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_第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_第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_第3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材研究例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中练习的“难”安徽省肥东一中 许信生摘要: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的课后练习题中,有部分练习题设计不合理、不严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本文通过举例和分析,指出这部分练习题的缺陷所在,以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以便更好地利用课后练习题资源,更好地实现 “强化学生自我评价”的目的。关键词:必修 练习题 不合理 不严谨在使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以下简称必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普遍感到练习难做。而这种“难”往往与教材中部分练习题的选材和设计存在缺陷有关。1 部分练习题选材不合理在必修中有部分练习题存在相关背景知识学生不熟悉,或后来才学习到的知识在前面的练习题中就已出现。举例如

2、下:例(第6页一、基础题1)区别下列名称中,哪些是活细胞?哪些是死细胞?哪些是细胞的产物?将所选字母写在相应的横线上。A血小板; B植物的导管; C胃蛋白酶; D花粉; E木纤维;F甲状腺素; G酵母菌; H抗体; I精子。 活细胞 死细胞 细胞的产物 。此题中,植物导管、木纤维、抗体等名词学生并不熟悉,即使曾在初中遇到过,但因相隔时间较长也难有较深的印象,进而影响他们完成该题。此外,这里“细胞的产物”的说法也不够准确。如精子是一个细胞,是不是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精原细胞的一种产物?例2(第6页一、基础题2)下面所说的三种情况,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各自对应于哪个层次? 一个大肠杆菌; 培养

3、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 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此题中出现菌落、培养基等名词学生也不熟悉,这会影响学生对该练习题的理解。例3(第43页一、基础题1)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红细胞作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A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B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容易涨破;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膜结构;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此题中出现了“线粒体膜等结构”,而有关线粒体的知识要到下一节才开始学习。此时学生尚不知“线粒体”为何物?例(第69页一、基础题2)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

4、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 此题的完成,需要熟悉酶催化的专一性特点,而与酶催化有关的知识要等到下一章才开始学习。完成上面几例练习题,需要用到学生不熟悉或尚未学到的知识,这种做法人为地增加学生学习生物的难度,客观上阻碍了学生从练习中体验完成作业的乐趣,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2 部分练习题设计不严谨在必修中,还有部分练习因设计不够严谨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麻烦,甚至误导。举例如下:例1(第12页一、基础题1)下列关于高倍镜使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先在低倍镜下看清楚,再转至高倍镜;B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C把视野调亮,图像才清晰;D高倍镜缩

5、小了观察的视野,放大了倍数。此题A项的大方向正确,但在细节上不严谨。因为在低倍镜下看清楚物象后,需将物象移到视野中央,再转至高倍镜观察,否则高倍镜下可能看不到物象;B项有歧义,如果仅从高倍镜的使用看,当然只要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不需要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如果从高倍镜使用的程序看,必需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物象,才能再用高倍镜观察。如此看来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也没错(参考答案选B);C项也不严谨。因为,对折光性较弱的细胞(如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当视野过亮反而看不清细胞,不能说此项一定正确。这三个选项均有不足,让学生如何选择?例2(第12页一、基础题1图略)观察人体皮肤纵切片和迎春叶横切

6、片的光学显微镜图像,回答问题。在两张切片的图像中,尽可能多地写出你认识的细胞名称以及它们可能的功能。找出比较完整的、典型的动物、植物细胞,描述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为什么把人体皮肤和迎春叶都称为器官?此题中人体皮肤纵切片图根本看不清细胞,迎春叶横切片图也只能看见细胞的轮廓,因此,题中的和学生无法依图完成,只能凭学生已有的细胞知识去回答,这样,题中的图不仅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而且还给学生答题带来了困难。例3(第24页一、基础题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此题判断的关键之一是氨基酸还能不能水解?而这一点学生根本不知道。所以学生无法对此作出正确判断,只能猜。例4(第64页一

7、、基础题2)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水分子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一般地,实验中使用的细胞外液是某种溶质比较确定的溶液,如蔗糖溶液。但是细胞内的溶液,其溶质复杂多样,不好与细胞外溶液直接进行浓度差的比较。因此决定水分进出细胞的因素主要是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差,而不是浓度差。参考书对此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这是误导。其实课本中对水分子跨膜运输有一个很准确的描述:“细胞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例5(第76页 选择题1和2) 1将刚萎蔫的菜叶放入清水中,菜叶细胞中的水分能够得到恢复的原因属于:A主动吸水;B主动运输;C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D自由扩散。 2下列物质通过细胞膜

8、时需要载体的是:A水分子进入根毛细胞;B氧进入肺泡细胞;CK+被吸收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D二氧化碳进入毛细血管。 这里的选择题1和2都把水分子的跨膜运输看成自由扩散,完全漠视课本在上一页介绍的有关水通道蛋白的新成果。虽然水分子跨膜有自由扩散的方式,但也有通过水通道蛋白而跨膜的方式(即水分子跨膜也有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帮助的方式),后者并不符合课本中自由扩散的图解及相关文字。如此一来,将对学生认知水分子跨膜的知识造成混乱。例6(第96页一、基础题1)关于有氧呼吸的特点(与无氧呼吸相比),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需要多种酶参与;B释放二氧化碳;C分解有机物不彻底;D生成大量ATP。此题中,A项和B

9、项也适合于或部分适合于无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也可以说“需要多种酶参与”,多种酶就是不止一种酶;无氧呼吸过程也可能有二氧化碳的释放。)既然如此,A项和B项又怎能成为有氧呼吸区别于无氧呼吸的“特点”呢?显然这些选项表述不严谨。例7(第115页二、基础题2)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出有丝分裂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曲线。此题有两处不严谨。一是间期与分裂期的时间比不对(间期占细胞周期时长的90%至95%。可以改成在横坐标间期段的中间加一些虚线);二是纵坐标的标识不明确。纵坐标中染色体的数量和DNA的数量变化,是指每个细胞中的?还是指每个细胞核中的?由此导致学生在画图时,不能确定染色体和DNA数量究竟是在末

10、期开始时减半,还是在末期结束时减半。以致于这两种情况长期共存与各种复习资料中,莫衷一是,使学生感到题目难做,无所适从。除此之外,DNA数目的增加是逐渐的,并且不能从间期一开始就递增,DNA数目的减半是陡降的;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是陡增的,染色体数目的减少是陡降的等等。这些细节,学生均不知道,需要老师讲解或补充相关内容后,学生才可能能完成画图。这样的练习题怎能达到让学生自我评价的目的?众所周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练习题设计的缺陷,不仅达不到练习的预期目的,反而还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科学思维等造成很大的伤害。这大概是学生们感到必修中练习难做的重要原因之一吧。为了尽可能减少有缺陷练习题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教学中,我通常把设计不合理(主要是知识超前部分)的练习题作例题讲解;对设计不严谨的练习题,通常引导学生分析它们是否存在不足?如果存在,应当怎样改进?努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