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软场地上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斜拉索地震反应分析_第1页
深软场地上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斜拉索地震反应分析_第2页
深软场地上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斜拉索地震反应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深软场地上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斜拉索地震反应分析    摘要:结合某一重大桥梁工程,选取两种深软场地,在合理模拟深软场地非线性基础上讨论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斜拉索地震反应的影响。利用软件ABAQUS建立了深软场地-桩基-斜拉桥三维有限元模型,作为对比,建立了深软场地上不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常规刚性地基模型,通过时程分析法计算顺桥向斜拉索地震反应。计算结果表明:深软场地上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后,斜拉索应力反应普遍增大,拉索地震反应规律与地震波输入有关,设计时应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关键词:深软场地;斜拉索;地震反应引言大跨径斜拉索的拉索具

2、有很小的刚度和阻尼,拉索往往具有很低的固有频率和极低的模态阻尼比,在地震激励下极易发生意想不到的大幅振动。目前,拉索的地震反应已成为斜拉桥亟待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但目前所有的斜拉索研究都是基于不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刚性地基假设,这种假设在地基情况良好时比较符合实际,但是在软弱地基时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本文主要对软弱地基上斜拉索地震反应进行讨论,并与刚性地基假设的计算结果做对比,得出一些有益结论。1.工程背景该斜拉桥为三跨全飘浮体系(141 m +345 m +141m),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大桥设计安全等级为一级,桥梁设计基准期为 100年,主梁截面为抗风性能良好的扁平式钢箱梁,

3、梁高3.2 米,宽 23.5 米。索塔为门形塔,塔高140 米,塔柱设置两道横梁,塔柱均为空心薄壁结构。每个主塔基础各由128根 C25钢筋混凝土嵌岩桩组成。全桥共130根斜拉索,采用半平行钢丝索,主桥布置见图1。图1 主桥布置图桥址场地在地貌上主要属于长江漫滩相或湖沼相沉积,为典型深软场地。场地竖向剖面第一层是耕土、塘泥或填土,其下沉积物的粒径在竖向剖面上由细变粗。2.计算模型和动力特性分析斜拉桥的桥面系模型可采用单梁式、双梁式或三梁式模型。这些模型能准确计算斜拉桥纵向反应,但不能准确计算竖向地震反应,故本文采用实体单元模拟桥面系。斜拉索部分采用三维杆单元模拟,并以Ernst切线模量考虑垂度

4、的影响。全桥共91623个单元,356374个节点。斜拉桥模型见图2(常规刚性地基模型)。土体模型采用记忆型嵌套面动力粘塑性本构模型,并按照群桩等效刚度原则,将主塔下群桩合并成32根等效桩。桩-土-斜拉桥模型见图3(柔性地基模型)。研究斜拉桥的自振特性是进行地震反应分析的基础。文献3列出了斜拉桥前10阶自振周期及振型特点。从中可见,本桥基本周期为6.88s,属长周期,符合漂浮体系斜拉桥特征。3.地震反应及结果分析3.1抗震水准与地震动输入本桥为重大建设工程,按照抗震设防原则采用100年超越概率3%的概率水平下的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计。根据场地地震安全评价报告,100年超越概率3%的基岩水平地震

5、动峰值加速度为0.154g。本文选取El centro波输入。对柔性地基模型,将地震波峰值调整为0.154g,从基岩输入;对刚性地基模型,首先由基岩地震动正演得到对应的地表地震动,再将地表地震动从斜拉桥墩底输入。基岩地震动时程与正演得到的地表地震动时程见文献3。本文选取的两种深软场地剖面资料见表1。3.2顺桥向地震结果分析本文工况:类场地上考虑相互作用记为-el-ssi,类场地上不考虑相互作用记为-el-nossi;类场地上考虑相互作用记为-el-ssi, 类场地上不考虑相互作用记为-el-nossi。拉索是长细比很大,阻尼比又非常小的构件,在地震荷载下极易发生振动。拉索的振动将使其根部出现反

6、复的弯曲应力而导致疲劳破坏,因此应予以关注。为了方便叙述,将拉索编号:从边跨到桥塔拉索编号为C1C21,从桥塔到中跨跨中拉索编号为 C22C41,如图4所示。图5是地震波纵向输入时半桥下锚端拉索轴向应力峰值图。从中可见:a)由于拉索长度、倾角的关系,边墩附近拉索应力峰值大于桥塔附近拉索应力峰值,当向跨中接近时,拉索应力峰值又明显增大;b)三种地震动荷载作用下,除个别拉索外,有土存在时拉索应力峰值普遍大于无土时拉索应力峰值。 这是因为桥面系的惯性力是通过拉索传递到桥塔,进而传递到地基的。有土存在时桥面系惯性力增大,所以在拉索上产生的应力也将增大。4.结论本文针对某一斜拉桥工程,建立了考虑与不考虑

7、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两种模型,并计算了顺桥向斜拉索地震反应,结果表明:(1)考虑与不考虑动力相互作用的计算结果差别明显,按常规刚性地基模型不能准确反映软弱地基上斜拉索地震反应,需考虑土体-斜拉桥动力相互作用;(2)考虑动力相互作用的斜拉索应力大于相应不考虑动力相互作用的斜拉索应力,增幅与具体输入地震动有关,设计时应考虑软弱地基的不利影响。参考文献:1 叶爱君,胡世德,范立础. 斜拉桥抗震结构体系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02,4 (22) : 35-39.2 陈国兴,庄海洋. 基于Davidenkov骨架曲线的土体动力本构关系及其参数 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5,27 (8) : 860-864.3 张博,宰金珉,庄海洋. 深软场地上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斜拉桥被动控制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9,1(25)    你可能感兴趣的毕业论文    · 浅议地理教学反思的方法· 新课程理念与地理教学反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