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 录第一节 编制依据11.1. 编制依据1第二节 工程概况12.1. 基本概况1第三节 施工测量部署23.1. 施工测量的总体思路23.2. 施工测量的准备工作23.3. 人员配置33.4. 仪器设备配置4第四节 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及平面测量54.1. 首级平面控制网54.2. 二级平面控制网64.3. 三级平面控制网74.4. 垂直控制网的建立9第五节 土建施工测量105.1. 建筑物的施工测量105.2. 垂直控制网的分段投测105.3. 重点部位及细部放线14第六节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及高程测量146.1.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146.2. 高程测量166.3. 地下标高引测166.4. 地
2、上标高引测16第七节 工程监测207.1. 沉降观测基准点及沉降观测点的布设217.2. 沉降观测方法217.3. 沉降观测周期227.4. 内业计算227.5. 资料成果整理22第八节 测量精度保证措施238.1. 测量管理组织机构238.2. 测量施工质量保证措施238.3. 对分包单位的协调控制248.4. 建筑工程测量误差理论分析24第九节 附件2627 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CHINACONSTRACTIONTHIRD ENGINEERING BUREAU CO,LTD第一节 编制依据1.1. 编制依据(1)广州松日总部大楼工程施工合同(2)广州市设计院设计的广州松日总部大楼施
3、工图纸(3)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供的工程测量资料(编号2011放90060)(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5)城市测量规范(CJJ8-99)(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8)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9)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测量规范JSB304(10)业主和设计所指定的其他技术要求和标准第二节 工程概况2.1. 基本概况广州松日总部大楼是集高档办公楼和现代化的五星级酒店为一体的超高层综合性建筑,位于广州科学城创新路以东、光谱东路以北,景观良好、交通方便,建筑结构复杂,
4、工程质量、工期和总承包管理要求高,建成后该大厦将是广州萝岗区标志性建筑,体现“高标准、高起点、高智能”的设计理念。本工程由广州富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广州市设计院设计,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占地面积18005,总建筑面积225919,地下室埋深22.5m、塔楼一总高度195m、塔楼二总高度107.5m,塔楼一、塔楼二位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第三节 施工测量部署3.1. 施工测量的总体思路本工程为超高层建筑物,塔楼一地上46层,塔楼二地上20层,连接两栋塔楼的裙楼地上5层,地下室共5层(局部6层)。为满足工程施工特点,该工程的平面控制网按照“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5、由高到低设置三级控制网,各级控制网相互衔接,统一为整体系统。垂直控制网采用天顶法、坐标法对各施工阶段进行针对性的设置。拟在中间层增加垂直控制网传递层,减小结构自振、风振对施工测量精度的影响。根据设计要求,以业主提供的高程水准点为基准,在场地建立高程控制网。塔楼上用全站仪垂直引测标高形成楼层标高控制网。楼层土建、钢结构、幕墙、机电、装修等以此网为依据进行楼层标高控制。3.2. 施工测量的准备工作施工测量的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测量全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施工测量顺利进行,测量人员需要熟悉图纸、施工流程和相关的测量规范,并确定施工测量方案。与业主、设计及监理进行协调沟通,尽快进行控制点的交接工
6、作,并对控制点进行保护。及时对控制点进行复核,将复测结果以书面形式向监理工程师报验。针对该工程测量难度及工程量安排测量人员数量及分工,所有进场的仪器设备均按照国家规定检定合格,并在使用有效期内。在使用过程中,制定计划对所使用的仪器的进行常用指标的检验,一旦偏差超过允许范围,将及时校正以保证仪器的使用精度。3.3. 人员配置为保证测量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测量工作能够有计划、有步骤、优质高效地顺利实施,专门设置测量组,配备专业测量人员9名。其中测量工程师1名(任组长),专业测量员8名(其中测量副组长1名,现场测量员7名)。各相关人员的职责:(1)测量组组长:编制测量方案和测量技术报告,控制本工程测
7、量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开工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测量技术培训,学习施测纲要和有关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审定仪器设备的检验与鉴定资料是否合格,技术力量配置是否合理;负责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对成果成图进行最终审定,对该工程的测量质量负有全面领导责任。(2)测量组副组长:负责本工程的测量技术工作,对工程测量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负责测量资料的收集;负责生产中的事前指导、中间检查和成品审核验收工作。深入生产实际,了解作业情况,对工程测量质量进行跟踪管理,监督作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工程测量技术施测纲要及有关文件的各项技术规定,解决工程生产中的测量技术难题,督促检查作业小组工作情况,纠
8、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向技术负责人汇报生产质量状况,负责本项目的成果成图的检查验收工作。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品(项)的发生,做好质量信息反馈工作,对工程测量质量负直接责任。(3)专业测量员:认真完成组长分配的生产任务。严格执行技术设计方案和有关文件的要求,严把一手资料质量关。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使用,保证人身、设备安全。对完成的产品负有长期责任。3.4. 仪器设备配置本工程的测量设备在使用前,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对所有的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钢卷尺等进行校验,以保证仪器具有良好状态。拟投入的主要测量仪器见下表。主要测量设备一览表序号设备名称型 号数量用 途精度指标1全站仪瑞得RTS
9、-822A1台平面控制网的测设、高程传递22mm+2ppm2全站仪科力达KTS-440RL1台平面控制网的测设、高程传递22mm+3ppm4激光铅直仪DZJ21台控制点竖向投递1/400005水准仪DSZ23台标高测量控制0.7mm/km6经纬仪DT302L1台测量放线7对讲机键壹8台2km8塔尺5m3把标高测量9水平尺8002把预埋件测量10钢卷尺5m5把测量放线11大盘尺50m2把测量放线12磁铁线坠0.5kg2个预埋件测量第四节 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及平面测量4.1. 首级平面控制网业主提供的坐标点、高程控制点R401、R402、R403的坐标及高程如下:点号XYZR40133091.761
10、57106.33634.060R40232980.72557220.74436.720R40333041.70456982.54235.680首级控制点应选在稳定,安全、通视条件良好,易于长期保存,便于使用及发展下一级控制的地方。但由于业主提供的点R403不稳定,无法保证其精度,因此取R401、R402点为首级控制点。首级控制点坐标如下:点号XYZR40133091.76157106.33634.060R40232980.72557220.74436.720首级平面控制点,它是二级平面控制点建立和复核的唯一依据,也是幕墙装修测量、机电安装测量、沉降及变形观测的唯一依据,在整个工程施工期间,必须
11、保证首级控制点的稳定可靠。首级平面控制网布置示意图如下:4.2. 二级平面控制网二级平面控制网的布网以首级平面控制网为依据,布置在施工现场以内相对可靠处(具体的埋设方法如附图1、附图2),用于为受破坏可能性较大的下一级平面控制网的恢复提供基准,同时也可直接运用该级平面控制网中的控制点进行测量。由于二级平面控制网部分控制点布设在基坑附近,且有施工车辆通过,每次使用时要检测二级控制点的坐标,确保二级控制点的准确性。地下结构施工测量时,根据二级平面控制网中的控制点,用坐标法、极坐标法直接测出轴线控制线,并以此为基准,依据图纸放出细部轴线。 二级平面控制网布置示意图如下:4.3. 三级平面控制网地上结
12、构施工时,在首层楼板上,布置三级平面控制网。三级平面控制网的布置以二级平面控制网为依据,依据图纸设计在建筑物各系统定位区域内布设矩形轴线网,其点为塔楼一的D1D4、塔楼二的D5D8、裙楼的D9D12。三级平面控制网布置示意图如下: 4.4. 垂直控制网的建立为了保证建筑物垂直度、几何形状和截面尺寸达到设计要求,该工程的垂直控制采用天顶法、坐标法相结合的方法来控制。由于该工程的垂直测量控制比一般工程精度要求高,拟采用垂直精度为1/40000的激光铅直仪。依据二级平面控制网在首层楼面上建立的垂直控制网,在首层垂直基准点上架设激光铅直仪,将垂直控制基准点逐个投测至施工楼层面,放出控制轴线。机电安装、
13、幕墙装修施工根据楼层控制轴线测放出其施工控制线。第五节 土建施工测量5.1. 建筑物的施工测量建筑物的垂直控制基准点D1D4、D5D8、 D9D12分别组成矩形控制网。在首层架设激光铅直仪将垂直控制点投测到施工楼层,对垂直投测在施工楼层上的垂直控制点进行距离、角度检查合格后,按设计尺寸放出建筑物施工控制线,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和调整模板的垂直度,满足工程施工要求。 施工楼层测量放样示意图如下:5.2. 垂直控制网的分段投测为减小高层施工测量精度受结构自振、风振、日照,以及测量仪器精度影响,采用分段投测和分段控制。底层建筑方格网不断向上投测就是控制网的竖向传递。网格的竖向传递根据它的功能,可划分为
14、阶段性传递和工作层传递两种。控制网的阶段性传递和工作层传递是高层建筑测量中不可缺少的两项控制工作。阶段性传递是有计划地将控制网逐级投测到某几个层面,以作为某一阶段的控制网基点。工作层传递是根据底层控制网或阶段性控制网基点投测到各工作层上,以形成工作层的控制网。它们相互依托,层层相扣。阶段性控制网是本工程的传递基础,又可用来检验前一工作段工作层控制网的传递状况,是工程整体垂直度控制的基础。工作层控制网是本工作层各柱轴线控制的依据,又可用来验证前一工作层各柱轴线位置和垂直度控制的状况,是对工程每一节柱垂直度控制的保证。在塔楼每增加11层左右增设垂直控制网转换层,首层以下根据二级控制网直接测放,塔楼
15、一的垂直控制网转换层分别设在第12层、第25层、第37层,塔楼二的垂直控制网转换层设在第11层,将第一阶段控制网升至第二段起始楼面,作为第二段楼面的控制。垂直控制网分段投测示意图如下:在首层楼面布置激光放测点。±0.000m层由于人员走动较频繁,激光点测放到楼面后需进行特殊的保护,激光点穿过楼层时,需在组合楼板上预留150x150的孔洞,浇注砼后将点位引线测放在各楼层上。做法示意如下:±0.000m楼面点位做法及保护穿过楼层做法说明:在砼楼面上预埋钢板埋件,然后打上阳冲眼标示中心点位置。说明:浇注砼后木盒不拆除。对点时用麻线绷紧在小铁钉上以便找准中心点。使用激光铅垂仪,标准
16、精度为1/40000mm。现以其中一次阶段性传递为例叙述工作过程。在首层的各控制网点分别架设垂直仪,精密整平对中后向上投测,由控制网点预留孔(150mm×150mm)处设置的一块有机玻璃光靶接收。每个基点上分别架设激光铅垂仪于首层油漆标示的主轴线控制点上,将主轴线点逐一垂直引测至同一目标高度,以便上一层的建筑轴线测放。内控点竖向传递示意图: 投点取值采用以下方式进行:1.透明塑料薄片,中间空洞便于点位标示。雕刻环形刻度。2.第一次接收激光点3.蒙上薄片使环形刻度与光斑吻合4.通过塑料薄片中间空洞捕捉第一个激光点在激光接收靶上。5.旋转铅直仪90°、180°、270
17、°分别捕捉到四个激光点6.取四次激光点的几何中心即为本次投测的真正点位位置。控制点接收完成后,在措施底板上弹上十字中心线,用油漆涂上测量对中三角标志,方便日后对中。如下图:弹好中心线后,架设全站仪与大菱镜进行控制点闭合检查,主要检查角度与边长关系,如误差较大,需重新投测;误差较小,则进行平差处理。通过自检对闭合误差调整完后。报监理验收,合格后作为上部楼层控制网的基准,以提高平面控制网经传递后的测量精度。5.3. 重点部位及细部放线(1)建筑物大角垂直度的控制首层墙体施工完成后,分别在距大角两侧30cm处外墙上,各弹出一条竖直线,并涂上两个红色三角标记,作为上层墙支模板的控制线。上层墙
18、体支模板时,以此30cm线校准模板边缘位置,以保证墙角与下一层墙角在同一铅直线上。以此层层传递,从而保证建筑物大角的垂直度。(2)墙、柱施工测量控制方法为了保证剪力墙、隔墙和柱子的位置正确以及后续装饰施工的及时插入,放线时首先根据轴线放测出墙、柱位置,弹出墙柱边线,然后放测出墙柱30cm的控制线,并和轴线一样标记红三角,每个房间内每条轴线红三角的个数不少于两个。在该层墙、柱施工完后要及时将控制线投测到墙、柱面上,以便用于检查钢筋和墙体偏差情况,以及满足装饰施工测量的需要。(3)门、窗洞口测量方法结构施工中,每层墙体完成后,用经纬仪投测出洞口的竖向中心线及洞口两边线横向控制线用钢尺传递,并弹在墙
19、体上。室内门窗洞口的竖直控制线由轴线关系弹出,门窗洞口水平控制根据标高控制线由钢尺传递弹出。以此检查门、窗洞口的施工精度。(4)电梯井施工测量方法在结构施工中,在电梯井底以控制轴线为准弹测出井筒300cm控制线和电梯井中心线,并用红三角标识。在后续的施工中,每层都要根据控制轴线放出电梯井中心线,并投测到侧面上,用红三角标识。第六节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及高程测量6.1.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为保证建筑物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在现场建立高程控制网。根据业主提供的水准点R401、R402、R403,使用DSZ2精密水准仪对所提供的水准基点按四等水准进行复测检查,校测合格后,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四等水准的精度观测
20、,测设一条闭合水准路线。四等水准观测的施测方法主要技术要求如下:(1)四等水准观测采用三丝读数法,直读视距,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2)测站设置及观测限差需满足规范要求,水准记录需由水准测量外业记录程序控制。(3)水准路线采用往测一次单程测量法测定,观测时两水准点间为偶数站。(4)主要技术要求详见 “四等水准测量精度指标”及“四等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四等水准测量精度指标项目等级路线最大长度(km)仪器类型视距前后视距前后视距累计差视线高度标尺类型四等16DSZ2100510三丝能读数双面四等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项目 等级黑红面读数的差黑红面两次高差的差单程双转点观测左右路线转点
21、差检测间歇点高差四等3.05.04.05.0现场一、二级平面控制点全部用四等水准连接,并各自组成闭合的水准路线,共同组成高程控制网,它不仅是土建、钢结构、幕墙装修、机电安装标高控制的依据,还可以作为以后沉降观测的基准点。6.2. 高程测量为保证竖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对每层所需的标高基准点,必须正确测设,在同一层上所引测的高程点,不得少于三个,并作相互校核,取平均值作为该平面施工中标高的基准点。6.3. 地下标高引测向地下室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的基准点,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地下室引测所需的标高。本工程精度要求高,所以引测标高用水平仪。地下室的标高传递用水准仪配合塔尺和大盘尺往下引测至
22、地下室34 个固定点位形成闭合回路。水平仪引测标高示意图6.4. 地上标高引测首先从高程控制点将高程引测到首层核心墙外壁便于向上竖直量尺处,建立+1.000m标高基准控制线,校核合格后作为起始标高线,围绕核心墙弹出墨线,并用红油漆标明高程数据;本工程塔楼一高程基准线分别布设在首层、12 层、25层、37层,塔楼二高程基准线分别布设在首层、11 层。基准标高线标识示例如下所示:(1)大盘尺垂直量距标高的竖向传递,用50米大盘尺从基准标高线竖直量取。在核心墙三个面每隔11层左右(接近50米)分阶段将标高控制点分阶段向上转移。量取时钢尺需加拉力、尺长、温度三差改正。采用往返引测法,引测到同一目标高度
23、,引测完成后,三点进行闭合检查,建立水准点标志。之间楼层则在下方基准标高线处逐层排尺量距。(2)全站仪垂直测距复核引测到转移层位置后,在±0.000m层的砼楼面架设全站仪,采用全站仪垂直测距法,对钢尺引测的标高主控点进行复核。(3)标高控制网引测步骤:该引侧步骤为钢尺量距与全站仪测距相结合的方法。第一步:在首层用水准仪在核心墙四面建立+1.000m标高基准控制线。各点之间复测闭合后弹墨线标示,用油漆涂上测量三角标志,标明单位和数字。第二步:将大盘尺零刻度对好+1.000m水准线,从每控制层直接引测到施工层。在达到楼层数增加11层后,做标高控制点转移。施工层钢构件标高控制之前,应先校测
24、传递上来至少3个以上标高控制点,当闭合差小于3mm 时,取其平均高程引测水平线。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与后视点范围的中心位置。第三步:架设全站仪于标高控制点布置层,通过气温、气压计测量气温、气压,对全站仪进行气象改正设置。标高控制网引测示意图第四步:全站仪望远镜垂直向上,顺着激光控制点的预留洞口垂直往上测量距离,顶部反射棱镜放在钢措施架或楼板及需要测量标高的楼层,镜头向下对准全站仪。由于全站仪反射贴片配合远距离测距时反射信号较弱,影响测距的精度,故本工程用反射棱镜配合全站仪进行距离测量。反射棱镜放置示意如下:第1步第2步第3步第五步:计算得到反射棱镜位置的标高,后视测点标高,计算仪器
25、高,将该处标高转移到核心筒墙面距离本楼层高度+1.000m处,与钢尺引测的标高进行闭合。如下图所示:全站仪测量所得标高点引测标高检查示意图第七节 工程监测变形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变形程度和变形趋势,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第一手测量资料,有效监视在施工期间建筑物的安全,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功能的使用,需利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对建筑物沉降进行观测,以指导施工或施工方案修改等,确保施工顺利进行。本工程变形监测按规范要求拟按二级进行观测。按施工要求,变形观测应由甲方指定第三方具有相关资质的测量单位
26、进行测量,并提交相应成果。我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依然依据图纸,按变形观测二级要求规范,监测建筑物变形沉降情况。7.1. 沉降观测基准点及沉降观测点的布设(1)沉降观测起始点沉降观测起始点将采用甲方提供的该工程已有等级水准点。这些水准点经使用前进行检查无误后,可作为本次沉降观测起始点。(2)沉降观测基准点的布设沉降观测基准点拟根据实地的地形情况设立,在距观测对象变形影响较小、地基稳固、不易破坏的位置布设沉降观测基准点。(具体的埋设方法如附图3)(3)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观测点应设置在能反映出沉降特征的位置,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结实稳固。(具体的埋设方法如附图4)本工程设沉降观测点58个,沉降观测点设在
27、地下五层柱根离地0.50m处,在安装沉降观测点时,可视施工现场情况经设计人同意后作适当调整(应在同一柱位),但须保证装修后为可视点。(沉降观测平面布置图见附图5)7.2. 沉降观测方法(1)待点位稳固后,根据甲方的要求开始第一次观测,首次观测联测全部的沉降观测基准点及沉降观测点,采用往返观测,形成水准闭合环线,整条线路闭合差不得大于±1.0mm (n为测站数)。经平差计算求得的高程作为各沉降观测点高程的最或是值。沉降观测起始点与沉降观测基准点联测,采用往返观测,取中数作为各沉降观测基准点高程的最或是值。(2)沉降观测点及沉降基准点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二级精度要求进行,首次须往返观测。
28、每次观测前应进行i角检查。具体执行的各项规定和限差如下:测站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按下表规定执行。等级仪器类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差累积视线高度(下丝读数)二级DS350 m2.0m3.0 m0.2 m测站观测限差应不得超过下表规定: 项目等级基、辅分划读数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的差二级0.5mm0.7mm7.3. 沉降观测周期主体施工完一层观测一次,竣工验收后,第一年每三个月观测一次,以后每半年观测一次,直到沉降变形稳定为止。整个观测期间内,如突然发生严重裂缝或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等特殊情况,则应增加观测次数及通知设计人。7.4. 内业计算沉降观测的平差计算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平
29、差前应进行各项改正、验算各项限差、列表计算往返高差较差、限差并计算每公里水准测量的高差偶然中误差,以便检查)。7.5. 资料成果整理(1)每次沉降观测结束后提交沉降观测成果表;(2)从第五次开始,提交沉降观测“沉降量-时间曲线图”。(3)沉降观测技术说明;(4)沉降监测点位布置图。每次沉降观测后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监理单位提供监测成果报告,项目观测完成后提供总结报告。由于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观测工作,为了确保成果的可靠性,应做到四定;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水准点、水准路线及观测方法,固定观测周期及日期。每次沉降观测后,及时整理分析观测数据,绘制沉降量分布曲线图,编写沉降观测分析报
30、告,并将观测结果报总承包技术管理部,同时作为竣工资料的一部分。对于突然发生的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监理、设计院及业主。第八节 测量精度保证措施8.1. 测量管理组织机构8.2. 测量施工质量保证措施(1)为保证测量工程的施工质量,所有测量技术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按照测量规范进行操作。(2)测量仪器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年检鉴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随时检查仪器的常用指标。一旦偏差超过允许范围,应当及时校正以保证测量精度。(3)设置的测量控制点、标高控制点要设置保护装置,确保测点不被损坏;测点附近严禁堆放材料,避免影响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4)为了保证测量精度,土建和钢结构等主控轴线及标高控制点的测量时间尽量安排在每天的上午进行。(5)控制网定期进行复核及其复核精度要求:级别精度要求复核周期方法角度边长首级平面控制网±91/240001次/每月导线测量二级平面控制网±151/150002次/每月导线测量三级平面控制网±51/200001次/3层边角测量首级高程网4L(L为往返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1次/每月往返附合闭合差楼层基准标高网±3mm1次/每层环线闭合差8.3. 对分包单位的协调控制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计算机网络架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试题及答案
- 战略沟通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如何进行项目风险评估试题及答案
- 委婉拒绝合同条款回复函
- 重新定义品牌核心价值的方法计划
- 2025【设备租赁合同】设备租赁合同
- 程序调试与优化方法试题及答案
- 班级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计划
- 精炼试题2024年高考数学及答案
-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试题及答案
- 孟万金编制的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评分方式
- JGT 486-2015 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
- 12J3-3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
- 2023年版《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解读课件
- 7《玩磁铁》(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 2024建筑工程施工承包人工费合同书
- 四川省成都市2024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附答案
- 思辨与创新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复旦大学
- 2024年湖北水利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MOOC 算法设计与分析-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春期国开电大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线形考(专题检测一至八)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