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猪产业现状暨产业技术路线图生猪产业是以生猪养殖为基础的集一、 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 体系,包括种猪业、饲料工业、肉猪生产、养猪相关设施设备、动物保健 和猪肉及副产物加工储运共6个部分。该产业涉及的技术环节多、跨度大(从农业到工业再到商业、从生物到机械、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充 分体现了该产业的支撑技术是一个涵盖面广、系统性强、高精尖明显的综合技术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产业将通 过延伸产业链、构建融合链、完善技术链、培育一体化企业,推动产业全 面升级,实现高效、安全、优质、生态生产目标。一、发展现状与前景(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1、全球产业稳定增长,高效、安
2、全、优质三大目标引领技术创新(1)产业规模随着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全球养猪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根 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分析,近10年来全球猪肉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到 2015年全球猪肉产量达11145万吨(表1),预计201奔将小幅增长,达到 11200万吨。中国猪肉产量排名全球第一,约占全球猪肉产量的 50%。表1 2011-2015年全球猪肉产量与消费量单位:万吨2011 年2012 年2013 年2014 年2015 年猪肉产量10202105521074011047.611145猪肉消费量10161104931048110995.4数据来源于美国农业部对外农业服务中心(USDA-F
3、AS )。(2)产业格局猪肉生产与贸易世界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亚太、欧洲和北美等地(表2)。亚太地区是世界猪肉产量最大的区域,2015年猪肉产量约占全球猪 肉产量的2/3,是欧洲猪肉产量的2倍。欧洲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丹麦、英 国和荷兰等国,2015年猪肉产量是北美的2倍、拉丁美洲的4倍。同年,全 球猪肉产量的增长90%来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地区的韩国、日本和 越南。中国猪肉产量增长为2.5%。世界猪肉贸易量不断增加。2015年,世界猪肉出口达730万吨,主要 出口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盟、美国、加拿大以及巴西等,出口量占世界总出 口量的94%左右。2015年美国猪肉出口量达224万吨,同比增长2%
4、。欧盟 亦有2%的出口增长。此外,巴西、智利等南美国家的猪肉出口同样有所 增长。2015年国际主要猪肉进口国包括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和墨西哥。 阿根廷、韩国和菲律宾的进口量则有所下降。表2 2011-2015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猪肉产量单位:万吨国家或地区2011 年2012 年2013 年2014 年2015 年中国5060.45343.05493.05671.05487.0欧盟-272295.32252.62235.92254.02335.0美国1033.11055.41052.51037.01112.1巴西322.7333.0333.5340.0351.9俄罗斯206.4217.5240
5、.0251.0261.5越南226.2230.7234.9242.5245.0加拿大181.7184.4182.2180.5189.0日本126.7129.7130.9126.4125.4菲律宾128.8131.0134.0135.3137.0墨西哥120.2123.9128.4129.0132.3韩国83.7108.6125.2120.0121.7数据来源于美国农业部对外农业服务中心(USDA-FAS )。生猪屠宰与精深加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猪肉仍将是世界各国肉24类主要来源以及优质动物蛋白食品主要来源。生猪屠宰与精深加工业技术最先进、 规模最大的区域在欧洲,规模占到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20
6、%以上。欧洲Danish Crown、Dumcco等十余家企业生猪屠宰规模超过 6000万头,占到全欧洲的近40%。精深加工Campofrio、 Tulip/Danish Crown 等十余家企业产值超过200 亿欧元,规模占到全欧洲的25%。副产物加工利用目前全球生猪屠宰副产物预计7500 万吨,欧美发达国家加工利用率高达80%,其中高效利用率50%以上。猪肉产品贮运与冷链物流冷链物流是肉类优质化和质量的保证,目前欧美发达国家肉类产品冷链流通率达到90%以上。肉类贮运流通及营销主营公司包括 Carrefour、Tesco等企业。( 3)技术创新围绕高效、安全、优质的要求,在生猪品种改良、营养
7、需要、养殖设施、疫病防控、标准化生产、屠宰加工、冷链配送等方面的技术不断创新。 国际上, 每头母猪年提供肉猪数最高可达27头 (我国平均只有15头);猪的营养需要初步实现了模型化和精准化,饲料实现了无抗化;养殖设施实现了现代化并逐步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生物安全体系健全,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完善,药物使用规范,新型化药和抗生素替代品不断涌现;猪肉及副产物精深加工设施与技术先进;冷链配送体系健全;猪肉品质优良,食用安全,副产物加工附加值高。北美及欧洲各国生猪行业集中度高,生产技术水平先进,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高,在育种技术、生产效率、养殖标准化及规模化程度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欧洲率先全面禁止使用所有的
8、抗生素促生长剂,引领绿色猪肉生产,而且在屠宰加工和副产利用的技术水平和设施设备上处于领先水平。( 4)质量安全美国、欧盟、日本等加强健康养殖和猪肉的安全生产,如丹麦的猪肉一体化生产体系、瑞典的绿色养猪模式、德国的生猪、猪肉及加工产品 质量保障措施、日本的优质猪肉产销体系、美国的 PQA (Pork Quality Assurance Program)体系、荷兰的IKB体系等。发达国家政府非常重视加 强猪肉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形成了 一套较成熟的猪肉质量安全管理制度。2、中国生猪产业步入转型期,技术需求十分突出(1)产业规模我国是世界猪肉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 2015
9、年,我国出栏生猪 7.08亿头,占世界总出栏量的55%,年产彳1已达1.3万亿元左右,占畜牧业 产值近50%;猪肉产量5487万吨,占世界猪肉生产量的49.23%。201许我 国猪肉消费5742万吨,占世界猪肉消费量的50%以上(表3)。表32011-2015年中国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单位:万吨2011 年20122013 年2014 年2015猪肉产品49505343549356715487猪肉消费品50005380561057175742数据来源于美国农业部对外农业服务中心(USDA-FAS)。与此同时,至2015年末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达3415家,销售收入达10320亿元,利润总
10、额近560亿元。在屠宰领域生猪定 点屠宰厂(场)4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屠宰量达 2.77亿头,屠宰量前 十省中四川省居首,占到全国的14%,其次是山东、广东、河南、江苏等。 但单一企业最大规模在山东和江苏,如山东金锣和江苏雨润等前十强屠宰 量占到全国的50%以上。目前全国规模企业在继续扩大,但原料肉销售占 到销售肉品的90%以上,精深加工率不到10%,国际市场占有率不足10%。止匕外,2015年副产物总量达3870万吨,占全球副产总产量50%以上。但因我国屠宰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副产物综合利用方面仍具有较大差距。全国现有副产加工规模化加工企业120余家,从事血液加
11、工的企业约40 余家,骨加工的20 余家。( 2)产业格局我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中原、 东北和两广等地区,其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出栏生猪前五位的是四川、河南、湖南、山东、 湖北五省,东北已成为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目前排名前十位的省份生猪出栏占全国总量的64%, 500个生猪调出大县出栏量占全国总量的 70%以上。 我国猪肉产出区域正在由分散向重点区域转移,由粮食非主产区向主产区转移。猪肉精深加工产业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中原、东北和两广等地区,其加工肉制品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中部形成了以河南-河北 -山东为中心的猪肉加工产业群,加工生产能力约占30%;西部形成以四川-
12、重庆为中心的猪肉加工产业群,加工生产能力约占25%;沿海形成以江苏-广东为中心的猪肉加工产业群,加工生产能力约占20%; 东北已成为我国猪肉加工的新产区。肉类工业经济在发展中已形成区域经济梯度,如前10 位区域的投资量占全国行业总量达到77,销售收入占84,规模效益创利占88。副产加工利用企业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以及中原、东北地区,加工比例占到全国总加工量的 5060%。西部地区也有部分企业,加工量约占30 40%。( 3)技术创新随着生猪养殖方式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对技术的需求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在技术方面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原始创新成果少,不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来自国外。二是已有成果转化
13、应用薄弱,科技贡献率低。目前我国生猪及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的成果转化率不到50%,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70%以上。三是以单一产业环节为支撑对象的已有技术不能满足养殖方式的转变和产业链协调发展的技术需求,技术配套性差,支撑作用弱。 因此, 加速产业链背景下科技原始创新、集成组装形成配套技术和成果转化应用是未来生猪及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的根本需求。( 4)质量安全近年来,中国不断重视猪肉等农产(食)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猪肉质量安全得到不断提高,农业部监测合格率在99%以上。但是由于生猪生产环节多、基础薄弱、加之小规模生产等多种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猪
14、肉质量仍然有一定差距, 药物和重金属残留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猪肉获有机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比例还不高,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二)国内外发展趋势与市场前景随着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城填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增加,我国猪肉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按照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 2016-2020) , 全国优化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北京、 天津、 上海、 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广东等南方水网地区是约束发展区,生猪生产会减少;东北四省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内蒙古) 和云南、 贵州,是潜力增长区,可发挥该区域在环境承载能力、饲料资源、地方品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转变生产方式,成为我国
15、猪肉产量增加的主要区域。2020年猪肉产量达5760万吨,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52%,比2014年增长10%, 规模企业屠宰量占比75%, 比 2014年增长7%; 出栏率达160%,规模养殖场一头母猪年提供上市商品猪19头,劳动生产率达1000头 /人,育肥猪饲料转化率达2.7:1。 粪便综合利用率超过75%。 这迫切需要生猪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贡献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经合组织 ( OECD) 专家分析,未来十年,中国猪肉产量年均增长1.6%, 从 5226.99万吨增至6043.55万吨,按胴体重计算,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65%; 猪肉消费量仍将保持上升趋势,年均
16、增1.6%,从5257.93万吨增至6078.20万吨,人均猪肉消费将从30千克增至34千克(按胴体重计算)。OECDFAO称,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猪肉和粗粮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分别为100%和 95%。由于受资源约束,未来十年,中国两种产品保持这一自给率水平面临挑战。未来十年,中国生猪存栏量将增加到5.5亿头,对周边城市环境造成很大压力。预计2013年开始猪肉年进口量均在60万吨以上,到2022年猪肉进口量增至70万吨,出口量稳定在30万35万吨,净进口量将为35万吨。OECD FAO 专家分析,未来全球猪肉产量增长将主要得益于生产率的提高,通过基因改良、动物保健和饲养方式的改进,缩短生产周期并
17、提高产量。预计 20132022年全球猪肉产量将从 11185.33万吨增至12673.10万吨,消费量从11171.71 万吨增至12657.63万吨。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世界猪肉产量和消费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这些增长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到2022 年,发展中国家的猪肉产出将占到全球猪肉产量的64.9%,较2013年比重提高1.1 个百分点。二、四川发展基础(一)产业基础分析1、生猪养殖2015 年四川生猪出栏7236.5 万头,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产值1289亿元, 同时养猪业也是我省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养猪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70%左右,养猪现金收入占农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的60%
18、以上,养猪业已成为四川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农民增收、财政增税, 保证市场供给,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有国家级核心育种场5 家,一大批生猪产业农投企业,如四川巨星、天兆猪业、铁骑牧业、特驱集团、新希望、万家好、蓝雁牧业等。同时, 自 2014年四川省扎实推进第二轮4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以来,新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855 个,累计达到1754 个;生猪等为主导产业的适度规模养殖达到71.07%。四川省88 个生猪基地县中,有安岳县、简阳市、乐至县等86 个县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占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的16%; 生猪存出栏量、屠宰加工
19、和冷库储藏能力均居全国第一,全省已形成主要畜禽养殖有龙头企业带动、有专业合作社组织的现代产业格局。2、饲料工业四川省具有良好的基础,截止 2015年底, 全省共有饲料生产企业400多家,包括新希望、通威、特驱、铁骑力士等一大批大型龙头企业。2015全省工业饲料总产量978 万吨 , 其中猪饲料为589 万吨, 饲料工业总产值417 亿元。玉米、豆粕和鱼粉等饲料原料90%以上依赖外省调入或进口。3、屠宰与精深加工经过 2006年实施整顿压点和2010年开始实施整合重组,四川省的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大幅减少,目前规模以上屠宰企业150余家,屠宰能力 2 亿头以上,实际屠宰约4000 万头。 猪肉总
20、产700 余万吨, 四川高金、自贡新星源、四川金忠、四川四海、四川蓝雁等前10 强屠宰量占了70%以上。规模化精深加工企业270余家,四川高金、成都希望、通威集团等企业技术、装备日益进步,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年加工能力达到100 万吨以上。 现有产品85%以上是以鲜态分割品销售,以传统腌腊(香肠、 火腿、腊肉等)、酱卤等为主导,辅以烧烤、肉干等类型。规模化、机械化及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则是西式高温火腿肠、低温香肠、预调理肉类菜肴和肉罐头等类型,在产品中的比例40%左右。猪肉产品冷链物流也初具体系,除中食冷藏等专业化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外,金忠、 希望、 佳享等企业也有了一定规模的产品冷链贮运能力。4
21、、副产物综合利用目前, 我省生猪副产物精深加工主要生产企业包括四川德博尔制药有限公司(广汉)、四川贝奥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德阳)、四川菲德力制药有限公司(内江)、成都天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等。代表性产品包括糜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胰蛋白酶、胃酶、胰酶、胰激肽原酶、肝素钠、硫酸软骨素、血红素、细胞色素C血球蛋白粉、血浆蛋白粉等。(二)创新基础分析四川是传统生猪养殖大省,创新优势明显。至2015 年四川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数量已达6 家。 四川有省级优良的地方猪种成华猪、 雅南猪等, 为发展优质猪配套系高端种业提供了良好的遗传资源,为优质猪肉原料供应的解决奠定了基础。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四川
22、省畜牧科学院、成都大学等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作为产业的技术支撑,技术优势明显。目前拥有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国家重点学科、 “动物遗产育种”和“预防兽医”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动物抗病营养”教育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猪抗病营养分子机制”和 “川猪遗传改良与安全生产”教育部创新团队,“猪营养”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四川省牲畜副产品活性提取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等一大批畜牧科技创新平台和研究团队。此外, “西南区生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四川省首批 2011 生猪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已经成为国家生猪产业战略保障基地之一,完成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等,生猪产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综合
23、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产业素质大幅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夯实了生猪产业发展基础。三、问题与机遇四川省生猪及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正处于调整和转型升级期。产业发展不仅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压力和市场周期性波动等外部因素影响,而且还面临产业链不完整、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食品安全风险大、关键技术缺失等内部因素的制约。随着都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我省生猪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面临的问题( 1)从产业结构看,产业链松散和自我发展能力弱从目前国际国内生猪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规模化、
24、 标准化和全产业链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是保障食品安全、保证市场供应和获取规模经济最好的产业发展模式。然而, 我省生猪产业由于规模化程度不高,大型“产业一体化”龙头企业(集团)比较缺乏,产业链松散, 使整个产业仍然脆弱。一是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现代养殖技术很难得到充分应用;尤其是设施化水平偏低,无法有效抵御气候环境的改变和疫病的侵袭,使生猪发病率高,用药量高,导致生产水平低,食品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二是屠宰加工企业(场) 数量多, 行业集中度有待提高。加工企业产能过剩,由于猪源不稳定,加工企业普遍吃不饱,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效益较差。三是猪肉及副产物精深加工严重不足,加工企业主要进行屠宰和初加工
25、,产品结构单一,猪肉及副产物产品的增值不够。四是产业链不完整,缺乏集饲料、养殖、加工等环节于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无法抵御市场周期性波动带来的冲击,抵御市场风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差。(2)从产业环境看,食品安全和资源环保压力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猪肉及其制品的需求已经由过去对数量的追求转变为对质量的追求,特别是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社会上要求优质、安全猪肉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四川省的生猪及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与全国形势一样,食品安全隐患突出,环保压力大。在猪肉安全方面, 首先, 生猪疫情严重,各种疫病间歇性爆发,防疫和治疗用药量大,滥用药物现象突出,导致猪肉药残风险增加。其次, 饲料中的
26、药物添加剂的不规范使用,甚至可能使用违禁药物,也带来了巨大的食品安全风险。第三, 屠宰企业来源于定点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的肉猪很少,从散养和外地购猪多,生猪质量得不到保障。在资源方面,一是土地资源紧缺,用于发展养殖和消纳排放物的土地越来越少;二是优质饲料资源缺乏,绝大部分的饲料原料需要从外省调入或进口。在环保方面,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和副产物利用均属于高污染行业,生产区空气、土壤和水源面源污染严重,处理和治理成本高,限制或取消养殖的呼声高,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3)从产业效益看,周期性波动和比较效益低四川省生猪产业由于产业链的不完整,导致了价值链的不合理,从而使整个产业发展面临效益瓶颈。一是整体
27、效益不高,市场风险大。近年来生猪市场价格如“过山车”般波动, “挣一年平一年亏二年”模式循环往复,尤其是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和饲料成本不断上升,加上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合理,使生猪产业总体效益水平低。二是产业链不完整,附加值低。猪肉精深加工比例低,猪副产物的开发利用差,产品的附加值没能得到提升。三是技术水平不高。应用高新技术提高生猪生产水平、开发高附加值猪肉及副产物产品的能力弱。目前, 国内市场猪肉价格高于从美国进口猪肉的价格。因此, 四川省的整个生猪及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仍属于初级产业,主要靠原始市场和原料产品谋利,产业效益差。2、发展的机遇( 1 )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改革的历史机遇为生猪
28、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中央多年来的1号文件都在关注“三农”问题,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四川省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生猪产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扶持力度,并颁布了多项法规、制度来保障和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稳定生猪生产”, “加强养殖设施标准化改造,推进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等。 四川省政府已经把生猪产业列为全省的主导产业,并作为“菜篮子”工程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加以推进,予以重点发展,
29、在税收、土地、保险、交通等环节给予重点支持。如果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四川省的生猪及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将促进农民增收和致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安全猪肉的需求。(2) 区位优势和都市化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和市场支撑四川科技资源丰富,与生猪产业相关的学科齐全,力量雄厚。有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院等相关院校、科研院所,为发展生猪产业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撑。猪肉是人们消费最多的肉食品,占肉食品消费总量的60%以上。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发展,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猪肉及其产品消费量也将不断增加,且消费者对猪肉安全和品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四川盆地处于西南中心地
30、带,交通十分便利。生猪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形成后,其市场还可向周边拓展。(3)良好的产业基础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条件保障生猪一直是四川农村经济的一项传统产业,传统优势明显,农户善养猪,会养猪。同时,有省级优良的地方猪种成华猪、雅南猪等,为发展优质猪配套系高端种业提供了良好的遗传资源,为优质猪肉原料供应的解决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四川已成为国家生猪产业战略保障基地之一, 完成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等,生猪产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素质大幅提升,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夯实了生猪产业发展基础。有了上述基础,再通过顶层设计
31、、政策引导、科技支撑、结构调整等措施,四川省在短期内生猪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十分可行。四、四川发展目标与创新需求(一)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四川生猪产业发展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发展理念,以“提素质、增效益、稳供给、保安全、促生态 ”为目标,以“种业高端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种养平衡化 ”为发展思路,以调结构、转方式为抓手,优化区域布局,统筹种养加协调发展,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全省猪肉稳定供应,保障猪肉品质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跨越式发展。1、总体思路根据产业发展走势和我省的实际,我们提出
32、“ 一二三四”的对策和策略。“一”:一个目标。 振兴川猪,重振川猪安天下的雄风。“二”:二个重点。一是养殖,一是加工。以优质种猪生产为重点,实现生猪养殖标准化,产品加工精深化。“三”:三个阶段。根据产业创新态势 (附图 1) ,我省生猪产业发展需分阶段推进,逐步升级。近期:健全产业链,完善技术链;中期:培育一体化,延伸产业链;后期:构建融合链,优化价值链。三个阶段对应的各项工作见附图2。“四”: 四项措施。分别是路线导向(附图 2) 、 政策引领 (附图 3) 、科技支撑 (附图 4) 和企业唱戏(附图 5) 。2、四项措施( 1)路线导向,围绕四川省生猪产业技术路线图部署各项工作突出四川省生
33、猪产业技术路线图(附图 2) 的战略规划管理工具的重要作用,以产业技术路线图为指南,以生猪产业创新路线图(附图 1) 为引领,指导部署我省生猪产业,重点围绕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缺失部署产业发展、政策改革、科技管理、技术创新、企业培育等各项工作, 实现技术路线图的导向作用。为实现产业创新的目标,需要抓住我省相关产业快速增长的契机,突破良种繁育与肉猪生产、饲料营养与饲养模式、 设施设备与环境控制、疾病防控与生物安全、加工储运及副产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落实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三大重点工作,形成部门合力,充分挖掘四川省生猪及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潜能,着力打造产业发展环境条件,促进产业转型
34、升级,优化产业价值链,实现价值合理分配。(2)政策引领,围绕四川省生猪产业发展政策路线图创新政策机制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发展的实质是各类生产要素不断聚集并得到优化配置的过程。为实现四川省农业发展中生猪与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新政策机制、实现各要素有效集聚十分重要。生猪与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建设包括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三个方面(附图3)。在科技创新层面,要加强管理创新,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向生猪产业有效集聚,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企业培育和招商引资层面,重点培育各环节本土龙头或骨干企业,靶向招引产业链各环节高新技术或新兴技术企业,关
35、注招引大型育种、环境治理和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政策和奖励机制,特别需要从政策激励方面推动产业链各环节间和环节内部企业间的交流协作。在产业发展层面,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创新产业模式,完善“公司+合作社或基地+农户”模式,打造产业集群,完善相关基金、补贴、 土地、 融资管理政策,促进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和与相关行业的融合,特别是种养结合。(3)科技支撑,围绕生猪产业科技管理工作路线图配置科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实现四川省生猪及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创新目标, 加强科技管理、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十分重要。 建议重点在科技专项、企业扶持、招才引智以及载体建设四个方面加强管
36、理,实现创新(附图 4) 。在科技专项方面,重点开展产业科技发展规划及指南的制定,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实施科技创新专项和产业链重大项目,应特别重视产业风险评估与防范技术专项实施。在企业扶持方面,遴选重点培养企业,制定定点帮扶政策,实施专项补贴;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基金和成果转化基金,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区域)合作。在招才引智方面, 制定人才引进、招聘和稳定的特殊政策,资助创新创业人才开展研发和创业工作,资助技术骨干培训,建立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在载体建设方面,重点资助研发基地、产学研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园区和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4)企业唱戏,围绕四川省生猪产业企业培育与招商引资图实施企业定点培育
37、与靶向招引四川省生猪及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已经基本健全,产业链各环节已拥有不同数量、规模和产能的相关企业,但整体发展不平衡。解决对策是培养一批产业链各环节龙头或骨干企业,打造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一体化企业,同时关注招引制约产业链发展、具有国际或国内影响的高新/新兴技术型企业(附图 5) 。(二)产业发展创新需求分析1. 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仍是四川省生猪产业发展重中之重,应优先支持标准化体系建设当前, 四川生猪生产中散养和小规模生产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年出栏 500 头以下的小规模养殖场和散户生猪出栏量占全省生猪出栏总量60%左右,年出栏1 万头以上的规模化猪场生猪出栏量则不足10%。散养方式
38、所固有的生产粗放、信息不灵、防疫条件差、标准化程度低、良种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导致养猪生产效率低,猪肉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难以控制,严重制约了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基于比较优势原则和生猪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四川要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作为目前生猪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是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形式整合现有规模养殖场,或由龙头企业新建,或通过“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养殖户”的组织形式,与农民合作共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建和代养寄养等多种方式,打造生猪育种、养殖、饲料生产、精深加工、营销一体化龙头企业或生产基地,建成我省猪肉供应的核心保障区。二是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畜禽
39、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要求组织生产。三是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一座猪场一片粮田”等种养结合新模式, 打造种养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鼓励企业和养殖户加强沼气池、沼液配送、 输液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配套发展沼气发电、有机肥加工等新兴产业。2. 猪肉精深加工及副产物利用是价值提升的关键环节,应加大技术创新实现价值链的提升猪肉精深加工及副产物利用落后已成为制约四川生猪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本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在精深加工规模和副产增值开发方面,以成都市为例,全市精深加工企业产值总和比不上江苏雨润一家。 副产加工上也仅有成都欣康绿、成都荣生
40、和杰隆等少数几家生产企业。在扭转四川猪肉精深加工及副产物利用落后局面上,重点支持新产品开发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是重点支持本地生猪加工龙头企业技改扩建,开展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 大力发展冷鲜精分割和预调理肉制品、工业化川菜肉类菜肴、西式低温肉制品、新技术改造的传统风味特色肉制品,开发多品种、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的熟肉制品。二是深化猪鬃、猪皮、猪血、肠衣、骨粉、骨胶等副产品的加工利用,以功能性食品、保健品、 生化用品等增值开发为目标, 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副产加工企业,并从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三是依托四川生猪产业良好的基础和较强的加工生产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实施联合、收购、
41、 重组, 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3. 生猪市场与猪肉产品质量是生猪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应加强产业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受资源、 环境、 技术、 信息与政策的约束以及生猪产业链主体的趋利倾向等的影响,生猪市场与猪肉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贯穿于生猪产业链各个环节, 生猪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这在近些年表现得十分明显和突出。 四川这样大型的区域性市场也不例外。为加强生猪市场与生产信息监测与预警和全程质量保障,确保猪肉安全与稳定供应。应建立基于技术与政策相结合的生猪产业风险防范机制,技术上应构建生猪市场监测和生产预警预报体系、全程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目前, 我国尚未建立起生猪期货交易平台,生猪市场监测和生产
42、预警体系也不完善。四川由于产业链松散,还缺乏全产业链猪肉质量保障体系,已经建立的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也无法延伸到全产业链,且技术缺陷限制了可追溯的精度、宽度与深度,同时难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要完善生猪市场监测和生产预警体系、全程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等风险防控制体系, 重点加强全程关键点风险分析与控制,建立养殖、屠宰和物流三大环节数据库和信息处理平台,加大系统的研发力度。在养殖环节,重点关注饲料、兽药和水三大投入品的安全,强化养殖过程信息记录和档案管理,实行养殖、加工和销售全过程质量监管,逐步建立市、区(县)两级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存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生猪标识编码、养殖档案、系谱档案、防疫
43、档案、检疫证章、移动监督、产品标识和追溯管理等数据信息。在屠宰加工环节,重点关注宰前应激、宰中条件和宰后环境,规范各环节操作,做好微生物监控和产品包装处理。在物流配送环节,重点关注储运条件和产品流向,完善信息跟踪记录。以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等为依托,加大新一代溯源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研发,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企业或技术,采取边引进、边消化吸收的原则,提升四川生猪产业风险防范与控制水平。五、优先发展的技术与优先研发的重大产品建议(一)优先发展的技术立足基础,发挥优势,重在培育,辅以引进,协同创新,实现产业技术突破。1. 外部引进技术( 1 )引进条件制约产业发展;技术成熟,国际领先;
44、自主研发周期长、成本高。( 2)引进内容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关键技术,包括:GW&基因组选择和转基因育种技术 (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基因生物信息分析技术、优质性状基因筛选、鉴定和利用技术、转基因育种与新品种培育技术)、智能化自动饲喂与猪体重监控技术(自动采食系统开发技术、自动体重记录分析系统开发技术、 猪场饲喂系统信息化管理技术、猪群采食量与体重数据分析技术)重大疫病监测与快速诊断核心技术(猪场疫情监控技术、特异性抗体监测技术、疾病快速诊断试剂及设备开发技术)。猪肉精深加工及副产利用关键技术, 包括预调理肉制品精深加工技术、发酵与低温肉制品技术、副产物无废弃高效转化技术。生猪产业风险防范与质量
45、控制关键技术, 重点引进产品安全溯源数据交换和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采集与交换技术、安全预警预报技术、猪肉产品质量追溯技术)。2. 自主研发技术( 1)研发原则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协同创新为手段,边研发边应用。( 2)研发内容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关键技术,包括:种猪繁育体系与关键繁育技术、优质基因发掘与利用技术、优质高效抗病专门化品系培育;猪营养需要动态模型、 饲料安全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生物饲料原料及营养促进素研发、抗生素替代综合技术、功能性配合饲料研发、营养减排关键技术;猪场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控制关键技术、猪场重大疫病有效防控关键技术、规模猪场舍内小气候智能化综合控制
46、技术、规模猪场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生猪养殖市场风险评估与预警预报技术。预期技术经济指标:构建我省风味猪的高效繁育体系1 套,发掘优质基因 8-10 个,培养抗病专门化猪品系1 个;构建我省地方猪、地方杂交猪、 母猪的动态营养需要模型各1 套, 构建新型饲料级添加剂研制及配方关键技术8-10 套,形成无抗饲料和低排放饲料配套技术2-3 套;建立主场重大疫病防控关键技术1 套, 主场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1套。 显著提高我省生猪抗病能力,治疗和预防性各种药物用量降低30-50%,粪污排放降低20-30%,猪肉安全质量显著提升。研发年限5 年。猪肉精深加工及副产利用关键技术, 包括: 传统猪肉制品工程化关键技术、 猪肉深加工利用关键技术、功能性猪肉研发关键技术、猪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多酶联产技术、生化成品药的开发技术、生产动物脏器提取物产生的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等。预期技术经济指标:构建传统肉制品专用微生物及发酵关键技术1套, 新型烟熏技术1 套, 猪肉中常见有害残留物的快速检测技术8-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压实机械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班健康:宝宝笑了课件大纲
- 酒店宴会管理毕业设计方案
- 预后循证医学评价
- 2025年四川南充市蓬安相如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云南昭通高速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室内设计毕业设计方案
- 诚信为本教学设计
- 吉林省长春市2025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 培育维修精英-承传技能储备人才
- 2025年全国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试题库附参考答案(巩固)带答案详解
- 天然气管道阴极保护共66张课件
- 崇尚科学反邪教主题教育PPT反对邪教主题教育宣讲课件
- 大学学院成绩表模板
-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学生相关因素调查问卷
- 大众Formel-Q培训材料全解析含案例
- 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英文简介课件
- 厨房知识考题切配答案
- 北京市46家种猪场地址及联系方式
- APG IV 系统(修订版)
- 年产5万吨汽车用再生铝合金锭项目节能评价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