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7月考 试医学免疫学考查课试题_第1页
中国医科大学7月考 试医学免疫学考查课试题_第2页
中国医科大学7月考 试医学免疫学考查课试题_第3页
中国医科大学7月考 试医学免疫学考查课试题_第4页
中国医科大学7月考 试医学免疫学考查课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医科大学2012年7月考试医学免疫学考查课试题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V 1.  B细胞的CD分子标志是 A. CD16B. CD21C. CD19D. CD79E. CD81      满分:1  分2.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是 A. 输血反应B. 荨麻疹C.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D. 系统性红斑狼疮E. 接触性发炎      满分:1 &#

2、160;分3.  补体参与 A. 型超敏反应B. 型超敏反应C. 型超敏反应D. 和型超敏反应E. 和型超敏反应      满分:1  分4.  强直性脊柱炎病人中,90%以上具有 A. HLA-CW6B. HLA-B7C. HLA-B8D. HLA-B27E. HLA-B35      满分:1  分5.  C1酯酶活性的抑制因子是 A. H因子B. I因子C. C1INHD

3、. S蛋白E. C4bp      满分:1  分6.  隐性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属于: A. 过继免疫B. 人工自动免疫C. 人工被动免疫D. 自然自动免疫E. 自然被动免疫      满分:1  分7.  哪项不是NK细胞的杀伤特点? A. 不受MHC限制B. 抗体介导杀伤C. 预先致敏D. 非特异性杀伤E. 接触杀伤      满分:1

4、  分8.  能引起发热的细胞因子是 A. IL-2和Il-1B. IFN和TGFC. IL-1和TGFD. TNF和IFNE. IL-1和TNF      满分:1  分9.  免疫耐受是指 A. 对所有抗原不应答B. 对外来抗原不应答C. 先天性免疫缺陷D. 接触某种抗原后的特异性不应答E. 对自身抗原不应答      满分:1  分10.  不属于吞噬

5、细胞特点的是哪一项 A. 杀伤和消化B. 游走和趋化C. 识别和调理D. 特异性杀伤E. 非特异性吞噬      满分:1  分11.  异物不包括 A. 异种物质B. 同种异体物质C. 胚胎期曾与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D. 胚胎期未曾与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E. 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      满分:1  分12.  T细胞的功能不包括下列哪项? A. 免疫辅助B. 免疫调节C. 分泌细胞

6、因子D. 免疫记忆E. 抗原提呈      满分:1  分13.  补体替代激活途径中的C5转化酶是 A. C3b4bB. C4b3bC. C3bBbD. C3bnBbE. C4bnBb      满分:1  分14.  下列哪项不是IL-1的功能? A. 促进T细胞的增殖B. 刺激单核吞噬细胞活化C. 激活NK细胞D. 直接诱导肝细胞产生急性期蛋白E. 可作为内源性致热原  

7、    满分:1  分15.  免疫调理作用最强的是 A. IgMB. IgAC. IgED. IgGE. IgD      满分:1  分16.  在抗原分子中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称之为 A. 半抗原/表位B. 抗原结合价C. 异嗜性抗原D. 载体E. 完全抗原      满分:1  分17.  B7分

8、子(CD80 和CD86分子)的活化受体是 A. CD152B. CD95C. CD28D. CD4E. CD8      满分:1  分18.  CD4阳性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 特异性杀伤作用B. ADCC作用C. 免疫辅助作用D. 免疫调节作用E. 抗原递呈作用      满分:1  分19.  与恶液质和发热形成有关的细胞因子是 A. TGFB. IL-2C. IL-4D. IFNE.

9、TNF-      满分:1  分20.  下列哪项不是屏障结构 A. 皮肤B. 粘膜C. 腹膜D. 胎盘E. 血脑二、名词解释(共 8 道试题,共 24 分。)1.  攻击复合体 膜攻复合体补体溶细胞生物学效应的效应复合体,为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即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2.  阳性选择 在胸腺皮质中,CD4CD8+双阳性T细胞,其TCR能与胸腺基质细胞

10、表面的MHC/类分子-抗原肽结合,且具适当亲和力的DP细胞分化为单阳性(SP)T细胞,其中与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分化为CD8+T细胞(SP);与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分化为CD4+T细胞(SP);而不能与MHC-抗原肽结合或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则发生凋亡遭克隆清除。此过程也称为胸腺的阳性选择。生物学意义:赋予成熟的T细胞具有MHC限制性。3.  表位 表位(epitope)又叫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指被抗原受体TCR和BCR特异性识别的抗原部分。 一般来说,只有位于抗原物质表面的表位易与抗原识别受体或抗体结合,称功能性表位。而位于分子内部的

11、表位无免疫原性,称隐藏性表位。 表位的结构有两类,即构象表位和线性表位。4.  CDR (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互补性决定区又称故超变区。5.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IDD是一组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遭受损害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疾病。有二种类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与遗传有关,多发生在婴幼儿。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因严重感染,尤其是直接侵犯免疫系统的感染、恶性肿瘤、应用免疫抑制剂、放

12、射治疗和化疗等原因引起。6.  抗原调变 抗原调变(antigenic modulation)是指由于宿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致使表面肿瘤抗原表位减少或丢失,从而逃逸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的现象。7.  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8.  半抗原 能与对应抗体结合出现抗原-抗体反应、又不能单独

13、激发人或动物体产生抗体的抗原。它只有反应原性,不具免疫原性,又称不完全抗原。大多数多糖和所有的类脂都属于半抗原。三、简答题(共 6 道试题,共 46 分。)1.  试述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基本特点。 答:T细胞表位 TCR仅能识别约1020个氨基酸左右的小分子多肽。这些表位由序列上相连的氨基酸组成,主要存在于抗原分子的疏水区,称为线性表位或序列表位。此类表位一般并不位于抗原分子表面,须由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然后才能被TCR识别。由于T细胞仅能识别经加工处理的表位,故一般不识别天然抗原的构象型表

14、位。 B细胞表位 BCR或抗体能与未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的抗原发生反应,其识别的靶结构主要是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这些表位由序列上相连或不相连、但在空间结构上相互临近的氨基酸或多糖组成,称为构象表位。此类表位大小不一,约由46个氨基酸残基或者糖基组成。B细胞表位一般存在于天然抗原分子表面,不经加工处理即可直接被B细胞识别 2.  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意义? 答:意义:淋巴细胞再循环有利于识别抗原,促进细胞间的协作,使一些具有相关特异性抗原的细胞共同进行免疫应答,并使分散于全身的淋巴细胞成为一个相互关连的有机动性的统一体。 正是由于这种淋巴细胞的再循环,使淋巴细胞能在体内各淋巴

15、组织及器官处合理分布,带有特异性抗原受体的T细胞和B细胞不断在体内各处巡游,增加了与抗原和抗原递呈细胞接触的机会。这些细胞接触相应的抗原后立即进入淋巴组织发生增殖反应,产生初次或再次免疫应答;并动员淋巴细胞至病原体入侵处,将抗原活化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同时完成T、B、APC细胞间协同的免疫应答作用,产生效应淋巴细胞,定向并相对集中地迁移定位于炎症部位,发挥免疫作用。3.  试述免疫应答与超敏反应之间的关系。 答: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变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感应阶段)、抗原特

16、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识别后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反应阶段)、以及最终产生免疫效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或产生耐受(效应阶段)。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正常免疫应答可保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异常免疫应答(自身免疫和超敏反应)也可造成病理性损伤和生理功能紊乱。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是机体对曾经接触过的某种抗原再次接触时所表现的异常增高的免疫应答,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型超敏反应:反应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的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后者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RI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便与已经结合在致敏靶细胞上的IgE特异性结合,引发细

17、胞脱颗粒反应,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主要疾病有:全身性过敏反应、皮肤超敏反应、消化道超敏反应、呼吸道超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三条途径杀伤靶细胞:补体的作用、抗体的调理作用和ADCC、抗体对靶细胞的刺激或阻断作用。主要引起的疾病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型超敏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不是引起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而是引起组织损伤的始动因素。组织损伤机制包括:补体作用、中性粒细胞的作用、血小板的作用。引起的疾病有:血清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休克样

18、反应、毛细支气管炎。 型超敏反应:是抗原诱导的一种细胞性免疫应答。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此超敏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小时出现炎症反应,因此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此超敏反应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4.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组成以及表面分子与功能有那些? 答: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monocyte)和巨噬细胞(macrophage, M) 表面分子主要有:MHC I、II类分子,Fc受体,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19、 CR),LPS受体(CD14),甘露糖受体(glucan receptor) 主要免疫学功能: (1)吞噬、杀伤作用-非特异性吞噬作用和活化后产物杀伤效应: A. 毒性物质 - H2O2、O2-和NO B. 抗微生物肽- 防御素、阳离子蛋白 C. 酶类- 溶菌酶 (2)抗原递呈作用- T细胞活化 (3)免疫调节作用-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IL-1、IL-6、IL-8、IL-12和TNF-等)。 A.介导炎症性反应 B.活化NK细胞 C.促进Th1细胞分化等5. 细胞因子可分几类?每类重要的生物功能是什么? 答:细胞因子 1.淋巴因子(lymphokine)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

20、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TNF-、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G-CSF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等。 (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

21、n, IL)1979年开始命名。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有三十余种(IL-1-IL-3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

22、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IFN-和IFN-,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细胞因子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和TNF-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

23、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5.转化生长因子-家族(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family, TGF- family)由多种细胞产生,主要包括TGF-1、TGF-2、TGF-3、TGF12以及骨形成蛋白(BMP)等。 6.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如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24、、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IG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神经生长因子(NGF)、抑瘤素M(OSM)、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转化生长因子-(T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 7.趋化因子家族(chemokinefamily)包括两个亚族:(1)C-X-C/亚族,主要趋化中性粒细胞,主要的成员有IL-8、黑素瘤细胞生长刺激活性(GRO/MGSA)、血小板因子-4(PF-4)、血小板碱性蛋白、蛋白水解来源的产物CTAP-和-thromboglobulin、炎症蛋白10(IP-10)、ENA-78;(2)C-C/亚族,主要趋化单核细胞,这个亚族的成员包括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MIP-1、RANTE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CAF)、MCP-2、MCP-3和I-309。6. 简述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答: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在感应阶段,抗原提呈细胞或B细胞必须将吞噬的抗原加工处理成抗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