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伪·是非·先后-柳宗元以来-《文子》研究综述_第1页
真伪·是非·先后-柳宗元以来-《文子》研究综述_第2页
真伪·是非·先后-柳宗元以来-《文子》研究综述_第3页
真伪·是非·先后-柳宗元以来-《文子》研究综述_第4页
真伪·是非·先后-柳宗元以来-《文子》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真伪·是非·先后-柳宗元以来-文子研究综述            研究文子,基础的内容不外是三条:今本文子的真伪问题,“文子”其人的是非问题,以及文子其书的撰作时代。研究的结果会使我们发现任何独断论都会被质疑的,辨伪与求真实在是相互表里的。     题记     文子一书,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九篇,属道家类著作,班固自注“文子,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

2、托者也。”魏晋时人如曹植、慧远等人曾引用文子之言。隋书·经籍志:“文子十二卷,其注曰,文子,老子弟子,梁七录十卷亡。”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文子十二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文子十二卷,文子徐灵府(默希子)注十二卷,文子李暹注十二卷。唐魏征主篡群书治要及马总意林中都谓文子有十二卷,意林称引汉志所注云:“(文子)周平王时人,师老君。”唐玄宗时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其书为通玄真经。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有三种通玄真经的注疏:唐道士徐灵府作通玄真经注十二卷;宋人朱弁也作通玄真经注十二卷,缺后五卷,而且道德篇中也没有“平王问,文子曰”一章;宋末元初道士杜道坚撰有通玄真经缵义十二

3、卷。     自隋唐以来,文子基本上都是十二卷,实际上每卷对应于一篇,分别为道原、精诚、九守(或十守)、符言、道德、上德、微明、自然、下德、上仁、上义、上礼,这些篇名在群书治要中就已存在,且后来也没有多少变化。但已不再是汉志所说的九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道家类载文子二卷,为两淮盐政采进本,又载永乐大典本文子缵义十二卷,但缺道原、九守、道德、上仁、上礼五篇。修四库时,清人据其他刻本补充成文子缵义十二卷,以符隋志旧数,以武英殿聚珍本为代表流传至今。余嘉锡指出道藏本通玄真经缵义“篇注俱全,馆臣不加深考,别于永乐大典内辑出,即用此残阙之

4、本付聚珍版印行,使学者不得见道坚全书,诚憾事也!”余说甚是,但四库本缵义和道藏本在体例上有所不同,四库本有牟 献之序 ,有旧注缵义之分,道藏本篇首有文子之传,吴全节、黄石翁、杜道坚皆为之序, 而没有牟 献之序,亦未见旧注缵义之分。以上诸本在文本内容上及篇次、篇名等方面基本相同,可统称为今本文子,据文献记载,文子一书还有唐朱玄注十二卷,明潜蓭(子汇)本十二篇等三十余种见录于书,主体内容应该和今本差别不大。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差别。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认为文子一书,为后人剽窃淮南、吕览等书而成,殆无疑义;但是,令人关注的是,敦煌本卷子本仅存道德第五,共百五十六行,为天宝十年所写。传世本中“则”字,敦

5、煌卷子本均作“即”。     1973年定州八角廊村40号汉墓发掘出了不少竹简,其中有论语、文子等书的抄本,虽然损毁比较严重,但仍具有重要价值。1981年定州汉简整理小组发表了工作简报,正式宣布发现了竹简文子。1995年年底,残简文子的初步释文在文物发表 ,更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海内外已发表相当可观的学术论文。2000年9月,王利器先生的文子疏义由中华书局出版。以竹简文子的发现为分界线,有关文子的研究可以分成两大阶段。     (一)、竹简文子发现之前     文子在唐代地位

6、显赫,但也是在唐代开始,不断有学者对文子本身的内容进行评论,从而奠定了文子研究的基础。柳宗元辨文子云:“文子书十二篇,其传曰:老子弟子,其辞有若可取,其旨意皆本老子。然考其书,盖驳书也。其浑而类者少,窃取它书以合之者多。凡孟子辈数家皆见剽窃,峣然而出其类,其意绪文辞,叉牙相抵而不合,不知人增益之欤?或者从为聚敛以成其书欤?然观其往往有可立者,又颇惜之,闵其为之也劳,今刊去谬恶乱杂者,取其似者,又颇为发其意藏于家”柳宗元肯定了文子一书的道家性质,认为其中内容有可取之处,但该书驳杂多于纯粹,剽窃窜乱之迹明显,于是把文子定为“驳书”,并删除了其中的“谬恶乱杂者”,刊定了一个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文子,还

7、做了不少发挥,藏在家中。柳宗元所刊定的文子惜已失传,但他认为文子是驳书的观点却是后来学者所必须认真对待的。        宋元明清各代学者对文子加以讨论的不乏其人。有关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子是否是伪书?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周氏涉笔,宋濂,胡应麟,姚际恒等人都同意柳宗元文子是驳书的结论,宋濂同时认为今本文子中的思想“壹祖老聃”,可能是道德经之义疏,但认为该书“杂以黄老名法儒墨之言以明之,毋怪其驳且杂也”。姚际恒

8、古今伪书考持同样观点“其书虽伪,然而不全伪也,谓之驳书”。晁公武、姚际恒还认为是李暹增扩、窜乱了文子。     宋黄震在黄氏日钞·读诸子中明确提出文子是伪书,他认为作伪者系唐道士徐灵府。清人陶方琦认为今本之中不无文子旧说,但是“其书实亡于东汉之季,今所传着乃魏晋以后人剽淮南子一书而成者也。”他论证说文子虽冠以“老子曰”,中间有故曰,实引淮南作为老子之语。又淮南作为战国时人问答者,文子亦作为老子语,详细考之,文子首章之淮南之道原、精诚即淮南之精神,上德即淮南之说林、上义即淮南之兵略,实相一致,而割裂矛盾之迹显然” “章句纷纶皆相遘于鸿烈间有异文,

9、不外老庄韩非诸子之注。”清人钱熙祚作文子校勘记以证文子袭取淮南子之说。章太炎菿汉微言认为“今之文子半袭淮南,所引老子亦多怪异,其为依托甚明。”章太炎怀疑是张湛作伪。梁启超认为“此书自班氏已疑其伪托。今本盖并非班旧,实伪中出伪也。其大半剿自淮南子”。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正不同意姚际恒的看法,认为文子就是伪书。张心澂伪书通考亦把文子列为伪书。杨树达汉书管窥:“沈钦韩曰:书为淮南袭取殆尽;树达按:此今本文子袭淮南,非淮南袭文子,沈说殊误”。近人王叔岷作文子斠正,从文献校勘的角度详细论证了文子如何抄袭了淮南子。     2007-04-16  

10、          也有人认为文子不伪,在道教界,吴全节通玄真经缵义·序一认为文子是道德经之传。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三更是认为“文子归本老子之言,历陈天人之道、时变之宜,卒万古于一遍,诚经世之枢要也.”王应麟、孙星衍等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论证今本文子的不伪。宋王应麟作困学纪闻,认为文子之言为荀子、董仲舒、汲黯、班固等人所引用“其见于列庄淮南子者不可缕数”(卷十),他还引用文子之言,解释仪礼、春秋公羊传的思想(卷五、卷七)。清孙星衍问字堂集·文子序认为“今本文子十二卷,

11、实七录旧本,班固艺文志称九篇者,疑古以上仁、上义、上礼三篇为一篇,以配下德耳。”“淮南王受诏著书成于食时,多引文子,增损其词 ,谬误叠出,则知文子胜于淮南”。“柳宗元疑此驳书,所谓以不狂为狂者欤?”他还根据李善文选注认为张湛曾注文子。马骕绎史认为“文子一书,为淮南鸿烈撷取殆尽,彼浩淼,此精微。”(卷八十三)     2、关于文子其人     除班固外,王充论衡·自然也认为文子是老子弟子,并说“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认为“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至于文子,庄子、关令

12、,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可见文子是道家人物,且是老子弟子可能是有文献根据的。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李暹为文子作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文子的身世似乎非常明晰。李善,徐灵府,孙星衍都持这一看法,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三还补充说:“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字计然,文子其号。家雎之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鈃,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二篇曰文子”,“楚平王聘而问道,范蠡从而师事之,勾践位以大夫,佐越平吴,功成不有,退隐封禹之地,登云仙去,吴兴计筹之阴乃其古处”。史记·货殖列传有范蠡师计

13、然语。刘宋裴駰史记集解引范子曰:“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马总意林另录范子十二卷,认为其主要内容“并是阴阳历数也”,从洪迈容斋随笔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断有学者指出文子与计然是孑然不同的两个人。        3、关于周平王。     班固认为文子称周平王是“似伪托者也”。黄震以周平王与文子相去甚远为由论证文子之伪,姚际恒认为称“周平王”是伪托而文子一书不是伪托。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引周氏涉笔认为“其称平王者,

14、往往是楚平王,序者以为周平时人,非也。”孙星衍认为班固误读文子把楚平王当成了周平王。     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关键还是今本文子之伪与不伪,抄没抄淮南子。自唐中至清未虽有人为文子辩护,但辨伪之风日盛,在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看法还是认为文子是伪书,大半袭取了淮南子中的内容。所以近现代思想史论著中,鲜见涉及文子其人、其书者。文子一直被看成是“佚、残、杂”的著作。     (二)竹简文子发现之后     本世纪七十年代中叶以来,人们对文子的看法有了戏剧性的变化。作为马王堆汉墓帛书研

15、究的副产品,唐兰等学者发现文子中一些文句和经法、道原等篇有呼应之处,从而认为文子应属先秦道家古籍,为淮南子所抄袭。更为关键的是,1973年定州八角廊村40号汉墓发掘出了不少竹简,其中有论语、文子等书的抄本,虽然损毁比较严重,但仍具有重要价值。1981年定州汉简整理小组发表了工作简报,正式宣布发现了竹简文子。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学者的注意。但是,大家的看法却各不相同,颇有莫衷一是之感。比如,胡孚琛先生主编的 中华道教大辞典王卡先生所撰“通玄真经”一条中说:竹简本文子 “其内容多不见于今本。今本文子十二篇,当出于魏晋以后”。而该辞典谷方先生所撰“文子”一条则说,根据定县汉墓竹简,“文子时期已经流行的

16、先秦古籍”。     1、关于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及其与淮南子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大体上有两种观点:     1)把竹简本文子与今本文子等同起来或大体上等同起来,认为是淮南子抄袭了文子。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艾力农先生的观点,他在廿世纪八十年代初认为“竹简一出,文子的真伪就好判断了,文子一书定有后人篡改,但是一部先秦古籍确无问题了,淮南子当是抄了文子”,“文子是老子传人,黄老学派的重要人物,吸收了儒家思想,还是法家的先驱”

17、,他呼吁:“为文子在先秦诸子中立下户头。”艾力农先生关于文子的主要观点随后得到了一些学者的重申和发挥。在释文还没有发表的情况下,大家普遍认为今本窜改之处颇多,但竹简文子的发现,“完全可以证明文子不是伪书”,是淮南子抄袭了文子而不是文子抄袭了淮南子。     江世荣认为文子是老子古注之一,看来比韩非子中的解老,喻老还要早一些。(先秦道家言论集、老子古注之一-文子述略,文史第十八集)熊铁基等学者所著中国老学史称“名为文子的书,则明显是流传下来的早期老学著作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早的老学著作”,“可以肯定今本文子就是汉书·艺文志著录之本”,“所以,在老

18、学发展史上,文子是应该特别注意的一部书”。虽然也有学者认为文子是汉初古籍而非先秦人作,但也肯定今本文子的不伪,接受淮南子抄袭文子的结论。同时也有人认为文子是先秦道家言论集,是老子古注 。李定生、徐慧君作文子要诠,更是认为“据定县汉墓出土的竹简,文子是汉初已有的先秦古籍无疑”,“今汉墓文子残简出,则伪托剽窃之说,不攻自破。”李定生等人的这些看法是有代表性的。王利器先生认为淮南子是文子的“义疏”。赵建伟先生认为竹简文子避汉惠帝刘盈之讳,而今本不避讳,说明今本中的主体内容早于竹简本,为竹简本所本。     2)把竹简本和今本区别开来,认为淮南子和文子的关系比较

19、复杂,或认为竹简文子的出土确证今本文子抄袭了淮南子。        2007-04-16            李学勤先生对竹简文子作了概要性的评论,他认为竹简文与今传本虽有对应的文句,但今本的窜改增益也是很明显的,“至于今传本与淮南子的关系,不是简单的问题”。严灵峰先生也认为“现行诸本,皆非原书之旧”。张岱年先生在没有见到残简文子释文的情况下指出文子即使是汉志之旧,而是否就是先秦的旧籍,似乎还需

20、要做进一步的考察。王博先生认为“论文子之年代,当区分竹简所代表的古本与传世本。传世本必完成于班固之后,唐初以前,或在东汉未至魏晋时期。”陈丽桂、李缙云等学者也注意到了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的明显差异。陈丽桂先生着重讨论了今本文子与淮南子之间的关系,证明还是今本文子抄袭了淮南子。李缙云先生对竹简文子的释文做了重要的修正。     张丰乾提出至少有四个问题还需要讨论:A、竹简文子与今本是同时流传的不同版本,还是有前后因革的关系? B、如果是同时流传的不同版本,二者是同大于异还是异大于同?如果有前后因革的关系,后者对前者是略加损益还是全面改造? C、能否根据竹简文

21、断定今本文子不是伪书,而是“西汉已有的(先秦)古籍”?D、怎样判定淮南子与两本文子的关系?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论证认为,竹简文子的出土证明今本确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二者从形式到内容相去甚远,不可相提并论。对比两者的同异,就不难发现今本必晚出于竹简本。今本的出现不会早于东汉前期,淮南子不可能抄袭今本文子,它和竹简文子也没有多少直接联系。而是今本文子在流传过程中散佚严重,后人大量抄袭淮南子以做补充。厘清这些问题是研究的基础。     胡文辉先生同样认为,今本文子只有道德一篇保存了汉简文子的一些原始材料,其他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根据淮南子剪裁拼凑成的。

22、曾达辉先生也认为今本文子虽有若干章节与竹简本相符,其余大部分却是剽窃淮南子而成。丁原植先生对今本文子、竹简文子、淮南子的资料作了详细比照,他在指出竹简文子与今本的区别的同时,强调淮南子和文子没有相互抄袭的问题,而是淮南子别本的残文混入了文子,由后人编辑而成。     2、关于文子与平王     严灵峰先生认为文子一书是著者自隐其名。王博先生认为残简文子屡称“天子”“天王”“天下”“富有天下、贵为天子”,显然是指一统帝国的君王而言,决非某诸候王能当此名;即使是楚平王,和文子答问的可能性也很小。文子不是老子弟子,而是平

23、王之臣。魏启鹏先生认为文子是晋国“公孙之后”辛文子,平王是周平王,丁原植先生引用了引用了这一说法。吴光先生认为文子有可能是文种,平王是楚平王。李定生先生认为文子是楚平王时人,学于子夏、墨子,平王是楚平王,后来又提出可能是齐平公。     3、关于文子的成书年代     1)一些学者把竹简文子和今本文子区分开来,主要探讨竹简文子的成书年代。比如王博先生认为竹简文子成于汉初,严灵峰先生先生认为是在战国末期。郭店竹简出土以后,有些学者,比如郭沂、丁四新等认为竹简文子的产生年代是比较早的。张丰乾和曾达辉先生对今本文子的成书

24、年代作了一些探讨,都认为应当是魏晋或南北朝人所做。胡文辉先生则更具体地认为,今本文子的编撰有可能就在高诱注淮南子之后,曹植上求通亲亲表之前即公元205231年之间。     2)另一些学者认为今本文子内容大体可信,李定生先生认为“韩非读过文子”,文子是先秦著作,赵建伟先生把文子的成书分成几个阶段,从战国一直延续到魏晋。     4、关于竹简文子的校释、篇题     李缙云先生对竹简文子的释文做了重要的修正,邢文先生认为竹简文子有圣智、明王的篇题,李定生先生附议,赵建伟先生提出

25、了反驳。        5、关于文子的思想     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还是和两种文子的关系有关。有的学者把今本和竹简本等同起来,讨论其中的道、易、法思想等等。另一些学者则着重阐释竹简本的思想,或今本文子中不见于淮南子的部分。     6、关于竹简文子与新近出土文献之间的关系     主要是一些学者在研究郭店竹简以及黄帝四经等出土文献时,论及竹简文子,比如丁原植、郭沂和丁四新先生都认为竹简文子的思想和风格均和郭店竹简老子相近。     应该说残简文子的释文发表以后,它与今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