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和胚胎学细胞_第1页
组织学和胚胎学细胞_第2页
组织学和胚胎学细胞_第3页
组织学和胚胎学细胞_第4页
组织学和胚胎学细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细 胞 授课教师:焦艳细胞(cell) 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无论生物体结构简单还是复杂,均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 功能不同 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形态各异的细胞 细胞分化:在胚胎发育时期所有细胞均来自单一的受精卵,随着胚体发育,细胞的增多,适应各种机体的需要才出现许许多多不同形态、执行不同机能的细胞。 在光镜下,细胞的基本机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随着电镜的发明,现代研究细胞结构是按细胞组成成分,而把细胞分为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两部分。二、细胞的结构 (一)细胞膜 细胞外膜或细胞质膜 细胞内膜或内膜系统生物膜两暗夹一明 暗层:电子致密层 明层:电子透明层1、生

2、物膜的结构 由类脂、蛋白质、糖类组成 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液态镶嵌模型(1)膜类脂双分子层极性分子磷磷脂脂疏水端亲水端 类脂双分子层不是凝固不动的,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它处于液态,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膜中的类脂分子还可以作横向移动。(2)膜蛋白质 表在蛋白质:细胞的变形运动、吞噬、分裂功能 嵌入蛋白质:膜蛋白的主要存在形式,约占膜蛋白总量的70-80%。嵌入蛋白质功能 转运膜内外物质的载体 接受激素及一些药物的受体 具有催化作用的酶 具有个体特异性的抗原 能量的转换器(3)膜糖 膜糖含量较少,主要是一些多糖。 糖类以共价键与膜类脂及膜蛋白结合成糖脂和糖蛋白。糖链2.细胞膜的功能 维持细胞的一定构形

3、 构成细胞屏障,限制外界某些物质的进入,防止细胞内某些物质的散失 选择性地进行物质交换 构成细胞的支架 与细胞识别、细胞粘连和细胞运动等有关 嵌入蛋白的功能(二)细胞质 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1、基质:无定形的胶状物质 2、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微体、微丝、微管、中心体(细胞骨架) 3、包含物(1)核糖体-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基地 主要由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组成。1.存在部位存在部位附着在粗面内质网上附着在粗面内质网上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2.功能:功能:合成蛋白质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的场所 游离核糖体“内销性”结构蛋白质供细胞本身代谢、生长和增殖 附着

4、核糖体“外销性”向细胞外输出,分泌功能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不是单个独立进行,而是几个甚至几千个附着在一条长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分子上,这种核糖体的聚合体称为多聚核糖体,是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结构单位。(二)内质网(二)内质网-多功能的膜性小管系统,细胞内的加工厂多功能的膜性小管系统,细胞内的加工厂2.功能:核糖体的支架,蛋白质的运输通道功能:核糖体的支架,蛋白质的运输通道1.种类种类:粗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RER):扁平囊状,表面附着大量):扁平囊状,表面附着大量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滑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SER):表面光滑,无核糖体,不合):表面光滑,无核糖体,不合

5、 成蛋白质成蛋白质内质网与核糖体合成蛋白质(3)线粒体)线粒体-细胞的供能站细胞的供能站1.结构结构外膜:平滑外膜:平滑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标志性结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标志性结构基质:内膜内液态部分基质:内膜内液态部分2.功能:功能: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产生能量,有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产生能量,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动力工厂动力工厂 )成熟红细胞内无线粒体外膜外膜内膜内膜基质基质(4)高尔基复合体)高尔基复合体-细胞的加工厂细胞的加工厂功能:功能: 与细胞分泌物和溶酶体有关与细胞分泌物和溶酶体有关位于细胞核一侧位于细胞核一侧 ,中心体附近,中心体附近电镜下:扁平囊泡、大泡、小

6、泡电镜下:扁平囊泡、大泡、小泡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膜性结构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膜性结构粗面内质网的“外销性”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腔转移小泡移向高尔基复合体小泡,进行浓缩、加工及包装形成颗粒状分泌物大泡分泌泡,排除细胞外粗面内质网与高尔基复合体(5)溶酶体)溶酶体-细胞内消化器细胞内消化器1 结构: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细胞器,内含多种酸结构: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细胞器,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初级、次级、残余体性水解酶。初级、次级、残余体2 功能:消化、分解作用。功能:消化、分解作用。 (1) 异溶作用:消化来自细胞外的物质异溶作用:消化来自细胞外的物质 (2) 自溶作用:分解自身衰老破损的细胞器及碎自溶作用:

7、分解自身衰老破损的细胞器及碎片片 (3) 粒溶作用:分解细胞内颗粒物质(激素、分粒溶作用:分解细胞内颗粒物质(激素、分泌物等)泌物等) 初级溶酶体:刚从高尔基复合体形成 次级溶酶体:初级与来自细胞内、外物质相融合,分吞噬溶酶体(融合外源性物质)和自噬溶酶体(融合内源性物质),具有活性的酶 残余体或终末溶酶体:排出或积累 (6)微体-细胞的防毒小体 (7)微丝、微管、中间丝和微梁网格-细胞骨架微微管管(8)中心体)中心体-细胞分裂的推动器细胞分裂的推动器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构成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构成功能: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功能: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3、包含物 非细胞器 代谢产物或

8、细胞的贮存物质 特殊产物(三)细胞核(三)细胞核结构结构核膜核膜核仁核仁核基质核基质染色质与染色体:染色质与染色体:46条条核核孔孔大分子物质大分子物质的运输通道的运输通道细胞遗传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核的模式图染染色色质质核核孔孔核核仁仁核核质质核核膜膜返回1、核膜-遗传物质区域化的膜 两层单位膜,保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有利于细胞核的各种生理机能的完成核糖体核孔核膜2、核仁-合成核糖体的场所 呈圆球形,无膜包绕,折光性强 主要化学成分是RNA和蛋白质 主要功能:加工和部分装配核糖体亚单位3、染色质与染色体-遗传物质的载体 染色质:细胞间期核内分布不甚均匀、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 有丝分裂

9、时,染色质染色体 分裂结束后,染色体染色质 化学成分:DNA和蛋白质 核小体:构成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染色体数目恒定 生殖细胞:23条染色体 人体细胞:46条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44条,性染色体2条,男XY,女XX。 先天性遗传疾病的诊断 亲子鉴定着丝点三、细胞增殖 细胞通过分裂,增加数量,以补充细胞和更新细胞(一)细胞增殖周期概念(一)细胞增殖周期概念 1、概念概念:细胞从: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上一次分裂结束,形成新束,形成新细胞开始,到细胞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所为止所需要的时间。需要的时间。 2、分期分期: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G1SG

10、2(二)间期细胞各期特点(二)间期细胞各期特点 1、G1期期-DNA合成前期合成前期 RNA大量合成,蛋白质明显上升。代谢活大量合成,蛋白质明显上升。代谢活跃,细胞体积显著增大。跃,细胞体积显著增大。 增值增值cell 暂不增殖暂不增殖cell 不增值不增值cell 2、S期期-DNA合成期合成期 细胞进行大量的细胞进行大量的DNA复制复制,本期是组蛋白,本期是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合成的主要时期。和非组蛋白合成的主要时期。3、G2期期-DNA合成后期合成后期 为细胞分裂期作准备,合成一些与为细胞分裂期作准备,合成一些与M期结期结构、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继续进行构、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继续进行DNA合成

11、。合成。4、M期期-分裂期分裂期细胞分裂分为细胞分裂分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前期前期 特点:出现染色体、特点:出现染色体、染色单体、纺缍体,中心粒染色单体、纺缍体,中心粒复制成双、向细胞两极运动、复制成双、向细胞两极运动、核膜、核仁消失。核膜、核仁消失。 间期间期 特点:主要完成组特点:主要完成组成染色体的成染色体的DNA的复制和有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形成姐妹关蛋白质的合成,形成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状态。染色单体,呈染色质状态。中期中期 特点:染色体的着丝特点:染色体的着丝点被纺缍丝牵引至赤道板,点被纺缍丝牵引至赤道板,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是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佳时期。后期后期 特点:着丝点分裂为特点:着丝点分裂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二姐妹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并移向细胞两极。末期末期 特点:纺缍体消失,特点:纺缍体消失,染色体变为染色质,核膜,染色体变为染色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