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进展_第1页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进展_第2页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进展_第3页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进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进展    【摘要】  血清药物化学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领域。文章主要论述了近年来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现状,并结合作者自己的思路,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血清药物化学 中药物质基础血清药物化学主要是研究血清中的化学物质,观测血清中外源性活性物质及其作用和代谢规律,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较为科学的一种方法1。1989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提出了“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1997年,国内发表了“中药及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2、”一文,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及理论2。论文论文参考网近十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和专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就其研究应用现状作一综述。1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现状1.1  血清药物化学在单味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国内提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之前,就已有学者对远志、越桔、白术、东北红豆杉、地黄等单味中药展开过研究。近年来,有更多的人将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应用于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1.2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论文参考网此外,还分别有学者对克感利咽口服液、甘草附子汤、

3、降脂宁、银翘散、生化汤、生姜泻心汤、冠心II号煎剂等复方中药展开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为进一步阐明中药复方的药效活性物质奠定了基础。2   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血清药物化学的优点:能防止中药粗制剂本身理化性质(各种电解质、鞣质、不同的pH值、渗透压等)对实验干扰,能模拟药物体内过程,实现体外实验的有效性。可避免直接体外实验可能得出的错误结论。有些直接体外药理实验有效的成分,存在不能被吸收或代谢后失活的可能;而有些成分在体外试验中无效,而经吸收代谢后可转化为活性成分,或通过神经体液系统而发挥药效,因而体外研究并不能完全反映药物的药

4、效物质基础。    但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还是有其不足之处: 从胃肠吸收的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是进入血浆,而非血清;凝血过程有一系列酶生成,同时刺激白细胞释放溶酶,这些酶可能降解某些中药成分;制备与灭活血清过程会导致中药成分与中药介导体内释放物质损失, 因此,血清药物化学在血栓与止血领域研究中受到限制21 。血清药物化学主要适用于研究通过血液而起治疗作用的中药,而对于一些有效成分不通过血液起作用的药物,如一些外用药、靶向制剂和直接刺激胃肠道药物则不太适合用此方法22 。3   展望    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建

5、立,开创了中药复方研究的新局面,为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阐明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技术支持;而开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中药血清药理学协同研究,将有助于揭开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这个黑匣子。中药指纹图谱现已成为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一种新模式和研究体系23 ,如果利用指纹图谱的建立与血清药物化学相结合,就能更加清楚地阐述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对于任何一个实验方法我们都不能说它是唯一或者主要的用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所以存在的问题除了想办法去解决以外,还要尝试找寻其他方法,多种方法需要彼此的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药复方的研究。【参考文

6、献】  1 潘卫松,何希辉,张宏印,等.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2002,4(3):53.2 王喜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789.3 王喜军,李廷利,孙 晖,等.茵陈蒿汤及其血中移行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肝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2):239.4 王亚丽,梁逸曾,陈 练,等.当归活性成分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增刊):75.5 唐泓皓,王 伟,刘 斌,等.单味中药土茯苓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

7、20(6):342.6 王宇卿,闫 明,陈 文,等.补骨脂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药新药杂志,2008,17(5):396.7 邓 ?,吴 怡,孟宪丽,等.大黄抗内毒素有效组分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2):31.8 方建国,彭 静,王文清,等.大青叶在大鼠中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6):434.9 曹洪欣,王喜军,于友华,等.中药复方安替威血清药物化学和抗SARS病毒试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3):281.10 王喜军,张 宁,曹洪欣,等.复方安替威胶囊大鼠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

8、8):1538.11 王喜军,孙文军,张 宁,等.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J.中国天然药物,2007,5(4):277.12 王喜军,张 宁,孙 晖,等.六味地黄丸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4,2(4):219.13 窦志华,丁安伟,王陆军,等.复方五仁醇胶囊血清药化学研究J.中草药,2006,37(8):1137.14 孙 健,温庆辉,李 夏,等.黄连解毒汤及其含药血清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作用对比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8):1526.15 阳长明,陈玉平,李 霄,等.醒脑滴丸中右旋龙脑含量测定及其体内分析方法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

9、29(7):489.16 阳长明,陈玉平,石任兵,等.醒脑滴丸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9):621.17 孙宇扬,刘建勋,吴晓洋,等.双参宁心方血清药物化学和抗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5):36.18 曹 艺,朱丹妮,林志宏,等.归苓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1)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38(6):519.19 王喜军,陈 曦,杨 舸,等.枳术丸口服给药后血中移行成分分析及其定量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基础研究,2007,9(2):54.20 Xijun Wang,Wenjun Sun,Hui Sun,et al.Analysis of the constituents in the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Yin Chen Hao Tang by UPLC/Q-TOF-MS/MS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08,46(3):477.21 王东生,陈方平,贺石林,等.大黄?V虫丸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作用的比较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005,11(1). 22 王喜军,孙文军,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