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_第1页
双季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_第2页
双季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_第3页
双季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_第4页
双季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双季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全国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专家指导组2010年3月 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在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中的独特作用 (一)在当前主攻水稻单产中,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能发挥主导作用 地少人众,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中国,解决粮食安全最主要、可靠的出路是主攻单产。而近年来我国水稻单产徘徊不前,是影响我国稻米安全的主要障碍。 主攻单产要靠三方面条件:一是农田水利和物质技术条件的改善;二是潜力更大的良种;三是增产适用栽培技术的集成和普及推广。 大量事实证明,目前水稻生产的良种、化肥、农药等物质条件都较好,不是限制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而许多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得不到普及推广是影

2、响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农业部的调查指出,相同的品种、不同的栽培技术,产量差异可高达30%以上。普及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可以把多种外在资源因素和品种的内在特性实现最佳配合,充分发挥良种、土肥、植保、农机等成果的综合增产作用,大幅度提高单产,在粮食安全中发挥主导的、综合的作用。(二)发挥栽培技术的显著增产作用,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已有的、成熟的增产效益最显著的先进适用技术的选择和推广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已显示了它的这种显著作用。为适应农村劳力大批进城的新形势,水稻栽培技术必须“轻简化”。但过于简化粗放的技术,不能增产。这种轻简不高产技术大量扩展时期,也正是我国水稻单产长期徘徊的时期,我们应当

3、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但与此同时,我们在江苏研究形成“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从2005年开始,在安徽、江西、云南、贵州、河南、广西、四川、辽宁、黑龙江等20个省(市、自治区)和当地农业行政、科研、院校和农垦合作,在籼、粳稻,单、双季稻,手插、抛栽和机插栽培上引进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在相同的品种和施肥水平下,均比当地现行栽培方法能增产10%以上,高的可达20-30%,并收到省种、省水、省肥、省工的综合效果。在农业部开展的万亩连片高产创建活动中,应用精确定量栽培的产量达标率很高,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重视,被列入重点示范推广的核心技术。 (三)正确理解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科学含义 “水稻要高产,技术要简

4、化”是今后水稻栽培的方向,而目前生产上采用的粗放的“傻瓜化”的栽培技术,是与高产背道而弛的。要解决技术简化与高产的矛盾,必须对技术实施科学的精确定量。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以“适宜的最少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物化技术数量”,即“三适宜” 上精确定量,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实际上它是一种我国首创的轻简实用的数字化栽培技术,是世界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一个重大革新。二、双季稻精确定量栽培的定量原理(一)水稻高产(增产)的基本途径:在保证获得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80-85%以上)和粒重。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适宜基本苗基础上,促进有效分蘖,在有效

5、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够苗,控制无效分蘖,把双季稻茎蘖成穗率提高到65-75%。在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基础上,通过适时适量施用穗肥,主攻大穗,可以协调足穗与大穗以及与提高结实率的矛盾,获得高产。这一高产途径,成为水稻密、肥、水调控技术定量的最主要的依据。 (二)用水稻叶龄模式来精确定量最少作业次数、最佳作业时间。 正确应用水稻叶龄模式,必须掌握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叶龄期和穗分化叶龄期这三个最关键的叶龄。 1、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叶龄通式为: (1)伸长节间数(n)4个以下,总叶龄(N)13以下的品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N-n+1叶龄期。双季早稻和用双早作双晚栽培的品种属于这种类型。以12叶、4

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例,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12-4+19,应用符号表示。 (2)主茎伸长节间(n)5个以上、总叶龄(N)14片以上的品种(以中稻作双晚栽培的多数属于此类型),中小苗移栽时为N-n叶龄期,大苗移栽(8叶龄以上)时为N-n+1叶龄期。以双晚14-15叶、5个伸长节间品种为例,15叶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中小苗移栽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15-510,应用符号表示。14叶、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中小苗移栽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14-59,应用符号表示。 14-15叶、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中小苗移栽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14.5-59.5,应用符号表示。 2、拔节期(第一节间伸长)的叶龄期通

7、式为N-n+3叶龄期,或用n-2的倒数叶龄期表示。 例如12叶、4个伸长节间的双季早稻品种,拔节叶龄期为12-4+311;用n-2表示为4-22,即倒数第2叶出生期,12叶品种的倒2叶,即是11叶,用符号表示;15叶、5个伸长节间的双季晚稻品种,拔节期的叶龄为15-5+313;用n-2表示为5-23,即倒数第3叶出生期,15叶品种的倒3叶,即是13叶,用符号表示。3、穗分化叶龄期的叶龄通式概括为叶龄余数3.5(倒4叶后半期)破口期,经历了穗分化的5个时期。 叶龄余数3.53.0(倒4叶后半期) 苞分化期 叶龄余数3.02.1(倒3叶出生) 枝梗分化期叶龄余数2.00.8(倒2叶到剑叶露尖)颖花

8、分化期 叶龄余数0.80(剑叶抽出) 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叶龄余数0破口 花粉充实完成期4、将三个关键叶龄期汇成总表:5、高产群体若干生育的定量指标 高产群体各生育期主要形态生理指标按生育进程定量汇入图1,把它作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定量的依据,由此作出的技术定量,也就保证了群体的发展符合图1的要求,能使高产频频重演。(1)茎蘖动态的叶龄模式:群体应在N-n(或N-n+1)叶龄期之初够苗,以后要及时控制无效分蘖;在拔节叶龄期(N-n+3)达高峰苗期,高峰苗为预期穂数的1.4-1.6倍(双季籼稻);此后分蘖逐渐下降,至抽穗期完成穂数,此时群体中存活的无效分蘖应在5%左右。N-n叶龄期不能够

9、苗,即使以后分蘖数猛增,仍不能保证足穗大穗。够苗过早,无效分蘖过多、封行早,成穗率低、穗小,也不易高产。 如江西双季早稻品种陆两优28的总叶片数为12叶、4个伸长节间,亩产600公斤左右的目标产量要求的预期穗数是21万左右。其群体生长合理的茎蘖动态是:群体在N-n+1叶期够苗,即在12-4+1=9叶期达21万左右;高峰苗叶龄期出现在N-n+3叶期,即出现在12-4+3=11叶期,高峰苗为30万左右;抽穗期茎蘖数22万左右。再如江西双季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 的总叶片数14叶、5个伸长节间,亩产600公斤左右的目标产量要求的预期穗数为2224万。其群体生长合理的茎蘖动态是:群体在N-n叶期够苗,

10、即在14-5=9叶初达2224万;高峰苗叶龄期出现在在N-n+3叶期,即出现在14-5+3=12叶期,高峰苗为33万左右;抽穗期茎蘖数24万左右。(2)群体叶色“黑黄”变化的叶龄模式 在有效分蘖期(N-n以前),为促进分蘖,群体叶色必须显“黑”,叶片的含氮率在3.5%4.0%(早稻)、3.0%3.5%(晚稻),反映在叶片间叶色的深度上是顶4叶深于顶3叶(顶4顶3)。 到了N-n(或N-n+1)叶龄期够苗时,叶色应开始褪淡(顶4=顶3),叶片含氮要下降为3.0%以下,可使无效分蘖的发生受到遏制。如总叶片数为12叶、4个伸长节间的双季早稻品种陆两优28,其高产群体应在12-4+1=9叶期够苗前显“

11、黑”(顶4 顶3 ),在910叶期群体叶色应褪淡(顶4=顶3);总叶片数14叶、5个伸长节间的双季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 ,其高产群体应在14-5=9叶期够苗前显“黑”,在1011叶期群体叶色应开始褪淡。到了无效分蘖期至拔节期,即N-n+1(或N-n+2)叶龄期至N-n+3叶龄期,为了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和第一节间伸长,群体叶色必须“落黄”,顶4叶要淡于顶3叶(顶4顶3),叶片含氮率分别下降至3.0%(早稻)、2.5%(晚稻)以下,群体才能被有效控制,高峰苗少,通风透光条件好,碳素积累充足,为施氮肥攻大穗制造良好的条件。此期群体叶色若不能正常落黄,必然造成中期旺长,带来中后期生长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12、如总叶片数为12叶、4个伸长节间的双季早稻品种陆两优28,其高产群体应在911叶叶龄期群体落黄(顶4 顶3 ;总叶片数14叶、5个伸长节间的双季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 ,其高产群体应在应在1012叶叶龄期群体落黄(顶4 顶3 ) 。 到了促穗期,为了促进颖花分化攻取大穗,从倒2叶龄开始直至抽穗,叶色必须回升至显“黑”,顶4顶3叶色相等(顶4=顶3),叶片含氮率回升至2.0% 2.5%。碳氮代谢协调平衡,有利于壮杆大穗的形成。此期叶色如不能回升,则穗小、穗少(部分有效分蘖叶龄发生的分蘖,因缺肥而死亡)。此期如叶色过深(顶4顶3),仍会造成茎叶徒长,结实率低,病虫害严重。 抽穗后的25天左右期间,

13、叶片仍应维持在2.0%的含氮率,使叶片保持旺盛的光合功能。以后下部叶片逐步衰老,至成熟期,植株仍能保持1-2片绿叶。 (3)严格掌握封行的叶龄期 高产水稻籽粒产量的70-90%以上来源于抽穗后的光合产物,这个比例占得越多,籽粒产量也愈高。说明高产的获得是靠建造抽穗至成熟期的高光效群体。其关键之一是把群体的封行期控制在叶龄余数为0的孕穗期。 群体到了孕穗期还封不了行,说明群体过小,不能高产。但如封行过早,亦不能高产。因为过早封行,会使植株供应根系生长、茎基部节间充实和促进分蘖成穗的有机营养的中下部叶片过早被荫蔽而死,造成群体根量少,功能弱;茎充实度低;成穗率低等不良弊端,进而限制了抽穗后群体光合

14、生产力的提高。 群体恰在孕穗期封行,一方面表明有足够的生长量,同时反应了拔节至抽穗期期间群体的透光度强,上下各期功能正常,各部器官生长协调;到孕穗期全茎上下有与伸长节间数相等的绿叶数,能保证抽穗以后群体有较高的光合生产力。三、几项关键技术的定量方法(一)合理基本苗的确定基本苗的确定要符合恰于N-n(N-n1)叶龄期够苗,确保穗数,并能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的要求。据此设计了基本苗的计算公式:X(合理基本苗)Y(每亩适宜穗数)/ES(单株成穗数)。式中Y是当地品种的适宜穗数; ES是单株成穗数,决定于从移栽(SN)后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或N-n+1)有几个有效分蘖叶龄数及其能产生的

15、有效分蘖的理论值,及其分蘖发生率(r)。按照叶蘖同伸规则,有效分蘖叶龄数及其相应产生的有效分蘖理论值,列入表1。如从移栽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有效分蘖叶龄数为4.0个,则从表1得知有效分蘖理论值为5个;如叶龄数为5.0个,则有效分蘖理论值应为8个。如叶龄数为4.5个,则有效分蘖理论值应为(5+8)/26.5个。表1 本田期主茎有效分蘖叶龄数与分蘖发生理论值的关系主茎有效分蘖叶龄数12345678910一次分蘖理论数A12345678910二次分蘖理论次分蘖理论数141020分蘖理论总数B123581218274059C(应变比率)B/A1111.251.62.02.6

16、3.384.445.9注:C值可列入公式作为计算的应变参数,如(X)C的值为3时,则(3)3×13个理论分蘖数;X值为5时,则(5)C5×1.68个理论分蘖数;X值为7时,则(7)C7×2.618个理论分蘖数。1、小苗移栽基本苗的计算小苗移栽有塑盘穴播带土移栽(或抛秧)和机插等形式,移栽叶龄小(3叶1心4叶1心),一般不带分蘖,单株成穗数决定于本田期的有效分蘖叶龄数及其分蘖发生率。(1)小苗移栽基本苗计算公式基本公式仍是X=Y/ESES=1(主茎)(N-n-SN-bn-a)Cr代入基本公式:XY/1(N-n-SN-bn-a)Cr式中SN为移栽叶龄,bn为移栽至始蘖

17、的间隔叶龄,a值为在N-n叶龄前够苗的叶龄调节值,在0.5-1之间,多数为1。(2)塑盘穴播带土移栽的基本苗计算移栽大田后,一般没有缓苗期,bn0,有效分蘖发生率r值很高,一般可高达0.8-0.9。2008年扬大农学院在江西奉新县双季早稻高产创建方,用公式计算基本苗,取得了省种增产的效果。设计基本苗时,确定早稻的产量指标500-550公斤,品种的总叶龄11,伸长节间数4个;籼型稻易够苗,a值取0.5;适宜穗数为每亩22万,抛栽叶龄4(3叶1心)。基本计算为: X=22/1+(11-4+1-4-0.5)C×0.9 =22/1+(3.5)C×0.9 =22/(1+4×

18、0.9) =22/4.6=4.78(万)盘育每穴2.5苗左右,抛1.92穴即可。实抛2万穴,实现了在8叶期够苗,每亩22万穗左右和亩产500-550公斤的目标要求,茎蘖成穗率由以往的60%左右提高到70%以上。2009年广西北流市新圩镇河村双季晚稻选用品种Y两优1号,该品种总叶片数为叶,伸长节间数5个, 要求提前半个叶龄够苗,有效分蘖临界叶临期(N-n)为15-5-0.5=9.5;抛栽叶龄3.5叶(4叶期),大田普遍分蘖叶龄期为4.5叶,大田有效分蘖叶龄数为9.5-4.0-0.5=5.0,查单株成穗数与有效分蘖叶龄余数关系对照表,主茎可产生8个有效分蘖理论值,按发生率80%计算,有效分蘖穗数=

19、8×0.8=6.4,连同主茎穗,全株可产生7.4穗。根据该品种亩产600公斤高产适宜穗数18万左右,其抛插的适宜种子苗数为:18万穗/7.4=2.4万苗/亩。如抛秧盘每穴2苗,需抛1.2万穴。用434孔塑盘育苗,成苗穴率70%,每盘304穴,需抛40盘。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于8.8叶够苗,苗数为18.4万,亩产613公斤。采用宽行窄株容易高产,大体行距为8寸,株距6寸,每穴2苗。(3)小苗机插的基本苗计算实例机插小苗由于秧苗密度大,基部1、2、3三个叶位的分蘖芽发育受到抑制,在3叶期(2叶1心)移栽时,2、3叶位尚能分蘖,bn=1,而在4叶期移栽,下部三叶位分蘖全部休眠缺位,要到

20、7/0叶期才分蘖,bn=2。2008年扬大农学院在江西奉新县双季早稻上进行机插稻高产试验,品种新丰优22,N=12,n=4,SN为4,秧龄20天移栽时,分蘖发生率取0.75;适宜穗数为24万,适宜基本苗为: X=24/1+(12-4+1-4-2)C×0.75=24/1+(3)C×0.75=24/(1+2.25) =7.07(万)机插规格9寸×3.5寸,每亩1.9万穴,每穴取苗3.7株(3-4苗)。实际取苗3.4苗,实际产量553公斤,实现了目标产量。 2、直播稻基本苗公式(1)直播稻基本苗计算公式 X=Y/1+(Nnbna)C r上式中没有SN这一参数。bn是指始

21、蘖叶龄减1(如5叶期始蘖,bn=51=4)。水稻在直播条件下,由于大田苗期营养条件不足,直播苗一般要到5叶以后才开始分蘖,bn值取4,具有普遍意义。直播稻的够苗叶龄,和机插小苗一样,一般要较Nn提前一个叶龄,a值取1。这样直播稻的单株成穗数ES=1+(Nn41)C r。(2)适宜播量剖析设一个早稻品种(N=13,n=4),高产适宜穗数为22万。直播的适宜基本苗数应为: X=22/1+(13441)C r =20/1+(4)C r =22/(1+5×r) 设分蘖发生率r分别为0.7、0.8,则每亩基本苗分别为:4.9、4.4万。直播稻每亩基本苗很少,而且要播得很均匀是很困难的,其根本的

22、出路是采用机械精量播种,这是个方向。3、中大苗移栽的基本苗计算(1)计算公式中大苗移栽后的单株成穗数包括主茎和秧田分蘖移入本田后其本身成穗与它们产生的有效分蘖穗。主茎移栽后在大田的有效分蘖叶龄数为N-n-SN-1(植伤缺位)-a,其发生有效分蘖的理论值为(N-n-SN-1-a)C。秧田分蘖中3叶以上的大蘖(t1)在本田期的有效分蘖发生数可视同主茎,为:t1(N-n-SN-1-a)C。如此,主茎和3叶以上蘖在本田期的有效分蘖理论值为(1+t1)(N-n-SN-1-a)C。秧田分蘖中2叶以下小蘖(t2),移栽后易死亡,若存活下来,二次有效分蘖发生的数量很少,一般不予计算,因此它们的实际成穗数决定于

23、存活率(r2),即t2r2。中大苗本田期的单株实际成穗数为:ES=(1+t1)+(1+t1)(N-n-SN-(1-a)Cr1) +t2r2 =(1+t1)(1+(N-n-SN-(1-a)Cr1+t2r2中大苗基本苗计算公式为: X=Y/(c1+t1)1+(N-n-SN-1-a)Cr1)+t2r2必须指出,在大苗移栽时,往往利用N-n+1叶龄期的动摇分蘖成穗,调节值a为(-a)。(2)中大苗公式计算的实例: 2007年,扬州大学农学院在江西宜春市袁州区进行了双季早稻精确定量栽培高产试验示范(100亩),品种为先农31,适宜穗数每亩22万,目标产量550公斤。该品种12叶,4个伸长节间。移栽时为7

24、叶龄(6叶1心),带3叶蘖1.76个,2叶以下小蘖1.06个。根据秧苗素质,把分蘖发生率设计为0.7,小蘖存活率为0.4,预期在9叶够苗,a值为-0.5。经计算,每亩基本苗为: X=22/ (1+1.76)1+(12-4-6.4-1+0.5)C×0.7 +1.06×0.4 =22/2.761+(1.1)C×0.7 +0.42 =22/2.76(1+0.77)+0.42 =22/5.30=4.15(万) 即单株可成穗5.3个,每亩4.15万基本苗,可以满足每亩22万穗的要求。栽插用宽行窄株距,8寸×3.5寸,每亩2.14万穴(实插1.95万穴),每穴2苗,

25、每亩3.9万苗,理论可成穗20.7万。在上述基本苗基础上,配合以合理的肥水管理,实现了9叶末够苗、每亩22万穗的预期目标,茎蘖成穗率达70%左右。经验收,平均亩产达566.9公斤,比当地习惯栽插密度(1.4万穴)的对比田高74.3公斤,增产15%以上。再如,2007年,扬州大学农学院在江西宜春市袁州区进行的双季晚稻精确定量栽培高产试验示范(100亩),品种为先农8号,适宜穗数每亩19万,目标产量550公斤。该品种14.2叶,5个伸长节间。移栽时为7叶龄(6叶1心),带3叶蘖1.71个,2叶以下小蘖1.15个。根据秧苗素质,把分蘖发生率设计为0.7,小蘖存活率为0.4,预期在9叶初够苗,a值为0

26、.5。经计算,每亩基本苗为: X=19/ (1+1.71)1+(14.2-5-6.8-1-0.5)C×0.7 +1.15×0.4 =19/2.711+(0.9)C×0.7 +0.46 =19/2.71(1+0.9)+0.42 =19/5.6=3.4(万) 即单株可成穗5.6个,亩插3.4万基本苗,可满足每亩19万穗的要求。栽插用宽行窄株距,8寸×4寸(每亩1.875万穴),实际栽插1.79万穴,每穴2苗,每亩3.58万苗,理论成穗20.0万。实际成穗19.32万穗,与理论的19. 0万穗基本相当。经验收,平均亩产达555.7公斤,比当地习惯栽插密度(1.

27、3万穴)的对比田高出108.9公斤,增产24%以上。(二)施肥的合理定量施肥的合理定量要解决在获得一定稻谷产量条件下的氮、磷、钾肥料的适宜用量,分次施用的适宜时间和适宜分配比例等三个主要问题。1、关于三要素适宜总量的确定首先要明确三者的合理配比,以往的研究已经明确。高产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一般为1:0.45:1-1.2,常作为施肥比例的参数。但不同土壤的氮、磷、钾有效供应量不同,实际施用比例应有不同。农业部推荐用测土配方试验(包括“3414”法)来确定当地的三要素施用的合理比例。首先,要把“3414”中产量最高处理的三要素比例作为适宜的施用比例。其次,三要素中,磷、钾施用数量对产量影响的

28、差异,远不如氮素明显。因此,可通过确定氮素的适宜用量后,再按三要素合理比例,确定磷钾的适宜用量。2、关于氮肥施用的定量(1)适宜总量的确定用斯坦福(stanford)的差值法公式,氮肥的施用总量应为:N(公斤/亩)= 目标产量的需N量可用高产水稻每百公斤产量的需N量求得。各地高产田百公斤需氮量是不同的,因此应对当地的高产田实际吸氮量进行测定。 近年来,项目组在我国双季稻地区实施的亩产550公斤以上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双季稻高产田每百公斤子粒需氮量一般为1.71.8公斤。表2 几个省份双季稻高产量田百公斤每稻谷需N量比较省份籼 稻亩产(公斤)百公斤稻谷吸N(公斤)江西5005501

29、.651.755506001.701.806006501.751.8/5广东6001.7土壤的供N量,可用不施氮空白的稻谷产量(基础产量)及其百公斤稻谷的需N量求的。各地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可以为当地的土壤供N量的确定提供参考。近年来,项目组在我国双季稻地区实施的基础产量百公斤子粒产量专题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础产量的百公斤子粒需氮量为1.351.65公斤。试验还表明,随着基础产量的上升,百公斤稻谷的需N量亦因之上升,土壤的供N量亦相应递增。在同一个地点,这种变化关系是有一定规律的。因此可以用基础产量估算出该方田的土壤供N量的近似值,应用起来较为方便。各地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找出基础产量和土壤供N量

30、之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表3 土壤基础产量的百公斤稻谷需N量比较地点季别基础产量(kg/666.7m2)百公斤籽粒吸氮量每亩供氮量(公斤)江西袁州早稻305.061.454.42江西奉新早稻324.171.504.86江西鄱阳早稻334.571.625.42江西鄱阳晚稻312.301.374.28江西鄱阳晚稻318.401.424.52关于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受影响的因素很多。但我们的研究明确,在同一个地点,只要注意氮肥不要过多、施肥方法上防止逸失,合理调整基蘖肥和穗肥的比例,实行合理的“前氮后移”,完全有把握把氮肥的当季利用率提高到40-45%,甚至更高,达到节肥高效高产的目的。根据作者等在江

31、西、广西等省设置的N素化肥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比例(8:2,7:3,6:4,5:5,4:6,3:7)的数十组专题试验,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均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6:45:5的产量最高(中小苗移栽的,以6:4产量最高;大苗移栽的,以5:5产量最高),N肥的当季利用率可高达4045%。4个伸长节间的双季稻品种,以7:36:4的产量最高(以6.5:3.5作为通用比例),N肥的当季利用率高达4046%。故把N肥当季利用率42.5%左右(40%45%)作为确定适宜施N总量的计算参数。表4 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对江西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产量(公斤)氮素利用率(%)江西早稻10;0463.732

32、7.48:2502.8934.67:3528.9042.86:4505.6741.45:5470.4038.44:6432.0031.83:7401.030325.3江西晚稻10;0443.3627.28:2499.9533.37:3517.0642.66:4508.4846.35:5473.6042.34:6399.9936.13:7362.2318.1表5 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对广西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2005)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产量(公斤)氮素利用率(%)早稻亩施纯N12公斤8:2492.230.17:3519.435.76:4540.537.05:5443.929.00N357.2

33、晚稻亩施纯N10公斤8:2435.831.77:3460.037.76:4497.340.15:5454.535.80N317.0(2)双季早稻施N定量计算应用实例 2009年,在江西鄱阳县鸦鹊湖乡杨梅嘴进行了双季早稻陆两优28亩产600公斤试验示范精确定量施氮计算:氮肥施用总量的确定根据斯坦福方程:总需氮量(目标产量需氮量-基础供氮量)/氮肥利用率目标产量需氮量目标产量×百公斤籽粒吸氮量/100基础供氮量基础产量×百公斤籽粒吸氮量/100生产600公斤目标产量需氮量为6.0×1.7=10.2公斤;基础产量300公斤/亩,土壤基础供氮量为:3.0×1.5

34、=4.5公斤;肥料当季利用率按0.425计;氮肥总施用量为(10.2 - 4.5)/0.425=13.4公斤纯氮。 氮肥施用比例的确定改变以往只重视基蘖肥不重视穗肥,施肥“一炮轰”的传统做法,实行前肥适当后移,降低前期基蘖肥的用量,增加穗肥用量。基蘖肥与穗肥中,设计基蘖肥氮:穗肥氮=7:3,即基蘖肥为亩施纯氮9.4公斤,穗肥为亩施纯氮4.0公斤。基蘖肥中,设计的基肥氮:分蘖肥氮为6:4,即基肥亩施纯氮5.7公斤(实际折亩施45%(含氮15%)复合肥40公斤)、分蘖肥亩施纯氮3.7公斤(折亩施尿素8公斤)。 施肥时间的确定基肥于移栽前一天施用;分蘖肥于移栽后35天施用;穗肥于倒3叶(9.09.5

35、叶)抽出时施用; P、K肥按照当地的习惯进行施用,一般N、P、K比例为1.0:0.5:1.0。 磷肥作基肥一次施用,钾肥分基肥和促花肥2次施用,各占50%。 (3)双季晚稻施N定量计算应用实例 2009年度,在广西玉林北流市新圩镇河村进行了双季晚稻免耕抛秧精确定量施氮计算: 氮肥施用总量的确定 根据斯坦福方程:总需氮量(目标产量需氮量-基础供氮量)/氮肥利用率 目标产量需氮量目标产量×百公斤籽粒吸氮量/100 基础供氮量基础产量×百公斤籽粒吸氮量/100 生产600公斤目标产量需氮量为6.0×1.75=10.5公斤; 基础产量300公斤/亩,土壤基础供氮量为:3.

36、0×1.5=4.5公斤; 肥料当季利用率按0.425计; 氮肥总施用量为(10.5-4.5)/0.425=14.1公斤纯氮。 施肥比例的确定 改变以往只重视基蘖肥不重视穗肥,施肥一炮轰的传统做法,实行前肥适当后移,降低前期基蘖肥的用量,增加穗肥用量。基蘖肥氮:穗肥氮=6:4,即基蘖肥为亩施纯氮8.4公斤。基蘖肥中,由于是免耕抛秧,基肥容易损失,故设计的基肥氮:分蘖肥氮为4:6,即基肥亩施纯氮3.4公斤(折尿素8公斤(不提倡施用碳铵)、分蘖肥亩施纯氮5公斤(折尿素10公斤);穗肥中,促花氮肥:保花氮肥=6:4,即促化肥亩施纯氮3.4公斤(折尿素7.3公斤)、保花肥亩施纯氮2.3公斤(折

37、尿素5.0公斤)。 施肥时间的确定 基肥于抛栽前一天施用; 分蘖肥于抛栽后35天(4.54.9叶)施用; 促花肥于倒4叶后半叶(10.510.9叶)抽出时施用,保花肥于倒2叶(1313.5叶)抽出时施用; P、K肥按照当地的习惯进行施用,一般N、P、K比例为1.0:0.5:1.0。 磷肥作基肥一次施用,钾肥分基肥和促花肥2次施用,各占50%。 此外,2007-2008年,扬州大学在江西袁州、奉新、南昌等地进行双季杂交稻人工移栽、抛栽、机插高产精确定量栽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双季稻地区的高产目标产量百公斤稻谷需N量1.71.8公斤,基础产量百公斤需N量1.5公斤左右,N肥当季利用率设为42.5%,

38、前后比例7:36:4,同时配合以磷、钾和精确定量栽培综合技术,高产目标设计产量的实现率与重演率高。示范田亩产一般可达500公斤以上,比习惯施氮的增产8.922.3,肥料当季利用率比习惯施肥的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3、“前氮后移”的增产原理实施化肥前氮后移氮,基蘖肥和穗肥的施用比例,由以往的10:08:2调整为5.5:4.5(6:45:5)和6.5:3.5(7:36:4),是精确定量施N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定量指标。其增产原理简述如下:(1)基蘖肥主要为有效分蘖发生提供养分需要,当有效分蘖临界叶龄够苗后,土壤供N应减弱,促使群体叶色落“黄”,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有效控制叶片伸长,推迟封行,改善拔节至抽

39、穗期群体的受光条件,为长穗期攻取大穗和提高成穗率创造良好条件。如果基蘖肥的N肥比例过大,到了无效分蘖期叶色不能正常落“黄”,造成中期的旺长,封行大为提前,中、下部叶片严重荫蔽,高产群体被破坏,将带来成穗率骤降,根、茎发育不良,病害严重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基蘖肥N素吸收利用率低,一般只有20%左右,施用越多,利用率越低,适当减少施用比例,可以提高N肥当季利用率。(2)穗肥的作用。在中期落黄的基础上施用穗肥,不仅能显著促进大穗的形成,而且可促进动摇分蘖成穗,保证足穗;穗肥的单位生产效率是最高的,是水稻一生中最高效的施肥期6070%,提高穗肥施用比例,是夺取高产的关键增产措施。(3)前N后移必须有合理

40、的比例。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拔节以前的吸N量只占一生的30%左右,长穗期占50左右,因而穗肥的比例可以提高到45%左右(40%50%) 。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拔节前吸N量已达一生的50%,故穗肥的比例只能提高到35%左右(30%40%)。(4)前N后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增产技术。各地设置的前氮后移与当地习惯施肥对比试验,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均可取得穗数稳定、成穗率高,穗型明显增大的的显著增产效果。 2005-2006在江西赣州、广西桂林的试验,前N后移(7:3)的比“一炮轰”(10:0)的在早、晚季稻上分别增产14.05%和16.62%。2007年在宜春试验,早、晚稻前N后移(7:3)的比10:0

41、的分别增产17%、13.8%。(5)施有机基肥时,氮化肥前后比例的调整。 扬州大学农学院定位试验结果,在麦秸秆全量还田时,应将氮化肥5.5:4.5的比例调整为7:3,以增加基肥速效氮,弥补分蘖期秸秆腐烂和稻苗争氮。4、合理施N技术(1)基蘖肥的施用基蘖肥的比例表土耕作植稻,基肥一般应占基蘖肥总量的70-80%,分蘖肥20-30%,以减少N素损失。广西北流市由于采用免耕抛秧,基肥施于土表容易损失,设计的基蘖肥比例为基肥占基蘖肥总量的40%,分蘖肥占60%。机栽小苗移栽后吸肥能力低,基肥占基蘖肥总量的20-30%为宜,70-80%集中在新根发生后做分蘖肥用。施用时间基肥在整地时施入土中,部分用做面

42、肥。分蘖肥在秧苗长出新根后及早施用,一般在移栽后1个叶龄施用,小苗机插的在移栽后长出第2、第3叶龄时分1或2次集中施用。分蘖肥一般在前期施用1次,切忌在分蘖中后期施肥,以免导致无效分蘖期旺长,群体不能正常落“黄”。如遇分蘖后期群体不足,宁可通过穗肥补救,也不能在分蘖后期补肥。(2)穗肥精确施用与调节群体苗情正常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或N-n+1)够苗后叶色开始褪淡落黄的稻田,穗肥施用按原设计进行,其中,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穗肥分促花肥(倒4叶露尖)、保花肥(倒2叶露尖)两次施用。促花肥占穗肥总量的60-70%,保花肥占30-40%;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穗肥以倒3叶露尖1次施用为宜。施用穗肥

43、,田间不宜保持水层,以湿润或浅水为好,施后第2天,肥料即被土壤吸收,再灌浅水层,有利提高肥效。群体不足,或叶色落黄较早在N-n(4个节间品种N-n+1)叶龄期不够苗,或群体落黄早,出现在N-n叶龄期(或N-n+1叶龄期)的稻田,如是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应提早在倒5叶露尖开始施穗肥,并于倒4叶,倒2叶分三次施用,氮肥数量比原计划增加10%左右,三次的比例为3:4:3。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则提前在倒4叶施用穗肥,倒2叶施保花肥;施穗肥总量可增加5-10%,促花、保花肥的比例以7:3为宜。群体过大,叶色过深如N-n叶龄期以后顶4叶>顶3叶,穗肥一定要推迟到群体叶色落黄后才能施用,且只施一次,数

44、量也要减少。(三)精确灌溉技术1、活棵分蘖阶段(1)中大苗移栽的,移入大田后需要水层护理。浅水勤灌。(2)小苗移栽的,移栽后的水分管理应以通氧促根为主。在南方稻区,机插稻一般不宜建立水层,宜采用湿润灌溉方式,待长出一个叶龄发根活棵后,断水露田,进一步促进发根,待长出第二片叶时,才采用浅水层结合断水露田的方式。穴盘育苗抛秧的发根力强,移栽后阴天可不上水,晴天上薄水。2-3日后断水落干促进扎根,活棵后浅水勤灌。2、控制无效分蘖的搁田技术(1)精确确定搁田时间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必须在它发生前2个叶龄提早搁田。例如欲控制Nn1叶位无效分蘖的发生,必须提前在Nn1叶龄期当群体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左

45、右时断水搁田。土壤产生水分亏缺的搁田效应在Nn叶龄期,但对够苗没有影响,被控制的是Nn1叶位对水分最敏感的分蘖芽,便最受到抑制,在Nn1叶龄时不能发生。搁田效应持续两个叶龄,同时也使Nn2叶龄无效分蘖也被抑制。(2)搁田的标准土壤的形态以板实、有裂缝行走不陷脚为度;稻株形态以叶色落黄为主要指标,在基蘖肥用量合理时,往往搁田一、二次即可达到目的。在多雨地区,搁田常需排水,但在少雨地区,可通过计划灌水来实施,灌一次水,待进入Nn1叶龄时,田间恰好断水。3、长穗期浅湿交替的灌水技术水稻长穗期(枝梗分化期到抽穗)既是地上部生长最旺盛、生理需水最最旺盛的时期;又是水稻一生中根系生长发展的高峰期。既要有足

46、够的灌水量满足稻株生长的需要,又要满足土壤通气对根系生长的需要。浅湿交替的灌溉技术,一方面满足了水稻生理需水的要求,同时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和代谢活力,增加了根系中细胞分裂素的合成,从而促进了大穗的形成。浅湿交替灌溉方法:长穗期田间经常处于无水层状态,灌2-3水,待水落干后数日(3-5日),再灌2-3,如此周而复始,形成浅水层与湿润交替的灌溉方式。这种灌溉方式能使土壤板实而不软浮,有利于防止倒伏。4、结实期采用浅湿交替的灌溉方式,能显著提高根系的活力和稻株的光合功能,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和长期灌水的比较)。 四、如何做到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的几点认识(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最重要的组织保证,栽培技术推广是政府行政行为,各地先进栽培技术推广面积的不断扩大,都是通过组织层层发动、层层示范,把关键技术作为生产任务布置来推动的。不能希望全靠农民自发行为。(二)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同志的积极主动精神,是保证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最基本有效的办法。掌握应用精确定量栽培的原理和方法,要有一定的科技知识基础。现有留在农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