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9 《说“木叶”》(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堂(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教案】9 《说“木叶”》(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堂(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教案】9 《说“木叶”》(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堂(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教案】9 《说“木叶”》(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堂(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教案】9 《说“木叶”》(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堂(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设计: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材: 部编新教材 课时数:2 教学模块:第三单元 授课教师: 授课类型科技论文阅读课题说“木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借鉴文中观点尝试分析更多的诗句。2.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3. 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4. 文化理解与传承:自主梳理更多的古诗词意象,加深对传统诗词的理解和热爱。教学重难点1. 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2. 学习作者从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

2、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情及授课内容概要 本单元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所选的几篇文章反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中的探索及其发现,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把握关键概念和属于,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语言严谨的问题特点。因为文章本身的特性,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和挖掘文本,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程设计上,可以以“科学精神”为纲,串联起单元教学,在课堂上,则要加强互动和引导,增强学生对这类文章的阅读兴趣和思考乐趣。教学方式、资源以讲授,讨论交流、自主表达等方式为主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一对一教学。资源方面运用一体机、交互式白板等多媒体教学效果更佳。 教学过程 【单

3、元梳理】本单元选取的几篇文章反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中的探索及其发现,这些文章有的是社科类,有的是人,尽管领域各不相同,但其中却有着共同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在学习这一单元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阅读时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行文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课堂导入 从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悠长追慕,到陶渊明笔下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冲淡,再到柳永眼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惆怅相思.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以外,古典诗词浓缩凝练的文字,总能给我们无尽

4、的感动与享受。我们为文字的美丽而惊叹,为情感的真挚而心动,又为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而自信满怀。那么,有没有同学思考过,为什么短短的文字却能传递出这样丰富的内容?那简单的一联一句,甚至只是一字,又为什么能诉说庞大的信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说“木叶”一文,从林庚先生为我们打开的“小窗”中探出头去,寻找探究古典诗词之美的钥匙。 【关键词】林庚背景知识【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此后,他创作出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

5、,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新出了一本诗集。 在学术上,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代表作唐诗综论。【诗与人】1、林庚诗歌朦胧 朦胧林庚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春天如水的幽明遂有一切之倒影薄暮朦胧处两排绿树下的路上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飞入冥冥的草中了2、 对林庚的评价他(林庚)纯真、率真、赤诚,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而这是做一个大师最大的特点。钱理群他抬起头,微微含笑,望着屋宇的东方,目光中有坚毅,有安详

6、,有回忆,有思索,有自足,有憧憬。北大学子谈林庚印象 一次老师(林庚)讲“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讲到“风满袖”的意蕴时,他站在写满优美板书的黑板前,静静地看着学生。我忽然“感到了先生绸衫的袖子仿佛在轻轻飘动。从那时起,我才感受到了诗的魅力,那是一种静默中的召唤。”学生忆林庚【关键词】字音字音字义袅袅(nio) 灼灼(zhu) 涔阳(cn) 窸窣(x s)照浦(p) 亭皋(go) 万应锭(dng) 迢远(tio)褒(bo) 寒砧(zhn) 言筌(qun)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 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

7、皋,水旁地。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不落言筌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言筌: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关键词】结构思路,内容分析标题解析(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说“木叶”这一标题的意思。)【点拨】“说”:论述、探讨;“木叶”:形象(意象)。文章中并不是把“木叶”作为一个常有词进行简单释义,而是将其看做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典型“意象”进行深入剖析。所谓“意象”,即寄托了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形象”)。所以标题意为“探讨“木叶”这一形象(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内涵,以及形成这种特定内涵的原因”。结构思路(通读全文,分析行文思路)第一部分(“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

8、爱)【思考】从以下诗句中任选一个场景,发挥联想和想象,把诗句的内容扩展成一段100字左右的场景描述。【点拨】(学生自主发挥,符合情景,语言流畅优美即可)【思考1】以上这些诗句中的“木叶”在引发联想时,有哪些相似点?【点拨】时节相同;都是出现在秋天;都与风相连;都以动衬静,营造出幽静冷清的氛围,传递惆怅或者感伤的情绪;【思考2】将以上诗句中的“木叶”换成“树叶”或“落叶”,对诗句有何影响?【点拨】不可以,诗意减少,诗句产生不和谐感。【小结】“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资料补充】“推敲”的来历;王安石炼字。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

9、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韦绚刘公嘉话“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洪迈容斋续笔【思考3】“木叶”与“树叶”“落叶”不过一字之差,诗意却大有区别,后世的诗人又从“落叶”中,创造出“落木”这一极富诗意的新形象,在作者看来,精妙诗意的关键是什么?【点拨】“木”字 “ 从“木叶”发展

10、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第二部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思考】作者在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点拨】对比法。“树叶”与“木叶”、“落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总结梳理】“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探究】为什么诗歌中只是“一字之差”,意韵却差别巨大?【点拨】因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

11、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思考】这篇文章的核心是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一话题,为什么要以“说木叶”开始谈起?【点拨】1、“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色彩较强,不利于大众的接受与理解;2、“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拓展延伸(科学精神与文章美感)【思考】本单元我们学了三篇科学类文章,医药

12、学帮助人类踏出征服疾病的一行行脚步,物理学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生存的世界,建筑学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庇护.可以说,对科学的研究的研究让我们更好地生存于世,那么,研究文学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请谈一谈你的思考。【点拨】科学探究现实的世界,文学丰富精神的世界;求知解惑;传承文化;发掘美、传递美;(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其中“美”作为引入下一环节的关键。)【探究】从“美”的角度,谈一谈这篇文章的创作特色【点拨】1、选题美。“木叶”本身是古典诗歌中一个美丽的形象;2、文字美。引用的古典诗词传递的文化美;作者遣词造句的文学美示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

13、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3、理性美作者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维顺序,以“木叶”这一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对大量材料进行梳理和考证,以“暗示”为核心,结合创作和鉴赏的心理,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地将一个抽象而复杂的理论问题娓娓道来,深入浅出,透彻分明。【全文总结】素材积累(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u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阻隔u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绵绵愁思u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u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闲适悠然的自然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