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基础:实用中医基础绪论_第1页
实用中医基础:实用中医基础绪论_第2页
实用中医基础:实用中医基础绪论_第3页
实用中医基础:实用中医基础绪论_第4页
实用中医基础:实用中医基础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目的?v1 1、了解中医药、了解中西医结合;、了解中医药、了解中西医结合;v2 2、了解医药行业、医学思维、医药文化;、了解医药行业、医学思维、医药文化;v3 3、了解食疗养生;、了解食疗养生;v4 4、遇到医学问题可以有一定的解决能力:、遇到医学问题可以有一定的解决能力:应急处理方式、如何选择中医或者西医、如应急处理方式、如何选择中医或者西医、如何选择医院和科室、如何规范治疗。何选择医院和科室、如何规范治疗。v5 5、为未来药物、为未来药物- -检验研究提供思路;检验研究提供思路;v6 6、了解有毒药物及检测,为临床检验提供、了解有毒药物及检测,为临床检验提供思路:如乌头类的心脏毒性、何

2、首乌的肝毒思路:如乌头类的心脏毒性、何首乌的肝毒性、甘草、泽泻、木通的肾毒性;性、甘草、泽泻、木通的肾毒性;v7 7、学分。、学分。时间时间课程要点课程要点阅读资料阅读资料3/9绪论:中医学概况中医基础理论4/9阴阳学说中医基础理论10/9五行学说及精气神与生命中医基础理论11/9藏象概论及五脏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人体解剖学17/9六腑、奇恒之腑、脏腑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人体解剖学18/9精气血津液中医基础理论生理学25/9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学8/10禀赋与体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体质学9/10病因与发病中医基础理论预防医学15/10基本病机中医基础理论病理生理学16/10 系统病机、疾病传变

3、与转归 中医基础理论病理生理学22/10养生与治未病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学23/10基本治则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医学概要29/10基本治法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医学概要30/10总复习及答疑中医基础理论v中秋假期(中秋假期(9 9月月2424日)、国庆假期(日)、国庆假期(1010月月1 1日、日、1010月月2 2日)自主学习、撰写中医相关日)自主学习、撰写中医相关论文或准备课堂展示等实践活动。论文或准备课堂展示等实践活动。(一)课堂考勤:(一)课堂考勤:5% 5% (二)课堂作业:(二)课堂作业:10%10%(三)实践活动(以下两种实践活动任选一种):(三)实践活动(以下两种实践活动任选一种):15

4、%15%实践活动实践活动1 1:撰写中医学专业相关文章撰写中医学专业相关文章1 1篇篇:字数:字数30003000字以上(具体主题自选),字以上(具体主题自选),20182018年年1010月月8 8日上交。可供参考选择的文章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日上交。可供参考选择的文章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1 1)中医学相关论文(如思考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探索、传统)中医学相关论文(如思考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探索、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中医学理论源流训诂探究等)中医与现代医学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中医学理论源流训诂探究等)(2 2)中西医结合医案分析)中西医结合医案分析

5、实践活动实践活动2 2:小组讨论,制作课件,针对中医学的相关专题进行小组讨论,制作课件,针对中医学的相关专题进行课堂展示课堂展示(四)期末考试成绩:(四)期末考试成绩:70%70%闭卷考:第闭卷考:第1010周:题型:单选题周:题型:单选题1515题题(2(2分分/ /题题) )、填空题、填空题6 6题(题(2 2分分/ /题)、题)、名词解释名词解释6 6题题(4(4分分/ /题题) )、简答题、简答题3 3题题(7(7分分/ /题题) )、论述题、论述题1 1题题(13(13分分/ /题题) )教学行为规范1、维持课堂秩序;2、不交平时作业次数达1/3以上的学生,或平时成绩不及格者,取消期

6、末考试资格3、不到课超过1/3课时(含1/3)的学生,取消期末考试资格。v掌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基本特点、中掌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基本特点、中医学四大经典;医学四大经典;v熟悉中医学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熟悉中医学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金元四大家和温病学派、中医学的思维展、金元四大家和温病学派、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方法;v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内容提要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概念及学科属性中医学概念及学科属性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第四节第四节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思

7、维方法绪 论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概念及学科属性中医学概念及学科属性 中国当今的社交界,关于中国当今的社交界,关于“中医中医”的话题被称为让朋友翻脸、割的话题被称为让朋友翻脸、割席断交第一话题。席断交第一话题。但中医的话题牵扯到我们对于这但中医的话题牵扯到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底层价值观个世界的认知和底层价值观 ,不,不得不谈得不谈 中医粉v钱学森:我一直宣传中国传统医学,几千年的实践所钱学森:我一直宣传中国传统医学,几千年的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经验确实是我们的珍宝,但过去乃至现在总结出来的经验确实是我们的珍宝,但过去乃至现在,有许多人认为这与现代科学对不上号。实际上,恰,有许多人认为这与现代科

8、学对不上号。实际上,恰恰是我们祖国医学所总结出来的东西跟今天最先进的恰是我们祖国医学所总结出来的东西跟今天最先进的科学能够对上号。科学能够对上号。如果把西方的科学同中医所总如果把西方的科学同中医所总结的理论以及临床实践结合起来,那将是不得了的。结的理论以及临床实践结合起来,那将是不得了的。v章太炎:研究伤寒论的有章太炎:研究伤寒论的有2323篇;研究全匮要略篇;研究全匮要略的有的有1212篇;研究温病的有篇;研究温病的有9 9篇;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篇;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有的有7 7篇;研究中、西医学汇通的有篇;研究中、西医学汇通的有1212篇。篇。v樊代明:医学远比科学复杂,西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

9、樊代明:医学远比科学复杂,西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所以常有医学科学的提法。中医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所以常有医学科学的提法。中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之上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之上的,所以不常有中医科学的提法。的,所以不常有中医科学的提法。中医黑v鲁迅: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v梁启超:被割错肾还为西医叫好:即使在他明知梁启超:被割错肾还为西医叫好:即使在他明知自己被误珍误医之后,他怕因此影响西医在中国自己被误珍误医之后,他怕因此影响西医在中国的声誉,带病撰文,要国人不要因为个别事故而的声誉,带病

10、撰文,要国人不要因为个别事故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v何祚庥:支持取缔中医何祚庥:支持取缔中医v陈独秀:陈独秀:“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v梁漱溟:梁漱溟:“中国说有医学,其实还是手艺。十个中国说有医学,其实还是手艺。十个医生有十种不同的药方,并且可以十分悬殊。因医生有十种不同的药方,并且可以十分悬殊。因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药,都是没有客观的凭准的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药,都是没有客观的凭准的”中医粉与中医黑的意见中医粉中医粉中医黑中医黑青蒿素获诺贝尔奖青蒿素不是中

11、药,是用现代医学方法的研究成果。中医对疟疾还有很多的记载是无效的。中医对青蒿的记载在青蒿素研究中不是决定性的成果。现代科学还解释不了中医不能用科学解释的就不应该运用,不然会出现很多的风险,很多中药逐渐发现毒副作用就是一个例子。中医的一些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在临床上确实有效中医的这些临床疗效不能获得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证实,没有严格的循证医学证据,需进一步验证没有中医,中华民族如何繁衍,黑中医就是不爱国中医只有2000年的历史,在中医产生之前我们的祖先已经生活了很长时间,而非中医的范围内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的都很好中医粉中医粉中医黑中医黑国外兴起了中医热、针灸热中医热和针灸热只是小区域、短时

12、间内的,作为补充与替代医学的一种,每个国家都会有一部分民众相信自然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而且多少人相信中医,并不能说明中医就是科学中药就是有效,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韩国、日本的中医药产业很大,还将中医申遗中医药是伟大的国粹、文化遗产,囊括了一些有用的医学知识和很多无效的医学知识,我们要进行验证和筛选,它的现实治疗意义我们要验证,但作为文化它是美好的你不懂中医,不懂黄帝内经,没有资格讲中医我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对中医进行验证中医粉与中医黑的意见中医黑中医黑中医粉中医粉中医不进行双盲对照试验,不科学中西医是不同的医学体系,别拿人家的尺度衡量自己家的东西。受时代限制,西医的双盲实验也是近几百年

13、才逐渐开展。双盲对照试验和统计学不是万能的,也有缺陷。中医也开始客观化研究和试验对待中医应该废医验药,废除不合理的中医理论,用科学的方法检验中医中药疗法,将其中有效、合理的部分纳入现代医学没有中医理论就没有中医药什么是中医?什么是中医?什么是西医?什么是西医?第一节 中医学概念及学科属性 生理 病理 疾病的诊断 防治 养生康复基本内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基本特点 中医学,是产生于我国古代的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防治及养生康复等理论和方法,并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v中医学概念中医学概念第一节 中医学概念及学科属性 中医学主要探索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研究

14、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防治规律及养生康复方法。v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的学科属性:自然科学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故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第一节 中医学概念及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同时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是一门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v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多学科知识交融多学科知识交融哲学 天文学 气象学 地理学物候学 农学生物学 矿物学植物学 军事学数学 酿酒技术冶炼技术天地一体四时一体万物一体什么是中医学?v中国医学?v允执厥中?v中庸医学?v西医

15、学?v现代医学v传统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印度的阿育吠陀(温泉疗法、五元素学说、三体液学说)、希腊和阿拉伯的优那尼医学、东亚传统医学、南非的穆替医学、西非的依发医学绪 论 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等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环境基础解剖基础医药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人文哲学基础形成基础黄河流域四季特点中医天人合一、整体

16、观念观察结构功能描述中医脏腑、经络、官窍岐黄神农经验积累中医理论实践、大本大源天文地理农学冶炼中医学科融合、技术渗透诸子百家中医朴素唯物观、辨证法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环境基础中央观念华夏文明黄河流域黄帝内经天地一体阴阳学说万物一体生克五行四时一体中土五行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解剖基础 古代通过对动物和人的屠杀、解剖,间接或直接了解人体的组织解剖学知识。 灵枢经水:“夫八尺之士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 解剖 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

17、” 黄帝内经记载食道与肠道比例是1:35,与现代解剖的1:37近似。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解剖基础 通过对人体的解剖和直接 观察认识人体组织器官的主要功能及其对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 如胃肠者,腑也。正是依据其呈“管腔”的形态和“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的功能特点。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医药基础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而著本经 黄帝与岐伯等有问有答而集撰内经 仲景临证而著伤寒论金匮要略 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古人生活生产与医疗实践经

18、验的积累和总结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学科融合医和农学物候学六气致病说黄帝内经天文学历法冬至夏至脉搏 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阳气微下脉亦应之。脉亦应之。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天有六气天有六气淫生六疾。六气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阳、风、雨、晦、明也阴淫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左传左传昭公元年昭公元年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

19、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自然科学基础技术渗透中国古代的冶炼技术为针灸和外科的发展提供了治疗针具和手术器具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人文哲学基础诸子百家的哲学理论渗透到中医学 精气学说 古代哲学的朴素唯物论 中医学唯物主义生命观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推动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方法学体系的建立。对中医学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其孕育和成形的土壤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人文哲学基础儒家文化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20、以人为本礼记礼记礼运礼运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人者,天地之心也,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五行之端也礼记礼记以人为本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莫贵于人素问素问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春秋繁露天人合一 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灵枢 中者,不偏不倚,无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过不及之名朱熹朱熹 致中和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素问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人文哲学基础道教文化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礼记礼记礼运礼运人者,天地

21、之心也,五行之端也。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恬惔虚无无为而治 既是道家的思想既是道家的思想境界,也是中医学养境界,也是中医学养生的基本原则生的基本原则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既是道家哲学的既是道家哲学的理论法则,也是中医理论法则,也是中医学学“春夏养阳、秋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阴”的理论渊源的理论渊源道家炼丹术 矿物药炼制成的丹矿物药炼制成的丹药药广泛应用于广泛应用于中医外科中医外科 修炼内丹术,促进修炼内丹术,促进中医学养生理论的形成中医学养生理论的形成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人文哲学基础佛教文化瑜伽功法为许多中医养生家所推崇与习

22、用唐代孙思邈集儒、释、道三一体创大医精诚中医学伦理道德观中国浴室及医院的出现与佛教传入密切相关源于天竺眼论的针拨内障术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眼科的治疗技术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四大经典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中医学由零散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上升为系统理论,已卓有成效地运用了药物、针灸等治病技术,形成了中医学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迅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四大经典:

23、黄帝内经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全书分素问灵枢,各81篇。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阐释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对人体生理病理、经络、藏象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做全面阐述。黄帝内经以人为本,以生命科学为中心,把自然科学与哲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多学科知识,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黄帝内经原文v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敌治未乱。不治已敌治未乱。v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v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v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

24、癸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

25、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耐动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耐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去。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四大经典:黄帝八十一难经 对黄帝内经中 81 个疑难问题的

26、解答,相传作者为秦越人(扁鹊)。该书采用问答的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和治法等,尤其是在藏象、脉学和针灸等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与黄帝内经同为指导后世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四大经典:伤寒杂病论 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共22篇397条,载方113首,现存112首。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共25篇,载疾病40多种,方262首。作者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伤寒论原文1 1、太阳之为病太阳之为病,

27、 ,脉浮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头项强痛而恶寒. .2 2、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3 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4 4、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

28、下结硬。5 5、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6 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DIC诊断标准全国第八届血栓与止血会议标准:全国第八届血栓与止血会议标准:1 1、存在易于引起、存在易于引起DICDIC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大型手术及创伤等。2 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 多发性出血倾向。多发性出血倾向。 不易以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不易以原发

29、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及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 抗凝治疗有效。抗凝治疗有效。3 3、实验室检查同时有以下三项以上异常:、实验室检查同时有以下三项以上异常: 血小板低于血小板低于100100109/L109/L或进行性下降。或进行性下降。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L L或呈进行性下降,或或呈进行性下降,或4.0g/L4.0g/L。 3P 3P试验阳性或试验阳性或FDP20mg/LFDP20mg/L或或D D二聚体水平升高(阳性)二聚体水

30、平升高(阳性) PTPT缩短或延长缩短或延长3 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或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或APTTAPTT延长延长1010秒以上秒以上。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四大经典:神农本草经 托名神农,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系统地总结了汉代及汉以前药物学理论知识。该书根据养生、治疗和有毒无毒,将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并根据功效分为寒、凉、温、热四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为后世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中医学理论体系在汉代以后进

31、入了全面发展时期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编撰。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集魏晋以前的针灸、经络理论之大成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魏晋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编撰。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较全面论述疾病的症状、病因病机、病源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魏晋隋唐时期千金方唐代孙思邈编撰。详述唐以前的医学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养等,代表了盛唐医学发展水平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

32、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创新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医学发展迅速,且流派纷呈,建树较多,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宋时期:钱乙北宋钱乙儿科鼻祖。著小儿药证直诀, 中医儿科奠基著作,开创小儿脏腑 辨证理论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宋时期:陈言宋代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是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

33、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 外感病之“六气皆从 火化”,内伤病之“五 志过极,皆 为热甚”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攻邪派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因而倡导以汗吐下三法攻邪而祛病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补土派李东垣提出“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脾胃升降理论,认为发病多与脾胃内伤有关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滋阴派朱

34、震亨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非相火不能有生,主张“滋阴降火”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整理和深化发展阶段,医家们既对医学理论和经验进行综合整理,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又有许多新的发明和创见,深化发展了中医理论。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明清时期:命门学说 明代命门学说的产生,为中医学的藏象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张介宾、赵献可等医家,认识到明代“寒凉时弊”的危害,反对以寒凉药物攻伐人体阳气,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在养生康复与

35、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明清时期:命门学说 张介宾针对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论”,提出“阳非有余”及“阴气本无 有余”,主张命门之病重 在补养肾阳与肾阴。 赵献可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性。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明清时期:温病学说 吴有性,著温疫论,创“戾气”说,对温疫病的病因、病证特点有卓越之见。指出“戾气”非一般六淫病邪,多“从口鼻而入”且递相传染,症状、病程多类似,人与禽畜皆有疫病,但多各不相同。第二节 中医学

36、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明清时期:温病学说 叶天士,著温热论,阐明温热病病机特点,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及“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明清时期:温病学说 吴瑭,著温病条辨,创立温热病“三焦辨证”理论,指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明清时期:温病学说 王清任,著医林改错

37、,改正古医籍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肯定“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发展“瘀血”理论,创立“活血化瘀”辨治系列方剂,在中医学气血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医林改错,越改越错”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近代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西方科技和文化传入中国,中西医学出现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近代 一、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20世纪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

38、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近代 二、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家,认为中西医各有优劣,可以殊途同归,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中西汇通的代表作。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v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并取得成绩。近 20 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无论在理论的系统整理和实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果,尤其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和探讨某些中医理论的本质,亦显示

39、出一些可喜的苗头而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势必将促进和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从而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绪论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绪论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功能、病理、诊断、治疗;2、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气候、昼夜、地域;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精神心理因素;4、整体观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绪论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辨病所辨病因辨病机辨病势辨病预后转归绪论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论治随法选方因证立法据方施治证候证据绪论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证病完整发生病理变化的全过程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症状和体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绪论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