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制度分析(一)_第1页
我国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制度分析(一)_第2页
我国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制度分析(一)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技能型人才供应缺乏的制度分析 一 摘要近年来,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 造业强国转变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以制度经济学作为分析工具,认 为引起技能型人才供应缺乏的原因主要是制度性因素,如企业技术培 训中存在 “囚徒困境 ,而政府未能通过公共效劳体系进行协调, 职业教 育与学历教育非均衡开展,人才评价体系长期扭曲且知识型人才与技 能型人才严重分割, 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缺乏公信力等。 针对这些原因, 文章提出了治理技能型人才供应缺乏问题的假设干制度安排。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供应障碍治理制度安排 一、引言2004 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不断加剧, “技 工

2、荒问题开始受到普遍关注,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我国由制造 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难题。以全国主要城市劳动力市场各季度的职业供求分析数据为例,从 2001 年以来,各技术等级均处于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的状况, 求人倍率 即 招聘岗位与求职人数的比例 相对较高的是高级工 职业资格三级 、技 师职业资格二级 和高级技师 职业资格一级 ,这三类技能型人才的求 人倍率自 2004年以来一直在 170 以上。在 2006年第四季度,初级 工、中级工求人倍率分别到达 134和 155,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 师求人倍率到达 181、220和 238,远远高于大学毕业生的求人 倍率。在大学毕业生中,专科、本

3、科、硕士及以上人员的求人倍率分别为 089、093和 132。从2001年以来,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于供应的形势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呈现加剧的倾向。其中, 2002 年是供 需变化发生转折的关键年份,技能型人才迅速转向供不应求。巧合的 是,这一年正是我国高校 1999 年以来大规模扩招后的第一批专科生毕 业。在兴旺国家,技术工人占劳动力的比例高达 75,高级技工占技术工 人的比例一般在 3040,中级工占 50以上,初级技工只占 15。 而目前,我国城镇劳动者近 2 6 亿人,技术工人 8720 万人,只占城 镇从业人员的 13左右,且多数为初级技工, 其中高级工 1500万人, 占技术工人的比例

4、仅为 17;技师和高级技师 360 万人,占技术工人 的比例仅为 4。然而,企业对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为 14,供需 相差 10 个百分点。在经济兴旺的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 重也仅有 154,广东 19962006 年新增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和中 级工分别占了新增技术工人的 4480和 4831,而高级工及以上 高级技能型人才仅占新增技术工人的 689。因而,技能型人才的短 缺更多地表现为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短缺,结构性问题十分严重。种种 迹象说明,工业化开展到今天,技能型人才的局部短缺已经演变成普 遍的供应缺乏。二、阻碍我国技能型人才供应的制度障碍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为什么恰恰在一

5、个劳动力供应足够大的经济 中,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却在较长时期内得不到解决,什么原因阻碍 了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应,使得人才短缺出现突然加剧的趋势 ? 我们认为,除了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经济的开展增加了对技能型 人才的需求这一因素之外,造成技能型人才供应缺乏的原因主要是制 度性因素,技能型人才供应缺乏从根本上说是制度缺失或制度错位多 年累积下来的结果。一“囚徒困境 下企业培训投资鼓励缺乏,政府公共效劳体系缺位 技能培训对同行业的企业而言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外部性。通用性是 指员工的技能不仅能为本企业所用,而且能够被其他企业所用;外部 性,是指当更多的企业进行培训时,行业中从业人员的平均素质和整 体

6、的经济绩效也将得到提升。然而,由于我国当前的大局部企业,尤 其是私营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劳动契约不稳定,契约期限过短,因而 工人的流动性强,致使企业对培训技能型员工的预期收益无法得到保 障。据“广东省人力资源 十一五 '规划课题组在珠三角的一项调查,在 70的企业里,两年及两年以下合同工数量占员工总数 60以上;许 多企业反映,工人流动性过高是企业缺乏培训兴趣的最重要原因。此 外,由于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 企业存在大量的农民工, 那些以雇佣农民工为主的企业,与工人的劳动合约一般是没有保障的 短期合约,工人的流动性更强,企业更加缺乏培训的热情。假定行业内只有两个企业 A和B,如

7、果两个企业都对员工进行培训, 收益均为 7;如果企业都不进行培训, 那么收益均为 0;如果 A 企业培训,B企业不培训,采用 挖墙脚的方式从A企业得到受过培训的员工,那么 A 的收益为 -5,B 的收益为 10 ;如果 B 企业培训,而 A 企业不培训,从 B 企业 “挖墙脚 , B 的收益为 -5,而 A 的收益为 10。由于谁也不能保证 员工不会流向同行企业,都担忧一旦付出培训本钱,竞争对手会坐享 其成,因此,纳什均衡是谁都不进行培训, 从而出现培训的 “囚徒困境 。 显然,培训收益的不对称和缺乏协调,是导致工人技术水平无法持续 提升的根本原因,当这种情况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以后,最终的累积效

8、 应必然是工人技术结构滞后于产业的开展状况,出现大规模的技能型 人才短缺现象。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的低水平是这种 “囚徒困境 的现实折射:我国企业职 工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过低, 2004 年全国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只占职工 工资总额的 1,上海、北京等地的一些机械行业企业的培训经费比例 甚至缺乏 1,仅为 07。 2004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 40 个城市技能型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企业用于技 术工人培训的费用不到职工教育经费的 20,其中,职工教育经费用 于技术工人培训的比例在 20以下的企业占 585,比例在 20 -50 1i 司的企业占 269,比例在 50以上的企业占

9、 146。一些企 业转换经营机制后,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员工重使用轻培 训,甚至只使用不培训。由于在企业缺少再培训的时机,技能型人才 的成长通道被人为切断。一直以来, 我国各级政府把技能培训 包括农民工的技能培训 仅仅看做 是企业的责任,缺少制度上的协调, 处于“囚徒困境 下的企业没有积极 性为工人提供长期的正规培训, 中小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训那么更少, “搭便车 心理极为普遍。由于政府在技能型人才培训工作中的长期缺位 ,使得技能型人才供应缺乏的形势愈演愈烈, 以致出现近年的 “技工 荒。二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非均衡开展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 “摇篮 ,近年来,中等职业

10、技术教育面临生存难 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未能得到良好开展,职业教育在教育结构中 的失衡成为制约技能型人才供应的重要原因。 首先,高等教育的突破式扩张大大改变了青年对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 技术教育的选择。显然,近年来技能型人才的短缺与我国高等教育在 20世纪 90年代末的大规模扩招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其原因是高等教育 大规模的扩大招生,使得上大学相对容易,在对高等教育高回报率的 预期下,必然有更多的青年选择上大学。事实上,在1998 年、 1999年,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大学毕业生的 起薪也远远高于一般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甚至远远高于有多年工作 经历的技工的工资,大学毕业

11、生与一般技术工人收益上也存在巨大差 异;在当时的背景下,接受高等教育还有很强的心理收益,而进人职 业院校那么存在负的心理收益。当普通高等教育的闸门翻开的时候,在 更高的录取概率和更高的教育收益预期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青年选 择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而放弃职业教育的时机,包括中专、职业高中 和职业技术学校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生源困境。 1998-2004 年,全 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由 108 4 万增加到 447 3 万,年均增长率为 267;在校生数由 3409 万增加到 13335 万,年均增长率为 255; 毕业生人数由 83万增长到 2391 万,年均增长 193。与普通高等 教育快速增

12、长不同,中等职业教育多年来却徘徊不前,中等职业学校 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学生数的比重从 1998年的 550下降到 2004 年的 386。其中,全国技校在校生所占比重从 1994 年到 2002 年一 直呈下降趋势, 1994年为 124,1998年降为 93,2002进一步 降到 47,2003、2004 年才重新小幅上扬。 019982004年,在校 生人数仅仅由 1813 万增长为 2344万,增长 44;技校毕业生 人数更是连年下降 1998年为 695万, 2004年为 535万,年均增 长为-43,到 2004年才有所上升;技校的招生数在 1998-2000 年连 续三年呈现负增

13、长, 2001年以后才重新出现正的增长。 由于生存困难,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以来,全国技校数量也不断减少, 1995 年有技校 4521 所,以后的年份一直呈减少的趋势, 到 2004年仅剩 2884 所;1995 年以来,在职教职工的数量不断下降,从 1995年的 337万人减少到 2004年的 204 万人,减少了 10万余人。 其次,高职教育的开展本身存在着偏差,导致对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 缺乏。主要是名副其实的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不够,甚至在一段时间 内呈现倒退倾向,大量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或者被本 科院校合并,不少中专那么升为大专,办学失去了特色,对技能型人才 的培养

14、难以为继。再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总体质量不高。突出表现为职业教育适应劳 动力市场的能力差,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技术水平较低,系统性和科学 性不强。由于职业教育相对于学历教育起步较晚,在教学方法上主要 沿袭学历教育,教学方案和专业设置不合理,创新性缺乏。企业和社 会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培训方式单一,现代培训技术未能得到充分 应用,缺乏系统的培训质量评估。在这种形势的主导下,一个更为严 重的问题是在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的情况下出现了职业教育的 “非职业 化:大局部职业院校开设了一系列的学历文凭教育,而不是严格意义 上的职业教育。 这直接侵占了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 即便是职业教育, 也大多走短、平、快的路线,长线专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学 校的教育投入相对要高于其他性质的学校,特别是实训方面的投入相 当大,而政府用于这方面的专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教育需要,通过设 置短线专业和更多地开展学历文凭教育, 可以有效地避开资金、 设备、 师资和生源等多方面的资源约束,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这是迫使职 业院校“非职业化 办学的重要原因。三知识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严重分割的人才评价体系使得技能型人 才终身收益现值偏低 制约技能型人才供应的另一个障碍是扭曲的人才评价体系。由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