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_第1页
论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_第2页
论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_第3页
论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_第4页
论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 要摘 要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繁荣昌盛,产品品种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产品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产品质量纠纷的焦点和解决的最终落脚点就是产品质量民事责任,只有落实了产品质量民事责任,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维护。产品质量民事责任是消费者和产品生产者、销售者的权利义务关系体系中的核心问题。而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受害人会经常面临在因产品质量引起的违约责任请求权与侵权责任请求权之间做出抉择,而这就涉及到产品质量民事责任责任竞合问题。本文将在对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发展进行充分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和分析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异同,并围绕我国关于产品质量责任竞合的立法现状,对相关立法

2、缺陷进行评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改进建议,以期对我国产品质量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及司法实践有一定帮助。关键词:产品质量 违约责任 侵权责任 责任竞合 立法缺陷及建议IABSTRACABSTRACWith modern market economy of prosperity, product variety is more and more, with product quality problem more and more. The focus and product quality dispute the ultimate solution is product quality civil

3、liability foothold, only implemented product quality civil liability,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nsumers can obtain the safeguard.Product quality civil liability for consumers and producers, sellers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between system in the key question. And in legislative and ju

4、dicial practice, the victim will often faced caused by product quality in the responsibility of breach of contract between right and tort liability claim decisions, and it relates to product quality civil liability concurrence problem.This paper will be a civil liability for product quality related

5、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sufficiently, on the basis of elaborating further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oduct quality responsibility of breach of contract and tort liability, and arou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hina on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liability concurrence of rele

6、vant legislation, fiat legislative defec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our product quality, in order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the civil liability and judicial practice helpfully.Keywords: Product quality; Responsibility of breach of contract; Tort liability; Liability concurrence;

7、Legislation defects and the suggestion目 录目 录一、关于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的概述1(一)关于产品、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的概念1(二)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的理论发展1二、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比较3(一)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相同点3(二)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3三、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理论基础及我国的立法现状4(一)大陆法系关于产品质量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三种主要学术观点4(二)我国关于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竞合的立法缺陷6四、对完善我国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竞合的一些建议7(一)对完善我国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竞合立法模式的

8、建议7(二)对在司法实践中处理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竞合时应坚持的原则的思考8主要参考文献10后 记111论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论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上流通的产品也极大丰富,同时瑕疵产品或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事例也层出不穷,产品质量民事责任应运而生,而由此产生的产品质量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也在实践中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例如甲在乙商场购买一台某品牌的54英寸彩电,使用不久。一日,甲在看电视时,不想该彩电发生爆炸,将甲脸部炸伤,造成甲九级伤残。甲经与乙商场协商未果,故诉至法院。本案中,甲的损失有彩电报废的损失和甲受到的人身伤害。其中彩电的

9、损失属合同利益的损失,而甲受到的人身伤害损失则属侵权所致的损失。对此,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当事人只能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中择一救济,这就意味着,甲若选择违约之诉其所受到的人身伤害无法得到赔偿;若选择侵权之诉,则其彩电报废的财产损失无法得到赔偿。尽管法律的规定简便可行,但是却常常使当事人的损失不能充分得到赔偿。针对以上产品质量案件责任竞合的法律困境,本文将在对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发展进行充分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和分析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异同,并围绕我国关于产品质量责任竞合的立法现状,对相关立法缺陷进行评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改进建议,以期对我国产品质量民事责任制度的完

10、善及司法实践有一定帮助。一、关于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的概述(一)关于产品、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的概念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第二条的规定,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人们在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时,怎样鉴别产品的质量呢?我国法律上对产品质量也作了限定,即产品质量是指产品符合人们需要的内在素质与外在形态的各种特性的综合状态,是产品所应具有的、符合人们需要的各种特征,如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经济性及时间性等。产品质量民事责任则是指由于产品质量不合格而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其包括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两方面。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品责任是一种特殊的

11、民事侵权责任,即因产品质量引起的侵权责任。(二)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的理论发展 产品质量民事责任分为产品瑕疵担保责任和产品责任,即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在最早的合同法理论和实践中,由合同法相关制度调整产品生产者、销售者与产品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关系。依据最早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等对产品质量承担的的责任,主要表现为明示的担保义务,即对于标的物的保证责任是明示担保责任。明示担保是指产品的生产者对其产品所做的明示说明,包括对其性能、质量、用途等的介绍。产品制造者应保证其产品质量达到其所明示说明的质量标准;如果达不到这一标准而给他人造成损害,则认为是违反明示担保,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

12、任。明示担保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这种担保责任以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以及明确的合同条款为前提,反之,受害人则无法依明示担保寻求法律救济。后来,默示担保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该理论认为,产品制造者虽然没有做出明示的说明,但也应担保其产品的一般效用,具有平均的品质且不含有隐蔽的缺陷,此外,还应担保其产品适合某一特定的用途,否则,因产品缺陷造成受害人损害,则认为产品制造人违反默示担保,应承担赔偿责任。 这两种担保理论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产品致害的赔偿问题,但仍然局限在合同法的框架之内,当产品致害一旦超出合同的范围,例如,缺陷产品的受害人不是产品的直接购买者,就无法依据合同担保理论寻求法律救济;

13、而且,对于缺陷产品所致害的受害人固有利益的损失也无法救济。学者和实务转而主张采用侵权法救济缺陷产品受害人的损害,认为侵权法最适合规范产品制造人的责任,由此产品责任理论开始产生和发展。产品责任与产品瑕疵担保责任的产生机理不同,它是由产品的缺陷而引起的法律责任。如前所述,起初各国都是通过违约责任来救济消费者因缺陷产品而导致的损害,但弊端也日益突出。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产品责任制度首先在英美法中发展起来。 1916年,美国Macperson v.Buick Motor Co.案采用过失侵权责任处理产品侵权案件。原告购买被告制造的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因轮胎爆裂,致翻车,原告被抛出车外受伤。

14、法官就此案创设下述规则:任何商品,依其本质足以危害人之生命、健康者,均属危险物品,制造人可知悉买受人以外的第三人,会不经检验使用该物品时,则不论当事人间有无契约关系,制造人对该商品的制造负有注意义务。制造人未尽注意义务者,就所生之损害,应负赔偿责任。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三册),三民书局1981年版,第199页。 这种做法,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品致害责任的确定,但是,采用过失责任原则确定侵权责任,因举证责任要求过严,对受害人仍有保护不周之弊。1932年,英国Donoghue v.Stevenson案,采用“事实说明自己”的证据法则,减轻受害人的证明负担。1963年,美国加利福利亚州Gr

15、eenman v.Yuba Power Product Inc.案确立了产品致人损害的无过失责任原则。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三册),三民书局1981年版,第199页。1973年,欧共体设专家委员会,1976年完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有关缺陷产品责任的指示的立法草案,确认产品责任。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引进美国的产品责任理论,处理了一些产品侵权案件。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在处理产品责任的纠纷时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产品责任理论及其制度的出现,起码产生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第一,解决了对缺陷产品侵害第三人造成损害的救济问题;第二,使受到损害的合同关系中的债权人从只能依据违约责任

16、请求赔偿,改变为既可以依照加害给付责任请求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也可以按照产品责任理论请求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这更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杨立新:侵权责任法,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00页。二、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比较产品质量违约责任是违反产品质量义务的民事责任之一,它的含义即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违反明示或默示担保的产品质量要求而依合同应承担的瑕疵担保责任,通常为交付的产品不符合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质量条件。产品侵权责任是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他人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失时,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一)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相

17、同点作为责任形式,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都具有民事责任的一般特点,比如,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都是民事违法行为的范畴,他们都是对民事权利的侵害,都是对民事义务的违反,都是发生民事责任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它们都是权利的救济方法,从性质上讲,都具有明显的补偿性,主要责任形式是损害赔偿责任,以回复事物之应有状态。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使违约主体或侵权行为人承担一定的对其不利的责任后果,这本身体现了国家法律对这种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因此,从作用上讲,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都体现了国家对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的制裁,体现了责任的制裁性功能。另外,在构成要件上,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因果关系等等。(二)

18、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尽管产品质量的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不应导致两种责任制度的完全融合,因此对两类责任的不同选择将极大地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换言之,是依合同法提起合同之诉,还是依侵权行为法提起侵权之诉,将产生完全不同的法律后果。具体来看,两类责任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责任依据不同。产品质量侵权责任是因为损害的发生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它所侵 害的是财产权、人身权等绝对权利;而产品质量违约责任是以合同关系为前提的,违约人是因违反合同而承当责任,债权债务关系设立在前,违约行为发生在后,所侵犯的是合同双方的相对权利。产品质量侵权责任根据法律规定中的侵权行为条款来处理

19、;而产品质量违约责任是依照合同双方订立的合同条款及合同法的规定来调整。2责任性质不同。由于产品质量侵权责任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行为人还可能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但这并不是说产品质量侵权责任同时也是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只有在侵权行为确实给他人造成财产损失,行为人才负财产内容的民事责任。而产品质量违约责任是基于合同关系发生的,是一种财产责任,他承担的方式如继续履行合同、支付违约金等都具有财产内容。3责任主体不同。产品质量侵权责任的责任主体有生产者、销售者。而产品质量违约责任的责任主体是销售者,权利主体是消费者或用户,即合同的当事人双方,其他人无权提起产品质量违约之诉。4归责原则和免责要件不同。

20、产品质量侵权责任属于特殊侵权责任,通说认为,民法通则第122条所规定的产品质量责任属于无过错责任或称严格责任,而依据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生产者所承担的责任,属于无过错责任;销售者所承担的责任,属于过错责任。依特别法优先适用的原则,应当适用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产品质量法在规定产品责任的同时,也允许生产者、销售者通过一定的抗辩事由以获免责。产品质量违约责任适用民法通则的一般归责原则,其免责事由比产品质量侵权责任要广。5诉讼时效不同。产品质量侵权责任的诉讼时效为2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该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10年

21、丧失,但是,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产品质量违约责任的诉讼时效为一年。6诉讼管辖规定不同。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第二十四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三、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理论基础及我国的立法现状(一)大陆法系关于产品质量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三种主要学术观点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民法上如何确定其性质,产生了很多的理论学说。其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权利人拥有单一的还是多数的请求权;二是违约请求权和侵权请求权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

22、适用法律,是只适用一种法律规范还是适用两种以上的法律规范,还是考虑到协调两种法律的适用范围,以综合适用。由此大陆法系的民法学者提出了三种主要的学术观点:1法条竞合说。法条竞合说的概念来自于刑法中的法规竞合说或者犯罪罪数形态中的吸收说,指对于同一事实具有数个规范的要件,这些规范之间具有位阶关系,或为特别关系,或为补充关系,或为吸收关系,而仅能适用其中一种规范。这一概念后来被引用到民法学上,认为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本质上都是侵害他人权利的不法行为,侵权行为是违反权利不可侵犯的一般义务,违约行为是违反当事人约定的特别义务,违约行为是侵权行为的特别形态,二者之间是特别法与普通法的关系,因此按照特别法优于

23、普通法的法律适用一般规则,只能适用违约责任规范,因而只能产生违约责任,而无主张侵权责任的余地。2请求权竞合说。请求权竞合说发端于罗马法的诉权竞合,为德国普通法时代的通说,在德国民法制度后,为多数学说及判例所采用。德国流行的观点认为,同一行为符合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时,应分别适用合同法和侵权行为法,产生两个请求权免除或让与,而将另一项请求权保留或让与其他的受让人。在诉讼中,请求权人可以就各项请求权分别起诉,也可以在一项起诉被驳回后再就另一项请求权提起诉讼。参见德国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哗、邵建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2页。请求权竞合说认为,一个具

24、体事实具备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的双重要件,产生的是两个独立并存的请求权。在此基础上又分化为请求权自由竞合说和请求权相互影响说这样两个基本理论。3请求权规范竞合说。请求权规范竞合说是德国学者拉伦茨在批判请求权竞合说,认为承认两个请求权违背新诉讼标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拉伦茨教授在剖析了请求权竞合说的缺点后指出,一个具体生活事实符合债务不履行和侵权行为的要件时,并非产生两个独立请求权。论其实质,仅产生一个请求权,但有两个法律基础,一为契约关系,一为侵权关系。也就是说,同一行为同时符合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的构成要件时,只能产生一个请求权,该请求权具有两个法律基础,一是合同关系,二是侵权关系。请求权的内容应

25、综合侵权规范和合同规范而决定,当事人可以决定选择适用何种规范。隋彭生:合同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版,第441页。请求权规范竞合说得到许多民法学者的重视,赞同者日增,大有取代请求权竞合说的趋势。请求权规范竞合说强调一个义务、一个请求权、一次起诉、两个法律基础。既保证了当事人的实体利益,又节约了诉讼成本,并且符合公平正义的法理,无疑具有强大的理论优势。但是,该说也要求较高水平的法技术与之相配套,包括在构成要件、归责原则、举证责任、赔偿范围、诉讼管辖、诉讼时效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对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冲突进行精心的化解和融合。我国合同法第122条对于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的竞合问题进行了规定:“因当事

26、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规定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从该条的规定来看,其实质上采用的就是请求权自由竞合说,其特点是诉讼操作方式简便,但是却经常出现对受害人利益保护不周的情况。因此我认为随着我国法治水平的提高,我们今后要逐步采用请求权规范竞合说,这样才更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二)我国关于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竞合的立法缺陷我国没有专门的产品责任法,关于产品责任的规定主要分散在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等法律中。早在1986年的民法通则第122条就对产品责任问题进行了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

27、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随后,1993年2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产品质量法,并于2000年7月8日进行修订,该法也对产品责任进行了修订。2009年新出台的侵权责任法在此基础上,又对产品责任作了进一步规定,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产品责任制度。责任竞合现象是伴随着合同法和侵权行为法的独立就已经产生的现象,是法律无法消除的客观存在。但是依照我国现阶段相关法律制度来看,虽然在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条款中均对产品质量民事责任进行了规制,但对两种责任的竞合处理,却仅体现在前述的合

28、同法122条中。它采用允许竞合和选择请求权的制度,不仅是总结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结果,而且是对世界上先进立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但是合同法对责任竞合的规定又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后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诉讼结果受责任竞合的影响较大。在确认发生责任竞合时,受害人可以选择适用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请求权。根据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不同,受害人在选择时也将依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作出不同决定。但如果加害人的违约行为同时侵害了受害人的人身权益,或所受损的履行利益与履行利益以外的利益相差较大时,受害人的不同选择对于最终的诉讼结果会有很大影响,从而造成同一事实导致的诉讼结果相差很大。这不利于维护司

29、法统一以及立法和司法的协调性、严肃性。2受害人的损害范围不能得到全面保护。如果受害人选择侵权责任,对于履行利益的损害是否也应包括在赔偿范围内呢?如果债务人交付的标的物有瑕疵或者缺陷,对于标的物本身的瑕疵或缺陷是否也可以按照侵权责任要求加害人赔偿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在责任竞合的情况下,加害人造成的损害包括履行利益的损害和履行利益之外利益的损害,前一利益受合同法保护,后一利益受侵权行为法保护。3与相关法律规定存在一定的不一致。在发生责任竞合时,受害人只能择一行使请求权。而我国产品质量法第29、32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以外其它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受害人

30、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它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这两条是就缺陷产品本身以外的损害要求生产者赔偿的规定。而该法第28条又规定:“售出的产品有下列情形之一,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用户、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这其实是一条针对缺陷产品本身的损害要求销售者赔偿的规定。在受害人选择侵权责任的情况下,也可就履行利益的损失要求加害人赔偿。同样,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0条规定:“经营者对商品或服务存在的缺陷或瑕疵,依产品质量法或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这实际是对履行利益的损失赔偿的规定。同时,该法第41、4

31、2、43、44条又分别就经营者应就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给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造成的人身伤害、死亡、人格尊严或人身自由受损、财产损害承担民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这也说明在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追究商品提供者侵权责任时,其内容可以包含履行利益的损失。通过此两法与合同法的对比,不难看出,此两法与合同法对同一问题的规定存在明显差异。这样,就同一事件,债权人依上述两法要求债务人承担侵权责任与依合同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其权益受法律保护的范围是不一样的。这种立法的缺陷与矛盾必将导致司法实践中的不公正,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是一大挑战!四、对完善我国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竞合的一些建议(一)对完善我国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竞合

32、立法模式的建议上述对我国现阶段关于处理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竞合立法缺陷的分析,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责任竞合立法模式的反思。这一规定在排除了禁止竞合和双重请求权后,给予受害人自由选择其中一种责任且只能是一种责任的权利。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有效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我认为消费者只能“二选一”的方法不一定有效地保护其合法权益。违约责任以补偿受害人的履行利益为原则,目的是为了使债权恢复到合同履行之前的状态;侵权责任以补偿受害人的履行利益以外的利益为原则,目的是为了补偿受害人因侵权人的侵权行为而受到的损害。而两责任竞合时,侵权人既侵害了受害人的履行利益,又侵害了受害人履行利益之外的其他利益。实践中两责任的范围

33、可能是重合的,也可能是各自独立但又相互交叉、各自独立且不交叉或一责任包含另一责任。如果一请求权范围较之其他请求权范围更广,此时后一请求权的行使是否必然导致前一请求权的消灭呢?正如本文开头那个案例的分析我们看到,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竞合时,若同时满足受害人的双重请求权,将损害侵权人的合法权益,但若受害人在两种责任中只选其一,还不足以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那么应该怎样均衡当事人的利益呢?“自由与公正是民法的基本准则,而任何赔偿不足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鼓动该种不当行为的副作用,都将不利于法律社会的正常秩序。”叶林: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因此,应当从公平、公正原

34、则出发,如果受害人选择的违约之诉或者侵权之诉不能充分补偿其所受的损害时应当要求侵权人再适当在另一种责任形式下可以获得的补偿。具体的操作模式如下:首先由受害人自由选择要求侵权人承担二种责任中的一种责任,选择后不准改变,其选择期限是第一次庭审前;然后,再由受害人附加提出要求侵权人承担不同于已经选择的那一种责任但属于未经选择的另一种责任的那部分责任。即若受害人选择了违约之诉,则可以要求侵权人履行除履行利益以外的侵权责任损失,可以要求侵害人负赔偿人身伤害,精神损失,进行赔礼道歉等责任;反之,若受害人选择了侵权之诉,则受害人除了可以获得人身伤害赔偿,精神损失赔偿外,还可以获得合同的履行利益。这种“先选择

35、再附加赔偿”的方法,既符合民法总则的要求,又节约了诉讼成本,在司法实践中基本能够避免因受害人的选择而导致诉讼结果差异过大的后果。同样,对侵权人利益的维护、立法中存在的不统一等问题也能解决。而且,这种做法对司法效益影响也有限因为受害人附加请求的,一般为继续履行、精神损失、未成年人抚养费、残废者生活补助等要求,处理较方便。(二)对在司法实践中处理产品质量民事责任竞合时应坚持的原则的思考产品质量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时,在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也非常重要。为了使发生竞合的法律规范之间相互协调,同时也为了协调消费者、生产者与销售者等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使审判结果符合立法本意,我认为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1考虑特定立法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