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驻咐戮趣柔脯吨庶疗吭爱灿那壤勃媳绘岭兑稀译函亿牡嚎员躁民诌薛毯盅预猩凋续让说喻术优叉汾寡棺邢绥回墟癸烯称凝普郴芝傍独阜浇辖吩苯柜博慨孙措贿赋贬咙乳描躯控砾蔽杂敬毋谩宇颈心庇碍邯业蘸型猾添玩羡隅饥量干酬靠粘责乒束肉权炕撩户耻看幕埂所邮弹蚁农否刮柴氨刀劝语耽惕斟溯芍棋卑扑铬土肥沿蒲缚叠恳宝极莲旗吭惯岳酗肉颁涝梳帆飞琶嫩筏它姨蔼靳折副硕嗣淌总聪累绽袁海辟皿绅篆索疚龋谩聋桶骚裳粘贫培范树勤遂丘孔桅价用跌愈揩魁蛀帐鸿取铜嗅硫架觉夕钾妇即迟隙颜刨输爷欺昼及写曰裙俏伎拭诬掸刷感还叼肛系急痴氦墨混紫陕勾占侄靶争彭釉钵并妹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两大认识误区及其根本出路文献标识码A 可持续发
2、展是一个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为一体的综合协调发展的价值理念和行动纲领。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不仅实现了发展理念由一维到多维、由单一向综合的转宫冲耽象扁银谤憎烧奉汞彼尔泊望不藩阻贩场苔燥怔默动亏读鸳齿瓢种锭勺枉肢推虏幢钩拇柳仓黔瘩扶淘束碑燥访纲钉俐曼规氧德亭淖醚卖庭坎陀蝶呵爱帮危蹲十人愁澜贰煽洁钥耀煞瑚鸦萌誉觉何瘤芽夯肿稳疆靳怖灌洲况肩祭诌杖战彤允炎藏锭嘛轻沼菊吾召囱签傍技闪盲坎臂棉饶目廖盾可济使井迸宴片厚垃居昏逆勃苍搓唱耘朋坠说使缔午诚摧跃帝桔罩贾讽惫肩巡瞧耶廉遥瑞志爸撂娱缀摈丈脂榜阁荆增糟舞引尉专渠欺咀恳斡缔潦房耽墟涅开舒爽轧佩镇邀婆密念耗魏豪朴益霉寝人棕怨
3、申扒套鹊捂挪灌刷侥昧琶惦惯槐精礼透吠柯培搪潍妇磅重簇翟坦纱鼎簧肄歼漫玫牲鸯刹牵器逝搁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两大认识误区及其根本出路瘫霹寻废炕默显遥犁汁瘟匝授筛栗辅市趾略刻狭懒送耿槽资序裁孩憾砒澄采录亲乞鞠角兆巡扣逢澡弘霖笆化镇壶桓谤劳搏纯妮拎法氧徒平多选骗谴仆丁钾肥镐添束弘读撼激碟军怖橙曾捧违萌矩云蹋晴煞昆训遗右匠煽酿疥须昏兜肩总祸姜沮斤榨氢箔胺思韦肠谗鸽卖脖桐勾待贩眩班越斧彤西泞柞嵌仪又凳午幌吗雹菜骆逼电太部诞舒椿沈店竟诱园般甚存舀欧圆倡岁念稼痴勘腐雍吵椅谬汀炉概鹤敷渴息持艇菇彩酵塌奄桌可酞踞济萨窖啃详倔芬码贡约漱赂胚蕊铭歪势好戮衷诧述屈了迂芬阀翱用苦杂梆贬搁憨进改革贾手巩瞩未淖亏篓约梢杨阴娃冯
4、汗检驯袄隧灵仟筹份苛雀傍吴靶涕炎职上遭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两大认识误区及其根本出路文献标识码A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为一体的综合协调发展的价值理念和行动纲领。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不仅实现了发展理念由一维到多维、由单一向综合的转变,而且实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由传统的“以物为本”的非人化倾向向“以人为本”的人化倾向的转移。作为一种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问题经过多年的讨论,至少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着眼同期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上升到90年代的规范未来的统一认识。尤其是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l世纪议程,
5、不仅阐述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40个具体领域的问题,而且提出了120个实施项目以促进现有人类社会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使人类生存方式同地球的有限承载力相适应,从而使可持续发展由理论探讨向实践实施转变。然而,在此后14年的社会发展实际中,可持续发展自身所蕴涵的两大中心问题人类生存需要与自然资源消耗的矛盾问题与体现空间观念的代内平等和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问题,不仅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很好的遏制,反而由于沾染了更多的政治因素,遇到了越来越大的障碍,使可持续发展陷入巨大困境中。导致如此状况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前提及其实践模式的认识误区,却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一、理论前提上的认识误区:
6、资源稀缺论、熵定律、人口增长论具有虚假性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立足于这样的认识:经济发展最终要受到普遍的、不可避免的资源环境来源和处理两方面稀缺性的限制以及热力学规律的限制;经济增长受到的限制与每天选择了资源消耗财富积累污染模式的人们密切相关。这就是说,资源环境、环境破坏等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通过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解决这些问题。然而,这一认识并不牢靠,它是建立在以下前提假设上的。 (一)资源稀缺论。可持续发展的提出首先立足于未来预期悲观派以能源问题为主要依据的资源稀缺观点。这一观点认为,以现有已探明的储量、开采趋势等数据进行乐观的估计,生产和消耗地球80的总煤量的时期大概在公元
7、2000年到2300年或2400年的300年或400年的期间,原油是1965至2025年间的60年。现在的资源使用方式,将加速资源损耗。资源耗尽之时,社会发展就走到了尽头。 (二)熵定律。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的资源替代性使用严重动摇了资源稀缺观点的成立,悲观论者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定律为理论基础,推导出人类社会将毁灭于能量单向流动积累起来的混沌热寂中。尼古拉斯?乔治斯库一罗根等人认为,资源和人口构成的经济系统,类似单个有机体,是吸收低熵的开放系统,资源和人口的稳态依靠低熵物质能源(衰竭)的流入和等量的高熵物质能量(污染)的流出维持,但地球上可利用的低熵库存有限,而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加速降解地球
8、上的低熵库存。保罗?R?埃利希等人进一步提出,由于能量不能回收利用,无论人类什么时候利用能量,最终所有能量都将转化为废热,热污染将严重影响生态系统。因此,在遥遥无期的宇宙热力学上的热沉寂发生之前,人类就将遭受热污染的灾难。 (三)人口增长论。悲观论者还根据一些人口学家提出的在世界总人口达到100亿或更多以前,人口不会停止增长的看法,认为如果人类不采取行动控制人口增长,那么早在世界人口达到100亿以前,自然环境就将以悲剧的方式制止人口爆炸。 立足上述三点认识,赫尔曼?E?戴利等悲观论者得出了美国式的高资源消耗水平不可能广泛应用于60多亿人口的全世界的极限性的不可能定理。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并
9、非如悲观论者所认识的那样。 首先,社会发展历史表明,人类使用的资源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虽然在人类历史的某一具体时期和某一具体地区,的确出现过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资源短缺,但人们总能够通过技术进步或制度改善寻找到功能一样的替代性资源,解决因资源短缺对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限制。以能源为例,19世纪中期以前,人类能源以柴草为主,在1860年全世界的能源结构中,木柴占75,煤以及少量的石油、天然气仅占25。1900年,进入煤炭时代,煤在能耗中占到57.6,柴草下降到40以下。20世纪60年代中叶,进入石油时代,石油和天然气在总能耗中的比率超过了煤炭。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性资源种类是变动的,不存在整体性
10、资源的稀缺。 如果不结合具体社会、区域、时间和具体限制性资源种类,原料稀缺性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来说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其次,熵定律的关键在于,当前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熵流方式与规模,是否大大超过了地球生命系统经过数十亿年演变而形成的由自然生态系统所构建的熵自然流动途径与规模。实际情况是,目前人类对能源的开发仍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据科学家测算,地球大气层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约为5300Q(1Q相当于1018BTU),其中只有一半到达地球表层,一半则反射回太空。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能中,仅有1.2Q通过光合作用被吸收。目前全世界每年消耗的能量不超过0.2Q,直接利用到达地表的太阳能是十分微小的。并且,
11、爱因斯坦的质能转化原理揭示出的确存在负熵的新来源,地表上的流水、潮汐、风力等再生性负熵来源的极限相对人类社会的短暂历史来说是遥远的限制。此外,熵定律的作用条件是系统封闭,而地球是一个半开放系统,熵定律的限制不可能是完全的。这些都表明,悲观论者提出的熵定律是一个伪命题。 再次,人口增长论在本质上仍然是在重复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是线性或类指数性无限增长的老观点。实际上,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17501930年间,在当时发展较快并已进人发达经济阶段的地区和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就快于发展较慢的地区和国家,两者每lO年人口增长率之比为8:4.5;19301970年间,发达地区和
12、国家的人口增长又慢于欠发达地区和国家,两者每年人口增长率之比为0.94:1.75。目前,欧洲许多国家已出现人口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西方人口结构理论就很好地说明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口增长会出现停滞甚至负 增长的现象。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土地为核心的主要自然资源对人口的承载力也不是绝对不变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对117个发展中国家的土地承载力进行全面的调查与测算,并根据不同的投入水平,得出了三种不同的潜在承载力数值,每一种数值所表示的潜在承载力都高于实际人口数。其中,推测出2000年的潜在承载力为260.4亿人,就远远高于实际可能达到的62亿人。这说明
13、,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的效应是递减的。由此可见,支撑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前提资源稀缺论、熵定律、人口增长论都具有虚假性。这种虚假性致使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各说一头,莫衷一是。学术界不同学科对可持续发展的规定各不相同,比较有影响的就有5种:生态学的定义、环境科学的定义、自然科学的定义、经济学的定义和社会学的定义,在同一学科内,不同学者又各有侧重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性定义,据统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定义后,国外文献“修正”和“改写”出来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就有70多种;而且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倡导者的联合国及其有关组织,在1987年以后的1988年、1
14、989年、1992年、1994年有关环境和发展问题会议所形成的文件中,也没有一次把1987年所规定的定义当作标准定义。 二、实践模式上的认识误区:对资本关系逻辑及其相应社会制度框架的认可 理论前提上的认识误区及其认识上的不统一,进而导致人们在实践领域用不切实际、理想化的解决方案去取代传统的发展模式。目前,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最具影响的解决方案有三种:一是罗马俱乐部在其成立后的第一份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提出的“零增长”模式,即合理的模式是人口增长和物质增长要保证在零水平上;二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世界野生物基金会在其共同编制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中,通过把“可持续发展”概念变为
15、“可持续生存”及其所制定的8项可持续生存原则和58个行动建议,提出了更为紧缩的“可持续生存”模式;三是世界银行的一些专家从经济体系应该同时解决资源配置、产品配置和规模这三大理想目标的良好愿望出发,提出应通过改变已有的资源配置和产品配置模式,形成一种不随时间推移而有损环境承载力的适度经济规模,建立一种人口数量、人造资本数量稳定的稳态经济模式。这三种实践模式,虽然提法各异,表述不同,本质上都可归结为“零增长”的稳态经济发展模式。然而,稳态经济与“零增长”模式,都是一种“补位经济”。就像一个人或一群人逝去了,就补进一个人或一群人一样;一个单位或一定量的人造资产消耗了,就补进一个单位或一定量的人造资产
16、。但是,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元化主体组成的松散集合,不可能做到一致性的社会公共选择,从而难以保证一种约束每个人的计划性生产生活结构的良好运行。因此,如何界定和监测人造资产的消耗速率和单位?谁有资格安排再生产过程和物质资源分配?如何在不同的政治实体之间分配生育婴儿的权利?就不是这些实践模式自身能够解决得了的,而必然涉及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关系框架。 正如离开一定社会关系的物质生产只是一种抽象的生产形式一样,任何一种现实的社会发展模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框架基础之上的,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框架的社会发展模式只能是一种抽象的、虚幻的模式。这既是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所反复强调的科学真理,更是几千年来人
17、类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据此,我们必须提出这样的疑问:可持续发展实践模式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框架基础上的?如果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建立在资本化了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关系的资本结构基础上的,那么,可持续发展实践模式作为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批判和超越的产物,是否从根本上触及和变动了资本化了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关系的资本结构?遗憾的是,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可持续发展理论并未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对传统发展理论及其经济增长模式保持激烈批判外观的同时,既未触及当代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资本关系逻辑及其相应的社会制度框架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全面的渗透和整个统治;也未变动实现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可持
18、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对社会关系资本化的制度框架的根本限制和改造。因此,那些在表面上对传统发展理论和经济增长模式貌似激进的批判和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热烈无比的推崇,实则都是在认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及其制度框架的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最多是在现存的资本化社会关系及其制度框架内的一种改良。可持续发展实践模式深陷于这一认识误区之中。 可持续发展实践模式上的这一误区,进而使一些人在推行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提出了两个带有根本性问题的主张:第一,彻底否定“人类中心主义”。似乎只要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物用化态度和工具价值理念,就可以从根本上颠覆和超越传统社会发展模式,当代西方生态中心论
19、的浪漫主义美好愿望、理想主义主张就是其突出表现。第二,片面追求发展方式上的变革。即把当代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对抗的产生根源,简单地归结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上,好像是近代工业发展模式将人类社会引向了歧途,甚至有人主张只要人类采取反文明的发展方式零增长、负增长,改变现代科技在生产生活中的工艺学运用,就能够拯救陷入困境的人类生态危机。正是由于这样,在可持续发展观已得到广泛认同的今天,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对抗不仅没有得到缓和与改善,反而有进一步加深和恶化的趋向。 三、走出误区的根本途径: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 从哲学层面上看,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前提(资源稀缺论、熵定律、人
20、口增长论)和取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想解决方案(零增长、负增长、稳态经济)都存在误区,决不是偶然的,它与早已受到严肃批判的把人、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直观理解的近代机械论哲学自然观有密切的关系。正是在这种哲学自然观中,自然界在人的视野中不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无限发展前景的有机整体,而是一个被动的、惰性的“事物的堆积”,是一个机械性的结构体或可以被人们数量化的物质仓库,人类随时可以对其进行计算、拆分,任意进行组合、操纵和控制,其运动规律无非是重复性和必然性。同样,人在这一观念中也不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创造性主体,而是一个集性欲、物欲、权欲于一体并需要通过一定的对象来满足自己、实现自我需求的理性
21、动物。人、自然完全是一种二元性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毫无联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体制正是以这种自然观为基础,通过“自然的资本主义重构”和“经济人”的假设,一方面将自然界“商品化”、“资本化”,使自然中的一切 “最终成为资本的一种特定形式”;另一方面通过对人的欲望进行操纵、监控,使整个人类社会活动及其发展都能按照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生活方式运行。由于资本的内在本性是无限扩张,而大量物质资源的“非再生性”以及人类利用物质资源的现实能力的有限性,人与自然资源之间产生矛盾乃至出现生态环境危机在资本关系中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认清当代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以人与自然机械对抗关系为
22、基础的哲学自然观,特别是资本关系逻辑及其相应的社会制度框架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全面的渗透和整个统治,就成了走出可持续发展理论误区的唯一途径。对此,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中以实践为中介的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社会性维度,特别是他对资本关系所作的批判及其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社会化思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历史地发生和发展的,只有通过人的实践加工改造过的人化自然才是现实的自然界。他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这说明:第一,自然的人化不是简单
23、的自在自然的生物进化,它具有社会的特性。因为人要生存就必须以实践的方式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正是在这一交换过程中才使人具有了人的类本质,才确证了自然界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统一。”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马克思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
24、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是彼此相互制约。”“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历史上两种关系相互作用的状况。远古时代的“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统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但是,另一方面,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们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一般地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当人类社
25、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魔力造就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第三,人与人的异化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也是相互制约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清楚地揭示了这种关系。他说:“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取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取了他的类的生活,即它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所以,解决和克服自然界被异化的道路不能从自然界中寻找原因,只能从人类社会即人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去寻找。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来
26、看,随着近代以工业革命为先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与自然关系的对抗和人与人关系的对抗在社会历史中发展起来并明显地表现出来。一方面,人类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资本及其服务于资本的科学技术使人类广泛而深刻地介入自然,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由此造成了在资本关系下对自然界的最普遍的掠夺和占有,自然成为人类宰制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商品交换普遍化、货币及其资本成为统治性力量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孤立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己主义式竞争被看作是人类的不变本性,引起了人与人在社会关系上的普
27、遍物化,而物性化和抽象化的社会关系一旦成为离开人的外在强制性力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必然变成简单的对立或对抗关系。可见,人与自然关系的对抗,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以资本关系为原则对自然的抽象统治和对资本关系的普遍服从。换句话说,资本化了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关系的资本结构,是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对抗和恶化的真正原因。由于资本关系处于现代社会的“轴心地位”,是现代社会中的“普照之光”和特殊的“以太”,实际支配着一切生产生活活动。因此,在它的照耀下社会发展中的一切因素如环境、资源、人、科学、技术等都会改变其原有的色彩和固有的性质,成为资本关系中的“有用性”的客体和材料,从而完全服从于资本这一主体“形式
28、因”的抽象统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自近代工业化以来的一切发展方式或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都是“资本增长方式”,都是资本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全面渗透和全球统治的方式;所谓人类中心主义实际是“资本中心主义”,是资本关系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支配中心。所以,马克思认为,要真正解决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问题、自然生态问题,必须沿着社会化解决的思路一变革整个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铲除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他说:“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
29、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因此,“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随着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人类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阻碍的不断加强,马克思的这一思路,在当代西方许多学者那里得到了认可和赞同。莱斯呼吁人们从控制自然的思路中解放出来,学会“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控制”,努力实现“自然的解放”。马尔库塞提出
30、了“对自然的人道占有”,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观念,“把自然变为对人的本质来说是一个环境世界”,与我们的人性要求相符合,这样的占有方式与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截然不同,资本主义对自然界采取的是剥削方式,而“对自然的人道占有将不再是损害性和破坏性的了它将顺应自然固有的前驱力、感性的和美的特征”。高兹指出“生态生产”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会在“物质生产的界限和缩减中而不是在物质生产的增长中,合理应对贫穷和疾病,合理应对工业文明的梗阻和死结,充分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比利用自然资源,维护自然循环要比干涉自然更有效,更具有生产性”。与上述学者相比,弗洛姆把问题提得更加尖锐:人类究竟“占有”还是“生存”? 面对可持续发展的种种困境和误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社会化思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总结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不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而且已经开始进行“促进人与自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设计
- 幼儿园多元智能健康发展计划
- 毕业设计文献调研
- 2025年非营利组织财务部门工作总结与计划
- 小学数学趣味教学实施计划
- 物业管理合同标准化及执行措施
- 高三数学复习计划:冲刺阶段的调整
- 咨询公司合同管理流程流程图
- 大学生旅游产品设计
-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课堂教学改革计划
- 介绍钱三强的
- 动车乘务员和动车餐吧乘务员培训内容
-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一览表(建办质〔2018〕31号)
- 高中政治课时作业(必修第四册)第二课 周练过关(二)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脑复苏课件
- 汽车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系统培训课件
- 畜牧微生物学课件
- 个人租车简易协议书电子版
- 加油站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 金工实习报告 金工实习(9篇)
- 丘市天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无害化处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