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管理哲学05_第1页
老子管理哲学05_第2页
老子管理哲学05_第3页
老子管理哲学05_第4页
老子管理哲学0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老子管理哲学05(61:49)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 I SRC CN-M56-07-0037-0/V.B明古之理可治今之事,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知人善任的思想闪光着管理学光茫,本报产品从老子智慧的议论中挖掘出其中的管理精髓,如能结合企业实际洽如其份的运用定会给现代企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老子,管理哲学主讲:罗安宪。 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秘书长、哲学院中国哲学教育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先秦哲学、道家哲学、儒道关系研究。多年来在中国人民大学一直系统讲授中国哲学史,此外开设的课程还有,道家哲学、魏晋玄学、儒家典籍研究、中国传统经典导读等。讲课内容丰富,关于

2、旁征博引,但却深入浅出,所授课程很受学生好评。 主要研究成果:(虚静与逍谣,道家心静论研究)(审美现象学)(国学3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周易与中国文化)等。第九讲老子导读(三) 老子 管理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 从老子书的第三十八章开始到第八十一章,这是老子书的下半部,也可以叫德篇从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篇在帛书老子中也就是说从马王堆帛书老子呢甲本和乙本都是三十八章它没有分章。都是从德篇在前道篇在后,道篇在后,第三十八章我们可以看出呢,是老子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而真正上德之人那是什么?他不讲德,不讲德他是一个真正有德的,那么下

3、德之人呢,他也可以讲德,讲德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已经没有德了,没有德了,底下一句话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样四句话讲到上德,下德,上仁,上义。说上德的这个品行是什么?上德就是道,就是得道之人。无为而无以为,他是一个无为,但是他自己没有感觉到自己是无为,他连无为都没有感觉“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下德呢,他也是无为,但是这种无为他是有意的。他自己心里是清楚的,他清楚自己是在做一个无为,这是下德之人,“那么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仁呢,他不是无为,上仁他是为,上德和下德的共同点就是无为,那么上仁和上义的共同点是为之,但上仁是为之而无

4、以为,说他在做一件事但是他是不求报答的。他不是通过,想要通过做这件事而得到什么目的,这是上仁之人。那么上义呢,即是一个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做这件事也是有目的的。()他通过希望做这件事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上义之人,那么上德下德、上仁上义这四者之间区别是非常清楚的老子接着讲说:“故失道而后德”我刚才讲到上德之人就是得道之人,有道那么就没有就不必在贵德,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是讲到了一个即减蒂退的过程,那么也可以再用一个增加的方法来去讲。“有道何必贵德,有德何必贵仁”“有仁何必贵义,有义何必讲礼”有道就不必讲德,每个人都很有德的那么有德的时候何必要讲仁呢?那每

5、个人都很仁,每个人都很仁,还有必要再提倡仁吗?那就没有必要再提倡仁了,有仁的时候那何必要提倡义呢,那也不需要提倡义了。有义的时候何必要提倡礼呢?所以老子讲到,儒家,儒家讲要重视仁重视义,在儒家看来提倡仁义就够了,而在道家认为提倡仁义还不够,因为在仁之上还有德,在德之上还有道,老子有道不必贵德,有德不必贵仁,有仁不必贵义,有义不必贵礼。这是第三十八章的一个基本的思想。第三十九章呢,又讲到道了这个道篇和德篇他并不是说,德篇只讲德而不讲道,或者说道篇只讲道不讲德,这是大体的一个区分,一个区分,第三十九章它实际上还是在讲道的,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子得以盈,万物得以生,

6、侯王得以为天下贞。这是讲道的。(第九讲:老子导读(三)。“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的一,就是道。天之所以成其天,地之所以成其为地,神之所以成其为神,谷之所以成其为谷,万物之所以能够生,侯王之所以能够为天下贞,都是因为它们得了道。(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道使天成其为天,使地成其为地,使人成其为人。第四十章说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呢只有这么四句话,但这四句话呢,也很重要,说“反者道之动,道怎么动呢?道就是反动,道就是反动,当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我们在前面讲到老子哲学贵柔处

7、弱的思想的时候我们讲到了这句话,在前面也有一句话,在老子的第二十八章讲到说“知其白,守其黑”也是这个意思,也是这个意思,“弱者道之用”知道什么是强,知道什么是尊贵。但是我并不心安理得得居守这样一个尊贵,称强,而是呢处弱,而是处弱,弱者道之用。底下还有一句话与前面那句话似乎关系并不大,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得所有的东西呢都产生于一个,都有它的一个都有它后个潜在的存在潜在的存在,任何一事一物,都有一个潜在的存在,这个潜在的存在呢,是个有,比如说作为我们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你的父母就是有啊“天下万物生于有”但是有呢再向上不断去追溯那就可以得到一个无以名状的东西,那个东西是什么?

8、那个东西是个无。无并不是不存在,无并不是不存在。这一句话在郭让楚墓竹简中是这样讲的,”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没有第二个这个有,那么这个这样我们讲这有什么区别?(中国讲座下载网)我觉得这个区别并不是很大,这个有呢也许是省略了, 不是说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那到底是生于有还是生于无,这不是自相矛盾起来了,说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呢,有,有,有了一个更为根本的东西,不是有而是无。第四十一章讲说: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知道了一个道,得道之后他会勤行之这是上士,“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他也许做到了,有时候做到了有时候做不到,底下讲了“下士闻道,而大笑之”觉得这个东西太可笑了,这怎么能这

9、样呢,事情好像不是这样,不是这么简单,比如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老子所提倡的,那么下士闻之啊,就会大笑。说我为什么那样去做,我明明我是强,我为什么要装着我不强,我明明是富,为什么装着我不富。觉得这是不可理解的,“下士闻道,而大笑之”这笑不足以为道,道就是如此,道就是这么一个很简单的,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第四十一章中还有几句话: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讲到说: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者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隅就是一个边界,一个边界,真正的这个方是没有边界的,大器是晚成,我们现在都知道大器晚成。这里的大不简单的来讲就是形体上的大,形体上的大,还有呢(第九讲:老子导

10、读(三)就是它的一种一种富丽,一个小小的东西,但是它它很复杂,它很复杂,这也可以说就是大因为他是一个复杂的一个系统,一个复杂的一个结构不是一日之间做可以做成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大器晚成,大象无形,大象的,真正的象,真正意义上的大象(老子管理哲学)那是没有形状的那是没有形状的,“道隐无名”道是一个隐,它不是任何具体的名,可以明方的,可以说清楚的可以说清楚的。第四十二章讲到说: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的一种宇宙生存论的观点。“道可以为天下母”天下所有的东西都是由道化生而成的,那道化生万物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什么呢,道是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

11、二章讲到的一,和第三十九章中所讲到的一,还是有区别的。第三十九章所讲到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那里的一,一就是道,而四十二章中所讲到的,道生一,一与道还是有区别的。道生一,这里的一是一种气,是一种清阳之气,道生一道是一个原始混沌。那么这里的一,可以就是原始混沌之气。由原始混沌到原始混沌之气,这个过程就是道生一的过程。原始混沌之气一分为二,分为阴气和阳气,清气和浊气,两种气。那么这就是一生二,二生三,阴阳二气交合,可以化生一种第三种气这种气就是合气,这就是二生三,这里的三不简单的是一个实数也可以说是一个虚数,三是多,多种事物都是这样化生而成的,所以三生万物。到了三就是一个多,三生万物,天下所

12、有的东西都是这样化生而成的,化生而成的。在老子的哲学中,道化生了天地万物但道化生天地万物并不是为了成就什么而是自然的,而是无为的而是无为的,在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中,没有一个造物主的观念天下所有的东西包括人在内都是由道化生而成的,道是人的主宰,但道并不是化生万物是为了做万物的主宰也不是,也不是。这是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讲到说: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这里讲到说,老子对水的一种推崇,说天下之至柔,天下之至柔是什么?天下之至柔就是水。驰骋天下之至坚,至坚这里的至坚是什么,就是石。因为在中国人的古代看来,最硬的东西就是石,而滴水可以穿石。而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胜刚强,这也是老

13、子的一个基本的思想。柔弱胜刚强的这个思想也在第四十三章中得到了一个充分的体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由此呢,它引申到一个人,我们人应该怎么样呢?“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孝,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那么我们一个人就要遵从这样一种无为遵从这样一种自然,“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第四十四章讲到说:“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我们一个人到底应该注重什么?注重的是自己的身呢不是注重自己的名呢?(第九讲:老子导读(三)当然应该注重自己的身,注重一个人的身呢还是身外之物呢?当然是应该注重一个人的,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所以底下讲到“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足不辱,这里讲到甚爱必大费,你爱

14、一个东西,你爱的太深了你的花费肯定就会就会很大,第四十五章,第四十五章呢我们甚至可以讲到和第四十一章后半部所为地是之所讲的内容有所相似。说:老子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七若掘,大辩若讷“前面讲到,第四十一章不是讲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里讲到大成若缺,真正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一个物,它不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东西,它甚至是有一点点缺陷的,所以我们现在有时候看那些古玩看那些古代的文物如果说你要在手里掂量着这里面没有任何的这一个好像很完美,越是完美的东西那么你这时候你就要提高警惕,这东西可能是个假的。因为真东西呢,真正的古代的这种文物啊它不可能完美到那样一种程度,所以说“大成若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

15、盈啊就是满,冲呢就是就是虚,真正的满呢,好象它不是一个溢出来的,它是有,它没有达到顶峰,大直若屈,真正的直让你感到好象就是屈的或者说是有屈的,不是没有一点屈就是真正的直,大巧若拙,真正的能工巧匠有的时候所做出来的东西显得好像就那么有一点拙气,大辩若讷,讷就是言语的一种迟缓一种迟钝,一种迟钝,真正的能言善辩的人并不是说得头头是道夸夸其谈那不是的智者不言,智者不言,大辩若讷,还有的时候他就说话那样的吞吞吐吐吞吞吐吐,为什么会吞吞吐吐,这里边有时还是个智慧我不是把我的意思用我的话来说出来,我让对方要把我想要说的话说出来,那样是最好的这里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大辩若讷的一种智慧,一种智慧。第四十六章讲到

16、说:老子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这也是对战争的一种谴责,真正天下有道的时候,那么作为这个马呢,战马它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是什么?实际上说的不好听就是一个走马于粪走马就是战马,跑得很快的马,中国古代所讲到的走“走”这个字不是我们现在这个走的意思()就是走路的走,走就是跑,就是跑,说谁谁谁是走狗,走狗不是说是走来走去的走马观花也不是那样慢腾腾的那样来去观花,不是。这里的走都是跑的意思,走狗,走马观花的走都是跑的意思却走马以粪,那么这个走马呢就是军马就是战马,战马没有发挥它的作用,这是什么?只是一个造粪的机器,这是有道的时候,有道的时代,有道的国度都是如此,却走马以粪,天下

17、无道同,戎马生于郊,戎马为什么会生于郊,戎马就是小马啊,那个已经怀孕了的母马被人当作战马来去驱使,所以呢,战马呢,小马就生在了战场上。(第九讲:老子导读(三)这叫戎马生于郊戎马生于郊,这里又讲到了一句,底下还讲到了一句话“祸莫大于不知足啊咎莫大于欲得”(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前面我们讲到老子思想中有“知足者富” 知足者富这又讲到“祸莫大于不知足”不知足可以引来祸,永不知足那么你就不得安宁,不得安宁,从不得安宁这个意义上来讲那么祸由此而起祸由此而起。第四十七章讲到说:不出启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见天道,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子讲到说不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者

18、明,问题不在于一个人要知道他人,知道外在的事情是什么,要知道你内心的,知道你自己的,对自己对自己的内心,对人自身要有一个深刻的洞察与了解,所以呢不是在向外求索。而是向内的一种反省,一种自我的反省。所以这里讲“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都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道”道家反对的是向外的一种求索,它所更为强调的是向内的一种反省。“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吾以观复,我们在前面讲到的这个话,跟这里边的第四十七章也可以联系起来,也可以联系起来。第四十八章也是这样讲到,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你向外求索你越增加但是与道来讲呢,你的损害也就越多,这里的道,它是人本来就具有的东西,应该我们一个人反省

19、自己,反省自己内心的体会,内心的体验,自知,自知者明,自知者明。反而向外求索不自知,向外求索这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那么一直损到什么?损到无为,损到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那么由无为引出来,老子讲到能过无为可以达到无不为,我们前面讲到“屈则全,枉则直”这里讲到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以无事,取天下以无事迫不得已而行之,都是是迫不得已,迫不得已,不是说为了努力以求的一个东西,努力以求的东西,这是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讲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圣人无常心,圣人没有自己私自的利益。百姓的利益就是圣人的利益,

20、所以这里讲到的圣人,不是一般的,从道德的意义上来讲到的一个人()他仍然是才讲到就是地位,天下地位最高的人,那么这里的地位最高的人就是国王,就是天子(中国讲座下载网)。作为国王,做为天子应该是没有自己怎么的利益,以百姓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替百姓着想百姓的疾苦就是你的疾苦,百姓的福气就是你的福气“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对于善良的人,对于善良的行为我要去鼓励他,鼓励人们这样去做,鼓励大家都向他学习(第九讲:老子导读(三)。“不善者吾亦善之”不善的人,不善的行为我也能够以一个宽大的胸怀来去包容它,接纳它,感化它。这就是“不善者吾亦善之”(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

21、哲学教研室内主任),这叫德善。第五十章说:老子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这是讲的十有三,当然这个解释起来比较复杂(中国讲座下载网)最常见的一种解释十有三就是十中有三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那么他可以生的可能性就三成,死的可能性有三成,处于生死之间的又三成,又三成。那么任何时候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如此,既然如此的话我们应该尽量争取生的可能性而去减少死的可能性。争取有利而排除不利,排除不利。底下还讲到说:老子盖闻着摄生者,陆行不遇儿虎,入军不被甲兵,儿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用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不是说一个人练就了一身刀枪不入的功夫,而是使自己呢不要处

22、于一种危险的境地,没有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就像我们一个人走路,我们走在人行道上,我们没有走在这个机动车道上,我们处于一个安全的境地那汽车怎么能够伤害我们呢,当然相反的你一个人如果说你处在一个你行人或者说非机动车进入到机动车道你想说我不怕,你不怕今天没有出事,明天也许就会出事,所以这里讲到说:出生入死啊,出生入死我们一个人不是说我们一个人的身体我们的肉体不怕刀枪不怕冰火,而是说我们要使自己处一个安全的境地,那么任何危害的人的东西那么毒蛇猛兽,那些兵刀,那些兵枪都不能奈何我们。第五十一章讲到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这里又讲到了把道和德合起来来讲的说我们一个人应当怎么来去做事呢?应当遵从

23、道,应当遵从德,所以底下讲到说:“故,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要尊道,要贵德,尊道贵德的一个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就是自然,就是自然,就是按照自然的这一种一种属性一种要求来去做事。第五十二章:老子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的第一章是这样讲的,天下有始,天下有始始是什么?始于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有,名万物之母,“即得其母,以知其子,即得其子,复守其母”那么这里的子就是万事万物。母是什么,母就是道,万事万物都来源于道所以我们应当尊道,应该贵德,这就是第五十二章和第五十一章呢之间是有关系的,是有关系的。第五十三章讲: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行于大道。我有知,行

24、于大道。大道是什么?我们刚才讲到的也是就是尊道而贵德,就是尊自然,就是尊自然。那么第五十三章还讲到说:“老子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这是对当时那样一种社会那样一种战争横行的一种谴责(第九讲:老子导读(三)。进行里面桌明倚亮,但是呢,田里边却荒芜不堪。(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仓库里面空空如也,作为有政者作为当官的,穿得衣服非常华丽戴着利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世道,这个世道是不值得,不应该如此的不应该如此的。这是第五十三章。第五十四章讲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其实在前面我们也讲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也讲到这个问题,“善建者不拔”真正一个建筑物非常坚固的,那是无

25、坚那是不能摧毁的。“善抱者不脱”是不能不会脱开的,不会脱离的不会脱离的。所以这里讲到底下又讲到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都是在讲到那么一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了,树立一个好的信念,然后每个人都如此一家如此,一乡如此,一国如此,天下都如此,这就是一个安定的社会,天下由此就可以太平,就可以太平,好,这一讲我们先讲到这里。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下节预告孙子兵法里面讲到,兵法诡道也,所以就讲的是诡计,就讲到是诡计,通过计谋来去诱使对方,强可以示之弱,进可以示之退,这都是诡道,到底是强还是弱,对吧?接下来,敬请继续收看老子·管理哲学第十讲:老子导读(四)。第

26、十讲 老子导读(四)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老子的第五十五章呢,讲到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赤子啊,就是指小孩,就是指婴儿,说,为什么这一个赤子呢?是含德很厚呢?(第十讲:老子导读(四),在道家看来,我们一个人得道之人,并不是从外边得到了什么,而是你没有丢掉,(罗安宪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小孩子没有丢掉,所以呢?他含德是最厚的,说小孩子呢?他这个骨弱筋柔啊,但是而握固,那个小孩子你看手,(中哲接热)抓着手,抓的紧紧的,你给它放一个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呢?好长时间,两个小时可能都没有松开,作为我们成人,可能我们都做不到,啊,都做不到,小孩子整天那样哭,那样扯着嗓子哭,但是呢?他

27、的声音也不沙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含德之厚,他的精力呢?非常的非常强盛,这里讲的精之至也,因为他的精气十足啊,(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他的精气十足,第五十六章,讲到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个话,说,知道的,他是不讲的,那么讲道的人是不知的,(管理学堂),(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当然这个话也可以用,另外一个字来去读,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就是说真正有智慧的人,(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他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那样夸夸其谈的人,他不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这两种讲法我觉得都还,都可以,都可以说得过去,都可以说得过去。第五十七章讲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奇用兵,啊,

28、治理国家要采取的是正道,(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以正道的方法,来治理国家,那么在用兵的时候啊,不能用正道,要用什么呢?要用奇,以奇治兵,啊,所以孙子兵法里面讲到“兵者 诡道也”,就讲到是诡计,通过计谋来去诱使对方,强可以示之弱,进可以示之退,这都是诡道,所以是以奇用兵,第三句话说,“以无事取天下”,以无事取天下,啊,第二十九章里边讲到说,老子中,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为也,这意思就是说呢,以意识来取得天下,天下不是一个人可以取得的,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第五十八章说,老子,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这对五十七章的,进一步的说明,其政闷闷就是

29、那种淳朴的样子, 啊,淳朴的样子,而政令很少“希言自然”,希言自然,那么作为民众来讲呢?他就会保持一种,淳朴的状态,(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其政察察,什么好像都规定得非常明确,规定得非常的烦琐,非常的复杂,(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那么其民缺缺,这里的缺缺,就是狡猾,狡诈。(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老子书中也讲到,“慧智出 有大伪”慧智出,有大伪,智慧出来了以后,人们知道,使人们怎么可以行骗,怎么可以行骗,这里讲到的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民缺缺,你规定得越多,那么他就专门有些人,要钻政策,钻法律的空子,钻法律的空子,第五十九章说,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

30、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个啬,就是吝啬之啬,要知道珍爱,知道珍惜,知道珍惜啊,为国也应当是这样一种,啊,“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就是早做准备,早做准备,早做准备,是一种什么样的作为呢?(第十讲:老子导读(四),就是一种重积德,这个字呢,读成重,不能读成重,重就是一次再一次的,重复的重,(罗安宪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重积德则无不克,你早做准备,什么该准备的都准备好,那么就可以无不克。第六十章讲到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先教授 主讲)小鲜就是小鱼,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这里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说烹小鲜,

31、就是最简单的一件事,最简单的一件事,啊,不温泉教育烹大鲜,那可能很复杂,小鲜很简单的事,这个小鲜啊,就可以,小鲜就是小鱼啊,这个大鱼的话,可能还要刮鳞,还要取内脏,小鱼呢,就什么都不需要,既不需要利鳞,也不需要去内脏,也不需要说去掉头,什么都可以,直接放到锅里边,就可以了,所以说很简单的一件事,那为什么解释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啊,这个是放到锅里边,是不能动,尽量少动它,尽量少动它,若越动它的话,那么小鲜就动碎了,(国学堂),所以这里边讲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是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这样一种方略,来去治理国家,来去治理国家。第六十一章,讲到说,大国者下流,大国以下小国,

32、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这边里就可能有人不理解了,就说“大国者下流”,(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下流就是处其下,非常低下的姿态,大国者下流,你是一个大国,应当就有一个大国的风范,而大国的风范是什么?就是处下就是一种宽容,一种包容的态度,来其对待其他的一切小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应当,这样的一种关系,都应当是以低下的姿态,(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谦逊的姿态来去对待他方,来去对待他者。第六十二章,老子,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这里的奥,我们可以读,奥是隐藏的东西,但奥也可以作为另外一个解释,这里的奥,就是主,就是主宰,(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33、主讲),道者万物之奥,道是所有万事万物的,一个主宰,是善人的一个宝贝,善人把这个道,当成他的宝贝来去看待,“不善人之所保”,对于不善的人来讲,它可以保护不善的人,使他免除杀身之祸,啊,这里还讲到说,(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美好的行为,可以容得他人的,一个谅解,啊,美行可以加人,美言可以市尊,美言可以市尊,啊。第六十三章讲到说,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为无为,是什么呢?(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为了一个无为,事了一个什么呢?事了一个无事,味了一个什么呢?味了一个无味,这里的无为,无事,无味,不是别的,这里的无为,无事,无味,表面上看来是没有

34、做事,啊,没有滋味,但这里的没有做事,是有益的,没有作为也是有益的,为了一个无为,郚一个无事,这是有益的,因为这样的一个无为,才可以达到无不为,才可以达到无不为,嗯。第六十四章讲到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安定的时候,因为国家安定的时候,这个时候,那么可以“易谋”,就说可以安排好(第十讲:老子导读(四),把这个国家安排得井井有条,事事安排的非常妥当,其安易持啊,其未兆易谋,当一个事情还没有暴露出,(罗安宪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它的危险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危险的征兆的时候,那么是容易谋划的,容易谋划的,所以底下又讲到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

35、乱”,凡事要为之于未有,当危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你就应当预见到危险,啊,预见到危险,当动乱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应当防止动乱的出现,不是等危险出现了,不是等动乱出现了,才去寻求解决危险,解决动乱的办法,解决埃的办法,啊,底下还有一句话,这是人们常所用到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啊,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始于足下,凡事都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嗯,这也是老子告诉,我们的一个基本的,基本的一个信条,一个信条,(中哲精选)“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还讲到说,“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国学系列)也都是在讲到这样一个意

36、思,讲到这样一个意思,要防范于未然,防范于未然啊,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也是在讲了这样的道理。第六十五章,讲到,老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这也是老子讲的一种,政治睥一种谋略,(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无为,以无为处天下,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不是要使民众聪明聪慧起来,而是要使他们呢?保持在一个原来的,朴素的,纯朴的,这样的一种状态,民之所以难治,就在于他们智谋太多,智慧太多,“慧智出,有大伪”“ 慧智出,有大伪”,“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不台智治国就是强调无为,所以无为是治理国家的一个基本途径,基本的方

37、略。第六十六章老子讲到说,老子,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海啊,之所以能够称其为海,万川归海,因为它处在最下,所以呢?万川向它归顺,归依于它,归依于它,那么这也是道的一个作为,说道就像水一样,处众人之所恶,众人之所恶就是一个低下,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也是因为它处下,它的地势是最低的,所以呢?万川都向它归流,都归纳于它,归纳于它,那么道,一个得道之人,也是这样,所以前而又讲到说,第六一章讲到说,大国者下流,大国者下流,应当以处下的态度,来对待其他的人,来对待其他的国家,这个意思呢,也是相通的,(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也是相

38、通的,接着它又讲到说,“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如果说一个圣人,想要云成为民众的领袖,(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成为民众的主宰主导,那么他应当一种低下的态度,来去对待民众,“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前面还讲到(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也是这个意思,啊,(第十讲:老子导读(四),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先民就是作为民众的领袖,必以身后之,你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摆在他人的后边,(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不要事事处处替自己想,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所以真正的,这个好的领导者,圣人,他

39、处上,他作为民众的领袖,但民众并不认为,这是一个负担,“处前而民不害”,他处在民众的前边,作为民众的领导者,但是没有给民众带来危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民众都乐意推举他,推荐他,愿意去跟从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没有,他没有争利,他没有争什么,但是天下的民众都归于他,都听从于他,谁也不能战胜他,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七章讲到说,老子,天下皆谓我大,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好,还讲到说,这个道呢,因为它是大,(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它大到什么程度呢?因为它大所以它不肖,它不肖,它不像任何的一个东西,底下讲的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老子说,哪三宝呢?(国学

40、堂)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慈爱,就是慈悲,俭,就是节约,就是节俭,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是以一种强势,来去争,来去抢,来去夺,来去夺,啊,这个意思呢?底下还有“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器长”,不敢为天下先,不是时时处处总是替自己想,所以民众才能云推举他,拥戴他,拥戴他。第六十八章讲,说老子,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那么这样一句话,我们也可以和老子的(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第五十九章做一个对照,第五十九章讲到说,治人事天莫若啬,这里边讲到,“善为士者不武”,真正一个武士,

41、他不是在炫耀自己的武力,他不是在逞强,啊,真正善于作战的将军,他是不会发怒的,(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啊,他是不会发怒的,善胜敌者不与,他不,真正会打仗的将军,他不是说要与敌人针锋相对,要与敌兵拼个你死我活,不是,啊,他都是以,就像孙子兵法里边来讲到的,真正会打仗的人,不是说是要去把对方打败,而是使对方呢?(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臣服于自己,臣服于自己,就是“善腹敌者不与”还有讲呢,说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在这里总是在讲到下,处下,处下,因为一种大国者下流,就是六十一章中讲到“大国者下流”,应当以一种低下的姿态,来去处理这样一个事情,“善用人者下之”,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应

42、当保持一种低下的姿态,来去对待自己的部下,(第十讲:老子导读(四),由此才可以得到你的部下,得到民众的拥戴,得到民众的拥护,(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这样的一种做法叫什么呢?叫做不争之德,叫做不争之德。第六十九章讲,“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得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执无兵,这一章也可以和我们前面讲的,五十九章联系起来,五十九章讲到说,“治人事天莫若啬”,莫若啬,那么用兵,用兵也是如此,莫若啬地,“用兵有言,不敢为主而为客”,主是什么?主动,客是什么?客是被动,不是主动的去打敌人,主动的去出击,而是迫不得已,迫不得已而行之,不是进寸,而是

43、退尺,所以这里又讲到说,“祸莫大于轻敌呀,轻敌几丧吾宝”,轻敌,孙子兵法里面讲到说,“知已知彼”轻敌是不知彼,不知彼,那不知彼的话,就会轻敌,轻敌呢?这是大祸的根源,大祸的根源,“轻敌几丧吾宝”,老子第七十章中讲到说,老子,哭天喊地 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些道理跟前面所讲到的处下贵柔,(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中华精选)这些思想,大家都知道,但是都很难做,(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这里讲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中华精选),其实在道家看来,这些思想是,大都都可以知道的,处下的思想,(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中华精选),贵柔的思想,处弱的思想,

44、大家都是知道的,都是容易做到的,但就是做不到,但就是做不好(国学系列)就没有做好,没有做好,说“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是以我不知,那么我们一个人做事,有一个宗旨,有一个准则,这个宗旨,这个准则是什么?在老子看来,就是无为,就是自然,就是自然,所以这里讲到,“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啊,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知道我的人是比较少的,能够理解我的人,是比较少的,但是,按照我的这一个做法,做法来去做的,你一定可以达到,一个尊贵的一个地位,“是以圣人啊,被褐怀玉”,被裮怀玉,穿的是相互的衣服,但是内心里面,怀里边揣着一个珍贵的宝贝,珍贵的宝贝。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不知上,什么叫

45、知不知上?我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上,(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知不知,不知知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一种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什么知道,什么不知道,人有这样一个自知之明,那么你就不会有危害,你就不会有妨碍,是以不病,是以不病。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威,前面也在讲到说,(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太上,下知有之”,那样的话,最后说“其次侮之”最后一个,人们可以蔑视他,(第十讲:老子导读(四),可以蔑视他,这就是说民不畏威啊,“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罗安宪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民连这样的威都不怕了,那么的危险

46、就降临了,就降临了。(老子管理哲学,罗安宪教授 主讲)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这里是讲到“治人事天莫若啬”,莫若啬,也是这样一个意思,勇于敢,你有勇气,你什么都不怕,在战场上冲锋在最前的人,肯定那是必死无疑的,所以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我知道这是危险的,我要使自己保持在,一个安全的境地,我不使自己身处一个危险的境地,那么这样的话,才可以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也是前边来讲到的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众连死亡都不怕了,那么还害怕什么?还害怕什么?第七十五章,老子,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

47、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 主讲)民之饥啊,是普通的民众之所以,吃不饱,穿不暖,那是因为什么?那是因为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人,这样一个群体太多了,才使民众呢,饥寒交迫,这也可以看出,老子对当时社会,还表现出一种不满,表现出一种批评,甚至是一种控诉的一种情绪,一种情绪。第七十六章,老子,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这里讲到,老子讲到贵柔处弱,“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强调的是柔是弱,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这个兵太强了,那么嫁给肯定会覆灭,(国学堂)

48、,这个木呢,太强了,它肯定会折断的。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天之道是一个什么啊,是一个就像弓一样,高的时候呢,就要把它抑制下来,下的时候,你应当把它张举起来,它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是什么?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而人之道呢?相反,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这是人之道,天之道的一种不同,这也是老子对当时,普通民众所受疾苦的,一种,一种怜悯,一种怜惜,啊。就像刚才所讲的,(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所以饥寒交迫,是因为不劳而获的人太多了,民众本来就饥寒交迫,但是还要苛

49、捐杂税,使他更加的饥寒交迫,这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八章讲到,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入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易之,老子对于水的歌颂,(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主讲),第七十八章里面,也提到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最柔弱的是水,但是最坚强的是石,但水可以穿石,水可以穿石。第七十九章,老子,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贵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 主讲)(第十讲:老子导读(四),有德的人他手里是什么?拿的是一个契,拿的是一个契,而无德的人呢?是为人讨债,不是拿了一个契,总是在跟着别人的后边,去要债,天道无亲啊,(罗安宪 中国

50、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我们天道并不是说,特别的对某一个人好,“圣不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讲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对于善人来讲它是好的。第八十章,老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这是老子对田园村舍的生活的一种歌颂,(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所以讲到“鸡犬之声相闻啊,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推崇的就是这样一种纯朴的,田园村舍般的一种生活,一种生活。第八十一章,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真正确信的话,真正好,好言,有用的话,(老子管理哲学 罗安宪教授 主讲),那不是好听的,好听的话,那是不可信的,叫“信言不美啊,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