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过程的公共空间设计_再谈哥本哈根经验_第1页
作为过程的公共空间设计_再谈哥本哈根经验_第2页
作为过程的公共空间设计_再谈哥本哈根经验_第3页
作为过程的公共空间设计_再谈哥本哈根经验_第4页
作为过程的公共空间设计_再谈哥本哈根经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为过程的公共空间设计再谈哥本哈根经验张烨作者单位:剑桥大学建筑学院(英国,伦敦收稿日期:2010-12-18摘要/以公共空间设计作为过程为切入点,从公共空间整体环境的体验和城市设计活动两个层面,试图探寻哥本哈根近10年来城市公共空间快速发展的新经验。关键词/公共空间 城市设计 空间体验 公众参与 学科交叉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itive of viewingpublic space design, that is both the experience of entire urban environment and design activities, as a

2、 proces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public urban space of Copenhagen in the last decade.KEY WORDS/ public space, urban design, spatial experienc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ter-disciplinary公共空间设计作为一种过程(P r o c e s s 已是城市设计文献中不断重复的主题。过程概念的提出往往与作为设计结果(P

3、roduct的城市空间相对而言。Ali Madanipour(1996以“过程结果”这一概念为核心,从7个层面探讨了城市设计的定义,即:1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2视觉关注与空间关注,3空间关注与社会关注,4设计作为过程与结果,5不同专业之间的关系,6公共与私有部门的关系,7设计过程的客观理性与主观表达。前3个因素与公共空间设计的“结果”紧密相关,后3个因素则描述了设计活动的“过程”。尽管作者强调正是这7个因素的混淆导致了城市设计定义的模糊性(Ambiguity,然而城市设计往往并不是简单地对这些因素的二选一,而是两者的共存。正如作者所言,我们通过城市设计过程不断地改善并管理城市环境,城市设计师的

4、工作同时与过程和结果紧密相连1。需要明确的是,“过程结果”的概念并不是对设计活动(设计师以及不同专业领域和社会部门之间的合作和设计结果(包含物质和非物质环境的简单区分。所谓结果(Product对于使用者即是对公共空间的体验过程,好的城市空间之所以受欢迎并不仅仅因为愉悦的视觉感受,更需要丰富的活动和事件;设计的过程(Process更建立在对结果的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才可能创造出更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更好地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并实现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许多成功的城市空间案例都反映出了公共空间设计的这一动态特征,本专集所关注的哥本哈根更是这些成功案例中的典范。本文以“过程”(Proce

5、ss为切入点探讨公共空间设计,并非要重述这一陈词滥调,而是试图以此从哥本哈根城市公共空间近10年的发展中来探寻值得学习的经验。早在30多年前,从斯特勒格大街(Stroeget1成功转型为步行街开始,哥本哈根中心城步行系统便被作为公共空间建设的先锋案例被广泛学习和采纳。然而尴尬的是,在实践领域,这一过程往往被对公共空间设计结果的“移植”所主导。尽管不是对物质环境的简单复制,尽管考虑了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关联,然而却缺乏了对公共空间设计过程的充分了解和关注,从而编者按城市是为人而建的。城市的公共空间为人们聚会、交流、放松、娱乐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舞台。从简雅各布斯1961年出版革命性的著作美国

6、大城市的死与生,批判现代主义规划思想与城市生活的割离以来,优先公共空间和步行活动的注重人性化维度的城市设计思想便被倡导至今,并在近20年的城市发展中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哥本哈根在过去的10年间经历了以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为背景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又一次加速发展。与以往对于城市物质环境的集中关注不同,作为欧洲文化之都,哥本哈根将创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并塑造整体的城市生活文化作为发展目标。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也因此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资源进行了全面整合,进而激发了公众的普遍关注。本期专集特邀剑桥大学张烨博士主持,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过程的维度出发,试图探讨积极的公共政策、广泛的公众参与、多学科视角的交叉

7、以及持续的公共空间研究是如何运作、相互渗透从而奠定了哥本哈根城市公共空间的成功。希望通过本期专集,能够引发更多关于公共空间设计的积极思考。SPECIAL COLLECTION: 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 特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特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SPECIAL COLLECTION: 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导致了诸多不适应症状的出现。这也是本次专集再次回顾哥本哈根经验,并重点强调过程(Process的原因所在。1 作为过程的设计结果(Product与传统意义上将城市环境的物质实体(建筑 及其关系作为对象所不同,当前的城市设计的内涵更加宽

8、泛全面,重点关注公共领域综合的物质、社会、文化环境质量,为人们创造有意义的“场所”(Making Meaningful “Places”for People 更是被定义为其首要任务(Carmona et al, 2000, 2003。 关于场所的概念,一个普遍使用并易于理解的解释是 Punter(1991以及Montgomery(1998提出的场所的三要素,即物质环境、活动以及意义。意义根植于物质环境和活动之中,并通过人们对客观空间的主观经验而被建立起来,从而形成人们对特定环境的归属感和情感依赖。这一概念本身便意味着城市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一种动态的体验公共空间的物质和非物质环境整体的过程,而绝非

9、一个静态的“产品”。Tibbalds(1992 以“场所至关重要”(Place Matters Most为首要因素强调场所的营造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根本,并基于此提出了关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10条原则,充分强调了对人的尺度的尊重,对不同需求的尊重以及对易识别的空间环境的重视。这10条原则充分体现了营造一个亲和(People-friendly建成环境的关键便是让公共空间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融入并激发城市生活。哥本哈根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哥本哈根政府一直把鼓励城市生活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政策。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过去的30年间,从以中心区步行街系统为代表的第一代城市公共空间开始,哥本

10、哈根政府在城市中心周边的居住区以及城市近郊建设了大量小规模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以满足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活的开展。在其2005年制定的“公共空间行动计划”(Urban Space Action Plan中,为了全面提高城市生活的品质,哥本哈根的城市空间被根据具体的功能分为4类,即步行街(Promenade、连接(Connection、广场(Square和商业街(Commercial Street2,并以此作为城市空间发展计划的核心,针对每一类型都制定了详细的规划。这一分类方式的逻辑明确反映出了将城市公共空间塑造成为连续可达的具有不同活动内容的城市生活体验场所的初衷。这一政策的成效更直接反映在

11、今天哥本哈根良好的公共空间使用中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以及多样的参与者。在去年制定的哥本哈根2015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目标“人性都市”(A Metropolis For People中,“更多的城市生活”更是被作为核心价值加以强化。多样化的城市生活被作为哥本哈根城市竞争力的最大优势,并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可持续性的最有效途径。“为所有人提供更多的城市生活”,“鼓励更多的步行活动”和“鼓励在公共空间更长时间的停留”3的三大目标更是明确表达了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价值取向。需要澄清的是,在此对于场所和经验过程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城市设计中物质空间环境价值的忽略。Jarvis(1980总结两种城市设计的传统:城市环

12、境作为视觉艺术和社会构成。后者无疑呼应了上文所讨论的场所概念,而前者则在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被不断提炼和丰富。从Camillo Sitte在基于艺术原则的城市规划(City Planning According to Artistic Principles中所提倡的对于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城市空间到 Gorden Cullen在市镇景观(Townscape中对城市景观序列(Serial Vision及其在动态过程中变化的分析,这一传统充分阐释了空间视觉体验对于城市空间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良好的城市空间关系以及愉悦的视觉景象首先便创造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物质环境,从而邀请大量的人群参与空间的体验,

13、并进而融入到多样化的城市生活中。在这个意义上,良好的城市物质环境是城市生活的开始,更是营造场所的基础毕竟人们首先是通过视觉来认识并体验城市的。物质环境对于场所营造的另一个贡献即在于其将公共空间组织为易于理解和认知的系统,从而将多样化的城市活动连接为一个有序的整体。Roger Transik在寻找失落空间(Finding Lost Space中提出了整合的城市设计方法,其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综合利用图底理论、连接理论以及场所理论,从而创造出具有活力的城市空间。尽管作者的初衷是试图在当今支离破碎的城市空间中重新寻找回具有人性化的公共领域,然而其对于新建的城市空间无疑也具有指导价值。哥本哈根城

14、市中心的步行街和广场系统便是这一理论实践的最好写照,同时也是其具有丰富城市生活的关键。从斯特勒格大街(1962开始到市政广场(1996,30年间陆续扩大的这一公共空间系统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成熟的系统今天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周边扩张。在上文提及的“公共空间行动计划”对于城市空间的分类中,连接(Connection和步行道(Promenade占据了大量的比重,它们将不同类型的场所进行相互的连接。一方面,这一途径将较为成熟和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和正待开发的潜在的公共空间构成整体,促进公共生活向这些区域的渗透,同时也为更多的市民到达公共空间提供了便捷和连续的方式;另一方面,对于已建成的公共

15、空间系统,这一策略则用于对其进行优化,并对一些功能不够完善的广场或者街道,如物质环境的衰退或者服务设施的欠缺,不断进行更新。由此,既保证了公共空间系统在不断发展中的完整性,也强化了城市生活的连续性。2 作为过程的设计活动作为过程的公共空间设计最为集中地体现为设计活动的复杂性,也即在本文开始Ali Madanipour 所指出的不同专业领域和城市公共以及私有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设计小组(Urban Design Group2将城市设计视作一个多学科合作的场所营造艺术3,在其起草于1986年的章程中更指出城市设计需要全面认真考虑不同的资源并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者最终获益,这便要求来自建筑、自

16、然、环境、社会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员的协同合作。悲哀的是,当前诸多城市空间的设计仍然被现代主义理念所主导,形成了大量割裂的城市空间和Roger Transik所指出的失落空间(Lost Space。这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表现尤为明显。从城市设计活动的角度看,以所谓的城市设计师为主导的线性的设计过程即决定了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悲剧的出现。Johnson Barnett 对当代城市失败的公共空间如此评论:今天城市的形态虽然绝非刻意而为,但也不是偶然。它是诸多不同目的的独立决策的累加结果,而不同决策之间的关联和边界效应都未经充分考虑。城市设计的过程是工程师、律师、投资商等根据理性的判断独立做出所谓

17、理性决定的结果4。这一结果显然与城市设计的本质相背离,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分析性的、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尽管需要设计应对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相对独立的,然而其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总体的综合效果最优化。这不仅是我们营造城市空间的过程,也是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评价的基础,从而也要求一个多元交互性的城市设计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哥本哈根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成熟的“样本”。哥本哈根城市公共空间的成功清晰地反映出了城市设计活动的这一复杂性,并得益于对公共空间设计多视角多维度的切入研究,以及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城市空间发展的决策者来自建筑、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Carmona 将所有这些决策者统称为城市设

18、计师,并且定义了一个从“自知”(Knowing 到“不自知”的城市设计师序列。“自知”的一端是具备专业知识的城市设计从业者,也即狭义上的城市设计师,而“不自知”的一端则指那些做出决策却并不理解决策价值的其他决策者5。在这一系列的“城市设计师”之间建立合作和沟通,从而优化作为整体的设计结果,一个对好的城市空间的公共价值判断是必要的基础。这一方面要求城市设计的专业人员充分发挥自我的职责对公众,尤其决策者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则需要公共部门通过自身强大的组织和控制力,建立并推动合作和交流,同时提高公众的意识。作为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研究的先驱,扬·盖尔所带领的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公共空间研

19、究小组对哥本哈根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进行了长达30年的记录研究,以实证的方式全面而详细地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与城市生活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的公共空间研究方法。在不久前出版的新作人性化的城市(Cities for People, 2010中,扬·盖尔对与此方法以及其40年来的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成果精华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尽管这一以量化为主的研究方法饱受学术界的诟病和质疑,对其缺乏社会与文化思考的批判尤为强烈,然而它却在不断引领着公共空间设计的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成功的案例。不仅在哥本哈根,这一方法更被伦敦、悉尼、斯德哥尔摩、墨尔本等世界诸多城市所采

20、纳。这一方法的价值并不仅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研究领域的贡献,其重要的意义更在于为城市设计师以及诸多城市发展的决策者提供了进行决策的坚实基础。正如扬·盖尔一直以来对城市发展模式提出的质疑,机动交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作为专门的领域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分析,然而没有哪个城市有专门记录城市公共生活的机构。“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的研究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进而为城市发展的决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而其实这些只是每天的日常生活,并非新的内容。哥本哈根市政府在“人性都市”计划中也将其作为达成城市空间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加以采纳。这一研究更为深远的意义是,通过细致的研究全面地将公共空间的成功展现在了公众面前,从

21、而建立起了公众对于公共空间的强烈意识和自豪感,并在公众中塑造了一种城市公共生活的文化。正如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公共空间研究小组的研究员J e s p e r 在其文中所说,哥本哈根城市公共空间的成功,首先依赖于来自公众的对城市生活的热爱和参与。从“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被提出开始,哥本哈根就是这一设计方法的忠实执行者。一方面缘于其较为领先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以及对城市生活的重视,同时更扎根于西方社会核心的民主公正思想。然而如果“公众参与”仅仅被作为一种僵化的方法,在城市设计中机械地执行民主意见征集、专家论证等过程,那么公共空间的最终决策过程与本节开始Johnson Barnett 所

22、批判的相互割离的决策过程并无差异。“公众参与”的真正意义在于推动大众,尤其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有关公共空间设计的一切活动中。这一看似过于“理想化”的理论意愿,却恰恰在哥本哈根因为 Copenhagen X 的创建而成为现实。C o p e n h a g e n X是在哥本哈根政府资助下由丹麦环境建筑学会组建的公共机构。其成立的目的便是提高公众对建筑以及城市环境的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针对最新的城市空间建设项目,以定期的辩论、研讨以及展览为主要的活动形式,该机构旨在向公众传播建筑和城市的新观念新方向,并希望以此引导城市空间设计的实践。对于许多即将新建或者正在规划中的项目,这样的

23、研讨本身就是一个公众及专家意见征集的过程。由于相对更加随意,其甚至能够代替所谓的“公众参与”而作为一个更好的集思广益的平台。C o p e n h a g e n X项目从2002年开始到2012年结束,这对于哥本哈根城市公共空间近10年发展的推动虽然并不直接可见,其意义却是深远的公众对公共空间自觉的关注为好的公共空间的创特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SPECIAL COLLECTION: 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造提供了一个宽容而严格的实践环境。尽管对于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判断相对统一,然而城市设计本质上作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途径,因为所面对问题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差异

24、明显的目标,并没有直接的确定的参照标准。换言之,如果将城市设计看作是不可变的教条化的类似于执行公式的过程无疑是危险的,这无疑又回到了现代主义所执迷的机械决定论的思维范式,城市空间也只是被不断复制的产品。好的城市设计则根植于对现实环境,不同因素的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根植于对问题的准确和全面把握。然而城市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的今天,城市设计所需要处理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细化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必须承认个人的局限性,而单纯的多领域交流也并不能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在这个意义上,城市设计需要不同专业人员的深入协作,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设计师往往成为这一设计过程中的配角。作为一个发展良好的城市

25、,哥本哈根仍然面对着诸多的社会问题,如社会分层、种族矛盾、弱势群体等。而作为城市发展推动力的公共空间则被寄予了厚望,以期通过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来缓解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加剧。社会学和人类学正是在这一契机下切入到城市设计的实践中,试图从使用者的主观维度发掘城市空间运作的机制以及对未来城市设计有价值的信息。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访谈(Interview等一系列在社会科学中使用的田野调查方法(Field Work 都在城市设计和研究中加以使用。对于计划新建的公共空间,基于深入的了解而制定的设计目标无疑对空间环境的设计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导意义;对于建成项目,基于这一方法的

26、评估将更加准确细致地反映使用状况,并为日后的更新与改造提供参考。这也是扬·盖尔的“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研究所无法捕捉到的信息。以人类学家为主组成的城市设计咨询机构 Hausenburg 即是哥本哈根这一领域的代表,本期专集特别对其实践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伴随着哥本哈根近10年旧城港口地区的更新以及周边新区如Ørestad 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也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在应对新的城市问题的过程中,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积累了丰富经验。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虽然对北欧的影响较小,但也使得哥本哈根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放缓了脚步。同时这也为城市发展的决策者们及公众提供了一个进

27、行反思和总结的机会。本期专集特别邀请了参与哥本哈根公共空间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领域的专家,从专业视角回顾哥本哈根近10年以及更长时间内公共空间设计的经验。基于对公共空间设计作为一种过程(Process 的认识,特别回避了对城市公共空间作品的直接分析和介绍,而试图发掘公共空间设计取得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并通过案例探寻其作用机制。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以城市生活与城市环境关系为焦点的城市设计,其结果也必然映射出决策者对于这一关系的价值判断。城市环境的评价也与其是否或者在怎样的程度上满足社会的价值需求密切相关。城市空间发展的决策者往往是公共部门因其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和决策权而能够主导社会价值的方向,这又集

28、中体现在“公共”与“私人”之间的关系并延伸到了城市设计的政治意义。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大都市的精神和价值被公认体现为自由、集中、多样,这在以纽约、伦敦等大都市为代表的西方社会表现尤为明显。然而当城市设计成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甚至是政治化的行为时,具有决策权的这一阶层的社会诉求便被自觉地渗透到城市空间的设计中,并最终表现为试图通过社会和物质环境的塑造来“推动”被认为良好的公共甚至个人行为。这一诉求不可避免地与所谓的都市精神发生矛盾。然而,这绝不意味着公共部门对于社会价值的导向就应该被否定,任何社会价值的追求都可能具有两面性。如果决策者能够更好地利用社会价值导向的积极作用,那么城市设计也往往容易取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