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新碳和碳的氧化物难题及答案1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1.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不正确的说法是A.实验时氧化铜粉末逐渐变红B.丙可防止液体倒吸C. 丁装置只起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D.炭粉和氧化铜发生的反应吸热【答案】C【解析】【详解】A.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在乙处在加热的条件下 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铜,所以,实验时可以看到氧化铜粉末逐渐变 红,故A正确;B.通过分析装置的特点可知,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故 B正确;C.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丁装置可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故C不正确;D.炭粉和氧化铜发生的反应吸
2、热,故 D正确。故选Co2.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墨、金刚石、C60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不同B. CO为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应该先验纯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可见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物质显酸性D.上图是用木炭还原氧化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 近 Cu+COTA、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石墨、金刚石、。0的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日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爆炸,所以点燃可 燃性气体前,应该先验纯,正确; C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 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而不是
3、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可见二氧化碳与水 生成的物质显酸性,正确;D、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物中是二氧化碳,不是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中产物书写不正确,错误;故选D。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铅笔芯在纸上画过会留下黑色痕迹,是因为铅笔芯的主要成分石墨很硬B.金刚石、石墨和 C60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导致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差异 很大C.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D.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使用碳素墨水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和粘土混合而成的,铅笔芯在纸上画过会留下黑色痕迹,是因为石墨质软,在纸上划过会留
4、下深灰色的痕迹;B.金刚石、石墨和 C60都是碳的单质,都由碳元素组成,都由碳原子构成,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是碳原子的排列 方式不同,导致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C煤气中毒是一氧化碳中毒,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D.碳素墨水是用炭黑制成的,炭黑是碳的单质,而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稳定,受阳光照射或与其它物质接触都不易起变 化,适合书写档案.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4 .下列有关金刚石、石墨和 C60的说法正确的是()A.均具有可燃性B.均具有导电性C.均由碳原子构成D.均为无色透明的固体【答案】A【解析】【详解】A、金刚石、石墨和 C60都是碳的
5、单质,都具有可燃性,故正确;B、三种物质中只有石墨具有导电性,故错误;G C60是由分子构成,故错误;D、石墨是黑色固体,故错误。故选Ao5 .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实验结束时将导管从石灰水中取出后停止加热,冷却至 室温。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装置II中出现气泡,说明I中反应已开始B.反应中,装置I减少的质量是氧元素的质量C.冷却后,若装置I中有黑色固体,说明碳有剩余D.冷却后,装置I减少的质量小于生成气体的质量【答案】D 【解析】A.加热装置I,由于气体体积膨胀,装置 II中会有出现气泡,不能说明I中反应已开始,错误;B.反应中,装置I减少的质量是氧元素的质量和碳元素的质量,错误;
6、C.冷却后,若 装置I中有黑色固体,可能是碳有剩余也可能是氧化铜有剩余,因为碳与氧化铜都是黑 色,错误;D.反应前,试管内的气体为空气,反应后试管内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等体 积的二氧化碳比空气质量大,故冷却后,装置I减少的质量小于生成气体的质量,正确。故选D。6.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直径为 几个纳米(1nm=109m)的空心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纳米管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材料B.纳米管具有管道多,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性质C.纳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D.纳米管材料如果完全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答案】A【解析】【分析】 【详解】A、纳
7、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所以属于单质,不是化合物,故 A说法错误;B、纳 米碳管材料管道多,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故 B说法正确;C、纳米碳管是由碳元素组 成,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纳米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 C说法正确;D、纳 米碳管是由碳元素组成,碳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故D说法正确。故选 Ao7 .如图所示装置(不可倒置)有多种用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 H2时,气体应从 A端通入8 .若用水将此装置中的 02排出,水应从B端进入C.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C02时,气体应从 A端通入D.若要除去H2中的C02可在此装置中装入 NaOH溶液,气体
8、从 B端通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H2时,气体应从B端通入;若用水将此装置中的O2排出,水应从 A端进入;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CO2时,气体应从 A端通入;若要除去H2中的CO2可在此装置中装入 NaOH溶液,气体从 A端通入。故选 C.考点:气体的收集8.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 CQ、CQ 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不变;通过灼热的 CuO 时,固体变成红色;通过白色CuSQ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CO2、
9、CO H28 .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 CC2, 一定含有H2和CO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H2和CC2,可能含有COD.实验过程中一定没有 CO2生成【答案】B【解析】 【分析】赤热的碳会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体积增大一倍;能使氧化铜变红色的气体具有 还原性;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各气体的性质进 行推导验证.(气体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体积相同,分子数也就相同)。【详解】碳和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一氧化碳,会使气体体积增大一倍,根据 可知,混合气通过 碳后气体体积不变,可以知道混合气中一定不含二氧化碳; 通过氧化铜后,固体变成红色,说明混合气中存在还原性气体
10、,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通过氧化铜后生成了水,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有氢气,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有一氧化碳,所以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一定没有二氧化碳,一定含有氢气和 一氧化碳,故B正确,通过的分析可以确定混合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根据 的分析可 知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故 D错误。故选B【点睛】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 目的。9 .某气体只能用排水法收集(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B.当集气瓶口冒出大量气泡时停止收集,取出,再用玻璃片粗糙面盖上C.当集气瓶口冒出大量气泡时停止收集,在
11、水下用玻璃片光滑面盖上,取出D.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不易(或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或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答案】D 【解析】A.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气体,错误;B.当集气瓶口冒出大量气泡时停止收集,用玻璃片粗糙面盖上集气瓶,然后将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取出,错误;C.当集气瓶口冒出大量气泡时停止收集,在水下用玻璃片粗糙面盖上,取出,错误;D.由于该气体只能用排 水法收集,则该气体不易(或难溶于水),其密度与空气接近或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正 确。故选D10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金刚石和石墨均属于碳的单质,所以二者物理性质完全相同B.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都能
12、还原氧化铜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有毒D.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答案】D【解析】【分析】 【详解】A、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碳单质,其化学性质相似,但是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B、一氧化碳、碳均有还原性,可以还原氧化铜,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不能还原氧化 铜,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碳无毒,而一氧化碳有毒,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利用其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和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 质,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故选D11 “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CO2与CO的知识归纳错误的是( )A
13、组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B性质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都能溶于水,水溶液显酸性;都能与碱反应; 都能燃烧等.C用途CQ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化工T品的原料和气体肥料,“干冰”可 用于人工降雨等;CO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D危害CQ会造成“温室效应”; 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等.B BC CD DA A【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水溶液显酸性,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一氧化碳不能与石灰水反应;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常用于灭
14、火;故B 错误。选B。考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12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用石墨做电极B.用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C.用石墨粉做润滑剂D.用铁做成铁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经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经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 质。用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了酸能和碱的中和反应,是由酸的化学性质决定的。考点: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3 下列有关环境污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B.吸烟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气体D. “白色污染”是指一些白色垃圾造成的污染【答案】D【解析】【详解】A、二氧化碳是
15、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故 A正确;B、CO是烟气中的一种有毒气体,故 B正确;G常见能形成酸性的气体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气体,故C正确;D、白色污染是指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造成的污染,颜色不一定是白色的,故 D 不正确。故选D。14.下列是某兴趣小组制取、收集并检验CO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A.甲图中推动注射器时,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B.乙图中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C.丙图装置可以测量 CO的体积,植物油是为了防止 CO气体溶于水D. 丁图中为了检验 CO,滴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答案】A【解析】【详解】A.如果装置气
16、密性良好,当缓慢推动活塞时,瓶内大气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故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上升,选项 A错误;B.据实验注意事项,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选项B正确;C.测量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而装置中的植物油就起到避免二氧化碳溶于水和与水反应的作用,选项C正确;D.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或将澄清石灰水滴入气体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选项 D正确。故选Ao 15.把盛有甲、乙、丙三种气体的试管分别同时倒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对甲、乙、丙气体的分析正确的是:()体 W 甲 fA.不可以
17、用排空气法收集甲气体B.可以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丙气体C.乙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于水D.甲、乙、丙气体都易溶于水【答案】B【解析】易溶于水或能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A.甲气体易溶于水,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甲气体,错误;B.丙难溶于水,能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丙气体,正确; C.因为一段 时间后,甲试管内的水比乙试管内的水多,说明甲更易溶于水,错误;D.甲、乙、气体都易溶于水,丙难溶于水,错误。故选 Co16 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A.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B.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异味C.过滤可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D.蒸储可降低水的硬度【答案】C【解析】A.用肥皂水区分硬水
18、和软水的方法是;加肥皂水后,泡沫少、浮渣多的为硬水,反之,为软水;B.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有吸附性,可除去水中的异味;C.过滤可除去水中的难溶性固体杂质; D.硬水是含可溶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煮沸可以将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转化成沉淀而降低水的硬度。选C17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B.可以利用CO的还原性炼铁C. CO2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D.金刚石、石墨和 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性质相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因此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正确; B. 一氧化碳具有 还原性,工业上可以利用 CO的还原性来炼
19、铁,正确;C.二氧化碳可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正确; D.金刚石、石墨和 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 的,但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所以物理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错误。考点:考查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正误判断的知识。18 被誉为 “ 21世纪神奇材料”的石墨烯以其神奇特性承载着人们的无数想象。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一层或几层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片,用石墨烯和铝合金可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烯合金,下列对石墨烯和烯合金的说法错误的是()A.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B.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C.烯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D.烯合金是一种新型材料【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A、石
20、墨烯由碳原子构成,碳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所以石墨烯在一定条 件下能与氧气反应,故正确;B、由题意可知,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单层石墨片,所以,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错误;C、石墨烯与铝合金,研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烯合金,依然具有金属的性质,所以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故正确;D、烯合金是一种新型材料,故正确。故选B。考点: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碳的化学性质19.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木炭和氧化铜nfl .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比酸还原氧化铜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D.两个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安全的防护措施总结计划
- 2024年上海市珠峰中学教师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广东省交通运输厅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学习如何进行软件项目的风险评估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湖州房地产交易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河南省事业单位联考笔试真题
- 前景分析的年度方法计划
- 2024年广东深圳小学全国选聘教师笔试真题
- 仓库内耗管理的有效对策计划
- 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统计划
- GB/T 24915-2010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
- 世界咖啡介绍 PPT
- 学校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应急预案(三页)
- 数据加密技术课件
- 经济学论文的选题与写作课件
- 电力电缆基础知识专题培训课件
- 初级消防设施操作员实操详解
- 贪污贿赂犯罪PPT(培训)(PPT168页)课件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巧克力包装机(共27页)
- 安达信-深圳证券交易所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项目现状分析报告PPT课件
- 毕业论文行星减速器设计完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