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频度对退休老人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_第1页
交往频度对退休老人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_第2页
交往频度对退休老人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_第3页
交往频度对退休老人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_第4页
交往频度对退休老人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交往频度对退休老人心理健康水平和【论著】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王爽1,高健2摘要目的探讨社区退休老人交往频度对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天津市南开区某社区60岁以上退休老人203名,采用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PGC,SC L290及自编交往频度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t检验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与子女、亲朋、邻居交往频度高的退休老人其心理健康水平及主观幸福感高于交往频度低者。交往频度对退休老人心理健康水平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低龄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显示不同倾向,经济收入在不同年龄组对退休老人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但其影响力不如交往频度。结论交往频度是影响退休老人心理健康水

2、平和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由子女获得的交往对低龄老人维持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由朋友、邻居获得的交往对高龄老人维持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关键词退休老人;交往频度;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18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257(200715-1287-05SubjectI nfluence of Social Cont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and Subjective W ell2Being of the Retired O ldstersAuthorsWAN G Shuang,G AO J ian(

3、N anfengqiao Hospital of N ankan D istrict,Tianjin,300193,ChinaAbstractO bjecti veTo exp l ore the influence of s ocial cont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2being of the retired old2sters.M ethods203retired oldsters over60years old were random ly selected fr om a community of Nankai D is

4、trict of Tianjin;Philadel phia Geriatric CenterMorale Scale(PGC,SCL290and self2editing s ocial contact checklist were used for the investigati on. ResultsThe retired oldsters who had frequent s ocial contact degree with their children,friend and neighbors were p r oved t o havehigher mental health l

5、evel and subjective W ell2Being than those who had less s ocial contact;the influence of s ocial contact degreeupon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and subjective W ell2Being showed different tendency bet w een the l ow2age oldster gr oup and the senileoldster gr oup;financial income of different age gr oup

6、 als o had remarkable influence upon the subjective W ell2Being of retired oldsters,but not as much as the s ocial contact degree did.Conclusi onS ocial contact degre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mentalhealth level and subjective W ell2Being of the retired oldsters.Key wordsRetired oldsters;S ocial c

7、ontact degree;Mental health level;Subjective W ell2Being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大及体质的下降,逐渐从社会及工作岗位中退出,并且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接触日趋减少,而家庭成员(包括配偶及子女等、亲戚、朋友及邻居等则成为他们能够获得的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1。因此,本研究以与别居子女、亲戚、朋友、邻居的交往频度为退休老人社会网络评价指标,验证退休老人交往频度对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旨在为家庭养老及社区为老人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随机选取天津市南开区某社区60岁以上退休老人(本地常住户口有子女者,目前无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8、物质成瘾及明显的记忆与智能损害,能回答调查问卷的各项内容,同意参与该项研究。有效问卷203份(203/210,回收率:(96.7%。被试平均年龄为(70.50±7.45岁,最大91岁,最小60岁。其中6070岁(界定为低龄老人108人(53.2%,71岁(界定为高龄老人95人(46.8%;男性99人(48.8%,女性104人(51.2%;无配偶(包括丧偶、作者简介:王爽,女,中医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全科临床工作。作者单位:11天津市南开区南丰桥医院,300193;21天津中医药大学离婚、未婚57人(28.1%,有配偶(包括在婚、再婚 146人(71.9%。文化程度:文盲、小学88人(4

9、3.3%,中学、高中74人(36.5%,大专、大学41人(20.2%;退休前职业:工人101人(49.8%,机关事业(包括医务工作者,机关干部,其他事业单位工作者58人(28.6%,教师44人(21.7%;被试的月平均收入(以下简称:月平均收入:<500元39人(19.2%,5001000元104人(51.2%,>1000元60人(29.6%;居住状况:与配偶单住86人(42.4%,与子女同住85人(41.9%,三代同住32人(15.8%;住房面积:1440m290人(44.3%, 4170m277人(37.9%,>71m236人(17.7%。1.2方法11211交往频度评定

10、采用自编老年人与人交往频度评价量表。在本研究中将“交往”界定为与别居子女、亲戚、朋友、邻居见面聊天或打电话,将“交往频度”分为不怎么来往(1分、1个月1次以上(2分、1周1次以上(3分、几乎每天(4分的4级评分,分值越大表示交往频度越高。11212心理健康水平评定以症状自评量表(Sy mp2 t om Checklist90,SCL2902为测查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测得被试者在9个方面的分数(因子分,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每一项目的自评分值越大说明症状越严重。11213主观幸福感评定以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Philadel phia Geriatric Center Mo

11、rale Scale PGC2为测查主观幸福感的工具。该量表共有23项同意和不同意式条目,包含了3个因子:激越、对自己年龄的态度(以下简称:对年龄的态度、孤独与不满。得分0 23分,分值越大表示主观幸福感越高。问卷次序为一般情况、交往频度评价量表、SCL290症状自评量表及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最后设有自由论述栏目。调查期间为2006年910月。问卷由经过测查培训的居委会委员和家访医生入户逐个发放,当场测试,当场回收。对文盲或填写困难者,采用施测者问讯的方法帮助填写。全部数据使用SPSS11.0for W in2 dows软件进行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等。2结果2.1个体情况对与人交往频度的影响

12、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F检验,比较了与别居子女、亲戚、朋友、邻居交往频度在性别、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居住状况、住房面积、月平均收入6个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各项交往频度均未见到显著差异(表省略。不同年龄组和婚姻现状的交往频率比较结果显示(表1,低龄老年组的与亲戚、朋友、邻居交往频度高于高龄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配偶组的与别居子女交往频度高于有配偶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表1天津市南开区不同年龄和婚姻现状的老人交流频率( x±s年龄(岁人数别居子女亲戚朋友邻居6070108 3.37±0.80 2.60±1.00 2.62±1.13 2.93

13、±1.257195 3.32±0.80 2.11±0.75 1.87±0.89 2.33±1.19t值0.47 3.85 5.16 3.46P值>0.05<0.01<0.01<0.01无配偶组57 3.71±0.45 2.33±0.96 2.08±1.02 2.38±1.34有配偶组146 3.21±0.86 2.39±0.91 2.34±1.11 2.76±1.21P值<0.01>0.05>0.05>0.052.2不

14、同年龄组、婚姻现状、交流频度和对SCL290和PGC的影响不同年龄组的SCL290和PGC各变量比较结果显示(表2,不同年龄组在SCL290的“躯体化”、“抑郁”2个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龄老年组高于低龄老年组;在PGC的“对年龄的态度”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龄老年组低于低龄老年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婚姻现状的SCL290和PGC各变量比较结果显示,在无配偶组和有配偶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交往频率总分(416分将交往频率分为低频率组(410分和高频率组(1116分,比较不同交流频率评价组的SCL290和PGC各变量的差异(表2。结果可见,不同交往频率评价组在SCL290除“躯体

15、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外5个因子分及总均分均见到低频率组高于高频率组;在PGC各维度及总体幸福度均见到低频率组低于高频率组,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不同年龄组的SCL290和PGC多元回归分析分别以SCL290和PGC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确定不同年龄组的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表3可见,在低龄老年组以SCL290的“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恐怖”、“精神症状”及总均分为因变量,“别居子女”的预测力为3.5%9.3%。以“恐怖”为因变量,“对年龄的态度”的预测力为3.4%;反之,以“对年龄的态度”为因变量时结果亦同。以“抑郁”为因

16、变量,“孤独与不满”预测力为10.4%,“别居子女”预测力为7.3%。以PGC的“激越”和“总体幸福度”为因变量,“住房面积”的预测力分别为6.3%和4.9%。以“孤独与不满”和“总体幸福度”为因变量,“恐怖”的预测力分别为3.4%和7.8%。此外,“激越”和“孤独与不满”为因变量时,“邻居”和“月平均收入”的预测力分别为3.4%和7.8%。图1显示了根据低龄老年组各变量关系的标准回归系数作出的标准化解。由“别居子女”获得的交流能负向预测SCL290各因子分(“人际关系敏感”除外及总均分,由“邻居”获得的交流、“住房面积”能正向预测“激越”,“月平均收入”能正向预测“孤独与不满”和“总体幸福度

17、”,“抑郁”、“敌对”、“恐怖”均能负向预测“对年龄的态度”,而“恐怖”又能负向预测“总体幸福度”。图1低龄老年组各变量关系的标准化解表4可见,在高龄老年组以SCL290的“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症状”及总均分为因变量,“总体幸福度”,预测力为13.5%22.9%,以“躯体化”为因变量,“朋友”预测力为19.4%,“激越”预测力为15.9%。以“人际关系敏感”为因变量,“居住状况”预测力为14.2%,“总体幸福度”预测力为11.1%。以“抑郁”为因变量,“邻居”预测力为15.7%,“孤独与不满”预测力为12.3%。以PGC各维度和总体幸福度为因变量,“邻居”的预测力分

18、别为11.3%29.6%。以“激越”和“总体幸福度”为因变量,“文化程度”的预测力分别为21.3%和33.9%。以“激越”、“孤独与不满”和“对年龄的态度”为因变量,“焦虑”、“精神症状”和“恐怖”、“偏执”的预测力分别为16.3%、17.5%和20.9%、19.7%。表2天津市南开区不同交流频率和年龄的老人SC L290和PGC的得分( x±s项目变量交流频率低频率组(n=58高频率组(n=145t值P值年龄6070岁(n=18071岁(n=95t值P值SCL290注:SCL290症状自评量表;PGC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交流频率总分为416分,410分为低频率组,1116分为高频

19、率组。表3天津市南开区低龄老年组交流频率、SCL290、PGC的多元回归分析(n=108因变量入选预测变量标准回归系数(t值P值多元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增加解释量(R2F值P值SCL29071m2=3。月平均收入:<500以下元/月=1;5001000元/月=2;>1000元/月=3。表4天津市南开区高龄老年组交流频率、SC L 290、PGC 的多元回归分析(n =95因变量入选预测变量标准回归系数(t 值P 值多元相关系数(R 决定系数(R 2增加解释量(R 2F 值P 值SCL 290(f111PGC -f1f111SCL 290(f50.2302.631<0.0

20、10.6000.3600.33917.045<0.01注:SCL 290症状自评量表;PGC 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效标变量的SCL 290(f8被回归方程除外。居住状况:与配偶单住=1;与子女同住=2;三代同住=3。文化程度:文盲、小学=1;中学、高中=2;大专、大学=3。 图2高龄老年组各变量关系的标准化解图2显示了根据高龄老年组各变量关系的标准回归系数作出的标准化解。由“朋友”获得的交往能负向预测“躯体化”,“躯体化”又能负向预测“激越”。由“邻居”获得的交往能负向预测“抑郁”,正向预测PGC 各维度和“总体幸福度”;而“抑郁”又能负向预测“孤独与不满”。“居住状况”能负向预测“人

21、际关系敏感”,“人际关系敏感”又能负向预测“总体幸福度”。“文化程度”和“月平均收入”能正向预测“激越”、“总体幸福度”和“孤独与不满”。“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症状”、“总均分”均能负向预测“总体幸福度”;此外,“恐怖”、“精神症状”又能负向预测“对年龄的态度”,“偏执”又能负向预测“孤独与不满”。3讨论3.1影响退休老人交往频度的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交往频度在不同年龄段退休老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龄老人由亲朋、邻居获得的交往少于低龄老人,此结果可能与不同年龄段退休老人在躯体化因子和对自己年龄态度上的差异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高,体力渐衰,行动不便,高龄老人与

22、亲朋、邻居的交往频率下降,人际关系范围逐渐缩小,信息交流不畅,结果导致高龄老人的抑郁情绪高于低龄老人;因为由子女获得的交往在不同年龄段无明显差异,所以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尚未见到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对无配偶者来说,由子女获得的交往便显著增加,而来自亲朋、邻居的交往则无明显差异,据此可以认为,与子女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老人丧偶(或离婚后与人交往的不足。也许正是子女的支持,使丧偶者(或离婚者幸免于创伤性失落的心理应激的失代偿1,所以本研究在有无配偶者之间未见到心理健康水平及主观幸福感的明显差异。3.2影响退休老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本研究无论在单因素还是多元回归分析中,交往频度对不同年龄段退休老人

23、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显著性影响,而且存在负向反应关系,即退休老人与人交往频度越高,代表老年人应激指标的躯体化、抑郁2个因子分4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又使他们的孤独感与不满度降低(主观幸福感增高。此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324。本研究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交往频度对退休老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显示出不同的侧重点,由子女获得的交往对低龄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强的影响力,而由朋友、邻居获得的交往对高龄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强的影响。尽管本研究出现此结果的原因尚待探讨,但是我们认为后者尤为重要,因为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年青的独生子女难以单独承担长期照顾老年人的重担,

24、其有效支持令人质疑,况且低龄老人最终要步入高龄阶段。本研究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还表明,高龄老年组同住人口的多少(居住状况对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呈负向影响,即同住人口越多,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越高,“三代同住”较“与子女同住”和“与配偶单住”此倾向更为明显,具体表现为不自在感、自卑感和怀疑感2。从本研究32名高龄老人的自由记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有以下矛盾心理:一方面担心生病后自己生活难以自理,给家人和晚辈带来麻烦,变成家庭的累赘;另一方面,从心理上又期待着对方的关心,当被关心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时,便怀疑是否被对方漠视。已有研究证明,老年人获得的支持在同住人口的多少和子女居住的远近未见到明显差异1。由此可见,对老年人的照顾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慰籍和精神上的关心。3.3影响退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积极的人际交往可以增加退休老人的激越感,建立对老化的良好认知,降低孤独感与不满度,进而提高总体幸福度;当他们面临丧偶或离婚时,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交往关系中,邻里关系在不同年龄段始终是影响退休老人激越感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高,邻里关系对激越感的影响程度加大(低龄老年组预测力: 12.1%,高龄老年组预测力:25.6%,对整体主观幸福感均见到明显的影响;在单因素分析结果中见到的高龄老人低调化邻里关系,在多元素回归分析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