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新凯恩斯主义_第1页
6.新凯恩斯主义_第2页
6.新凯恩斯主义_第3页
6.新凯恩斯主义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取非凯恩斯主义某些观点与方法形成的理论。 历史背景为答复本世纪70年代所谓“凯恩斯主义理论危机”,80年代便产生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众所周知,70年代兴起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学者们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上是不恰当的,他们断言,宏观经济学必须建立在厂商微观经济的基础上;他们主张,应当用建立在市场始终出清和经济行为者始终实现最优化的假定基础之上的宏观经济理论来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已寿终正寝了!事实上,这种诊断是极大地夸张。早在70年代后期,斯坦利费希尔(Stanley Fischer)、 埃德

2、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约翰泰勒(John Taylor)就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建立基础。费希尔发表了长期合同、理性预期和最佳货币供应规则一文(载政治经济学杂志1977年2月号), 费尔普斯和泰勒发表了在理性预期下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力量一文(载政治经济学杂志1977年2月号)。他们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设。80年代,美国一批中青年经济学者致力于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组成部分提供严密的微观经济基础。因为工资和价格粘性往往被视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题,所以他们努力的目的在于更多表明这些粘性如何由工资和价格确定的微观经济学而引起的。即是,他们试图建立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微观经济基础。这样,80

3、年代以来, 就形成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Keynesian Economics),以与其对立的研究方法, 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Classical Macroeconomics)相并立。我们知道,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亦称为新凯恩斯主义,它以“neo”表明“新”的意义,因此, 是对旧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neoclassical synthesis),现在,标名“新凯恩斯主义的”,英文原文为“newKeynesian”,此词是迈克尔帕金(Michael Parkin)所创造的,他于1984年出版的宏观经济学一书,始创“新凯恩斯理论”(newKeynes

4、ian theory )这个术语,而未用“新凯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在一篇学术论文中最先使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这一称号的, 是劳伦斯鲍尔 (LawrenceBall)、格雷戈里曼奎(N.Gregory Mankiw)和戴维罗默(DavidRomer)。他们于1988年发表了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产出量通货膨胀交替关系(载布鲁金斯经济论文集1988年第一期)。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主要的还有奥利维尔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Stiglitz)、 本伯南克(

5、BenBernank)等。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看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并非关于人们实际生活世界的理论。它的研究方法实质上是真正未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一种数学上的构思。对比而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决未想成为一种抽象的理论,而是要成为解决起初世界问题的实际政策模式。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是凌乱的,他们认为,经济理论应当切合于真实世界、真实世界的制度和现实行为。因此,必然发生凯恩斯主义复兴。正如阿兰布林德(Alan Blinder)说道:“宏观经济学已处于另一次革命之中,这次革命等于凯恩斯主义的再现,但是具有更加严密的理论风格。”(注:以上论述, 参见:曼奎和罗默主编: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一卷,199

6、1年英文版)第1页。 戈登著:什么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学文献杂志1990年9月号第1115页。 布林德:凯恩斯主义复兴挑战1992年910月号,第18页、51页。) 核心命题曼奎和罗默明确表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意味着对如下两个问题作出解答:(1)这个理论违背古典派的两分法吗? 它断定名义变量(如货币供应)的波动影响实际变量(如产出量和就业)的波动吗?即是,货币非中性论吗?(2 )这个理论假定经济中的实际市场不完善性是理解经济波动的关键吗?如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相对价格粘性这些思考是理论的核心吗?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作出肯定回答的。因为价格是粘性的,所以古典派的

7、两分法便破产了。因为不完全竞争和相对价格的粘性是理解价格为何呈粘性的主要原因,所以实际的不完善性是具有决定性的。在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中,只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才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强调技术上的扰动和完善的市场,所以它对以上两个问题作出否定回答。许多较早期宏观经济理论抛弃了古典派的两分法,但是它们通常并不强调实际的不完善性是真相叙述的主要部分,例如,70年代大多数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包括非均衡的凯恩斯主义模型)都把工资和价格粘性塞进另外的瓦尔拉斯式经济或硬充作瓦尔拉斯体系。因此,名义的和实际的不完善性的相互作用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显著特点。更多的传统凯恩斯主义模

8、型和货币主义模型都未把价格粘性的解释作为关键性的。他们这两派学者都把经验证据视为比理论上纯正更加重要。例如,货币主义者莱德勒(D.E.W.Laidler )争辩道:“更好和更多的明确微观基础并保证关于任何宏观政策实验后果的更准确的经验论断”(注:莱德勒:当前宏观经济学问题,1992年,转引自斯诺东等: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1994年英文版,第290页。)。在 80年代期间,新凯恩斯主义发展具有明显的非经验风格。那些更年轻一代经济学家,为寻求加强凯恩斯主义模型,主要是通过发展和改进凯恩斯理论的微观基础来探究。新古典主义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之间的关键性差别在于对待价格确定行为上。与价格接受者(他是

9、新古典模型的主角)形成对照,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假定制定价格的是垄断企业,而非假定是完全竞争企业。虽然在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之前,1933年,罗宾逊夫人、张伯伦已分别独立地发展了垄断竞争理论,可是只是最近,主流凯恩斯主义理论家们才开始了使不完全竞争体现成非市场出清模式的工作。大多数新凯恩斯主义模型都假定有理性地形成预期。这显然是70年代的新古典派革命对宏观经济学家具有深刻影响的一个研究领域。但是,某些著名凯恩斯主义者和正统货币主义者却保持对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的批评,并怀疑理性预期假设的经验证实。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保持关于政策问题的各种各样观点,例如,财政金融政策实施中相机抉择而非规则性方面的重要性争

10、论。新凯恩斯主义者把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震动都认为是经济不稳定的潜在根源,但特别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们有分歧(当要对市场经济有能力吸收这些供求震动以致维持充分就业作出评价时)。新凯恩斯主义者还与凯恩斯有同样看法,即非自愿失业既是可能的,又是可信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特征表现为不完全竞争,不完善市场,异质劳动和不对称的信息,而且经济主体经常关心着公平。因此,在新凯恩斯主义者看来,“实际的”宏观领域具有协调失效和宏观经济的外部影响的特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市场不完全性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并未达成完全一致见解。但是,他们的许多解释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正如莱斯利(D.Leslie)评论说:“

11、新凯恩斯主义把满桶砂粒投入运转圆滑的新古典派范式中。”(注:斯诺东等: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第291292页。) 政策含义在强调粘性价格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货币不再是中性的,政策效力至少在原则上是重新确认的。既然较大的价格灵活性使格林沃德斯蒂格利茨模型中的经济波动问题恶化,新凯恩斯主义者也就论证了即使价格是灵活的,矫正的需求管理政策的潜在作用也存在。在市场经济中,内生力量可能经常地增强外生冲击的干扰影响。因为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经济波动是不规则的、无法预言的,所以新凯恩斯主义者不是政府试图微调宏观经济的支持者。关于对总量波动,政府可以采取相机抉择行动的程度,并没有统一的新凯恩斯主义观点。然而

12、,大多数新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由于市场失灵,特别是就极度经济衰退来说,确实需要政府行动。由于经济将来可能面临诸种问题的不确定性,少数新凯恩斯主义者便赞成均衡理论家们和大多数货币主义者所提倡的固定规则方法。从新凯恩斯主义分析中得出的教训是,面临导致持久性的巨大冲击时,政策干预是必要的,因为市场经济的调整过程运转得较缓慢。斯蒂格利茨指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也相信,面临迅速变动的经济时,设计恰如其分的规则性政策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与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主义者提倡的“微调”(Finetuning)经济政策相对照,新凯恩斯主义者却拥护设计出“粗调”(Coarsetuning)政策以抵销或避免宏观

13、水平波动问题。就一直对实际工资粘性展开各种解释的那些新凯恩斯主义者说来,已得出一些政策结论,特别是降低持续高度失业的政策。林德贝克、斯诺沃认为,为了要降低内部人的权力和使局外人对雇主更具吸引力,制度改革是必要的。从理论上说,降低权力的政策包括:(1 )工作保障法规的软化以便减低雇佣和解雇劳工的流转成本;(2 )工资关系的改良以便减少罢工的可能性。有助于给局外人以公民权的政策将包括:(1 )再培训局外人以便增进他们的人力资本和边际产量;(2)改善劳工流动性的政策, 例如住房市场;(3)使工资具有更大灵活性的利润分享安排;(4)失业补偿制度的再设计以便鼓励寻找工作。有些新凯恩斯主义者(特别是欧洲支派)赞成某种形式的收入政策,以缓和不对等的工资议价制度的不利影响,例如,拉亚德(R.Layard)等在1991年出版的失业、宏观经济运行和劳动市场一书中争辩说:“如果失业超过长期无加速度通货膨胀的失业率(NAIRU, 或自然失业率)并存在滞后现象,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