史中将尧舜禹时代称为“野蛮中期”1 的生产水平是不相符的。但是,中国的“野蛮中期”有一个根本的特征,亦即淮南子汜论训所言:“尧无百尺之廊,舜无植锥之地”,“禹无十人之众。”尉缭子治本所言:“无私织私耕,共寒其寒,共饥其饥。”天下为公,是其最根本的特质。 顾颉刚把今文尚书分为三组,认为尧典、皋陶谟、禹贡“决是战国至秦汉间的
3、伪作,与那时诸子学说有相连的关系。”2 但笔者根据尧舜禹时代的特质,窃以为,即便此三篇“决是战国至秦汉间的伪作”,也并非完全子虚乌有,它们有历史的影子。正是这一点“影子”,使我们看到,“战国至秦汉间”的儒家学者依山点石、借海扬波的手法透露了他们作为哲学流派的终极理想、理论本质到底是什么。当然,并不仅仅只是一点“历史的影子”是真的。 据刘起?考证,今文尧典在先秦各种经典中被引14次,皋陶谟3次,禹贡7次。论语引用逸书7次,国语17次,左传54次,墨子28次,孟子15次。3 我们知道,孔子的时代,尚书只是“雅言”之一,其地位并不如易、诗、礼、乐;且孔子引书均无篇名,而孟子引书却均有篇名。陈梦家云:
4、“孔子雅言诗书,孟子用书授徒,或者是最大的区别。”4 可见,尚书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包括尧皋禹三篇),但是,文本可能并没有定型。既然孔子与孟子引书的内容都有区别,那么,孔孟与墨子引书内容的区别就更大了。也就是说,尚书的文本在先秦时代有一个不断改写、提升、完善的过程,而这种改写、提升、完善,可能有历史的依据和共同文本的基础,但大体上都是根据各家各派理论的需要而刻意进行的。由于竹简书写不易保存,再加上春秋战国时期师徒之间口耳相传的学术风习等原因,所以,儒家的尚书最后因儒家的显达而流布天下,墨家的尚书却因墨家的衰落而消亡了。 从先秦儒家各个学派的发展来说,思孟学派是很注重道统的。领冠尚书的三篇
5、宏文尧典、皋陶谟、禹贡,根本目的在于制造一条“神乎其道”的传承血脉。尚书中有两种层次的道统,一种是由尧至舜、再至禹的传统,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性之者”,此为得之于天,天生就是圣人的圣之至者。另一种就是由周太王、王季到文王、武王、周公、成王等等共同组成的以血缘为基础的“圣王”之链,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反之者”(尽心下),此为复其性,反其德,而至于圣人者。前者是由禅让构成的圣王之链,后者是由父传子继构成的血缘之链,在孟子看来,由于他们都承受于天,因此孟子引孔子语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万章上)孟子的相关思想是:“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
6、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尽心下)其表述以尚书为背景,是显而易见的。 思孟学派从骨子里渴望禅让制。尧典皋陶谟禹贡三篇,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不能不说展现了儒家的理想:圣明的帝尧“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以修身,自然就会“光被四表,格于上下”,首先“以亲九族”,然后“平章百姓”,天人合一,“协和万邦”。修、齐、治、平,只是没有写出这几个字来了。由于帝舜是天生的“圣王”,因此
7、,“直而?,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尧典),修养高到了这种地步,自然就不得不把君王的位子禅让给他了。 郭店楚简中有一篇称为唐虞之道的文章,专门讨论禅让制:“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上德则天下有君而世明。授贤则民兴教而化乎道。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第20、21简)这完全是思孟的思想。5孟子经常借子思的经历和德行来鼓吹禅让制: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
8、,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万章下) 孟子希望杀人掠地、见利忘义的诸侯们像帝尧把国家的权利禅让给帝舜一样地禅让给他,虽然显得迂阔,但其坚持“天爵”与“人爵”相抗衡的理论勇气,却与子思子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的观点相表里,是有浩然之气支持的,也未必全是迂阔,只不过孟子太具超前的圣人情怀罢了。 郭沫若在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一文中通过文字字形和文献思想的综合考证,得出了“舜与喾分明是一人”的结论。但是,尚书却标新立异得出奇:帝曰 :“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
9、 。”曰 :“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 :“俞! 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嫔于虞。帝曰 :“钦哉 !”(尧典) 以上内容,孟子万章上中还有更为具体的描述。在一个极为强调忠孝节义、家庭和谐的宗法制国度里,先秦儒家学者却制造了一个不容于父,也不容于兄弟的单身汉作为道德的典型形象,这不是很奇怪吗?可笔者以为,先秦儒家的用意在于,个人先天的性情特征和家庭的出身环境是不由个人选择的,但是居仁由义、迁善修德的人生选择却是人本身上承于天的使命。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口之于味也,
10、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只要具有大德,不论是什么人,就可以“配天”。这种不入于世俗的“异端”文字,正好深刻地体现了思孟学派“大德者必受命”的主题。 二 思孟学派最大的特征在于性善论。思孟性善论的根源在天。中庸说得好,“天命之谓性”。在尚书中,宗教性的天命思想非常浓厚:“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大禹谟)“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泰誓上)汤诰说得更为直截:“惟皇
11、上帝降衷于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伟大的上帝给天下民众降下了“善”的美德(在立政中人民被称为“受民”,受之于天之谓也),顺其自然,葆养“恒性”(汤诰),固其常性,是君王德政的主要使命。 在多方中还有这样一个命题:“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它讲的是圣、狂、念三个概念的互动:圣者,通也,兼而四明,然须“念”;念者,敬天之心也,指宗教性的虔诚、恭敬,念念于怀的拳拳服膺之心;狂者,狂乱不恭,倨慢无礼之貌也。这个命题的意思是,圣者不念则狂,狂者有念亦可成圣。这明显的突破了孔子“惟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的观念,进入到了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理论天地。“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理论依据就是性善论,
12、就是人的心性中本身具有天赋的可资开发的性命资源。 君陈曰:“惟民生厚,因物有迁,违上所命,从厥攸好。尔克敬典在德,时乃罔不变,允升于大猷。”生,通性。这里是在讲,人民的性情本来是纯厚至善,端正诚悫,但是往往因为外物的诱惑而不能固守其常,发生变化;性情一旦放纵无收,天下就要大乱了。因此人主须要注重教化,正确引导,慎重地指导人民的接物之道。很明显,这是一段以性善论为前提的论述,只不过理论还处于比较朴素的阶段,实用性很强,不像孟子的性善论那么富有哲理的思辩和精致的形式而已。其中还有一个命题:“允升于大猷。”意思是,诚信自持,自我充扩,就可以下学上达,感动于天,与大道融为一体。运用到具体的政治文化生活
13、中,用益稷的表述方式就是:“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德泽天下,教化黎民,无所不至。个人的善性、德性,最终推己及人,给广大的人民带来了德性的恩泽:“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于是“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君陈)其理论的思维路向与思孟已经相去不远:“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中庸) 在思孟哲学体系中,性善论是民本思想的基础,民本思想是性善论的必然结果,其中有深刻的理论支持。民本思想不论在尚书还是孟子中
14、都极为突出,虽然二者的历史背景可能不尽相同。五子之歌的第一首歌就写得惊心怵目:“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虽然这里把人民比作拉车的马,而把统治者说成驭马者,但是,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民的恐惧,人民的地位由于自己用生命的抗争显示出来的力量而得到了统治者不得不承认的提高。 王国维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之所以取天
15、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模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殷周制度论)由于桀纣误以为自己享有万世天命的眷顾而不以人民为恤,致使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继任的统治者由是而准确地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的深刻道理以及“流血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武成)的事实。于是他们由恐惧而冷静,由冷静而思索,得出了“天不可信”的划时代结论,认识到了“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君?),“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是怀”(蔡仲之命)的真理,从而不得不把殷墟甲骨文中所崇敬的天帝权威,转移到
16、人民的身上:“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皋陶谟)人民就是无处不在的天,人民的喜怒哀乐就是天的喜怒哀乐。因此,只有关心民生疾苦,“使民如承大祭”的君主才能“永祁天命”:“厥图帝之命,不克开于民之丽,乃大降罚,崇乱有下,因甲于内乱,不克灵承于旅,罔丕惟进之恭,洪舒于民。亦惟有夏之民叨?日钦。劓割夏邑。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惟天不畀纯,乃惟以尔多方之义民,不克永于多享惟夏之恭,多士大不克明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至于百为,大不克开。”只知道残暴地搜刮民财,大肆荼毒民众的夏桀,只能受到天帝的惩罚。于是,人民实际上成了政治生活的中心:“若保赤子,惟民其康。”(康诰
17、)“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梓材)“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无逸)这种思想的论述在尚书中可谓俯拾即是,因此,敬天保民、恤民爱民,成了尚书中最大的主题,虽然其目的是“祁天永命”。 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尚书的传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18、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上)人文主义的精神在孟子的笔下空前的高涨起来;并且最后超拔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它与性善论在思想深处有一种内在的张力,互为激发,“民为贵”在孟子那里实际上是以“圣人与我同类也”的“天爵”(告子上)理论为基础的。6 显然,尚书虽然有性善论的萌芽,也有极为强烈的民本思想,但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并且是它们形成一种互为激发、推动的机制,而交相辉映的,是孟子。三 尚书旅獒提出了“尽心”“尽力”“不役耳目,乃度惟贞”的概念和命题;毕命有“收放心”之说;?命有“格其非心”之论;康诰视民如“赤子”;咸有一德追
19、求“纯一之德”,等等,虽然与思孟心性论中的系统概念相去甚远,但是毫无疑问,给思孟以理论的启发却是肯定的。 其实,尚书并不仅仅只是提出了一些概念和命题,虽然其理论只是构筑在历史事实上,并非纯理论的表达方式,用章学诚多少有些歧视哲学的话来说,就是:“尚书无一空言,有言必错诸事也。”7 由于经历了历史的巨大变故,殷周的统治者逐步地认识到了上天“唯德是辅”的本质,看到了“惟敬五刑,以成三德。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统治者,特别是君主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因此,喊出了“敬哉!天畏斐忱”(康诰)口号,恭谨勤勉,真诚无欺,取信于民,取信于天,成了周代统治者的基本准则:“惟予弗克于德,嗣先人宅丕后,怵惕惟厉,中夜以兴
20、,思免厥愆。”以便“匡其不及,绳愆纠缪,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命)这正是先秦儒家心性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尚书的心性论提倡“厥德允修”(毕命),意思是说,通过修习内心之“允”(诚),来提高“德”的涵养,从而直接为现实服务。天是最大的真实。它对我们人类也是真诚的:“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泰誓上)所以,我们对天也必须是真诚的、虔敬的,“惟日孜孜,不敢逸豫”(君陈)才能感动神明:“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文侯之命)只有以端正诚悫之心,修养感召神明之德,昭发于外,上升于天,泽及百姓,天命才会眷顾。 尧典的表述尤其圆熟:“曰若稽古帝尧,曰放
21、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马融云:“威仪表备谓之亲,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郑康成又云:“敬事节用谓之钦,昭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虑深通敏谓之思。”都是在说,自我心性的修养,最后都要感召于天。诚,最终是要发见于体外的,是为“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安安”即晏晏,尔雅释训云:“晏晏,柔也。”指的是内在之“诚”,昭发于外,与“天”之“气”融为一体的身心状态。由内而外,由心性的德性修养,布施于举止言行,上达于天,流布于地,以亲九族,以和万民,最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22、”,完全进入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思孟学派的著作在思路上是与此完全一致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中庸)“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理论更抽象,更圆润,更完美,更神乎其道。认真考察尚书的文献,我们发现它在心性论方面已经做出了相当精致的成就,例如,它吸收了阴阳五行的思想精髓: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
23、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 :“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尧典)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作?,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洪范)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洪范) 从引文一看可知,尧典与洪范在性情的标准上,是相通的。“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互为依持,彼此渗透的中和之美,就是“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结果,也就是“貌曰恭,言曰?,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在刚与柔的交错之下,达到性情的中和之美。然而这种中和之美是要超拔的:“恭作肃,?作?,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肃,敬也;?,治也;哲,慧也;谋,敏也;圣,上达六合,无事不通也。不论从表述的形态上来讲,还是从理论的内核来说,都已经吸收了先秦时期阴阳五行综合性思维方式的最高成果。 刘起?认为,洪范最初的原始文本当是商代的东西,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不断有人给它增加了若干新内容。8 郭沫若干脆说:“洪范那篇文章其实是子思氏之儒所作的。”9 现在看来,他们的论述可能是有道理的。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共同投资项目合同范例
- 保洁业务转让合同范例
- 买卖药材定金合同范例
- 产品购售合同范例
- 书籍购买合同范例范例
- 买东西贷款合同范例
- 企业合资合同范例
- 公司为续签合同范例
- 供暖协议合同标准文本
- 高端定制礼服租赁平台行业跨境出海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中考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考务培训大纲
- 2021年高考地理试卷(全国甲卷)(空白卷)
- 2025年重庆西南大学附中高考数学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四川巴中市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神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批校园招聘17人(山西)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初级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笔试题库附答案
- 南充2025年南充市公安局第一次招聘27名交通辅警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收购芒果协议书模板
- 农业科技与装备应用知识考点
- 双语客运值班员红十字药箱课件
-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黑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操作技术规程市政桥梁工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