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1章第4节 地球的结构 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1章第4节 地球的结构 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1章第4节 地球的结构 教学设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教学设计一、学习目的:1.读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2.阅读材料和相应的图表,概括地球内部圈层的构造及相应的特点。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3.理解内部圈层划分根据。4.指认岩石圈的范围。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引入部分 【游戏导入】1.准备三个密闭小瓶,内装砂子、果冻、水; 2.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判断里面是什么。【引发考虑】地球内

2、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地球内部终究是什么样子?钻探是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19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讨论】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哪棵树里有虫子?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理解地球内部?【学生

3、答复】啄木鸟是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人类可以用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学生答复】地震波。【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二新课1. 请学习根据课本P25图121,绘制地球内部构造图,并给每个圈层标注特点需要小组讨论决定2. 自主展示。3. 提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构造的?科学家通过地震波研究发现的。4. 地震波列表比较:当地震发生时,地下

4、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 当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摆。这就是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而造成的。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圈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化地认识地球的真实相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理解宏观构造到逐步深化分析微观构造。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理解其构造。5.说明地震波速度变化与不连续面之间的关系

5、1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面。 3在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叫古登堡面。 4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根据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注意】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难点讲析】1地壳的特点地壳的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就好似建房子,高楼必须挖深地基一样。2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壳?不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两部分,由坚硬的岩石组成。3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

6、,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4内核为何是固体?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解析: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小结】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

7、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6. 莫霍面是怎么被发现的?人类目前的技术程度,还不能到达莫霍面深度处进展取样进展实地分析。但我们可以运用数学与物理知识进展计算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观察以下图:BA 当一次地震发生时,速度VA与VB的大小如何?你认为当时实际测得的数据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请学生观察得到结论,应该是VAVB,因为A点,在地震波经过莫霍面之后加速,速度增大。 莫霍洛维奇在研究1909年的一次地震时发现,某些地震波到达观测站比预计的快.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从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4.2km/s突然增至4.4km/s.其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平均深度为17km.根据分析,1910年莫霍洛维奇提出地球有内外层之分.他指的内外层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幔和地壳.而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也就被称之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7.那么,地震波的数据又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动手实验:1.长纸条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