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_第1页
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_第2页
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_第3页
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_第4页
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旱地农业的基本概念旱地农业在中国又称旱作农业(简称“旱农”),在国外称“雨养农业”或“雨育农业”。指在降水稀少又无灌溉条件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和采取一系列旱作农业技术措施,以发展旱生或抗旱、耐旱的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是在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易旱地区完全依靠天然降水从事作物生产的一种栽培制度。包括最大限度地蓄水保墒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利用率两方面。围绕蓄水用水过程,形成了以纳雨蓄水为主的耕作保墒技术,以培肥地力为主的施肥养地轮作技术,以培育壮苗为主的选用良种和适时适量控制作物群体生长的技术。各种技术密切配合,可达到以土蓄水,地肥保水,水肥保

2、苗,苗壮根深,以根调水,开发土壤深层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从而实现旱农高产的目的。狭义的旱作农业:是在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易旱地区完全依靠天然降水从事作物生产的一种栽培制度。广义的旱作农业:是指在该类型区所从事的所有大农业,还应包括畜牧业。一、我国旱地农业的基本状况中国旱区农业范围与分布中国旱区农业类型主要分为:干旱区、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偏旱区、半湿润地区、北方湿润气候春旱区、高寒春旱区、冬春连旱区、夏旱伏旱区、冬旱区。我国北方旱农区域范围北方气候干旱区类型主要有:干旱、半干旱偏旱、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半湿润5个类型和1个湿润性春旱区。旱地农业多集中于气候的北方干旱地区,地多水少

3、,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资源短缺的平原地区和地形起伏、地表破碎、远离水源的丘陵山地区。中国是世界上旱地农业发展历史最久的国家之一,旱地农业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广大北方地区,次为南方丘陵山地区。在长期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各地区积累了抗旱耕作、抗旱栽培、抗旱保墒、合理轮耕、精耕细作、用地养地、农牧结合等许多丰富经验。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我国的北方地区农业主要为旱地农业,而南方地区为水田。这是由于气候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我国旱区自然和社会特征中国阶梯地势分为:一级阶梯区、一级阶梯区、一级阶梯区。我国旱区县分布的自然状况有476个地处平原区,占34.3。全国旱区县中有912个地处丘陵山区,占65

4、.7;北方气候干旱区有470个县地处丘陵山区,占50.8 ;有476个地处平原区,占49.2。南方湿润气候季节性旱区有442个县地处丘陵山区,占95.2;有22个地处平原区,占4.8。全国旱区县的34.5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我国旱区县的社会特征全国5个民族自治区全部位居旱区,全国437个民族自治县中的466个集中在旱区,占73%。从广西北仑河口到辽宁的鸭绿江口的134个陆地边境县中的124个在旱区,占92。全国587个贫困县有510个在旱区,占87。全国239个老区县有90个在旱区,占40。我国旱区是“老、少、边、贫、山、旱”集中区旱区是国内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地区。

5、重视旱区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旱区农业和社会发展,形势紧迫,任重道远。缩小旱区与发达地区差距是增进民族团结,确保国境安定、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的根本。随着人口、食物、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出现,旱地农业的地位和发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的农业与“三农”问题农业:农产品生产数量(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品质和质量安全);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生态、村容村貌);农民:经济福利(收入、消费水平);政治社会权益(平等、民主)。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耕地:总量不断减少、质量下降;水资源:数量减少、水质下降(污染);生态: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灾害频繁发生;科技

6、:有较大进步,仍不足;基础设施:有改善,仍很薄弱;农民:文化素质低(37的劳动力为小学以下程度)。二、甘肃省旱地农业存在的问题甘肃省旱地农业区的分布甘肃省地理跨度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陇南南部河谷亚热带区、陇东半湿润旱塬区、陇中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高寒湿润偏旱区、荒漠和半荒漠干旱区等五个生态区,旱地农业类型齐全。 甘肃是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省份,旱作农业区涉及10个市(州)69个县(区),人口17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5,旱地面积约3600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0。 旱地农业技术的发展概况随着人口、食物、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出现,旱地农业的地位和发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7、传统的经验十分丰富,包括各种覆盖保墒、垄作坑种、深翻、多耕、耙耱、镇压等技术措施;以往人们对植物被动的耐旱性研究比较重视,主要进行如离体耐脱水、抗旱形态结构变化等研究;80年代以后对植物主动抗旱性有了深入研究。如通过增施磷肥,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吸取深层土壤水分,进行抗旱;到上世纪 90 年代主要进行集雨节灌研究,发展节水农业;今后将要转到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研究这个方向。因为它是一个可以定量化的综合研究指标,包括抗旱、耐旱、节水、高效用水和高效产出等多方面的内容。甘肃旱地农业的贡献把行之有效的传统抗旱办法和现代旱农耕作栽培理念、农田微集水保墒工程、农业机械、现代农资有机结合;围绕蓄住天上水

8、、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的思路,创立了“用水、保水、蓄水、拦水、截水”五大技术体系;总结出了“梯田、水窖、地膜、调整”的发展路子,形成了雨水拦蓄入渗、覆盖抑蒸、雨水富集叠加的旱地农业技术路线;初步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由单一措施抗旱向综合措施抗旱、由传统抗旱向科学抗旱的转变,农艺与农机措施相结合,生物与工程措施相配套,提高了旱地农业的可控性7。甘肃省旱地农业存在的问题1.气候干旱少雨,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2.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水平低,贫困面大;3.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增收难度加大;4.农村土地流转不畅制约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5

9、.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薄弱水资源贫乏。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50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年降水量为40800mm(平均302),且时空、区域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7、8、9 三个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而年蒸发量 10003000mm,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因受土壤入渗及持水性影响,短历时内的强降水难以为土壤接纳,容易形成地表径流,造成洪水和严重的土壤流失。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在014 之间,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山区和丘陵旱地的山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制约

10、着农林牧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由于这些自然条件的限制,形成了甘肃省以“靠天吃饭”的旱地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干旱缺水是制约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 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水平低农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畜牧业、林果业比重偏低,农村二三产业落后,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民收入来源单一,贫困面大,收入水平较低。多种因素引发了毁林、毁草,片面强调粮食生产,以开垦草地,扩大耕地面积的方式提高粮食产量,加剧生态的不平衡,造成旱区农牧业比例失调。黄土

11、高原过去由于过垦,许多不适耕种的陡坡地也开垦为农田,毁林毁草,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缺少林草保护,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和贫瘠。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增收难度加大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和输转,使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农业精细化生产关键技术的推广,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新技术应用要求更多的劳动投入,特别是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膜覆土穴播小麦、高效农田节水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中劳动力不足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农产品价格整体周期相比平稳,农民增收空间受到明显挤压,农业内部增收制约明显,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压力较大。农村土地流转不畅制约农

12、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建设尚处于试点起步阶段,土地流转双方信息有效对接及权益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流转农户和受转主体都存在后顾之忧。一些地方农民外出打工后,宁愿土地撂荒也不愿流转出去。各项惠农补贴只补给承包农户,土地流转后,实际经营户得不到国家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规模经营户的流转积极性。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服务与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动植物疫病防控、市场信息服务等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经费难保障、预案不完备、服务不对称,先进技术得不到普及。政策性贷款渠道少,额度小,享受补贴条件受众面

13、窄、门槛高。商业贷款手续复杂、利息高、期限短,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长效性不相协调。家庭养殖业、设施农业见效快、收益好,群众积极性高,但受资金、市场制约,难以扩大规模和实现标准化生产,生产经营活动波动性大,发展后劲不足。旱地农业与环境发展问题粮食生产压力不断增大;农民增收期望值高;生态系统脆弱,支撑能力不足;全球变化增加旱作系统风险;基础研究不足,缺乏对实际生产的引领作用;马铃薯连作问题追求短期效益;玉米、小麦问题粮食生产能力提高,风险增大;畜牧业问题步履维艰;土壤质量下降问题被繁华的表面掩盖了。三、甘肃省旱地农业发展对策世界农业的最新动向FAO(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世界粮食储备将达到2

14、5年来的最低水平:4亿吨。比上年下降了5。37个国家处于粮食危机。石油价格拉动农产品价格:美国把三分之一的玉米用来生产燃料乙醇。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达到历史新高(小麦和大米的价格比一年前上涨一倍,玉米上涨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运费创历史记录(100美元/吨)。一些国家限制出口:阿根廷对大豆出口征收44关税等等。新时期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五 F 农业功能:食物Food(粮食、水果、蔬菜等);饲料Feed;纤维Fiber(棉花、羊毛等);燃料Fuel(燃料酒精,生物柴油);休闲Fun(观光、休闲、度假、采摘)。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世界农业已经达到的最高发展水平的概括。在实

15、践中,发达国家的农业通常被视为现代农业的代表。农业现代化,就是推进农业从传统发展水平达到现代发展水平的过程。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表现为具体的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甘肃“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三个国家级示范区,壮大和提升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强化五大支撑,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村长期繁荣,农民持续增收。 着力打造三个国家级示范区就是要着眼于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打造国家级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立足甘肃省山旱地占耕地70%的现实,在陇东陇中旱作农业区把粮食生产作为重点,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穴播等旱作农业

16、技术,提升粮食综合保障能力,着力建设马铃薯、玉米、中药材、特色林果等产业基地。在甘肃省河西和沿黄等主要灌溉农业区,加快农业节水型社会建设,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力争“十二五”期间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到1000万亩。在甘肃省甘南等草原牧区,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建设生态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 壮大和提升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就是着眼于实现布局区域化、园区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循环高效化,壮大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循环高效农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节水高效农业、以优质林果为主的区域性特色高效农业,提升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和酿酒原

17、料等特色产业。 强化五大支撑就是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和科技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支持和保护。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到2016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20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着力推进“六大突破”一要着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二要着力在富民产业培育上实现突破,三要着力在易地扶贫搬迁上实现突破,四要着力在金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