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一、土壤形成的实质二、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三、土壤形成的人为作用.3 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统一。.4 地质大循环地质大循环:植物营养物质由大陆流到海洋,海洋又变为大陆后,这些物质又由新的大陆流向新的海洋。营养物质的这种循环过程称为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风化作用下大块岩石不断崩解,由大变小,由粗变细,最后成为疏松多孔的散碎体。在此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些溶解于水的矿物质(如硅酸盐内含有的一些钾、钠、钙、镁、磷、硫等营养元素)。这些物质被降水不断地淋洗,并随着地表径流从高处流向低处,经过河流最后流到海洋中去。流入海洋后的这些物质,与流入海洋的岩石和泥沙等在浓缩、沉淀
2、、堆积的过程中,经胶结和硬化的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在地壳上升的运动中,沉积岩由海洋的底部上升形成大陆;沉积岩暴露于地表之后,又重新进行风化和淋溶,重复的进行着这种作用。.5 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通过植物(包括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生物)的反复吸收利用和积累营养物质的这一过程,称为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 由于风化作用的结果,产生了母质。母质具有松散性、多孔性、透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这就给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水分、空气、养分等条件。也就是提供了植物在母质上生长的可能性。而最初在原始幼年土壤上生活的,只是一些需要养分较少的低等植物,它们从原始幼年土中吸收矿质养分、水分和获取其它生活物质和条件,来建造自
3、身的有机体。这样就使得地质大循环过程中的一些可溶性养分得到了保存。当这些植物死亡之后,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机残体中的营养元素又变成无机物质,一部分又重新进入地质大循环的过程中,另一部分可为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6 土壤形成过程是建筑在地质大循环(营养元素的释放和淋溶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营养元素被生物吸收积累和释放过程)的基础上的。 生物小循环是构成地质大循环中地表物质运动的一部分。地质大循环使营养元素不断向下淋失,而生物小循环却从地质大循环中不断的积累生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按照生物界的发展过程,原始生物对营养元素的要求是种类少,数量低,所以积累在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也少。随生物种类的进化,通过生
4、物的选择性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积累也越来越多。生物对土壤的影响是逐渐扩大和加深的。 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这一对矛盾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壤肥力也得到不断发展。.7 自然成土因素自然成土因素: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因素,在没有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的成土过程中,称之为自然成土因素。属于自然成土因素的有:生物、气候、母质(或岩石)、地形和时间。 SBCPTgTi(+M).8 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是自然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极为明显。如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易风化,并富含钾素;而石英则不易风化,经常呈砂粒残留在土壤中。因此在花岗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往往砂粒比例适中。
5、由于页岩是由富含粘土的物质经过硬化后形成的,所以在其风化产物上形成的土壤,质地较粘重。石英砂岩主要是由石英颗粒组成。因此在其风化产物上形成的土壤,往往砂性较强,养分较少,并含有较多的石砾。.9 植物着生于母质后,就开始了土壤的形成作用。植物和其死体所产生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不断的改善着土壤的肥力状况。其中主要的是高等绿色植物通过选择吸收养分,合成有机质并在死亡后积累在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及小动物分解有机质,释放出养分,同时还合成稳定的腐殖质物质。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有机质,另一方面也改造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形成各种土壤结构。由于生物作用的结果,使土壤的肥力状况不断的得到发展。.10 气候对土壤形成
6、的作用十分复杂。它直接影响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水分和热量条件,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种植被类型的分布,从而影响土壤矿物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 温度温度直接影响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强度和方向。在寒冷地带,土壤中的化学作用比较弱,植物生长也较缓慢,有机质形成量小,土壤微生物活动不旺盛,因而土壤中养分的转化也很缓慢。反之,在热带地区,土壤中的矿物质除石英外大部分被分解,植物生长迅速,有机质形成量大,微生物活动旺盛,生物小循环较寒冷地区快。 降水量降水量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也极为显著,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盐类不断积累,使土壤发生盐渍化现象。在潮湿气候条件下,盐基离子遭到降水不断的淋洗,使土壤胶体呈
7、不饱和状态。上述这些现象在我国不同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中,都强烈地表现出来。.11 地形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地形能影响热量的重新分配,不同坡度和方位的斜坡,接受太阳的热量不同。南 坡最多,土温高;北坡则相反,土温低。在不同方位的坡向上,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差异,植物的分布也是不同的,因而在某些地区,土壤类型在不同的坡向上的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地形还能影响土壤水分、养分和机械组成的分配状况。在分水岭和斜坡地区,水分及其夹带的养分(包括盐类),以及土壤细粒,经常以地表径流或土壤径流的方式向下坡及低地移动,引起坡地和分水岭的土壤不同。坡地上部的土壤经常保持良好的排水状况,土层较薄,质
8、地较粗,养分(及盐基)较少。下部及低平地区,因水分集中,土壤含水量较大。 地形的影响还能通过海拔绝对高度的变化表现出来。随海拔的增加,气候变冷湿,土壤的水热条件和植被都因此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山区土壤的分布和海拔高度的变化有很密切的关系。 .12 土壤的形成过程随着时间的进展不断加深。任何一个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随时间而加深。土壤形成过程的程度是以时间为转移的,随时间持续不同,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聚积的程度也程度也不同,因此土壤形成过程必然受到当地地质年龄的影响。在其他土壤形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发育年龄不同的土壤,其肥力状况是不同的。如菜园土因培育的时间长短不同,其熟化程度也不同。.13
9、.14 五个成土因素中的每一个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过程,而且可以间接影响其他因素而起作用。如气候因素,一方面它对土壤形成过程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又影响着植被的组成、有机质的数量以及微生物的分解等方面。植被也能影响近地表的大气层,造成特殊的小气候,并通过这种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15 人类的生产活动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状况,而且也会对自然成土因素有所影响。长期以来,不少自然土壤早为人类开垦利用,为提高土壤生产力,人类积极地控制自然因素,使之向对生产有利的方向发展。如通过精耕细作、合理施肥、灌溉排水等各种土壤改良措施,来改善土壤的肥力性状。.16一、自然土壤剖面的形成二、耕作土壤剖面
10、的形成三、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17(一)、土壤剖面定义(二)、淋溶作用和淀积作用(三)、物质的转移作用(四)、土壤发生层次.18 1、定义: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这段垂直切面的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 2、自然的土壤剖面是在五个主要成土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3、土壤剖面构造: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一般情况下,这些土层在颜色、结构、紧实度和其他形态特征上是不同的。各个土层的特征是与该层的组成和性质一致的,是土壤内在性状的外部表现,是在土壤长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19 1、土壤剖面各发生层次的形成:在成土 过程中,原生矿物不断风化,产生各种易溶性盐类,含水氧
11、化铁和含水氧化铝以及硅酸等,并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不同的粘土矿物。同时通过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产生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在降雨的淋洗作用下引起土壤中的这些物质的淋溶和淀积,从而形成了土壤剖面的各种发生层次。.20 (1)、淋溶作用:指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的上层淋溶或浮悬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因此一般将土壤剖面的上层称为淋溶层或简称A层。 (2)、淀积作用:指下渗水到达剖面下层沉淀其中某些溶解物或悬浮物的作用。因此,土壤剖面的下层一般称为淀积层或简称B层。B层之下一般是未受淋溶或淀积作用的土壤母质层,简称C层。土壤母质下面,如果是未风化的基岩,称为基岩层或简称D层。.21 1、物质的
12、转移作用 淋溶作用和淀积作用密切联系,是物质转移过程所导致的两种结果。土壤水携带着溶解或悬浮的物质产生的移动,称为物质的转移作用。这种转移作用分为物理性转移和化学性转移。.22 矿物质与有机物质胶粒以及其他微粒,从A层到B层而沉淀下来,使B层质地相对变粘,干燥时亦可发生裂隙。.23 矿物在风化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盐类等,从A层随着下渗水下移,或停积在B层或到达地下水层而流失。草原区域因易溶性盐的聚积常生成石灰质和石膏质硬盘。温带森林区域含铁铝的有机和无机胶体可悬浮在渗漏水和毛管水中,从A层移动到B层,亦可形成铁质硬盘。.24 地下水位高而排水不良的地方,矿物在风化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盐类往往由剖面
13、的下层,随着毛管水的上升到达地面,形成盐结皮,这种物质转移的方向和一般情形相反。由于通气不良,特别是在地下水位很高的情况下,B层的下段或C层的一部分,将因还原作用变为蓝灰色或绿灰色,称为潜育层或灰粘层或简称G层。.25.26据分解程度不同,可分为三个亚层。L层:分解较少的枯枝落叶层。F层:分解较多的半分解的枯枝落叶层。H层:分解强烈的枯枝落叶层,已失去其原 有植物组织形态。.27可分为两个亚层。A11层:聚积过程占优势(当然也有淋溶作用)、颜色较深的腐殖质层。A12层:颜色较浅的腐殖质层。.28 4、AB层:腐殖质层和淀积层的过渡层。 5、B层:淀积层,里面含有由上层淋洗下来的物质,所以一般较
14、坚实。据发育程度的不同可分为B1、B2、B3等亚层。 6、BC层:淀积层和母质层的过渡层。 7、G层:潜育层。 8、C层:母质层。据盐的不同有: CC层:母质层中有碳酸盐的聚积层; CS层:母质层中有硫酸盐的聚积层。 9、D(R)层:母岩层。.29 根据土壤剖面发育的程度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土壤类型。上面介绍的模式剖面,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层次,而且层次间的过渡情况也会各有不同,有的层次明显,有的不明显,有的是逐渐的。层次间的交线有平直的、曲折的、带状的、舌状的等多种形式。.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 人
15、类生产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耕作土壤产生层次分化。典型的耕作土壤剖面层次,从上到下大体可以分为三层: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48可分为两层。1、耕作层: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耕作层易受生产活动和地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质转化快,含有效态养分多。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这一层中,一般约占全部根系总量的60%以上。2、犁底层:位于耕作层之下,厚约6-8厘米。典型的犁底层很紧实,孔隙度小,非毛管孔隙(大孔隙)少,毛管孔隙(小孔隙)多,所以通气性差,透水性不良,结构常呈片状,甚至有明显可见的水平层理。这是
16、经常受耕畜和犁的压力以及通过降水,灌溉使粘粒沉积而形成的。.49 位于犁底层以下,厚度约为20-30厘米,该层也能受到一定的犁、畜压力的影响而较紧实,但不象犁底层那样紧实。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是起保水保肥作用的重要层次,是生长后期供应水肥的主要层次。在这一层中根系的数量约占根系总量的20-30%。.50 在心土层以下,一般位于土体表面50-60厘米以下的深度。此层受地表气候的影响很少,同时也比较紧实,物质转化较为缓慢,可供利用的营养物质较少,根系分布较少。一般常把此层的土壤称为生土或死土。.51 土壤形态即土壤的外部特征。在土壤形成以后,各土层在组成和性质上是不相同的,所以反映在剖面形态特征上
17、,各层也是有差别的。土壤重要的形态特征有:颜色、结构、质地、坚实度、孔隙、湿度、新生体、侵入体、动物孔穴等。.521、土壤颜色是土壤内在物质组成(矿物和化学组成)在外在色彩上的表现。土壤定名往往用两种颜色来表示。如暗棕、黑棕、红棕,前为次要颜色,后为主要颜色。2、决定土壤颜色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物质:(1)腐殖质:含量多时呈黑色,少时呈暗灰色。(2)氧化铁:多为含水氧化铁,如褐铁矿和针铁矿等使呈铁锈色和黄色。(3)石英、斜长石、方解石、高岭石、二氧化硅粉末、碳酸钙粉末等,使呈白色。(4)氧化亚铁:在沼泽土、潜育土中,使土壤具有蓝色或青灰色。如蓝铁矿Fe3(PO4)2.8H2O为白色,但遇空气中的氧
18、很快变为青灰色。3、土壤的物理性状也会影响颜色,如越湿颜色越深,越细颜色越浅,光越强颜色越浅。.53 土壤结构即土壤固体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自然界的土壤,往往不是以单粒状态存在,而是形成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或颗粒就是各种土壤结构。土壤的结构状况对土壤肥力的高低、微生物的活动以及耕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根据形状和大小土壤结构可分为块状、核状、柱状、棱柱状、片状、微团聚体及单粒结构等。.54.55 土壤质地是土壤中各种颗粒,如砾、砂、粉粒、粘粒的重量百分含量。它是影响土壤肥力和耕性的基本因素。 土壤质地分为: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粘土六级。(附土壤质地图)(四)、土壤松紧和孔隙状况 影响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五)、土壤湿度 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土壤肥力因素。据水分含量,野外可将土壤湿度分为:干、潮、湿、重湿、极湿五级。.56 新生体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或聚积的物质,具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新铃兰醛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数字音频复接设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炉具铜分火器数据监测报告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生物三: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第2课时导学案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三:第课音乐与美术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 新疆科信职业技术学院《人体解刨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沙雅县二中2025年高三三月模拟考试化学试题(文理)试卷含解析
- 新乡工程学院《写作思维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2030年中国pdlc调光膜行业市场现状分析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TDSCDMA终端芯片项目申请报告
- 高考志愿填报师资格新版考试题及答案
- 化妆品合伙人协议书模板
- 2024-2025学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农产品包装设计合同
- 巨量引擎信息流广告(初级)认证理论试题库资料(含答案)
- 建筑幕墙安装工程安全施工施工工艺技术
- CJT 306-2009 建设事业非接触式CPU卡芯片技术要求
- 情绪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
- 供货方案及供货计划(2篇)
- 离散数学(下)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CATIA创成式曲面设计经典收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