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成熟度模型_第1页
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成熟度模型_第2页
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成熟度模型_第3页
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成熟度模型_第4页
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成熟度模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成熟度模型 <P>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成熟度模型</P><P>摘要: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软件学院人才整体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阐述了我院软件工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型,并介绍了我院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特色。 <BR>关键词:软件工程;工程实践;成熟度模型 <BR> <BR>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定位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建院以来,学院建立以软件工程本科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等多层次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计算机软

2、件基础知识、数学、工程和职业基础知识为基础,以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核心,以软件应用、软件工具和领域知识为扩展的专业教育知识体系;综合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案,建立强化学科专业基础、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适应产业人才需求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及实验、实训、工程实践一体化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BR> <BR> <BR> <BR> <BR>1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链 <BR> <BR>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链是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是软件学院遵循的人才培养规范。在人才培养链的探索过程中,软件学院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软件

3、人才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形成了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BR>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60以上的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实训课、工程实践、论文及答辩构成了软件人才知识和技能培养的链条。基础语言课、听说语言课、人文课和讲座、创业课和讲座等构成了软件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链条。英语和日语成为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 <BR>图1和图2分别是软件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链示意图,图中圆括号数字意义如下: <BR>在编教师;IT公司教师;境外教师;公司团队教师(多位教师按角色上同一门课):工程实践基地导师。 <BR>

4、 <BR>2软件工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型 <BR> <BR>2.1模型框架 <BR>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软件工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型,又称为软件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成熟度模型(Soff-ware Talent Practice Capability Maturity <BR>CSDA涉及的15个知识领域Model,STP-CMM)。STP-CMM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面向认知的实践级别(认知级)、面向课程群的实践级别(课程级)、面向项目案例的实践级别(项目级)和面向软件工程的实践级别(企业级)。软件工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型

5、是软件学院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3所示。 <BR> <BR>2.2模型等级 <BR>2.2.1等级1认知级 <BR>在认知级时,学生刚刚入学,一般不具备软件项目实践的基本知识,对于软件行业也没有清楚、系统的认识。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学习计算机和软件相关基础知识课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导论等,还要掌握一门基础性编程语言,如c语言等。 <BR>等级1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基本为零,因为他们的行业背景比较弱。所以该阶段的实践内容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系统的认识和编程领域的起步。 <BR>等级1的关键过程域如下: <

6、BR>(1)掌握高级编程语言。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一门高级编程语言,能够独立自主完成一些初步的编程问题,开始了解软件项目开发的一些基本知识。 <BR>(2)行业接触。本阶段学生的行业背景相关性弱,所以在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要了解一些行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增进对软件行业的认识。 <BR>2.2.2等级2课程级 <BR>在课程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本科一年级的课程,对软件工程领域有了基本认识。这一年,学生将接触软件工程基础核心课程群,如软件工程导论、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操作系统原理等,专业知识和编程能力比等级1都有阶段性提高。 <BR>等级2时,学

7、生的实践能力比等级1有了质的提高,能够高效完成核心课程涉及的项目实践,还能够实现一些行业内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要了解一些简单的工程管理细节。 <BR>等级2的关键过程域如下: <BR>(1)核心课程实践。学生要能够灵活运用课上学到的核心课程的知识,编程实现其中的实践内容。 <BR>(2)实现问题解决方案。本阶段的学生需要灵活运用学到的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和编程技巧,实现行业内一些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实现过程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R>2.2.3等级3项目级 <BR>项目级时,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实践,已经打下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8、,并且具备了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这一学年,学生上课学习的是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内容,例如需求工程、数据库开发、软件构架实践等。 <BR>等级3时,学生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实践课程内容上了,要慢慢开始接触各类中小型项目级别的实践活动,开始体会项目团队开发的流程,包括角色扮演、团队协作等。 <BR>等级3的关键过程域如下: <BR>(1)提出并实现问题解决方案。学生对软件行业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编程水平有了更大的提升。这时他们需要分析一些行业内的特定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运用掌握的知识和编程能力实现提出的解决方案。 <BR>(2)开发角色模拟。本阶段

9、的学生要开始组成团队,完成软件项目,学生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担任团队中的具体角色,与其他团员分工合作,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及沟通能力。 <BR>2.2.4等级4企业级 <BR>在企业级时,学生已经到了毕业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都已经得到良好锻炼,职业能力也有了一定提升。在这一学年,学生主要接触一些专业方向课程,如前沿技术和领域动态讲座。 <BR>等级4时,学生最重要的目标是提升职业能力。在这个阶段,学生将体验业界真实开发环境,扮演企业级项目开发团队中的角色。同时,学生还要具备提出并实践行业深度解决方案的能力。 <BR>等级4的关键过程域如下: <B

10、R>(1)领域问题接触。本阶段的学生除了要提出并实现行业内某些单一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要对领域问题作深入调查研究,以锻炼学生提出和实现行业深度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BR>(2)企业级开发管理。学生已经在等级3体验过中小型项目管理流程,本阶段将更进一步体验企业真实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管理流程,具备更良好的职业素质,毕业后更快更好地实现与企业的对接。 <BR>(3)遵守职业道德标准。学生即将踏入社会,这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软件工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BR> <BR>2.3模型内涵分析 <BR>在介绍了STP

11、-CMM的四个成熟度等级后,我们对STP-CMM模型进行一定的分析说明,其特征和目标总结如图4所示。 <BR>图4中的“表现方式”一栏清晰地说明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成长过程。在认知级,学生初步接触软件工程领域知识,对学到的基础课程知识不能进行系统级别的认识,所以各科知识呈分散状态。到了课程级,接触了学科基础核心课程群后,学生已经能够将各种知识组织成一个聚合的系统,但对于学科间内容的交互还没有明确认识。然后是项目级,通过中小型项目的锻炼,学生已经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科知识交互 <BR>解决问题,也开始接触项目团队开发流程。最后是企业级,学生已经能够在企业化开发管理的框架内,通

12、过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编程能力,遵循特定的企业文化,合作完成企业级项目开发的目标。 <BR> <BR>3软件工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践与特色 <BR> <BR>2001年12月,原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华中科技大学首批设立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2002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正式成立,同年开始招收全日制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学历研究生。2002年9月,软件学院同时招收四年制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和两年段软件工程专业2+2本科生;2003年起停止招收两年段软件工程专业2+2本科生,开始招收在职申请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

13、。 <BR>2006年底,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验收评估,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特别是实训实践环节得到了好评。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均入选教育部质量工程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分别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湖北省教学成果奖。我院的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BR>一是着力构建产学合作的教学框架体系。软件学院充分发挥华中科技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努力争取行业、产业等各方资源,以创新的思路构筑校企合作的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平台与环境。学院建

14、立了以系为核心的教学组织架构,每一个系都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和组织机构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院所合作的办学模式,建立学校教学与产业实践互动,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的培养机制,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接轨,成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工程型软件精英人才基地。 <BR>二是优化配置三三制师资队伍结构。由于软件产业发展快、升级迅速,软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软件学院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应随着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并及时跟进。为此,我们提出构建面向软件产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的三三制结构的师资队伍

15、,即教师队伍由学院专职教师、IT公司兼职教师和境外外聘教师组成,实行动态管理、结构优化。 <BR>三是精心设计工程化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链)。为加强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学院构建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项目实训、工程实践一体化的软件人才培养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行业需求和教学计划,与企业联合制定分层次、阶梯式的综合实训实践方案,丰富理论教学内涵,弥补实践教学不足,做到软件工程能力综合实训、实践不断线,循序渐进,校企合作,共同实施。我们强调实践能力层次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设定阶段能力目标分步实施实训实践教学计划,并从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多个层

16、面培养 <P>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P><P>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BR>(一)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BR>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

17、”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经常会出现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BR>(二)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BR>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

18、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BR>(三)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BR>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19、 <BR> <BR>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BR>(一)改革课程体系 <BR>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两个目标,一是学习对象应获得知识、应学会技能、应培养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二是为后续课程预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不同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以及学习对象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层次不同,对于同名课程的结构体系、知识面、讲授深度和教学方法都可能有很大差异。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组成对于工科与文科是大不相同的,前者特别注意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注意理论和技术、工程的关系,满足基本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两方面的需要;而后者则以应用

20、为主要目标,注重使用方法,是忽视基本理论的技能训练,达到所谓“即学即用”目的。因此不能不结合实际地套用上述“三个基础”的思路。 <BR>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当再是零起点,必须尽早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局限于熟练操作,而要区分操作、使用与应用这三个概念。大学生应当具有综合应用有关的计算机知识、开发本领域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的特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变的课程;另一类是动态的、变化相对快一些的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分别规划

21、这两类课程。 <BR>(二)改革教学方式 <BR>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BR>此外,实现计算机基础课

22、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

23、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BR>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代写留学生论文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

24、<BR>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教育部高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指导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路子会越来越宽广,但任重而道远。因此,要认真研究各校的具体情况,综合各院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制定适合学校具体情况、具有特色的改革方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实践,力求符合时代要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利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P><P>&nbsp;</P><P>&nbsp;<

25、;/P> </p> <P>基于C#.NET的通信工单系统应用</P><P>关键词:C#;工单系统;程序开发;计算机应用;通信;软件 <BR>摘要:本文分析了基于NET和C#的工单系统,给出了系统的主要功能,对其主要实现代码进行了分析。 </P><P><BR>Based on C #. NET Application Communication Work Order System <BR>Gao Jing <BR>(Yantai Vocational College,Ya

26、ntai264000,China) <BR>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T and C # in the work order system, given the system's main function,analyzed main implementation code. <BR>Keywords:C#;Work order system;Program development;Computerapplications;Ccommunication;Software <BR>随着用户业务的快速增长,交换

27、网网络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复杂性日益提高,多套网络和技术体制、多家设备不能统一网管,网管系统之间信息无法互通、操作界面多样等问题带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传统的网管系统无法全面了解网络运行状况和综合评估网络承载能力。因此,建设一套大型交换集中网管系统,势在必行。而工单系统就是该系统的业务工单管理部分,它采用.NET的架构进行开发,而程序语言采用C#实现。 <BR>一、系统开发的功能和目标 <BR>业务工单系统解决原工单监控系统关联较多,修改业务时维护工作量大,复制和应用等问题。网管系统与综合业务管理系统(BOSS系统)和客服系统连接,实现部分业务工单的自动执行。省级电

28、话网网管系统将送来的业务工单翻译成交换机、智能网、HLR能够识别的正确的人机命令,自动发送到交换机、智能网、HLR执行,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同时,对于执行失败的工单转发到人工台,由维护人员进行人工干预,将最终的处理结果返回给省级电话网网管系统。 <BR>二、系统开发 <BR>(一)系统架构 <BR>基于Web的方式中,客户端是各种各样的浏览器,浏览器作为通用的用户程序界面,主要提供人机接口服务,而服务器则响应用户请求并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Browser/Web模式采用三层体系结构,即包括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客户浏览器三部分。由于采用了

29、互联网的相关技术,Browser/Web结构的系统开放性好,易维护和扩展。客户浏览器只跟Web服务器交换数据,数据安全性比较高,同时,由于客户端不需要安装专用程序,可大大降低运行维护费用。本文选取B/S架构作为系统的基本模式。 <BR>(二)系统开发语言和平台 <BR>数据库选用Oracle 9。逻辑实现采用C#,它是Microsoft开发的一种新语言,结合了C/C+的强大功能和Visual Basic的易用性。C#是一种安全的、稳定的、简单的、优雅的,由C和C+衍生出来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在继承C和C+强大功能的同时去掉了一些它们的复杂特性。 <BR>

30、三、主要开发代码分析 <BR>(一)Web录入界面实现 <BR>void DataGridBind()/根据筛选条件绑定工单 <BR> this.DataGrid1.DataSource= FilterTicketByArea(TicketBuffer.GetTicketListNew(new FilterCondition(Request.Form"TextBoxFilterString1"),Global.GetDbFunction(this);/过滤工单 <BR> . LabelMsg.Text=string.Forma

31、t("工单监控页面:共有条数据",(DataView)this.DataGrid1.DataSource).Count); <BR> public DataView FilterDataView(DataView dv)/绑定工单 <BR> StringBuilder builder=new StringBuilder(); <BR> builder.Append("TRUE"); <BR> . dv.RowFilter=builder.ToString(); <BR> return dv; &

32、lt;BR> public DataView FilterDataView(DataView dv)/根据条件进行过滤 <BR> StringBuilder builder=new StringBuilder(); <BR> builder.Append("TRUE"); <BR> AddInCondition(builder,SwitchIDList,"SWCH_ID"); <BR> dv.RowFilter=builder.ToString(); <BR> return dv; <

33、;BR>foreach(DataRow dr in dv.Table.Rows)/根据条件进行过滤 <BR> if(ConfigurationSettings.AppSettings"FilterByAreaCode"="yes") <BR> /当前工单记录的城市ID,如果这个ID不在字符串列表strAreaList中,则会删除该条记录 <BR> string strAreaCode=","+dr"AREA_CODE".ToString()+"," &l

34、t;BR> if(dr.RowState=DataRowState.Deleted) <BR> continue; <BR> if(strAreaList.IndexOf(strAreaCode)=-1) <BR> dr.Delete();/过滤记录,开发调试时可屏蔽进行测试 <BR>(二)分析模板页面实现 <BR>FromWhere=Request"fromwhere"/判断页面是从哪里调用 <BR> /从命令配置页面调用,供用户修改,获取命令cmdid <BR> if(FromWh

35、ere="fromcmd") <BR> intSwtpID=int.Parse(Request"swtpid"); <BR> intCmdID=int.Parse(Request"cmdid"); <BR> intCmdTypeID=int.Parse(Request"cmdtypeid"); <BR> intCmdOperNO=int.Parse(Request"cmdoperno"); <BR> DropDownListMach.V

36、isible=false; <BR>说明:根据不同的调用页面,判断获取什么参数,以区别显示的分析模板,如fromcmd单个命令的分析模板,frommach通用机型的分析模板,first第一次调用的分析模板,viewfromcmd。 <BR>这里只给出了主要的实现页面,实际上还有其它一些页面实现,它们都是应用C#来实现的,这里就暂不赘述了。 <BR>参考文献: <BR>1张宁,胡文雯.网络管理的现状及面向业务的综合网络管理.现代电信科技,2003,9:56-65 <BR>2陈琳,黄杰,廖丽惠,龚正虎.综合系统管理与网络管理实现技术的研究

37、.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23:34 </P><P>&nbsp;</P> </p> <P>浅析现代网络的通信技术</P><P>关键词:网络;传输;技术 <BR>摘要:目前,通信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业务的发展导致电信网产生巨大的变革,未来的业务发展也对传输网络的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阐释了“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城域波分(DWDM)、光传送网OTN、末端接入技术”等五种主流技术及它们的应用。 </P><P><BR&

38、gt; <BR>随着通信技术在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发展,传输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各种光传输技术(如ASON、MSTP、DWDM等)的逐渐成熟并且进入商品化,传输通信网络带宽需求正大幅度提高,利用SDH等传统传输网络技术构建的通信基础网络已成为新的网络发展瓶颈。此外,由于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换以及应用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与其它行业相比,传输通信更具有特殊意义。在此主要讨论传输通信网络目前的主流技术及其应用。 <BR>一、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 <BR>(一)MSTP的技术特点。MSTP是一重可以对多种业务进行处理和传送的传输技术,可在传

39、输设备上直接提供以太网或ATM接口,并且对数据业务具有收敛、汇聚功能,适合承载以TDM业务为主的混合型业务,有利于降低网络综合成本。MSTP技术适合应用于汇聚层和接入层。 <BR>(二)MSTP的应用分析。目前MSTP主要承载IP网的中继电路、扩大数据网的覆盖范围(如作为IP城域网的接入节点)、数据业务(IP、ATM/FR)的接入等。 <BR>二、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 <BR>(一)ASON的技术特点。基于ASON/GMPLS的网格状(Mesh)组网架构的智能光网络是光网络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ASON技术特点主要有分布式控制层面,网格状(Mesh)组网架

40、构,基于GMPLS流量工程,支持1+1保护、M:N保护和Mesh恢复等多种保护和业务恢复方式。 <BR>(二)ASON的应用分析。 <BR>1.组网方式以单个控制域为主。目前由于域间协议(E-NNI)尚不成熟,多域联合组网存在互联互通问题,建议在单域范围内组网。目前技术比较成熟的网络规模一般在50节点以下,考虑到标准成熟期内网络扩容,初期组网规模控制在25个节点以下。 <BR>2.ASON网络与传统网络融合。在组网时应充分利用原有SDH网络作为ASON网络的补充。如需要对原有SDH网络进行较大规模的ASON升级,技术和经济上都是不合适的,可采用智能化集中控制

41、网管的方式把这些传统SDH设备划归为一个控制域,由集中控制网管来实现智能化的集中管理。 <BR>3.ASON网络运维。ASON网络投入运行后,维护人员需要更新原有的维护方法,维护好网络并提出网络优化的需求。以下方面是网络维护的重点:a、实时监控网络运行;b、主动响应网络故障。 <BR>4.承载业务。ASON网络如能覆盖全地市,可与现有的SDH网络互为备份,分担业务,其上可承载大客户专线、3G移动业务、固话业务等。 <BR>三、城域波分DWDM <BR>(一)DWDM的技术特点。采用光分插复用(OADM)设备构成的DWDM环网,波长透明性使DWDM

42、技术适合本地传输网的多业务传送,并在容量和可扩展性方面具有优势。 <BR>城域DWDM利用波长转换器适配各种传输信号,传输容量大;通过子速率复用,实现单波长多业务,提高单波长的带宽利用率高。可以利用DWDM环网为数据业务提供物理层的快速保护,可以向用户提供多种级别的业务服务。 <BR>(二)WDM的应用分析。DWDM应用于汇聚层。主要解决IP汇聚点到BRAS之间的带宽不足,网络结构大多为物理路由的环形,采用光通道保护方式。可承载IP、租波长业务、IPTV业务等大颗粒业务。 <BR>四、末端接入技术 <BR>(一)光纤接入技术 <BR>

43、主要实现技术主要包括点对点技术(如点对点光以太网)和点对多点无源光网络技术(如EPON、GPON等)两大类。 <BR>大客户接入选择“155Mb/sSDH设备+光纤”的接入模式,能提供较好的网络保护、灵活的组网方式和强大的网管功能,运营商可以向大客户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多类型的业务,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此方案传输系统建设成本较高。 <BR>(二)无线接入技术 <BR>1.WiMAX具有建网快、带宽大的优点,可快速提供各种业务接入,可以组建城域网范围内的综合业务网络,今后具备进一步漫游接入的潜力。WiMAX有四个应用场景和发展阶段。分别为固定接入、游牧式接入

44、、便携式接入及全移动方式。目前即将商用的为固定接入方式,支持视距、非视距传输,支持点到多点传输和Mesh组网,支持多种业务类型。 <BR>2.WLAN可提供无线高速数据业务,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主要用于机场、酒店、会展中心等热点地区覆盖,热点地区建设可与其它无线技术的室内覆盖结合起来,通过室内分布系统的方式实现对公共场合的WLAN无线覆盖,传输速率支持11Mb/s和54Mb/s。 <BR>五、WCDMA和CDMA2000网络演进的比较 <BR>(一)WCDMA的网络演进技术 <BR>现有的GSM系统利用单一时隙可提供9.6kbit/s的数据服务

45、。如果复用多个时隙就能升级为HSCSD(高速电路交换数据)方式;此后出现了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首次在核心网中引入了分组交换的方式,可提供144kbit/s的数据速率。接着继续升级采用8PSK调制,这样传输速率可以上升至384kbit/s这就是EDGE;WCDMA的数据传输速率将高达2M/s。 <BR>(二)CDMA2000网络演进技术 <BR>主要的CDMA2000运营商将来自现在的窄带CDMA运营商。窄带CDMA向CDMA2000过渡的方式为IS-95AIS95BIS-95CIMT2000。IS-95A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4.4kbit/s,为了提供更高的速率

46、,1999年部分厂商开始采用IS-95B标准,理论上支持115.2kbit/s的速率。IS-95C进一步使容量加倍,最后升级为CDMA2000。 <BR>六、小结 <BR>综合考虑业务发展需求、现有网络资源状况、光缆网建设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组网技术,合理利用新技术对企业的基础建设进行科学的发展规划,可充分地适应未来的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 </P><P>&nbsp;</P> </p> <P>关键时刻把家伙亮出来</P>每天回家楼道的声控灯总是不亮,好在摸黑上楼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

47、BR>聪明的朋友会利用手机的摄像模式打开闪光灯,不过操作显然是大家不愿意接受。签名后安装Brigh tlight后,直接运行就会启动闪光灯,并且是长亮模式,可以和便携手电筒媲美。操作十分简单,右键退出程序,闪光灯就会关闭。下载地址: <BR>目前只可以打开部分S60 第三版FP2机型的LED闪光灯,经过实测在N78/N79/N85/N86/6210n/5730上都可以完美的运行。 <BR>有的朋友担心长时间点亮是否会烧掉闪光灯,测试10分钟,除了发热以外没有其他不良反应,不过发热量较大,并且肯定是费电的,不建议长时间使用,应急照明完全可以满足。 <BR>

48、; <P>&nbsp;</P> </p> <P>浅析计算机病毒的入侵检测技术</P><P>关键词:计算机病毒;入侵检测技术 <BR>摘要:全球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科学与技术、经济与文化、军事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和冲击,同时也给网络的安全运行带来更多的挑战。资源共享和信息安全是一对孪生矛盾。一般认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来自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因此,研究计算机病毒的入侵检测技术就显得很有现实意义。本文将从计算机病毒入侵技术的研究背景、定义、分类以及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49、</P><P><BR> <BR>一、研究背景 <BR>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社会的基础,已经进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计算机网络。然而,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计算机病毒给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003年1月25日,突如其来的“蠕虫王”病毒,在互联网世界制造了类似于“9.11”的恐怖袭击事件,很多国家的互联网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样,前两年的“熊猫烧香”病毒再次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敲起了警钟。那么,面对网络世界的威胁,人类总在试图寻找各种方面来进行克服和攻关。入侵

50、检测技术作为解决计算机病毒危害的方法之一,对其进行研究就成为可能。 <BR>二、入侵检测技术的定义 <BR>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利用入侵者留下的痕迹等信息来有效地发现来自外部或者内部的非法入侵技术。它以探测与控制为技术本质,起着主动防御的作用,是计算机网络安全中较重要的内容。 <BR>三、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 <BR>入侵检测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实时入侵检测和事后入侵检测两种类型: <BR>实时入侵检测是在网络连接过程中进行的,系统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模型以及神经网络模型对用户当前的操作进行判断,一旦发现入侵痕迹立即断开入侵者与主机的连接,并

51、收集证据和实施数据恢复。这个检测过程是不断循环进行的,以便实时发现威胁,进行实时防范与治理。 <BR>事后入侵检测是由网络管理人员进行的,他们具有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根据计算机系统对用户操作所做的历史记录判断用户是否具有入侵行为威胁,一旦发现有威胁,就立即断开连接,并及时记录入侵证据以便进行数据恢复。这个检测过程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的,不具有实时性和连续循环性,显然防御入侵的能力不及实时入侵检测。 <BR>四、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主要方法 <BR>目前,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已经开发出了应用于不同操作系统的几种典型的入侵检测系统,

52、它们通常采用静态异常模型和规则的误用模型来检测入侵。这些入侵检测系统基本上是基于服务器或者基于网络的。基于服务器的入侵检测系统采用服务器操作系统的检测序列作为主要输入源来检测侵入行为,而大多数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则以监控网络故障作为检测机制,但有些则用基于服务器的检测模式和典型的入侵检测系统静态异常算法。早期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设计用来控制单一服务器,是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然而,近期的更多模型则集中用于监控通过网络互联的多服务器,是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BR>鉴于此,目前的计算机入侵检测方法有如下几种:基于用户行为概率统计模型的入侵检测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基

53、于专家系统的入侵检测技术;基于模型推理的入侵检测技术。 <BR>总之,由于计算机病毒入侵检测方法和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相信随着入侵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将会有更加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网络防护系统和更加科学的入侵检测方法问世。 <BR>五、计算机病毒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 <BR>入侵检测系统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有:监视用户和系统的运行状况,查找非法用户和合法用户的越权操作;检测系统配置的正确性和安全漏洞,并提示管理员修补漏洞;对用户的非正常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入侵行为的规律;检查系统程序

54、和数据的一致性与正确性;能够实时对检测到的入侵行为进行反应。同时还能够进行操作系统的跟踪管理。 <BR>虽然,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很大,但并不能完全防止计算机病毒的攻击,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许只有这样计算机入侵检测系统才能更好发挥作用,我们才能更好防止日益变化和复杂的计算机病毒的攻击。 <BR>六、结语 <BR>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计算机给人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巨大的安全挑战。现代信息网络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有来自网络外面的攻击,比如网络黑客、计算机病毒等。因此合理有效的计算机病毒入

55、侵检测技术是防治计算机病毒最有效,最经济省力,也是最应该值得重视的问题。研究计算机病毒入侵检测技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防止计算机病毒的攻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计算机网络世界的安全,使得计算机网络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人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的健康发展。 <BR> <BR>参考文献: <BR>1卓新建,郑康锋,辛阳.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8 <BR>2郝文化.防黑反毒技术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BR>3张仁斌,李钢,侯整风.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 <

56、BR>4肖俊良.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技术.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9 </P><P>&nbsp;</P> </p> 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密不可分。长期以来,教学改革之所以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普遍使用的教材没有重大的改革。教材建设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离开各个学科的特点就不能形成符合学科要求的教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纸版教材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启动了高校教学资源立体化建设计划。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r>“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专

57、业课程之一,也是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笔者多次参加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课程教学研讨会以及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的相关教学研讨会,了解国内外MIS的教学及教材方面的发展状况。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国内外MIS教材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设计其立体化教材进行了探讨。<br><br>1“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地位<br><br>随着信息时代对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MIS课程在高校管理专业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出来。目前,我国高校的许多专业(如企业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

58、管理等)都已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程。与此同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该课程的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列为重要工作来抓,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还制订了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大纲,作为对全国高校专业建设的指导性纲要。这充分说明MIS课程已在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培养中占据了不可取代的地位。<br>作为高等院校的MIS教材,以前的内容主要偏重于信息系统的技术和开发,目的是给学生介绍信息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近年来,随着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外先进教材和教学模式的引进,对MIS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更注重从管理和决策的角度认识信息系统的概念、应用和建设。对于信息系

59、统教材的目标、内容和展现方式上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例如,在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的课程体系中,MIS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取到利用信息系统工作时所需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能力,并且可以掌握关于如何选择信息技术的相关决策知识”。该教学目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对教材提出了较明确的要求。从目前国内外出版的教材来看,教材的内容基本上是由以下五部分组成: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信息系统的应用、现代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信息系统的管理。<br><br>2 国内外“管理信息系统”教材的比较分析<br><br>

60、;近年来,国内有关MIS教材的出版增长较快。国内教材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系结构,具有较好的系统性;教材概念严谨、逻辑性强。但是,MIS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国内教材与国外知名教材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以下几方面:<br><br>(1)内容的更新<br>国内教材在内容更新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更新速度慢:更新的内容和传统内容之间相对独立,不能融为一体;新出的教材完全摒弃原有教材而重新写作。这种情况就造成我们在国内见到该类教材的数量虽然很多,但难以被长期采用。教材是某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有一个逐步更新的问题,特别是对于MIS这种新兴

61、和交叉学科。<br>国外优秀教材往往每隔1至2年就更新一个版本,教材的体系结构相对稳定。比如Ralph M.Stair和George W.Reynolds合著的教材Principles of/Information Systems:A Managerial Approach,在其第5版中只是增加了一章新内容:“电子商务系统”,而其他章节结构基本稳定。但是,教材在每次更新的版本中都将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和新型的系统开发方法等融入各章节的内容和新案例中。国外教材的版本更新速度快,基本上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更新的内容倾向于介绍新理论和前沿性的知识,善于探索未知,创新求异,实用性强。这样的教材便于任课教师在教材选用上保持延续性和继承性,同时也有利于课程建设的递进式发展与完善。<br><br>(2)教材的结构<br>国内教材在结构上多以分章节表述为主,每章的习题基本上是以问答题为主。<br>国外教材在内容编排和结构上有独到之处。很多教材在每章开篇就明显地表述出学习目标、内容概要和本章简介,一般还利用开篇案例引出问题。接下来便论述本章内容,并配有恰到好处的案例、行业透视、小组讨论等栏目,还附有思考题。各章结束时,又附有本章涉及的关键术语、中心思想、巩固性问题和一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