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_第1页
浅谈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_第2页
浅谈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_第3页
浅谈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_第4页
浅谈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         内容提要: 本文以经典考释为手段,论证了先秦儒家性情论中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的发展,认为前者是对祖宗命脉的体认,后者则是性情、天命的提升,是对自我善端的扩充。文章还从构词方式上研究了这一对命题与周易的关系,从而论证了先秦儒家与周易天道观的关系。 关键词:反古复始;反善复始;性善论 “反古复始”出自礼记·祭义。祭义的主旨用祭义中的原话来说,就是“天下之礼,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义也,致让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

2、物用,以立民纪也。致义,则上下不悖逆矣。致让,以去争也。合此五者以致天下之礼也,虽有奇邪,而不治者则微矣。”孔子广招天下门徒的目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礼”的训练,以便于使他们适应当时的政治形势。所以,这里的“反古复始”就是要通过祭祀达到治“礼”的目的:“筑为宫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非常明显,通过祭祀,以别亲疏远近,崇天法祖,维系宗法纲常,应该是“反古复始”的本质。“反善复始”出自郭店楚简性自命出。性自命出主要是谈性情的。“反善复始”一词精当、深刻,有 “性善论”、“复性论

3、”、“天命论”三个层面,三者互为依持,从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规律来说,是对“反古复始”的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既有哲学史发展规律的内在涌动,也有时代思潮本身的发展在哲学进程中留下的烙印。在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从礼记·祭义到性自命出的飞跃之中,先秦儒家的学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值得我们对其内在逻辑的发展进行追踪、对其理论价值进行有效的诠释,从而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先秦儒家的本质提供借鉴。  一 为了便于叙述,笔者先将与“反古复始”“反善复始”这两个命题有关联的原典片断转录于次,以供参阅:     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

4、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二端既立,报以二礼:建设朝事,燔燎膻芗,见以萧光,以报气也。此教众反始也。荐黍稷,羞肝、肺、首、心,见间以侠?,加以郁鬯,以报魄也。教民相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是故昔者

5、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躬秉耒。诸侯为藉百亩,冕而青?,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为醴酩齐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礼记·祭义) 笑,礼之浅泽也;乐,礼之深泽也。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闻笑声,则鲜如也斯喜。闻歌谣,则滔如也斯奋。听琴瑟之声,则?如也斯叹。观赉、武,则齐如也斯作。观韶、夏,则勉如也斯俭。咏思而动心,?如也。其居节也久,其反善复始也慎,其出入也顺,司其德也。郑、卫之乐,则非其声而纵之也。凡古乐宠心,益乐宠指,皆教其人者也。赉、武乐取;韶、夏乐情。(性自命出第22-28简)1  从第一段引文的上下文,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反古

6、复始”典型地代表了儒家早期先哲的思想。我们知道,在甲骨文中,儒,是像人沐浴的样子。在殷商时代,儒是一种宗教职业人员。由于在主持祭祀以前需要斋戒沐浴,所以才有了“儒”字的造型。在周朝,“儒”的工作主要是相礼服丧。而且即便是孔子本人,似乎在他的早期也保留着他的职业。因为他说过“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这样的职业经历,致使孔子非常重视“礼”,对“礼”的本质与社会作用也有深刻的认识。孔子还是小孩的时候,就善于模仿社会生活中的礼仪,以后就因此而闻名于天下。孔子曾经说过:“夫礼,生死存亡之体!”(孔子家语·辨物第二十六)足见他对礼的重

7、视。 对于“反古复始”的理解,关键在“古”与“始”两个字上。礼记正义曰:“古,谓先祖,追而祭之,是反古也;始谓初始,父母始生于己,今追祭祀,是复始也。”2 孙希旦说:“古、始皆谓祖考也。以其以往则谓古,以其为身之所自始则曰始。反古复始,谓设为祭祀之礼,以追而事之也。”3 不过笔者以为,根据先秦与汉代的一些文献,这里的“古”与“始”与“天”还有更深层次的联系,因为古则久,久则天。4 由此可见,“反古复始”的命题,明显渗透了先秦早期儒家尊奉祖先的思想。对往昔的追忆,对历史的总结,对祖先的崇拜,就是对自己的提升,就是对天道的体认,就是对自我命运的终极把握。由此说来,“反古复始”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归属

8、,就与周易·系辞上的“原始反终”、礼记·礼器的“反本修古”、礼记·郊特牲的“报本反始”具有了同样的思想内核和理论归宿。它们都是在对历史、对祖先和对上天尊奉的心态下,拥抱人生终极理念的命题。但是,这个理念并不在“我”的身心之中,而是在冥冥之中的祖先身上,在遥远无际的天宇之上,它的理论渊源和社会背景是宗法制。 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它却代表了儒学发展的两个时代。前者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对上天的崇拜,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来反观人生的终极命运;而后者则是对音乐的欣赏、体悟,对善端的开拓和对自我主体的弘扬,来尽心、知性、知天。前者注重从祭祀中体认

9、祖宗血缘传承而来的命脉,后者则注重心性的培养,在心性的回归中拥抱自我。前者的“古”字后面,映衬着一片肃穆,一股宗法的神秘气息和一种礼治的威严;后者的“善”字后面,却凸显了个体价值的崇高、人格的尊严以及由人的心性修养而来的性情超越。 在论语中,“善”字凡36见,但是没有一处是从本体论的高度来概括人性的。在性自命出中,“善”字凡7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往往把“善”作为一种哲学的概念来运用: 第一,“善”是与“恶”相对而出的一个概念:“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善,不善也,所善所不善,势也。”(第4、5简) 第二,“善”,作为一种价值取舍的标准,其内涵是对仁、义、礼、智、圣的囊括:“义也者,群善之?

10、也。习也者,有以习其性也。”(第13简) 第三,直接用“善”来概括人性:“未言而信,有美情者也。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未赏而民劝,含福者也。”(第51、52简) 如果说以上三例都还并不显得非常到位的话,那么“反善复始”的“善”,则把“善”的理念直接安置在了可以与“古”、“始”、“天”等量齐观的重要位置上,使之成为人之所以为人,带有终极性特征的理念。在表达方式上,从“反古复始”到“反善复始”本来就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子思子依山点石、借海扬波的手段真可谓高明之极!一字之差就把先秦儒家心性学说、性情学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境界。 礼记·祭义中的“致反始,以厚其本也” 的“本”,与礼

11、记·礼器的“反本修古”、礼记·郊特牲的“报本反始”的“本”是明显相通的。我们可以确信,“反善复始”之“善”已经涵盖或包括了上述三个命题中“本”字所具有的内容。“本”者,根也,指的是祖先,指的是自己的性命源头,就是“古”,就是“始”,就是“天”,并非自己本身。也就是说,“反善复始”的“善”字,完全扭转了这种以宗法祭祀为内核的理论导向,而走向了人的内心、德性,它的侧重点在于德性的内在超升,是对人自我最原初本体的体认。因此,这是一个十足的主体性命题。在一篇全面讨论人的性情的文章中,5“善”就是对人性的全面概括。也就是以后孟子“性善论”的初始形态。如果熟悉孟子性善论之“善”的理论背

12、景和内涵,那么,相对于先前的“修本反始”、“报本反始”、“反古复始”来说,我们自然就会看到,“反善复始”的首要贡献就在于它给予了人自身以丰富的内涵和主体性的地位。因为这一命题的出发点是承认,人天生的具有善端,每一个人都具有可供开发的德性资源,因此,任何人就具有了天赋的尊严和权力。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孟子的大量论述中找到支持。在任何一个国度的哲学史上,还有比这更为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吗? 二    然而,“反古复始”与“反善复始”还有更为深广的哲学思想背景。从构词方式来看,它们是连动式的动宾、联合词组。在先秦的经典著作中,这种词组结构出现得最多的地方是周易。由于

13、周易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是阴阳消长、互为依持的辩证法,因此,为了概念运用的方便,抓住推理运思的内在逻辑,周易的作者广泛地使用了这种特殊的构词方式:“厚德载物”(坤卦)、“果行育德”(蒙卦)、“容民畜众”(师卦)、“舍逆取顺”(比卦)、“俭德辟难”(否卦)、“类族辨物”(同人卦)、“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卦)、“裒多益寡”(谦卦)、“作乐崇德”(豫卦)、“振民育德”(蛊卦)、“明罚敕法”(噬?卦)、“赦过宥罪”(解卦)、“惩忿窒欲”(损卦)、“损上益下”(益卦)、“致命遂志”(困卦)、“劳民劝相”(井卦)、 “正位凝命”(鼎卦)、“永终知敝”(归妹卦)、“明慎用刑”(旅卦)、“申命行事”(巽

14、卦)、“辨物居方”(未既卦)等等。它们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往往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或者有其他什么微妙的联系。亦即,只有“厚德”才能“载物”;只有“果行”,才能“育德”等等,不一而足。这种构词方式深刻地影响了先秦的哲学著作中许多命题的表述方式。“反古复始”与“反善复始”就是一例。其中,“反古”、“反善”是途径,是手段,是形而下的人生追求,是随时随地地对自我的德性修炼;“复始”则是目的,是皈依,是形而上的性命超升,是“下学上达”,对天命的回应。 哲学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新的思想的出现,必然都是受到了与它息息相关、上下左右各个方面的影响而导致的结果,哲学史的进步和发展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反

15、古复始”与“反善复始”就是如此。从上文的叙述中,我们已经明显地感到,这两个命题在表述方式上受到了周易的影响。事实上,还并不仅仅限于形式方面。周易“家人卦”的象有“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蹇卦”的象有“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反”者,返也。“反身”,就是扪心自问,随时反省自己的意思。孔子的“内省”、曾子的“自省”、子思的“反求诸身”和孟子的“反身而诚”,都是这一理论路径的延展。在郭店简中也有:“穷达以时,幽明不再,故君子?于反己”,(穷达以时第15简)“闻道反己,修身者也。”(性自命出第56简)很显然,“反古复始”、“反善复始”与这种自周易以来,德性的反躬自省传统是分不开的,它的本质

16、是性善论。因为,如果人的本性中没有初始之善,没有天赋的“善端”,那么,德性的反躬自省就没有搭挂之处了。 所以,“反古”、“反善”之谓,与“反己”具有紧密的联系。或者说,“反躬自省”的超拔路径由上文可知,是非常明确的。但是,与“复始”一交接,就激发起了丰富的思想激流,与更为广阔的背景互渗在一起。周易“复卦”有 “休复,吉。”“敦复,无悔。”“中行,独复。”其象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休复之吉,以下仁也。”系辞下传曰:“复,德之本也。”也就是说,复,是道德的根本。杂卦传曰:“复者,反也。”可见,“反”与“复”连用,本来就是周易基于对天体宇宙(天道)

17、之慎密的观察,而对事物之运动规律的一种特殊的概括方式。因此,在“反古复始”与“反善复始”的背后,就透露出了对周易天道观的背景衬托,深邃,遥远而带有几分神秘的质素。这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说明先秦儒家从一开始,就与周易天道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实。 “天行”之道,在于至刚至健,循环往复,贵在“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礼记·哀公问)有道德修养的仁人君子,就是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乾卦)在“天地之心”的激励之下自我超升。“天地之心”者,诚也。“君子终日乾乾,”“修辞立其诚;”“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乾卦)“性与天道合一,存

18、乎诚。”(正蒙·诚明)天道的根本法则,本来就是人的性命之源。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也充分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所以,“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中孚卦)孚(在周易中出现42次,是周易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者,诚也。是故君子反身而诚。诚,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后来在中庸、孟子、荀子等等著述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19、。(离娄)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不苟)  诚,是心之本体,是守仁行义,尽心、知性、知天的必由之路;更是天玄地黄,正位居体,与天地互参,大化流行,天人合一的本体。周敦颐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通书)原来,诚,就是“反古”、“反善”通向“复始”的桥梁、基础,是天人遥契的精神源泉。“反古”、“反善”以修德者,就是在通向“至诚”的道路上永不止息的跋涉,跋涉的终极目的就是“复始”。“始”者,本也,天地也,性命

20、也,人性初始之善也,宇宙万物之堂奥也。只有抓住了“反古复始”与“反善复始”的理论来源和依托,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到它的思想深度。 系辞上传有“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礼记·礼器有“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礼记·郊特牲有“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大戴礼记·保傅第四十八有“皆慎始敬终云尔。”老子还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似乎都应该给予“反古复始”与“反善复始”以启发,或者说与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但是,“原始反终”,乃生死之说;“反本修古”是宗法之论;“报本反始”为祭祀之

21、德;“慎始敬终”言婚嫁之慎;“归根复命”则属虚无之思。唯独“反古复始”与“反善复始”,上承周易,下开思孟,磨练性情,扩充主体,刚健来复,天人合一,人文主义的精神更强,形而上的哲学视点更高,显示了儒家人学的深层转进。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里,笔者已经将“反善复始”归入了性善论。关于性善论,过去我们的理解都有些偏颇,仿佛必须具有“性善论”的字眼,才是性善论的明证。实际上,在笔者看来,儒家的性善论,并不仅仅属于孟子。孔子晚年喜好周易,据李学勤先生讲,孔子还亲自撰写了易传(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6 而易传的核心,据金景芳先生的说法,是“与天地为准”,这句话“对于学易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了解不了解它,是了不了解周易的试金石。”7 而在周易思想的体系中,只有圣人,才能够真正与天地为准。关于天的各种刚健不息、厚德载物等众多的品德,孔子、孟子在论语、孟子早就有了大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