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陈孙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一、案情被告人陈孙铭,男,司机。1994年7月19日晚8时许,被告人陈孙铭与其他5人在泉州市南方舞厅喝酒,陈孙铭喝了数罐“蓝带”啤酒。次日凌晨2时许,陈孙铭以每小时80公里以上的车速驾驶一辆无牌证的铃木250C摩托车返回晋江市,途径泉州市顺济桥收费站。泉州市顺济桥收费站设各宽68米的东、西两条车道,在两条车道的中间和两个外侧,顺车道设有南北长32米的三条检查区,每条检查区的南北两端设有检票亭。当晚,有数名武警战士和收费站工作人员正在顺济桥收费站检查走私车辆。陈孙铭由北向南驶近收费站时,发现顺行站口有人查车,因害怕所骑的无牌证摩托车被查扣,欲从当时无人无车的东边逆行
2、车道上强行通过。摩托车行驶到距离收费站北端还有45米时,收费站工作人员发现陈要冲关,即高声呼喊并示意其停车。陈没有停车,仍以每小时80公里以上的速度逆行从东边车道冲过北端检票亭。当摩托车行驶到距南端检票亭还有约20米时,站在西边车道南端顺行出口处外侧检票亭附近的武警战士游希良等人听到喊声,从该处向东边车道跑去,准备拦截闯关的陈孙铭。游向东跑出大约10余米,即在收费站南端检票亭外约2米、东边车道顺行入口处的中间与逆行高速驶来的摩托车相撞。陈孙铭与摩托车一起倒地滑出30多米,陈当即昏迷。游希良被摩托车撞击后又被向南拖了10余米,撞在路边的防护栏上后又弹回路中。游希良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于凌晨3时许
3、死亡。经法医鉴定,游希良系被钝物碰撞致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颅底骨折出血,左腿大股骨、左腔腓骨粉碎性骨折,引起休克死亡。福建省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陈孙铭明知收费站有执勤人员检查,为逃避检查,拐往逆行车道,加大车速强行冲关,致使前方执行检查任务的武警战士游希良被撞致死。陈孙铭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危害后果,但却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致使被害人被撞致死的结果发生。其行为已构成以驾车的危险方法致人伤亡罪。根据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六条,福建省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1996年9月24日作出一审判决:陈孙铭犯以驾车的危险方法致人伤亡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审
4、判决后,被告人陈孙铭以自己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不构成以驾车的危险方法致人伤亡罪向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陈孙铭违反交通法规,酒后高速驾驶摩托车,为逃避检查逆行冲关,以致发生将突然跑至公路中间拦截违章行车的执勤武警战士撞伤致死的严重后果,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且情节特别恶劣。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于1997年5月30日作出终审判决:1撤销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2对陈孙铭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二审判决作出以后,最高人民检察院认为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改判的陈孙铭交通肇事案确有错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五条第三款的规定,于1998年
5、12月27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最高人民检察院认为,原审被告人陈孙铭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陈孙铭的判决定性不准,量刑畸轻。理由是:1、原审被告人陈孙铭明知收费站有执勤人员检查,为逃避检查,拐往逆行车道,加大车速强行冲关,致使前方执行检查任务的武警战士游希良被撞致死。陈孙铭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危害后果,但却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致使被害人被撞致死的结果发生。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因此,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定性是错误的。2、原审被告人陈孙铭的行为造成的后果严重,影响恶劣,应依法予以严惩。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审被告人陈孙铭违反交通法规,酒后高速
6、驾驶摩托车,为逃避检查逆行冲关,以致发生将突然跑至公路中间拦截违章行车的执勤武警战士撞伤致死的严重后果,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且情节特别恶劣。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依照1979年刑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对陈孙铭定罪量刑,并无不当,应予维持。最高人民检察院认为陈孙铭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抗诉理由不能成立,不予采纳。据此,最高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六条、第一百九十三条、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一)项的规定,于1999年6月17日裁定:维持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1996)闽刑终字第675号刑事判决。 二、问题本案中,一审法院以陈孙铭犯以驾车的危险方法致人伤亡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
7、权利终身。二审法院只对陈孙铭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且这一判决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维持。从死刑到七年有期徒刑,本案的问题关键在于:被告人陈孙铭的行为究竟是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还是构成交通肇事罪? 三、研析被告人陈孙铭究竟是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还是构成交通肇事罪呢?笔者以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此问题的两个子问题的解决:第一,被告人陈孙铭对游希良的死亡结果在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第二,如果陈孙铭对游希良的死亡主观上有过失,它是属于业务过失还是普通过失,对陈孙铭的行为应定何罪。(一)陈孙铭对游希良的死亡结果的主观罪过:属过失而非间接故意关于陈孙铭对游希良的死亡
8、结果是间接故意还是过失,一、二审法院与再审法院认识不一。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陈孙铭明知收费站有执勤人员检查,为逃避检查,拐往逆行车道,加大车速强行冲关,致使前方执行检查任务的武警战士游希良被撞致死。陈孙铭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危害后果,但却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其主观上是间接故意。而二审法院则认为被告人陈孙铭违反交通法规,酒后高速驾驶摩托车,为逃避检查逆行冲关,以致发生将突然跑至公路中间拦截违章行车的执勤武警战士撞伤致死的严重后果,其主观上是一种过失。再审法院则支持二审法院的观点,认为执勤武警战士游希良是突然跑至公路中间拦截违章行车,被告人陈孙铭对撞伤游希良致死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
9、主观上是疏忽大意过失。那么,被告人陈孙铭对高速驾驶摩托车冲关将游希良撞死的主观心态究竟是间接故意还是疏忽大意过失呢?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间接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一种心态。疏忽大意过失则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一种心态。间接故意与疏忽大意过失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间接故意中行为人对自己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明知,疏忽大意过失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因此被告人陈孙铭是否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结果,就成为认定陈孙铭主观罪过形式的关键。
10、而要认定被告人陈孙铭是否已经认识到自己高速驾驶摩托车的行为会导致武警战士游希良的死亡,必须从案发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经最高人民法院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咨询,表明:驾驶员从发现需要停车的情况后,到制动停车,一般约需时间2秒钟。正常人的反应能力参数为125秒,即发现前方有目标反映到大脑需05秒,从大脑反应到手、脚并采取制动措施需075秒。这只是个参数,还要受技术熟练程度、反应能力大小等因素影响。如果喝过酒,反应能力相对迟钝。 而案发时,执勤的武警战士和收费站的工作人员都站在检票亭台阶上,被告人陈孙铭为逃避检查,拟从当时无人无车的东边逆行车道强行通过。游希良是在听到喊声后从10余米外跑向被撞
11、地点。此时,陈孙铭正驾驶着高速行驶的摩托车,注意力集中在前方,加上收费站内检票亭的遮挡,视线广角相对狭窄,陈孙铭无法看见游希良的活动情况。收费站工作人员示意被告人陈孙铭停车时,摩托车距离该站北口有45米。顺济桥收费站全长32米。被害人游希良被撞点距离该站南口外2米。三段距离相加,共计79米。当时,陈孙铭驾驶的摩托车车速为每小时80公里以上。即使按每小时80公里的车速计算,每秒钟应行驶22米,通过79米的路程所需时间为35秒。该收费站每个机动车道口宽68米,撞击点位于东边道口中间,距离路边34米。游希良从西边车道的外侧越过西边车道到东边车道的中间,最小距离为102米。按照正常人的跑步速度,游希良
12、跑完这段距离所需时间为2秒。如果以收费站工作人员喊停车时为起点,当游希良跑到被撞点时,陈孙铭距此仅有15秒的行驶路程。在此情况下,即使陈孙铭发现游希良后就采取制动措施,相撞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再考虑到陈孙铭当晚喝了酒,反应能力减弱,反应时间相对要延长,或者游希良并不是一听到喊声就向被撞点跑等因素,则陈孙铭的制动反应距离就更短,相撞更不可避免。可见,从当时的情况看,陈孙铭当时无法预料到游希良会突然出现在逆行车道上进行拦截,在他发现后,车速和距离已经决定了相撞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无法认定被告人陈孙铭对发生将游希良撞死的严重后果事先在主观上是明知,虽然被告人陈孙铭从当时无人无车的逆行车道上冲关的行为
13、是故意的,但其故意的内容是冲关,目的是逃避检查和扣车,陈孙铭这种故意不能等同于陈孙铭对游希良死亡结果的故意。在主观罪过上,陈孙铭不是间接故意。不过,被告人陈孙铭虽然没有认识到其在逆行车道上高速驾驶的行为会导致武警战士游希良死亡的结果,但并不意味着陈孙铭就不应该对游希良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从案发当时的情况来看,陈孙铭对游希良的死亡有预见义务,也有预见能力。首先,陈孙铭对游希良的死亡有预见义务。行为人预见义务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来自法律或者规章制度的规定,有的来自职务的要求,还有的来自公共生活准则。在具体确定时,来自法律或规章制度的预见义务只限于法律或规章制度的规定,对于超越行为人的合法或者符合规
14、章制度要求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结果,行为人不负有预见的义务;来自职务要求的预见义务,只限于行为人所从事的职业或所担负的职务而产生的预见义务,在职权范围内的正常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人不负有预见的义务;来自公共生活准则所产生的预见义务,只限于一般人都能意识到这种行为是违反公共生活准则的场合,对于超出合乎公共生活准则的行为所产生的危害结果,行为人不负有预见的义务。因此,陈孙铭是否有预见的义务关键看其是否违反了法律或者规章制度的要求,或者是否违背了其职务或公共生活准则的要求。本案中,陈孙铭是驾驶摩托车由北向南驶近收费站时,发现顺行站口有人查车,因害怕所骑的无牌证摩托车被查扣,改从当时无人
15、无车的东边逆行车道上强行通过。根据我国有关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陈孙铭从逆行车道强行通关,属于违章行为。因此他有义务预见自己行为所可能发生危害的结果,陈孙铭对游希良的死亡结果有预见义务。其次,陈孙铭对游希良的死亡有预见能力。如何判断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能否预见,这是刑法理论上的一个难题。长期以来,有主观说、客观说、折衷说之争。主观说以行为人的主观条件为判断标准,客观说以社会上一般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为标准,折衷说则在主观说和客观说之间采取一种中间的立场。应该说,各种学说各有利弊,每种学说都有其适合的场合,但又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因
16、此,我们在判断行为人的预见能力时,必须根据行为当时的情况,综合主客观因素具体分析。首先要注意分析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正常理智的人对这种结果的发生能否预见。其次要根据行为人的年龄、所从事的职业、技术熟练程度、社会阅历、智力发育情况等行为人的主观特征、分析他在当时具体下对这种结果的发生能否预见。最后再考虑区别业务过失和一般过失的预见义务,从而具体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能力。本案中,虽然陈孙铭改从收费站东边逆行车道上强行通过时,逆行车道上无人无车,但是陈孙铭应该清楚其在逆行车道上强行通过逃避检查的行为应该会受到检查人员的阻拦。对于这一点,作为具有正常理智的人都是可以预见的。何况陈孙铭还
17、是一名驾驶人员。但是陈孙铭为了逃避检查,再加上酒后驾车,因此没有认识到,从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可见,要判断陈孙铭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明知,应当从一般人的认识能力和行为人当时的状况两方面综合地予以推断。如果根据一般人的认识能力和行为人当时的状况,行为人不可能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发生,则不能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具有刑法上的明知。在行为人没有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时,可根据行为人是否具有预见的义务与预见的能力,判断其主观上是否属于疏忽大意过失。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有预见的义务并且也有预见的能力而没有预见,则可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属于疏忽大意过失。综合全案看,陈孙铭对游希良的死亡结果,在主观上不是
18、间接故意,而是一种疏忽大意的过失。(二)陈孙铭的行为定性:应定交通肇事罪,而非以驾车的危险方法致人伤亡罪对本案被告人陈孙铭的行为性质,公诉机关、一审法院、二审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的认识各不相同。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陈孙铭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陈孙铭的行为构成以驾车的危险方法致人伤亡罪。二审法院则认为,被告人陈孙铭违反交通法规,酒后高速驾驶摩托车,为逃避检查逆行冲关,以致发生将突然跑至公路中间拦截违章行车的执勤武警战士撞伤致死的严重后果,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最高人民法院赞同二审法院的判决,再审维持了二审法院对陈孙铭的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不过,正如前所述,由于被告人陈孙铭对被害人的
19、死亡结果主观上只是一种过失,因此笔者以为,陈孙铭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也不构成以驾车的危险方法致人伤亡罪。本案在对陈孙铭行为定性上存在的疑点主要是:陈孙铭的行为是构成交通肇事罪还是1979年刑法中的过失杀人罪或者1997年刑法中的过失致人死亡罪。实际上,本案中,弄清楚了陈孙铭对游希良的死亡结果是一种疏忽大意的过失,并不意味着陈孙铭驾驶摩托车高速冲关将游希良撞死的行为就一定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疏忽大意过失致人死亡,根据1979年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还可能构成过失杀人罪2。那么陈孙铭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呢?对此,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陈孙铭的行为既符合我国1979年刑法关于过
20、失杀人罪的规定,也符合我国1979年刑法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我国1979年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杀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陈孙铭在收费站为逃避检查,驾驶摩托车高速强行冲关,并因此导致武警战士游希良死亡。陈孙铭主观上是疏忽大意过失,并且客观上导致了他人死亡。因此,陈孙铭的行为符合我国1979年刑法过失杀人罪的规定。不过,陈孙铭的行为也符合我国1979年刑法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我国1979年刑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交通肇事罪
21、。交通肇事罪的特征主要有两个:(1)交通肇事罪危害的交通运输安全,属于社会公共安全的范畴,在客观上表现为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2)交通肇事罪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规章制度,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交通肇事罪发生的时空范围是交通运输过程。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罪必须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有着自己的调整范围,这不仅包括自己特有的调整对象,还包括自己的调整时空。交通运输法规不是在什么地方都起作用,它只是人们在交通运输中或与此有关的活动中应遵循的法规。本案中,陈孙铭驾驶摩托车高速冲关的行为发生在
22、公路收费站,从时空范围看,是陈孙铭在从事交通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符合交通肇事罪客观方面的特征。同时,陈孙铭驾驶摩托车高速冲关的行为并没有特定指向,在行为的当时,任何经过收费站东边逆行车道的人都有可能成为陈孙铭行为的受害人,武警战士游希良拦车遇害只是偶然,如果是其他的武警战士拦车,同样有可能遇害。因此,陈孙铭行为的指向是不特定的对象,其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反映了交通肇事罪客体的基本特征,陈孙铭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其次,对陈孙铭的行为只能定交通肇事罪,而不能定过失杀人罪。虽然陈孙铭的行为既符合我国刑法关于过失杀人罪的规定,也符合刑法中交通肇事罪的规定,但是对陈孙铭的行为不能同时定两个罪,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和我国的刑法理论,对陈孙铭只能定交通肇事罪,而不能定过失杀人罪。对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从刑法规定看,无论是1979年刑法的第133条还是1997年刑法的第233条都明确规定了“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一般认为,刑法的这一规定主要是针对业务过失中关于过失致人死亡的规定。业务过失,是指从事某项业务的人因疏于业务上的必要注意,导致发生了自己不希望的危害结果的犯罪过失。这里的业务是指一个人基于社会生活的地位,经常、反复不断地执行的事务,也就是有关职业、营业以及其他社会生活上有关的行为,经过反复执行形成的一种社会生活上的地位。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模考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b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从业资格考试真题附完整答案详解(易错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能力测试B卷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模拟题库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报关实习总结心得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综合提升练习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练习试题含完整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年翻译资格证(NAATI)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 2025年时事政治考试100题及答案
- 合肥市生育保险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成效、挑战与优化路径
- 秋形势与政策正确认识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教案2025版本
- 药品注册审评员考核试题及答案
- GB/T 7251.10-2025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0部分:规定成套设备的指南
- 森林防灭火知识培训材料课件
- 成本管控的课件
- 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在线考试题库及答案
- CT检查的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要点
- 领导科学概论课件
- 煤矿安全规程(防治水)课件
- 疥疮防与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