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线粒体DNA检测及中医治疗分析_第1页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线粒体DNA检测及中医治疗分析_第2页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线粒体DNA检测及中医治疗分析_第3页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线粒体DNA检测及中医治疗分析_第4页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线粒体DNA检测及中医治疗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线粒体DNA检测及中医治疗分析 作者:张铭连 石慧君 常永业 解世朋 庞朝善 毛爱玲【摘 要】 目的 分析中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3个原发致病基因突变的特征及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 方法 对81例LHON患者分别用异源双链-单链构像多态性(HA-SSC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突变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MSP-PCR)及DNA测序等方法检测其mtDNA11778、14484、3460位点的基因突变情况,并进行中医辨证治疗。 结果 81例患者(男59例,女22例)中,11778位点突变71例,占87.65%,14484位点突变8例

2、,占9.88%,3460位点突变2例,占2.47%。中医辨证为肝经郁热型58例,肝郁肾虚型14例,肝肾阴虚型9例。 结论 中国人LHON患者mtDNA3个原发致病位点突变中,以11778位点突变为主,14484次之,3460最少。其发病与中医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 DNA,线粒体;点突变;视神经萎缩,遗传性;聚合酶链反应;辨证论治 Detection of DNA in mitochondria and treatment of Lebers Hereditary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

3、ics of three primarily virulence genes mutation of Chinese 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Methods Mutation status of mitochondria DNA11778,14484,3460in patients with LHONwere measured by HA-SSCP,RFLP,MSP-PCR and DNA sequencing.Results

4、In all patients87.65%was11778site mutation,9.88%was14484site mutation and2.47%was3460site mutation.The liver meridian stagnated heat type was58cases,stagnation of liver-QI renal deficiency type was14cases and hepatic and renal yin deficiency type was9cases.Conclusion In three primarily virulence gen

5、es mutation of Chinese LHON,11778site mutation was primary,14484site mutation was secondary,3460site mutation was least.The onset of LHON was related to hepatonephr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Optic Neuropathy;DNA;Mitochondria;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of TCM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6、变(Leber, s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是常见的一种线粒体DNA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致盲性视神经疾病,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中心视力减退,双眼同时发病,或先后发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是青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1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临床上一部分患者无家族史或家族史不清,仅有视神经损害,往往很难确诊,线粒体DNA的位点突变目前认为是LHON的特异性病征,其检测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2001-122006-04,我们对81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线粒体DNA检测和中医辨证治疗,现 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1例LHON患者均系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59例,女22例,男女比例为2.681;有家族史者64例,无家族史17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42岁,平均16.86岁,其中712岁12例,1318岁55例,1942岁14例;病程3个月31例;双眼同时发病71例,先后发病1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全身检查,视力、裂隙灯、眼底、视野检查。Octopus-101全自动视野检查,表现为中心暗点者113只眼,旁中心暗点1只眼,中心相对暗点1只眼,广泛性视野损害21只眼,未能查视野24只眼,正常视野2只眼。28例行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表现为P100 波潜伏期延长和振幅值降低者52只眼,P100 波潜伏

8、期正常而振幅值降低者2只眼,图形熄灭2只眼。10例患者行头颅CT扫描未见异常。6例行MRI检查未见异常。25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底表现为视盘充血,毛细血管充盈,弯曲79只眼,正常眼底12只眼,视盘颞侧色淡45只眼,视盘色苍白26只眼。 1.2 中医分型 根据患者全身症状和舌脉象,参考眼底表现,采用全身辨证与局部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将81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分为3型。 1.3 病例选择标准 双眼同时或先后在青春期发病,呈急性或亚急性视力下降。视野有中心或旁中心暗点,P-VEP表现P100 波潜伏期延长和振幅值降低。眼底早期视盘正常或轻度充血、水肿、毛细血

9、管扩张,晚期颞侧色淡或苍白。符合上述特征有阳性家族史;或原因不明的患者;或经积极治疗无明显效果者均进行线粒体DNA检测。检测阳性者纳入观察范围。 1.4 检测方法 首先详细询问患者的家族史,进行视力、裂隙灯、眼底检查、视野及常规全身检查。征得知情同意后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利用血液滤纸法,邮寄至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分子遗传室。将标本进行全血直接裂解和微量DNA提取,采用3种原发致病位点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用常规酚氯仿方法,从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中提取DNA,进行PCR扩增;突变特异性引物PCR检测;异源双链-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SSCP);经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异常条带做DNA测序,片段经纯

10、化后,由自动测序仪测序。检测患者mtDNA11778、14484、3460位点的基因突变情况。1.5 治疗方法2 结 果 2.1 mtDNA突变检测结果 81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mtDNA突变中,11778位点突变71例,占87.65%;14484位点突变8例,占9.88%;3460位点突变2例,占2.47%。2.2 治疗前后视力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视力比较 略 2.3 随访 66例患者经平均26个月随访,66只眼视力提高12行,62只眼视力保持不变,4只眼视力下降23行。 3 讨 论 1871年由德国眼科医生Leber首先描述了一种以双眼中心视力急性或亚急性下降,多累及青年

11、男性为特征的遗传性眼病,故命名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1988年Wallace等3 首先报告线粒体DNA第11778核苷酸位点突变可引起LHON。Hwang等4 统计435例视神经疾病患者,72例(17%)是LHON。国内韦企平5 报告母系中确有发病者的37例LHON患者中11778位点突变者33例,占89.2%;14484位点突变者3例,占8.1%。无家族史的疑似病例及病因不明的视神经疾病82例患者中11778位点突变26例,占31.7%。郭向明等报告6 11778位点突变占92.9%,14484位点突变占5.7%,3460位点突变占1.4%。 本研究统计球后视神经炎339例,Lebe

12、r病66例,占19.47%,对其中有家族史64例和无家族史而怀疑为Leb-er病34例共98例患者进行基因检测,81例阳性,占82.65%。有家族史的64例基因检测均为阳性,34例无家族史而怀疑为LHON,经基因检测17例阳性,占50%。81例mtDNA突变患者中,11778位点突变71例,占87.65%,14484位点突变8例,占9.88%,3460位点突变2例,占2.47%。本组病例14484位点和3460位点突变略高于有关报道。 本病以男性发病者居多,左炜7 报告男女比例为6.51,韦企平5 报告男女比例为5.61。本组病例男性的发病率低于有关报道,而女性发病率高于有关报道,男59例,占

13、72.84%,女22例,占26.16%,男女比例为2.681,Hotta等8 研究了29个LHON家系共334例患者,发现有2个家系无任何mtDNA位点变异。本组病例涉及79个家系81例患者均有位点突变。 对无家族史的17例视神经炎患者在行mtDNA检测前,于发病早期给予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014日,均无明显治疗效果,与未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HLON患者效果相同。提示本病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除对原因不明视神经炎或视神经萎缩患者进行详细的家族史调查及视力、眼底、视野、视觉诱发电位等检查外,应及早进行mtDNA基因检测,以避免重复多项检查或给予患者不必要的可能有害的治疗。 Le

14、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属于中医眼科青盲范畴。中医学认为,肝开窍于目,经脉上连目系。“肝受血而能视”,“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精能生髓,脑为髓海,目系内通于脑。肝肾同源,精血相互化生。因此,肝肾与目系的关系最为密切,正如张景岳所谓“肝肾之气充则神采光明”。本组81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经采用全身辨证与局部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分为肝经郁热,肝郁肾虚、肝肾阴虚型3型,且其早期多表现为肝经郁热,中晚期多表现为肝郁肾虚或肝肾阴虚型,进一步说明本病与肝肾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治疗上应注重解肝郁,养肝血,滋肾阴,尤其在本病的中晚期,视神经已发生萎缩,应以滋补肝肾为主。今

15、后我们将进一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具有滋补肝肾功能的中药治疗LHON的确切机理。  参考文献 1 Leber T.Uber herebitare und congenital SehenervenleidenJ.Graefs Arch Ophthalmol,1871,17:249-291 2 庞赞襄.中医眼科临床实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106 3 Wallace DC,Singh G,LottMT,Hodeg JA,Schurr TG,Lazza AMS,et al.Mitochondrial DNA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Lebers h

16、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J.Science1988,242:1427-1430 4 Hwang JM,Lee JJ,KimMK.Statistics of optic neuropathy in Seoul Municipal Boramae Hospital in KoreaJ.Neuro-Ophthalmology,2000,24:489-495 5 韦企平,孙艳红,宫晓红,等.中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线粒体DNA突变的主要类型和临床特征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78-80 6 郭向明,贾小云,肖学珊,等.中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线粒体DNA突变频谱J.中华眼底病杂志,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