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与策略研究鲁长亮1,2,唐兰1(1.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荆州434023;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摘要介绍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建设历程以及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策略。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观;模式;策略中图分类号T U98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003-01585-03Study on Stra teg ies and Counterm ea sures of Urban 2Rura l I n tegra tionL U Chang 2li a
2、ng et a l (U rban Constructi on College,Yangtze University,J inzhou,Hubei 434023Abstract The connotati on of urban 2rural integration,construction courses and construction modes of urban 2rural integration at home and a 2broad were introduced,the p r oblem s in urban 2rural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3、were analyzed,the counter measures of constructing urban 2rural in 2tegration were put f or ward .Key words U rban 2rural integration;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 t;Mode;Counter measure作者简介鲁长亮(1981-,男,湖北宜昌人,硕士,讲师,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收稿日期2009209218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以“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为原则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4、规划目前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而且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体现。因此,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与策略的研究,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对于加速实现我国城乡融合,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1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及建设历程1.1内涵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
5、程。其实质是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系,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生态和谐化、社会文明化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1。1.2建设历程城乡一体化在我国的提出与发展大致经历表1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历程Ta lde 1Constructi on history of Ch i n a s urbanrural i n tegra ti on阶段Stage 时间Ti m e研究内容Research content第1阶段19781985年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提出;苏南地区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阶段F
6、irst stage第2阶段19861990年城市边缘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理论研究;上海、北京、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城乡边缘区城乡一体化实践探索阶段Second stage第3阶段19912007年研究内容趋向具体化与系统化,进入工业化及商品化经济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理论体系构建阶段2Third stage第4阶段2008年至今随着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及成渝城乡一体化改革示范区的建立,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实践阶段Fo wrth stage了4个阶段(表1。2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2.1国内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商品农业阶段。重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
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农村工业化阶段。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完善基础设施阶段。按照现代化城市的要求,构筑现代化城市的框架。经过10余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已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文明的城市群体,形成“村中有城,城中有村,城乡一体”的新格局。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又探索与总结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10条标准,即: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经济工业化、基础设施配套化、交通通讯网络化、市场经营商品化、文明卫生标准化、群众生活小康化、服务体系社会化、行政管理法律化、环境净化美化。这“十化标准”的实现,将标志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标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是以上海城乡为整体,以提高城乡综合
8、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加速城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保证上海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工农协作,城乡结合”是北京市推行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做法。工农协作是指城乡工业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横向经济联合,通过合资经营、合股经营等形式兴办工农联营企业,逐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0,38(3:1585-1587责任编辑陈红红责任校对卢瑶步形成经济协作网络。其具体方式是由城市工业提供设备、资金、技术、管理人员等,由县、乡、村提供厂房和劳动力,联营双方实行利润
9、分成、按股分红,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城乡结合多属于纵向经济联合,诸如定点支农、工艺性协作、产品下放、零部件专业化协作等。城市工业通过各种方式,向郊区扩散零部件加工或下放产品,大力开展帮技术、帮管理、帮设备、帮培训的“四帮”活动,使城乡经济呈现出“城乡协作、优势互补”的局面。2.2国外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3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3.1城乡一体化概念缺乏统一标准从制度、体制层面提出的“城乡一体化”概念,在我国的上述背景中很容易被人们误解为城乡物质环境布局领域的“一体化”。一些地方完全违背了城乡一体化的初衷(即制度、政策方面的一体化融合理想,盲目地推行城乡产业空间布局的一体化。有的地方政府将城乡一体
10、化目标、任务的制定与实施交予国土与城市规划部门,实施的结果必然是城乡土地利用混杂化,偏离了“城乡一体化”的原意。可以将这种误解概括成一个简捷的公式:“城中村”+“村中城”+“田中村”=城乡一体化。按照上述标准建立的城乡一体化,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达到真正的城乡融合。3.2城乡之间存在政策差异在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领域,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思维的影响。截至目前,一直存在有明显的城乡差别。例如,广大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相同标准的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同样,城市居民也无法享受农村居民在宅基地等方面的众多土地权益。因此,虽然城乡建设规划可以引导和改变城乡一体化中的多数问题,但如果不从政策制度上真正地改变
11、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将难以真正实现“一体化”。3.3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薄弱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建设一直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宏观背景下发展,规划的编制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明显倾向于城市。传统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编制办法缺乏正确的区域观和系统观,往往将广大乡村地区当做简单的原料产地及销售市场,并未真正地发挥乡村地区的资源环境优势,也不能提升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因此,无法从宏观上高屋建瓴地对城乡发展进行有效地综合引导。3.4城乡一体化建设缺乏综合性虽然在国家财力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等举措,极大地缩小了城乡物质空间层面的城乡差距,但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差别并不仅仅局限
12、于此。目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过多地着眼于投资少、见效快的“面子工程”,而缺乏对影响城乡发展的各种因子的综合考虑,城乡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城乡风貌,还需要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完备的社会公共服务产品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4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策略4.1加快编制和完善城乡规划规划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6851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龙头和基础。要从城乡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城乡布局、生产力布局、要素和人口布局,形成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实现城乡资源的统筹安排和利用。合理编制和完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着力构筑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空间发展布局。进一步编制和
13、完善中心镇、村区域布局规划,致力于形成城、镇、村三位一体、整体规划、同步共建的发展载体。4.2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首先,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投入,统筹安排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一体化建设。通过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确保城乡要素流动渠道畅通。交通设施是城乡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加快公路改造,提高道路等级,实现城区至各乡镇干线公路交通圈,切实抓好村级道路硬化工程建设。其次,要以生态家园建设为突破口,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城乡供水、供气、供电、排污、防洪减灾、通讯、垃圾清理等公用设施一体化
14、。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服务设施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资源共享、分步分级实施的要求进行,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对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重大公共事业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要按照功能定位,统盘考虑,统筹安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再次,要探索实行一体化的建设标准,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一体化的服务和价格标准,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让更多农村居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得到实惠。4.3加快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把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放在工作的首位,形成产业支撑,这是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首先,要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专业化集聚。根据区域生产力布局现状和发展趋势,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遵循产业发展的特点和
15、趋势,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发展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产业空间布局。其次,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实现农村3次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再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3产比重。要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第三产业,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体制创新和加大投入,推动商贸物流、旅游文化、现代服务等行业的加快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占G DP的比重5。4.4加快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目前,城乡发展差距最大的是社会发展
16、领域的差距。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着力解决农村社会事业滞后于城市的状况,加大投入,加快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共享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公平教育。二是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三是大力提升城镇文化品位,切实夯实农村文化体育基础。积极开展文化先进乡镇、文化特色村、科技文化中心户等创建活动,重视城乡文化体育阵地建设。逐步形成“乡乡有品牌,街街有特色”的局面;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及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农民整
17、体素质。四是大力实施科技强区战略,全面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积极引导科技资源向农村流入,提升农村科技进步水平,促进科技资源合理配置。4.5加快城乡一体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业是民生之本,统筹城乡发展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要实行统一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消除城乡、身份等限制,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形成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城乡统筹就业的劳动就业格局。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服务,建立乡镇、街道、社区(村劳动保障平台,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
18、,统一的薪酬制度。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形成统一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让更多的农民捧上新“饭碗”。要加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市的接轨。积极推行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和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农村“新五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集风险型、福利型、医疗救助等“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制度。改革传统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城乡一体,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和其他多种帮扶机制为辅助的社会救助体系。5结语通过对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思考,结合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我国应通过加快编制和完善城乡规划,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策略,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并通过兼有技术和公共政策双重属性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对其进行综合表达,最终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模式,实现城乡一体,世界大同的和谐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职学前教育绘画教学体系构建
- 黑白蓝室内软装设计提案
- (高清版)DG∕TJ 08-207-2008 房屋修缮工程技术规程
- 肝吸虫病监测课件
- 2025年贵州关岭自治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湖北鄂恩施州湖北伍家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广东遂溪县瑞民国有砂石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陕西宁陕县荣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学而思教育数字化营销案例
- 2025年中国调腰自攻螺钉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5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 2025年中国血型试剂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
- 中山大学自主招生个人陈述自荐信范文
- 塔吊培训资料课件
- T-ZAWS 004-2024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安全现状评价报告编制导则
- 面神经麻痹课件
- 小学生趣味中医课件
- 2025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题库(含答案)
- 粮油仓储管理员(三级)理论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投壶课件教学课件
- 【MOOC】中国税法:案例·原理·方法-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