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地质保障制度讲解_第1页
三级地质保障制度讲解_第2页
三级地质保障制度讲解_第3页
三级地质保障制度讲解_第4页
三级地质保障制度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潘一矿东区地测防治水“三级”保障措施业务讲解材料根据潘一矿2012年地测防治水工作意见(潘一技【2012】4号)文件关于采区地质工作要求,地测防治水制度保障执行“三级”管理制度,以进一步落实分级分责责任制,采区技术员负责采区“小地质”,连续掌握并记录煤线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情况;地测科负责矿井“大地质”;总工程师、地测副总负责重大地质问题处理。一、 制度保障规范地质三级保障管理,其中:一级保障措施采掘区队技术人员地质信息收集、反馈。采掘区队管技术必须管地质,各队明确一名技术员负责各队“小地质”, 各区(队)技术员是本队地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各区(队)技术区(队

2、)长是本单位地质工作第一责任人,区(队)对本单位的地质工作负管理责任。施工单位必须完成以下几项工作:各施工单位需及时将技术区(队)长、地测技术人员名单上报矿地测科,人员确定后不得随意调整,确需调整时必须及时以书面的形式通知矿地测科。定期对巷道煤岩层进行鉴定与描述,正常情况下每周调查次数不少于3次,并认真做好原始调查记录。原始调查记录内容要求包含:调查地点;调查人;测点至迎头距离;迎头断面煤岩层厚度分布、倾角;帮部素描要连续观测追踪;遇到地质变化需用测点两帮控制,并量取有关参数;有出水点时应注明位置、水量情况。煤巷掘进工作面要求每隔3050m实测一个煤厚点,遇构造加密煤厚点调查,巷道不能揭露全厚

3、的,打钻探明全厚。并将调查资料及时编录、填卡、上图,见煤层、地质构造和出水点要作专门记录,并及时汇报矿调度所。对地质预报通知书要求的边探边掘措施必须严格落实到位,确保探眼的位置、方位、倾角及孔深符合要求,及时汇报探眼见煤(岩)、出水和瓦斯等情况,并做专门记录。地测防治水资料按要求上报矿地测科,资料必须内容齐全、签字齐全。各区(队)技术区(队)长、技术人员要按时参加每周二下午3点召开的地测防治水技术例会。遇到工作面发生异常地质变化时,采掘区(队)必须及时联系矿地测科,并将调查信息反馈地测科;地测科在接到异常汇报时,必须及时安排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去现场调查观测,如确实发生异常地质变化,须及时汇报有关

4、单位和领导。负责井下现场悬挂月度地质预测预报、层位控制图,一月一更换,出现较大变化时动态更换,图纸由矿地测科提供。规范顶板岩性探测管理,施工区队兼职地质人员负责巷道每隔50m探测一次顶板岩性,地质异常区加密探测,探测深度不小于10m,探测结果及时向地测科汇报,地测科做好记录台帐,并编制填绘岩性柱状图,用坐标注明探测点的具体位置后,反馈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兼职地质人员签名后悬挂在探测地点巷帮侧,并将探测点的具体位置填绘在施工平面图上。二、强化问责地质人员现场进行地质调查时,对于不配合地质人员调查的,测量人员进行中腰线标定时,对于不配合测量人员作业的,给予单位第一责任人、当班班长及直接责任人各500

5、元罚款;采区技术人员每月5日前未将层位控制预测图、地质月度预报悬挂现场、巷道过应力集中区未现场挂牌的,每发现一次,给予施工单位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各罚款500元;采区技术人员未及时提供调查表,以及未按规定时间要求进行填图的,每次给予责任人200元罚款;采区负责“小地质”人员、地测科地质人员现场地质调查造假的,按较严重“三维处理”,采区负责“小地质”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造成误填、漏填、误报、漏报的,一经核实,分别给予填报人员、审核人员每次各300元罚款,施工单位漏报小硐室的,给予施工单位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各500元罚款;由于施工单位人员野蛮操作,造成激光指向仪损坏而

6、无法修复使用的,给予责任单位激光指向仪的原价进行罚款,并给予责任人500元罚款;由于施工单位管理不善,造成施工巷道内或所在系统巷道内中腰线测点被喷或毁坏的,按矿一般“三违”处理。三、地质基础工作讲解(一)煤巷、岩巷地质调查流程:(1)用距离迎头最近的测点标定迎头距离;(2)调查迎头岩性及分层厚度、煤厚、迎头倾角、帮部倾角等,采掘工作面未全层揭露煤层时,必须按规定探测煤层全厚,并详细记录;(3)现场岩性判断不确定时必须带标本至地面进行鉴定,并及时补充记录;(4)调查迎头及帮部岩性变化是否变化,若变化需判断是岩层相变还是断层,遇断层时需调查断层三要素(倾向、倾角和落差),倾向用罗盘直接测量,倾角用

7、罗盘或者度尺直接测量,落差根据标志层对比进行判断;(5)调查顶板岩性情况。(二)煤巷、岩巷原始记录要求1、煤巷掘进工作面记录要求(1)素描图为迎头断面图、一帮剖面图(复杂地段应附两帮剖面图)。(2)分层在断面图中自上而下编号、;(3)文字描述按、进行,必须说明每分层厚度(两帮)、岩性及其主要特性,尤其对顶底板煤线、炭质泥岩、包裹体等特征标志层,必须调查记录清楚。(4)顶板情况:岩性、层理、裂隙、稳定性、特征标志等;(5)煤层情况:煤层产状要素以及厚度、夹矸、硬度、软分层发育情况、煤的破坏类型、层理、光泽、煤岩类别等;(6)底板情况:岩性、层理、裂隙、稳定性、特征标志等;(7)断层情况:Fxx

8、xx H= ? m,性质(正、逆)等;(8)其它:水文、瓦斯、支护等。2、岩巷掘进工作面记录要求(1)素描图为迎头断面图、一帮剖面图(复杂地段应附两帮剖面图)。(2)分层在断面图中自上而下编号、;(3)文字描述按、进行,必须说明每分层厚度、岩性及其主要特性,尤其对煤线炭质泥岩,包裹体,菱铁层、花斑等特征性标志层,必须调查记录清楚;(4)煤岩层产状要素;(5)断层情况:Fxx xx H= ? m,性质(正、逆)等;(6)其它:水文、瓦斯、支护等。(三)煤系地层观测的描述内容如下:1岩层的分层描述(1)按岩性的变异作为划分岩层的依据。(2)层厚划分原则,一般0.5m就可进行划分;对于复合顶板或综采

9、煤层的顶板,其距煤层顶板5m以内,煤层底板2m以内最小分层厚度为0.1m。(3)可作为标志层的岩层,均要单独划分一层,不可并入它层。(4)层厚介于0.10.5m的细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页岩互层,互层的重复性在两个韵律以上时,可称砂页岩互层。(5)某岩层中间有另外一种岩性的薄层时,其厚度小于0.5m时称为夹层。2岩石的层理构造岩石的层理是岩石性质沿垂直方向上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其显示的原因有:碎屑物粒度的变化;不同成分的互层;碎屑物的定向排列;结核与包裹体的沿岩层的分布;颜色的变化等。层理按其厚度可分为:微细层、薄层、中厚层、厚层和巨厚层。有时也分为:小的、大的(如表3-1-9)。层理按其厚

10、度分类表 绝对厚度(m)0.0010.0010.10.10.50.52.02.0层理类别一般层理微细的薄的中厚的厚的巨厚的斜层理小的大的按分层组合方式分类为:等厚状互层、略等厚状互层、不等厚状互层。(四)煤层观测与描述的内容如下1通过观测与对比,确定煤层名称。2煤的物理性质的描述。应描述煤的颜色、条痕、光泽、脆性、裂隙及其充填物、块度和煤的断口特征。3煤的结构描述可分为:条带状结构、透镜状结构、叶片状结构、粒状结构和均匀结构。4宏观煤岩类型可分为: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煤;也可分为:光亮煤、半光亮煤、半暗煤和暗淡煤。煤的结构分类表 结构分类鉴别标准名称宽度(mm)煤岩肉眼组分呈条带状组合条带状结

11、构宽条带状>5中条带状35细条带状13线理状<1透镜状结构主要煤岩组分呈透镜状分布叶片状结构煤岩组分单一,一般为暗煤,呈叶片状粒状结构煤受挤压,破坏呈粒状均匀结构煤岩组分单一且均匀宏观煤岩分类表 煤岩组分鉴别标准镜煤是煤中颜色最深、光泽最强的成分,均一如玻璃,界限分明、多呈透镜体、脆,极易破碎,具有贝壳状断口,常见较多的内生裂隙。亮煤光泽仅次于镜煤,均一程度较镜煤差,内部隐约可见微细层理,常呈不规则的条带状分布,较脆易破碎,内生裂隙常较发育。暗煤无光泽或具暗淡光泽,硬度大,脆度小,不易破碎,为均一或粒状结构,一般无微细层理,多呈不等厚条带状分布。丝煤外貌与木炭相似、黑色、具弱丝绢光

12、泽、常易破碎、易污染,具纤维结构,多呈扁平状或透镜状夹层分布。(五)地质构造观测的内容:1断裂构造观测描述内容(1)断层性质与产状要素的测定。(2)观测断层的错动标志。(3)观测断层的动力现象和力学性质。(4)断层附近煤层受断层影响情况。(5)观测断层之间的相互切割关系;断层、褶曲、裂隙的组合特征。(6)观测断层带有无淋水涌水现象。(7)观测瓦斯动力现象与地压现象。(8)分析断层与煤层变化的关系、与瓦斯分布的关系,与次级构造的关系,与水文地质的关系等。观测时要根据各断裂构造的特征,突出重点,见断层构造观测描述内容列表。 项目观测、描述内容位置利用测量点、巷道名称或坐标性 质要 素断层性质、类别

13、;断层面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落差(指能直接丈量时)断层面特征(错动标志、动力特征)平滑的、粗糙的、舒缓、波状的;角砾岩的结构、胶结、成分、分布;断层泥的性质、分布;断层楔状体(变位岩体)的特征;岩脉、矿脉等充填物的结构、成分、分布;擦痕的多少、深浅、方向特征;滑动面方向、特征;导脉(炭化面)楔状、脉状、不规则的煤迹。断层附近煤岩层受断层影响破坏情况破碎带情况:煤岩层走向变化情况;煤岩层变化曳曲特征;煤岩层产状要素及其变化,厚度变化:相对煤层的确定及其征据;煤岩层不连续或突然终止或与别的层相连接;裂隙发育情况羽状、入字、帚状、旋转。反映力学性质的现象特征片状矿物的排列、片理、页理;晶片、晶块;动力薄膜,应力矿物。对煤层的破坏、影响程度煤层的厚度变化变薄或增厚;煤的结构粉状,破碎、压碎,粒状;灰分增高;煤层的结构裂隙、褶曲情况、褶皱。其 它淋水、滴水、涌水、突水现象与断层有关的瓦斯突出现象及地压增大或异常现象。2褶曲构造的观测与描述(1)褶曲轴的位置、方向,轴面倾角和倾向。(2)枢纽的位置、方向、倾伏角,枢纽两侧煤岩层产状及其变化。(3)褶曲的组合形式,枢纽或轴面之间的距离。(4)小型褶曲的形态类型及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