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基站用一体化美化天线技术条件_第1页
移动通信基站用一体化美化天线技术条件_第2页
移动通信基站用一体化美化天线技术条件_第3页
移动通信基站用一体化美化天线技术条件_第4页
移动通信基站用一体化美化天线技术条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CS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XX/T XXXXXXXXX代替 移动通信基站用一体化美化天线技术条件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integrative concealment antenna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本稿完成日期:)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XX/T XXXXXXXXX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定义14分类25特性要求36测量方法147检验规则208标志、

2、包装,运输、贮存20前言本标准旨在明确移动通信美化天线的技术要求,并为相关设备的集中采购和网络建设提供技术参考。本标准是移动通信系统天线系列标准之一,与GB/T 9410移动通信天线通用技术规范、YD/T 1059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天线、YD/T 1710.1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智能天线 第一部分:天线共同构成移动通信天线技术规范。本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凯尔实验室、东莞市晖速天线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通信集团北京研究院.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

3、人:.23移动通信基站用一体化美化天线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美化天线的术语定义、分类、电性能、机械特性、环境条件、测量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工作频段为806MHz960MHz、1710MHz2170MHz、1920MHz2690MHz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美化天线。同类型其他频段、规格的天线及加罩美化天线可参照本标准。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

4、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l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2423.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A:低温试验方法GB/T 2423.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B:高温试验方法GB/T 2423.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Ca:恒定湿热试验方法GB/T 2423.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a和导则:冲击GB/T 2423.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b和导则:碰撞GB/T 2423.10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Fc和导则:振动(正弦)GB/T 2423.38 电工电子产品

5、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R:水试验方法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 2829 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GB/T 3873 通信设备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 9410 移动通信天线通用技术规范YD/T 1059 通信系统基站天线YD/T 1710.1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智能天线 第一部分:天线YD/T 828.22 数字微波传输系统中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 第2部分:地面无线接力系统的测量 第2节:天线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 交叉极化比(Cross polar rat

6、io)给定方向上主极化分量与正交极化分量功率之比。3.2 电下倾角(Electrical Down Tilt)利用电性能使天线垂直波束向下偏移,最大辐射方向与天线法线之间的夹角。3.3 前后比(Front-to-back ratio)定向天线的前后比是指主瓣的最大辐射方向的功率通量密度与天线背向附近(规定为180°土30°范围内)的最大功率通量密度之比值。3.4 隔离度(Isolation) 多端口天线的一个端口上的入射功率与该入射功率在其他端口上可得到的功率之比。3.5 一体化美化天线(Integrative Concealment Antenna)将天线辐射单元与其美化

7、外罩共同设计,并具有垂直面下倾角可调和水平面方位角可调性能,从而在保证天线辐射性能的前提下,达到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的天线。3.6 加罩美化天线(Nested Concealment Radome Antenna)在常规基站天线的基础上,外加美化外罩,从而达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天线。3.7 电平下降(Electrical Level Descend)给定方向上主极化分量的电平值与主极化分量的最大电平值的差值。3.8 扇区隔离度(Isolation between sectors)多扇区天线中在一个扇区天线的端口入射功率与该入射功率在其他扇区天线端口上可得到的功率之比。3.9 水平方位角度(Ang

8、le of Horizontal direction)利用机械性能使天线水平波束辐射方向发生改变,其辐射方向与天线给定0度参考方向的夹角。3.10 集束天线(Tri-Sector Pipe antenna)指将定向天线做集成化设计,将多个定向天线集成在一起的、实现水平面360度辐射的一体化天线。3.11 其它术语采用GB 9410和YDT828.22的定义。4 分类4.1 全向美化天线。4.2 定向美化天线定向美化天线分3类,分别为: 定向单极化一体化美化天线、 定向双极化一体化美化天线、 定向智能一体化美化天线4.3 集束天线集束天线分2类,分别为: 集束双极化一体化美化天线 集束智能一体化

9、美化天线5 特性要求5.1 电性能要求全向美化天线电性能要求见表。定向美化天线电性能要求见表2、表3、表4。集束天线电性能要求:集束天线中单天线的电气性能指标需满足表3或表4中的电性能指标要求,集束天线整体性能应满足表5的要求防雷性能要求:直接接地。表1 全向美化天线电性能要求频段(MHz)增益a(dBi)方向图圆度(dB)垂直面半功率波束宽度b (°)电下倾角精度(°)交调c(dBm)电压驻波比功率容量接口型号8068808859608±1.013±1.5-1071.5500(1) N-50K(2) 7/16-50K116.51710185018501

10、990813200116.5192019802110217022002690813100116.5a 指天线最大辐射方向的增益值,在013度范围内,内置固定电下角倾天线允许天线增益下降(0.07×)dB,天线增益取同一频段内高中低三个频率点或间隔均匀的多个频点增益的分贝平均值;b 参考值;c 指三阶交调,输送到天线的两个不同频率信号的功率各为20W。注:此电性能要求用于非智能天线。表2 定向单极化一体化美化天线电性能要求频 段MHz增 益b dBi半功率波束宽度(°)电下倾角精度(º)电下倾角(°)水平方位角调节精度(°)上旁瓣抑制(dB)d前

11、后比dB电平下降电 压驻波比交 调edBm功率容限 7)(W)接 口型 号水平面垂直面c806880885960825960a14.532±434±1.5216±2°152710±2±28°1.5-107250(1)N-50K(2)7/16-50K17.51621619.010.521420.0821212.065±634±1.5216±2°152510±2±60°1.5-10725015.01621616.510.521417.5821210.590&#

12、177;834±1.5216±2°152310±2±90°1.5-10725013.51621615.010.521416.08212表2(续)频 段MHz增 益b dBi半功率波束宽度(°)电下倾角精度(º)电下倾角(°)水平方位角精度(°)上旁瓣抑制(dB)d前后比dB电平下降电 压驻波比交 调edBm功率容限(W)接 口型 号水平面垂直面c171018501850199017101990a192019802110217019202170a22002690 14.532±434&#

13、177;1.5216±2°152710±2±28°1.5-107100(1)N-50K(2)7/16-50K17.51621619.010.521420.0821212.065±634±1.5216±2°152510±2±60°1.5-10710015.01621616.510.521417.5821210.590±834±1.5216±2°152310±2±90°1.5-10710013.51621615

14、.010.521416.08212a 双频段共用天线频率范围,双频段共用天线允许其低频段(分别为806880 MHz、17101850 MHz、19201980 MHz)增益下降 0.5 dB;b 在016度范围内,内置固定电下角倾天线允许天线增益下降(0.07×)dB,可调电下倾天线允许天线增益下降(0.07×+0.3)dB,其中为电下倾角;天线增益取同一频段内高中低三个频率点或间隔均匀的多个频点增益的分贝平均值;c 参考值; d 上旁瓣抑制取水平面以上30°范围内旁瓣最大值;e 指三阶交调,输送到天线的两个不同频率信号的功率各为20W。表3 定向双极化一体化美

15、化天线电性能要求频 段(MHz)增 益b (dBi)半功率波束宽度(º)电下倾角精度(º)电下倾角(º)水平方位角调节精度(º)上旁瓣抑制d (dB)前后比e(dB)交叉极化比f(dB)电平下降(dB)电 压驻波比隔离度(dB)交调g(dBm)功率容限(W)接 口型 号水平面垂直面c806880885960825960a14.532±434±1.5216±2°1527轴向15±30º以内1010±2±28°1.528-107250(1)N-50K(2)7/16-50

16、K17.51621619.010.521420.0821212.065±634±1.5216±2°1525轴向15±60º以内1010±2±60°1.528-10725015.01621616.510.521417.5821210.590±834±1.5216±2°1523轴向15±60º以内1010±2±90°1.528-10725013.51621615.010.521416.08212表3(续)频 段(MHz)

17、增 益b (dBi)半功率波束宽度(º)电下倾角精度(º)电下倾角(°)水平方位角调节精度(º)上旁瓣抑制(dB)d前后比e(dB)交叉极化比f(dB)电平下降(dB)电 压驻波比隔离度(dB)交调g(dBm)功率容限(W)接 口型 号水平面垂直面c171018501850199017101990a192019802110217019202170a22002690 14.532±434±1.5216±2°1527轴向15±30º以内1010±2±28°1.528-1

18、07100(1)N-50K(2)7/16-50K17.51621619.010.521420.0821212.065±634±1.5216±2°1525轴向15±60º以内1010±2±60°1.528-10710015.01621616.510.521417.5821210.590±834±1.5216±2°1523轴向15±60º以内1010±2±90°1.528-10710013.51621615.010.52

19、1416.08212f 双频段共用天线频率范围,双频段共用天线允许其低频段(分别为806880 MHz、17101850 MHz、19201980 MHz)增益下降 0.5 dB;g 在016度范围内,内置固定电下角倾天线允许天线增益下降(0.07×)dB,可调电下倾天线允许天线增益下降(0.07×+0.3)dB,其中为电下倾角;天线增益取同一频段内高中低三个频率点或间隔均匀的多个频点增益的分贝平均值,h 参考值; i 上旁瓣抑制取水平面以上30°范围内旁瓣最大值;j 范围为主方向180°±30°,取同极化与交叉极化前后比中较差者;k

20、 当电下倾角大于可调倾角范围50%时,±60°以内交叉极化比的下调范围在2dB;l 指三阶交调,输送到天线的两个不同频率信号的功率各为20W。表4 定向智能一体化美化天线电性能要求通用参数参数(单位)指标指标指标工作频段(MHz)1880-1920 (F)2010-2025 (A)2300-2400(E)2500-2690(D)下倾角可调范围(°)215电下倾角精度(o)±1校准与电气参数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耦合度(dB)-26±2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幅度最大偏差(dB)<0.7校准端口至各辐射端口的相位最大偏差(°)<

21、;5校准端口及辐射端口电压驻波比<1.5同极化辐射端口之间的隔离(dB)20 28°25 915°异极化辐射端口之间的隔离度(dB)25 28°28 915°辐射参数单元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100°±10(F)90°±10(A)90°±15(E)75°±15(D)单元波束增益13dBi14dBi15.5dBi交叉极化比(轴向)15dB18dB18dB交叉极化比(±60°)10dB前后比23dB广播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65°±

22、;5°65°±5°65°±5°广播波束增益13dBi14dBi14.5dBi波束±60°边缘功率下降10-15dB10-15dB10-15dB垂直面半功率波束宽度7°6.5°6°交叉极化比(轴向)18dB18dB18dB交叉极化(±60°)10dB10dB10dB前后比28dB28dB28dB上旁瓣抑制-16dB-16dB-16dB下部第一零点填充-20dB-20dB-20dB业务波束0°指向波束增益19dBi20dBi20dBi0°指

23、向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 29°28°28°0°指向波束水平面副瓣电平-12dB-12dB-12dB±60°指向波束增益15dBi15.5dBi15.5dBi±60°指向波束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34°34°34°±60°指向波束水平面副瓣电平-5dB-5dB-4dB0°交叉极化比(轴向)20dB20dB20dB0°前后比33dB33dB33dB表5 集束天线电性能要求参数指标备注扇区隔离度(dB)35相邻扇区天线之间的端口隔离度,取最差值圆度(

24、dB)46选取三扇区主极化同角度电平较大值做为方向图电平360°交叉极化比10a按主极化对应角度选取对应扇区交叉极化电平m 当电下倾角大于可调倾角范围50%时,交叉极化比的下调范围在2dB。5.2 机械特性要求5.2.1 一般结构要求 天线结构要牢固可靠,便于安装、使用和运输。 产品结构设计合理,符合安全性要求,天线需设置泄水孔,防止冷凝积水。 所有基站美化天线都必须专门设计防雷系统,产品的钢构件必须与建筑物的整体防雷引落线连通,保证天馈系统的防雷安全。 产品结构既要确保安装牢固、又要考虑维护方便性,便于维护和角度调节等施工操作,产品必须设置维护门/孔。5.2.2 外罩机械性能一体化

25、美化天线外罩机械性能要求见表6表6 外罩机械性能要求性能指标要求材料玻璃钢或PVC厚度 (mm)玻璃钢³3;PVC ³2阻燃性GB 86241997 B1 级抗老化疝灯照射1000H表面无明显脱落拉伸强度 (MPa)³ 150硬度R100120注1: 防盐雾、潮湿能力;防护大气中二氧化硫腐蚀能力;防紫外线能力5.2.3 机械调整性能与尺寸要求考虑到易于施工、维护,基站美化天线应可以进行水平方位角调节,同时其尺寸不应过大,推荐使用表7中的尺寸。5.3 环境条件要求 抗风能力:工作风速36.9 m/s;极限风速55 m/s。 摄冰厚度:10mm不被破坏。 环境温度:工

26、作温度-40+60;极限温度-55+75。 具有良好的防雨性能。 具有防盐雾、潮湿、大气中二氧化硫与紫外线辐射的能力。表7 基站美化天线机械性能要求天线类型美化形式频段(MHz)增益(dBi)水平面波瓣半宽水平方位角调节(°)尺寸要求(mm)连接法兰定向美化天线方柱型8068808859608259601565±6±45450*450*20001710185018501990171019901920198021102170192021701865±618801920 (F)20102025 (A)23002400 (E)25002690 (D)13.51

27、00±15(F/A)90± 15 (E)65±6 (D)圆柱型8068808859608259601565±6±30450*20001710185018501990171019901920198021102170192021701865±618801920 (F)20102025 (A)23002400 (E)25002690 (D)13.5100±15(FA)90± 15 (E)65±6 (D)表7 (续)天线类型美化形式频段(MHz)增益(dBi)水平面波瓣半宽水平方位角调节(°)尺寸要求(

28、mm)连接法兰定向美化天线排气管型8068808859608259601565±6±45200*25001710185018501990171019901920198021102170192021701865±6空调型8068808859608259601565±6±15950*350*2000(空调)1710185018501990171019901920198021102170192021701865±618801920 (F)20102025 (A)23002400 (E)25002690 (D)13.5100±15(

29、FA)90± 15 (E)65±6 (D)表7 (续)天线类型美化形式频段(MHz)增益(dBi)水平面波瓣半宽水平方位角调节(°)尺寸要求(mm)连接法兰集束型基站美化天线集束型8068808859608259601565±6±15550*2200(集束)1710185018501990171019901920198021102170192021701865±618801920 (F)20102025 (A)23002400 (E)25002690 (D)13.5100±15(FA)90± 15 (E)65

30、77;6 (D)上述为典型产品的尺寸限制。未包含的基站美化产品以相近产品的尺寸为依据,可适当调整。6 测量方法6.1 天线增益、半功率波束宽度、前后比及交叉极化比的测量天线增益、半功率波束宽度、前后比及交叉极化比的测量可以采用远场或近场等测试方法,本标准仅叙述最常用的远场测试方法。6.2 增益测量6.2.1 测量框图天线增益测试框图见图1。源天线 被测天线 L信号发生器 隔离器 L 接收机G 增益基准天线 转接 图1 天线增益测试框图6.2.2 测量条件a) 被测天线与源天线具有相同的极化方式。b) 被测天线和源天线之间测量距离应满足:(1)式中:L 源天线与被测天线距离(m);D 被测天线最

31、大尺寸(m); d 源天线最大辐射尺寸(m); 测试频率波长(m)。c) 被测天线应安装于场强基本均匀的区域内,场强应预先用一个半波偶极天线在被测天线的有效天线体积内进行检测,如果电场变化超过1.5dB,则认为试验场是不可用的。此外,增益基准天线在两个正交极化面上测得的场强差值应小于1dB。d) 测量用信号发生器、接收机等测量设备和仪表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动态范围和测量精度,以保证测量数据的正确性。e) 测量用仪表应有计量合格证,并在校验周期内。6.2.3 测量步骤开始测量时,必须将被测天线和增益基准天线交替做水平和俯仰调整,以确保每一天线在水平和俯仰上的最佳指向,使其接收的功率电平为

32、最大。测量步骤如下:f) 增益基准天线与源天线对准,通过转接,使增益基准天线与接收机相连接,此时接收机接收功率电平为P1(dBm);g) 被测天线与源天线对准,通过转接,使被测天线与接收机相连,此时接收机接收功率电平为P2(dBm);h) 重复步骤 a)和b),直至P1 和P2 测量的重复性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i) 被测天线某频率点的增益G按式(2)计算:(2)式中: G0 基准天线的增益(dBi);N 接收机输入端分别到被测天线和增益基准天线输出端通路衰耗的修正(dB)。j) 在一个频带内,至少测量高、中、低3个频率点。6.3 方向图圆度(全向天线)、半功率波束宽度、前后比、交叉极化比的测量

33、6.3.1 测量示意图天线方向图测量示意图见图2。6.3.2 测量条件天线方向图测量条件需满足6.2.2。L 被测天线 天线下倾角 源天线 测试转台图2 天线方向图圆度、半功率波束宽度、前后比、交叉极化比测量示意图6.3.3 测量步骤a) 被测天线垂直安装,并与源天线同极化对准;b) 被测天线在测试转台上作方位旋转,并把接收到的电平作为角度的函数记录下来,得天线水平面同极化方向图F(),记录天线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1,轴向最大接收电平P3 ,背向180º±30º范围内最大接收电平P4,全向最小接收电平P5;c) 保持被测天线于同极化最大接收电平位置,将源天线极化旋

34、转90º,并微调极化使被测天线在该位置接收电平最小;d) 重复6.3.3 b)测试过程,得天线水平方向交叉极化方向图f(),记录轴向接收电平P6,背向180º±30º范围内最大接收电平P7;e)测量结果: 全向天线:方向图圆度 (3) 定向单极化天线: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为1前后比 (4)定向±45º双极化天线:水平面半功率波束宽度为1同极化前后比(5)交叉极化前后比 (6)天线前后比为同极化与交叉极化前后比中较差者轴向交叉极化比(7)±30º(或±60º)范围内交叉极化比(8)e) f)被测天

35、线水平安装,并与源天线同极化对准,重复6.3.3 b)测试过程,可以得天线垂直面半功率角2。6.4 集束天线方向图圆度、360°交叉极化比的测量6.4.1 测量示意图天线方向图测量示意图见图2。6.4.2 测量条件天线方向图测量条件需满足6.2.2。6.4.3 测量步骤a) 被测天线垂直安装,并与源天线同极化对准;b) 被测天线在测试转台上作方位旋转,并把接收到的电平作为角度的函数记录下来,得天线1端口水平面同极化方向图F1();c) 保持被测天线于同极化最大接收电平位置,将源天线极化旋转90º,并微调极化使被测天线在该位置接收电平最小;d) 重复6.4.3 b)测试过程,

36、得天线1端口水平方向交叉极化方向图f1();e) 重复6.4.3 b)、c)、d)测试过程,得集束天线相同极化各端口水平面同极化方向图Fn(), 水平方向交叉极化方向图fn();f) 按同角度取测试电平最大值的原则,从F1()Fn()函数中获取相应角度最大电平,将电平作为角度的函数记录下来,得天线水平面同极化方向图F();记录最大接收电平Pmax及最小接收电平Pmin;g) 根据水平面同极化方向图F(),提取F()同角度、同端口的天线水平方向交叉极化接收电平,将获取电平作为角度的函数记录下来,得天线水平面交叉极化方向图f();h) 测量结果: 方向图圆度(9)±360º范围

37、内交叉极化比(10)6.5 天线电下倾角测量6.5.1 测量条件天线方向图测量条件需满足6.2.2。6.5.2 测量转台方位轴要求测量转台方位轴误差小于0.2º时,可通过天线垂直面方向图读取电下倾角。L 被测天线 源天线 测试转台 图3 天线电下倾角测量示意图6.5.3 测量系统要求a)测量系统能保证收发天线等高,测量转台俯仰轴误差小于0.2º时,天线可垂直架设,此时转台俯仰角为0º。反复调整转台俯仰使天线接收到的功率电平为最大,记录这时转台的仰角为,则天线电下倾角 = 。b)测量系统不能保证收发天线等高,建议天线采用水平架设,全向天线用一根,定向天线用一根天线正

38、反架设(绕测试系统水平轴旋转180º),测量示意图见图3。6.5.4 测量步骤a) 天线作360º方位旋转,找出两个主瓣出现的位置,计算两主瓣之间的夹角分别为3与4(相对天线来说分别是上、下夹角);b) 测量结果:天线电下倾角(11)6.6 驻波比测量6.6.1 测量框图测量框图见图4。6.6.2 测量条件被测天线应该安装在一个相对没有反射,并且离测试设备和测试人员相当远的自由空间或无回波暗室。检验测试场地合格的方法如下:当被测天线(含其支撑结构)在8个相隔45º的水平方向上至少移动半个波长,向上、向下各移动半个波长时,如驻波比的变化小于10,则认为测试场是合格的

39、。 网络分析仪 无回波暗室12n c其它所有端口接匹配负载图4 天线驻波比测量框图6.6.3 驻波比测量步骤a) 将被测天线安装在符合6.6.2测量条件的自由空间或模拟自由空间;b) 按测量系统要求进行系统校准;c) 将测量系统与被测天线的任意一端口相连接(如图4),被测天线的其余端口一律接匹配负载,在工作频率范围内进行驻波比的测量,测试的驻波读数就是被测的天线端口的电压驻波比。天线驻波比应为工作频带内各频点驻波比的最差值。d) 重复c)步骤,测试其它端口的驻波比。6.6.4 有源驻波比测量步骤a) 将被测天线安装在符合6.5.2测量条件的自由空间或模拟自由空间;b) 按测量系统要求进行系统校

40、准;c) 将测量系统与被测天线的第i个辐射端口相连接(如图4.a),被测天线的其余端口一律接匹配负载,在工作频率范围内进行复反射系数Sii的测量,测试的Sii读数就是第i个辐射端口的自反射系数。d) 将测量系统与被测天线的第i个和第j个辐射端口相连接(如图4.b),被测天线的其余端口一律接匹配负载,在工作频率范围内进行传输系数Sij的测量,测试的Sij读数就是第j个辐射端口到i个辐射端口的传输系数。e) 重复c)、d)步骤,测试完成所有端口的Sii 和Sij。f) 根据矩阵公式:b = Sa,可以求出任意幅/相激励ai对应的反射信号bi,从而求出第i个辐射端口的复反射系数i=bi/ai,根据复

41、反射系数可以求出第i个辐射端口相应的有源驻波比。g) 求所有辐射端口有源驻波比的最大值。h) 重复f)给出扫描角为0º、±30º、±45º、±55º的幅/相激励ai,求相应的有源驻波比。重复g),求所有有源驻波比的最大值。6.7 隔离度测量6.7.1 测量框图测量框图见图5。6.7.2 测量条件测量条件需满足6.6.2。6.7.3 测量步骤a) 将被测天线安装在符合6.6.2测量条件的自由空间或模拟自由空间; 无回波暗室 网络分析仪1 2 3 n c 其它所有端口接匹配负载图5 天线隔离度测量框图b) 按测量系统要求进行系统

42、校准;c) 将射频功率送到天线的一个端口,在另一端口检测接收功率,所测的功率电平值即为所测天线的隔离度。天线隔离度应为工作频带内各频点隔离度中的最差值。6.8 扇区隔离度测量6.8.1 测量框图测量框图见图5。6.8.2 测量条件测量条件需满足6.6.2。6.8.3 测量步骤a) 将被测天线安装在符合6.6.2测量条件的自由空间或模拟自由空间;b) 按测量系统要求进行系统校准;c) 将射频功率送到集束天线中一个扇区天线端口,在另外扇区天线端口检测接收功率,所测的功率电平值即为所测集束天线的扇区隔离度。集束天线的扇区隔离度应为工作频带内各个端口中隔离度的最差值。6.9 校准电路参数测量(智能天线

43、)6.9.1 测量框图测量框图见图5。6.9.2 测量条件测量条件需满足6.6.2。6.9.3 测量步骤同6.6.4中a)、 b)、 d)、e)的测试方法。测出校准口c至多个辐射端口i的传输系数Sic,将所有测试Sic值分别求模和求相角,将所有模曲线和相角曲线分别放在2张图中,在相同频点上比较并分别求出最大的模(即幅度)偏差和相位偏差。6.10 交调测量 被测天线无源交调分析仪1 2 图6 天线交调测量框图6.10.1 测量说明交调测量应使用对应频段的“无源交调分析仪”进行测试,分析仪置于测量“反射式交调”状态,建议使用“扫频”测试,测量框图见图6。双极化天线测量时也可在另一端口接入一个低交调

44、负载。6.10.2 测量条件a) 被测天线应应该安装在一个相对没有反射,并且离测试设备和测试人员相当远的自由空间或无回波暗室。b) 无回波吸收体不能放在天线感应近场内,确保吸收体内感应回波不产生交调。同时还要保证吸收体之间相同极化间隙不产生泄漏。c) 确保连接天线电缆的剩余交调小于被测天线的交调。这可以通过在电缆一端接入一个低交调负载,在所需的形变范围内移动电缆而测得。d) 连接电缆损耗应不大于1dB。6.10.3 测量步骤a) 将被测天线与测量系统相连接,并保证接触可靠;b) 在工作频带内选择合适的两频率f1、f2,使交调产物f32f1-f2 (或2f2-f1)落在工作频带内;c) 调整输出

45、功率,使输送到被测天线上f1,f2的功率各为20W;d) 利用无源交调分析仪可直接读出交调电平。6.11 功率容限测量6.11.1 测量条件温 度 15 35气 压 86kPa 106kPa相对湿度 45 756.11.2 测量步骤被测天线与射频信号源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相连接,给被测天线施加指定频率的规定功率,持续时间1 h,天线不应有损坏或损伤,其驻波比满足本标准要求。6.12 一般结构要求试验方法可以用验算、目测和机械的方法对天线结构进行检查,以验证材料、外形尺寸和结构设计、加工是否符合要求。6.13 环境试验方法环境试验的项目、要求和方法见表87 检验规则7.1 检验分类产品检验分型式检验(例行检验)和出厂检验(交收检验)两类。表8 环境试验方法名 称试验项目试验条件方 法测量内容低 温试 验温度试验样品温度稳定时间持续试验时间恢复时间温度变化速率-40 ± 31 h2 h1 h1 /m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