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结构计算部分计算过程详解_第1页
毕业设计结构计算部分计算过程详解_第2页
毕业设计结构计算部分计算过程详解_第3页
毕业设计结构计算部分计算过程详解_第4页
毕业设计结构计算部分计算过程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l 1.框架承重方案的选择房屋平面一般横向尺寸较短,纵向尺寸较长,横向刚度比纵向刚度弱。当将框架结构横向布置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房屋横向与纵向刚度相差较大的缺点,而且由于连系梁截面高度一般比主梁小,窗户尺寸可以设计的大一些,室内采光、通风较好。因此,在多层框架结构中,常采用这种形式。框架结构纵向承重方案中,楼面荷载右纵向梁传至柱子,横梁高度一般较小,室内净高较大,而且便于管线纵向穿行。此外,当地基眼房屋纵向不够均匀时,纵向框架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这种不均匀性。纵向框架承重方案的最大缺点是房屋的横向抗侧移刚度小,因而在工程中很少采用。框架结构双向承重方案因在纵横两个方向中都布置有框架,因此整体

2、性和受力性能都很好。特别适合于对房屋结构的整体性要求较高和楼面荷载较大的情况下采用。主梁的跨度一般为69m,次梁一般为47m。但是,随着柱网尺寸的加大,楼板厚度以及梁、柱截面尺寸增大,材料用量增加,不经济。l 2.截面尺寸估算一般,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可按下式计算:;多层和高层建筑中的楼面可以做成装配式、装配整体式和现浇式三种形式。装配式楼面的刚度弱,一般只用于多层建筑。房屋高度超过50m的高层建筑宜采用现浇楼面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50m的高层建筑,除现浇楼面外,还可以采用装配整体式楼面,也可以采用与框架梁右可靠连接的预制楼面。三种楼面结构与框架梁的谅解构造不一样。在现浇楼面中,楼面板的钢筋与框架

3、梁的钢筋交织在一起,混凝土同时浇灌,整体性好。在装配整体时候楼面中,将预制的楼面板搁支在框架梁上厚,在预制板上做一层刚性的钢筋混凝土面层,整体性比现浇楼面弱。装配式楼面时将楼面板直接搁支在框架梁上,整体性差。在计算框架梁的截面惯性矩时,要考虑楼面板与梁连接使梁的惯性矩增加的有力影响,为力简化起见,可按下表中的简化公式计算量的惯性矩: 楼板类型边框架梁中框架梁现浇楼板I=1.5I0I=2.0I0装配整体式楼板I=1.2I0I=1.5I0装配式楼板I=1.0I0I=1.0I0框架柱截面一般都采用举行活方形截面,在多层建筑中,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可按下式估算:;在高层框架时,按上式估算的框架柱截面可能偏

4、小,可按下式计算:为了减少构件类型,多层房屋中的柱截面沿房屋高度不宜改变。高层建筑柱截面沿房屋高度可根据房屋层数、高度、荷载等情况保持不变或者做12次改变。当柱截面沿房屋高度变化时,中间柱宜使上下柱轴线重合,编著和角柱宜使截面外边线重合。框架柱截面惯性矩:框架柱的线刚度为:本设计中的柱截面估算方法:Ac框架柱截面积:bc框架柱的截面宽度;hc框架柱的截面高度;N柱轴向压力设计值,按下式进行估算:N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抗震等级为13级时按下表取值,抗震等级为4级及非抗震时,取1.0。fc柱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 。g分项系数(已包含活载),可取1.25;q每个楼层上单位面积的竖向荷载标

5、准值,kN/m2 ,参考下表计算。高规5.1.8 条的条文说明中有这样的叙述:目前国内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有恒载和活载引起的单位面积重力,框架和框剪结构的约为1214kN/m2 ,剪力墙和筒体约为1316kN/m2;S柱一层的受荷面积,mm2;n柱承受荷载的楼层数;1考虑水平力产生的附加系数,风荷载活四级抗震时,1=1.05;31级抗震等级是,1=1.051.15;2边柱、角柱轴向力增大系数,边柱2=1.1,角柱2=1.2,中柱2=1.0;柱有框架梁与剪力墙连接时,柱轴力折减系数,可取为0.70.8。无剪力墙时取1.0框架柱轴压比限值结构体系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框架结构0.70.80.9框剪

6、、筒体结构0.750.850.95部分框支剪力墙0.60.7注:1) 轴压比N=N/fcA,指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和框支柱轴向压力设计值N与柱全面积A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乘积之比值,对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2)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5C70时,轴压比限值宜安表中数值减小0.05;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5C80时,轴压比限值宜按表中数值减小0.10。3)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其轴压比限值应按表中数值减小0.05;对剪跨比小于1.5的柱,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4) 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且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肢距不大于200

7、mm、直径不小于12mm,或沿柱劝告采用复核举行螺旋箍,且螺距不大于100mm、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活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合举行螺旋箍,且螺距不大于80mm、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0mm时,轴压比限值均可按表中数值增加0.10;上述三种箍筋的配筋特征值v均应按增大的轴压比有“住古今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表查得。5) 柱经采用上述加强措施后,其最终的轴压比吧限值不应大于1.05竖向荷载标准值估算值结构体系竖向荷载标准值(已包含活荷载)(kN/m3)框架结构轻质砖1012机制砖1214框剪结构轻质砖1214机制砖1416筒体、剪力墙结构1518l 3.计算简图

8、底层柱高可以从基础顶面算至楼面标高处,中间层的柱高可以从下一层楼面标高算至上一层楼面标高,顶层柱高可以从顶层楼面标高算至屋面标高。当上下柱截面发生改变时,取截面较小的截面形心轴线作为计算简图上的柱单元,待框架内力计算完成后,计算杆件内力时,要考虑荷载偏心的影响。l 4.D值法1. 应注意:平面图不对称的时候,两侧的柱的D值是不一样的。反弯点法是梁柱线刚度比大于3时,假定节点转角为0的一种近似方法。当柱子的截面较大时,梁柱线刚度比常常较小,特别是在高层框架结构或抗震设计时,梁的线刚度可能小于柱的线刚度,框架节点对住的约束应为弹性支承。柱子的抗侧移刚度不但与柱的线刚度有关,而且海域梁的线刚度有关,

9、另外,与该楼层所处的位置、上下楼层梁的线刚度之比,以及上下层层高,甚至于房屋的总层数有关。因此,应对反弯点法中的反弯点高度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柱的抗侧刚度有“D”表示,故通常成为D值法。该方法的计算步骤与反弯点法相同,精确度比反弯点法高。但与反弯点法一样,做了平面结构假定,忽略了轴向变形。同时,D值法虽然考虑了节点转角,但又假定同层各节点转角相同,推导D值及反弯点高度是,还作了一些假定。因此,D值法也似乎近似方法。随层数增加,忽略轴向变形带来的误差也增大。D值法需要解决的是,修正后的框架柱的抗侧刚度“D”的确定,调整后框架柱的反弯点高度。 2. 确定主的反弯点高度:影响著的反弯点的高度的主要因素

10、是柱上下端的约束条件。当梁端固定或梁端转角完全相等时,反弯点在中点。梁端约束刚度不同时,梁端转角页不相等,反弯点移向转角较大的一端,也就是移向约束刚度较小的一端。当一端为铰接时(支承转动刚度为0),反弯点与该端铰重合。影响梁端约束刚度的主要因素是:1) 结构总层数以及该层所在位置;2) 梁柱线刚度比;3) 荷载形式;4) 上层与下层梁刚度比;5) 上下层层高变化。在D值法中,通过力学分析求得标准情况下的标准 反弯点高度比y0(即反弯点到柱下端距离与柱全高的比值),再根据上下梁线刚度比值及上下层层高变化,对y0进行调整。标准反弯点高度比试标准的举行框架在各层等高、等跨以及各层梁柱线刚度均相同的多

11、层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用力法求得的反弯点高度比y0。l 5.屋面及楼面设计1. 板的分类:根据受力的不同,楼板一般可分为单向板和双向板。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中有纵横两个方向的梁把楼板分割为很多区格板,每一区格的板一般在四边都有梁或墙支承,形成四边支承板。为了设计上的方便,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10.1.2 条规定:1) 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大于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2) 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时,宜按双向板计算;当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式,应沿长边方向布置足够数量的构造钢筋。3) 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小于3.0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

12、单向板计算。两对边支承的板按单向板计算。在双向板肋梁楼盖中,由梁划分的区格板尺寸不宜过小,梁的数量增多,施工复杂,板受力小,材料得不到充分利用。板区格也不宜过大,板区格过大时,板的厚度增加,材料用量增多,结构自重增大,同样也不经济。双向板肋梁楼盖中,双向板区格一般以35m比较合适,当柱网尺寸较大时,可以增设梁,使板区格尺寸可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2. 双向板配筋计算系数表的应用。1) 根据lox/loy查表,得到mx和my,这里得到的数据分别是平行于x方向和y方向的板的中心点处单位板宽内的弯矩。是板中心处的弯矩。2) 得到mx,max和my,max,这里得到的数据分别是平行于lox和loy

13、方向的板跨内最大弯矩,是板跨内的最大弯矩;3) 得到mx和my,这里得到的数据分别是固定边中点沿lox和loy方向单位板宽内的弯矩,是支座处的弯矩。3. 板支座处的配筋计算支座处弯矩=支座两边的板的支座弯矩之和的平均数。当:板的四边支座之外仍然是现浇板的时候,考虑到对该板的约束比较大,应乘以弯矩折减系数0.8;当:板的四边支座有一边或者几个边是外墙的时候,由于该边对该板的约束较小,不需要乘以折减系数。4. 进行板的配筋时,板跨中处用的是和,支座处用的是组合后的支座弯矩。l 6.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的计算方法1. 分层法:框架的结构与荷载沿高度比较均匀,节点梁柱线刚度比。2. 迭代法:可计算

14、有侧移、无侧移、规则、不规则的框架,适用范围最广。3. 弯矩二次分配法:可计算无侧移、规则的框架。l 7.弯矩二次分配法1. 固端弯矩可查相应的资料,求得相应荷载下的固端弯矩。应注意的是:三角形荷载和梯形荷载均应进行等效,等效成均布荷载之后才能进行计算。等效之后,用等效荷载计算的力的大小和用三角形或梯形面积计算的力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当梁与柱边对齐的时候,梁上的集中力对柱有一个偏心力矩的作用,在弯矩分配的时候时需要进行考虑的。计算出偏心力矩后,在分配时,把这个偏心力矩写在分配系数对应的下柱的位置。2. 梁柱线刚度 梁的线刚度:考虑到现浇楼板对量刚度的加强作用,在计算框架梁的惯性矩时应进行调整。3

15、. 计算各节点杆件的弯矩分配系数和传递系数转动刚度S:表示杆端对转动的抵抗能力。在数值上等于使杆端产生单位转角需施加的力矩。远端固定:S=4i;远端简支:S=3i;远端滑动:S=i;远端自由:S=0;(式中:i表示杆件的线刚度)。分配系数:弯矩按各杆件的刚度比进行分配,Ai表示在A点相结合的几个杆件中的第i个杆件的转动刚度在所有杆件转动刚度之和中所占的比例;传递系数C:表示当近端有转角时,远端弯矩与近端弯矩之比。CAB=MBA/MAB;远端固定:C=1/2;远端滑动:C=-1;远端铰支:C=0。4. 弯矩二次分配计算参考下图进行说明:(注意:横线上方的数据都是分配而来的数据,横线下方的数据都是

16、传递而来的数据,该节点最下一行除外)1) 将每个节点的各个杆件的分配系数按照左、上、下、右的顺序写在个节点上方的框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上下左右均是相对于节点而言的)。如图:0.442对应左上节点的下柱,0.558对应左上节点的右梁;2) 将节点的固端弯矩写在对应的分配系数下面。如图:-45.03对应下柱的弯矩,写在下柱对应的位置;-115.21对应右梁的弯矩,写在右梁对应的位置;3) 将节点弯矩相加(取代数和),然后取相反数按分配系数进行分配。结果写在对应的位置;如:70.83=(-(-45.03-115.21)*0.442;4) 将分配来的数据进行传递。传递规律:a) 节点的“左”对应的

17、数字向左传递1/2,传递到左边节点对应的“右”,如四层左二节点-32.73,传递-16.37给左一节点。b) 节点的“上”对应的数字向上传递1/2,传递到上边节点对应的“下”,如四层左二节点-41.2,传递-20.6给上边节点。c) 节点的“下”对应的数字向下传递1/2,传递到下边节点对应的“上”,如四层左二节点-41.2,传递-20.6给下边节点。d) 节点的“右”对应的数字向右传递1/2,传递到有右边节点对应的“左”,如四层左二节点-15.26,传递-7.63给右边节点。5) 将每个节点都进行这样的一次传递。6) 将传递而来的数据取代数和的相反数,再次进行分配,方法同“3)”。7) 将每个

18、节点每一列的数据相加,得到该节点对应位置的弯矩。如:五层左一节点:-45.03+70.83+22.31+3.32=51.43,则51.43就是该节点下柱的柱顶弯矩。5. 计算杆端剪力根据杆端弯矩和荷载,取每根梁为脱离体,分别根据平衡条件进行计算,求得梁端剪力。6. 计算框架柱轴力l 8.重力荷载计算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的原则规定,地震发生时恒荷载与其他重力荷载可能的遇合结果总称为“抗震设计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E”,赢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按下表采用:组合值系数可变荷载种类组合值系数雪荷载0.5屋面积灰

19、荷载0.5屋面活荷载不计入按实际情况计算的楼面活荷载1.0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的楼面活荷载藏书库、档案库0.8其他民用建筑0.5吊车悬吊物重力硬钩吊车0.3软钩吊车不计入在高层建筑混凝土块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中提出:计算地震作用组合是,建筑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永久荷载标准值和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雪荷载取0.5;楼面活荷载按实际情况去1.0;按等效均布活荷载计算时,藏书库、档案库、库房取0.8;一般民用建筑取0.5;l 9.横向自振周期的计算顶点位移法式最常用的求解基本频率才近似方法,此方法根据结构质量分布的情况将结构简化成有限质点体系活无限

20、质点的悬臂杆,给出以结构顶点位移表示的体系基本周期的计算公式,一旦求出结构的顶点位移,就可以计算机构的基本周期。基本自振周: T1=1.7TT0.5注: T为考虑填充墙对结构刚度影响的自振周期的修正系数,可在0.60.8范围内取值。T假设将集中在各层楼板标高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i视作水平荷载,在其作用下按弹性方法求得的结构定点位移(m),可用D值法求得。VGi=Gk;ui=Gi/Dij;ui=u k注:Dij为第i层的层间侧移刚度; ui为第i层的层间侧移; uk为第k层的层间侧移; ui为第i层的总侧移。l 10.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1. 体系按震型分解法求解地震反应能够取得比较精

21、确的结果,但需要计算结构体系的自振频率和振型,运算过程十分冗繁。为了简化计算,建筑抗震规范规定,对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考核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理论分析表明,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多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以基本振型为主,基本振型接近一条直线。这样就可以仅考虑基本振型,先算出作用于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即作用于结构底部的剪力,然后将此总水平地震作用按某一规律分配给各个质点。FEK=1GeqFEK结构总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结构底部剪力标准值;1相应于结构基本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对于多质点体系Geq=

22、0.85Gi。2. 地震影响系数k和动力系数分别是表示地面振动强烈程度和结构地震反应大小的两个参数,为了简便起见,把它们的乘积用一个系数表示,取=k=Sa/g;称为地震影响系数,它时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的最大反应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利用上式可得:F=Gk=G也可以理解成作用在单质点上的水平地震作用于结构自重G的比值。建筑抗震规范以地震影响系数作为参数,给出谱曲线作为设计用反应谱。谱曲线由四部分组成。在TgT1.4Tg时,由于高振型的影响,按上式计算的解耦股顶部地震作用偏小,需要调整。建筑抗震规范给出的方法是将结构中地震作用中的一部分作为集中力作用于结构顶部,在讲余下部分按倒三角形规律分

23、配给各质点。附加水平地震作用可表示为:Fn=nFEK式中:Fn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n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系数,对于多层钢筋好半天和钢结构房屋,可按特征周期及结构基本周期确定。多层内框架砖房可取0.2。其他房屋可取0.0。余下部分按下式分配给各点:4. 突出屋面地震作用放大:表明,地震作用下突出建筑物屋面的附属小建筑物,如电梯间、女儿墙、附加烟囱等,都将找到严重破坏,这类小建筑物由于重量和刚度突然变小,高振型影响较大,会产生鞭端效应。结构按底部剪力法计算时,只考虑了第一振型的影响,突出屋面的小建筑物在地震中相当于收到从屋面传来的放大了的地面加速度。根据顶部与底部不同质量比,不同刚度比的结构分析

24、表明,采用基地剪力法计算这类小建筑物的地震作用效应时应乘以放大系数3。所规定的放大系数时针对突出屋面的小建筑物强度验算采用的,在验算建筑本身的抗震强度时仍采用底部剪力法的结果进行计算,也就是说屋面突出物的局部放大作用不往下传。l 11.水平地震作用框架内力计算1. 计算各柱分配到的剪力Vik将该层的总剪力按各柱的线刚度分配给各柱:Vik第i层第k根柱分配到的剪力;Dik第i层第k根柱的侧移刚度;Dim第i层第m根柱的侧移刚度,设该层共有n根柱。2. 确定各柱的反弯点位置反弯点位置可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教材上查得。y=y0+y1+y2+y3 y柱的反弯点高度比;y0柱的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1考虑柱

25、上、下端横梁线刚度变化时柱反弯点的修正系数;y2考虑上层层高与本层层高不同时柱反弯点的修正系数;y3考虑下层层高与本城层高不同时,柱反弯点的修正系数。3. 计算各柱的柱端弯矩第i层第k根柱上下端弯矩按下式计算上端:Mik,上=Vik(1-y)hik 下端:Mik,上=Vikyhik 式中:hik第i层第k根柱柱高(结构柱高)。4. 计算各梁的梁端弯矩衡条件,节点处上、柱端弯矩之和等于左、右梁端弯矩之和,节点左、右梁端弯矩的大小按量的线刚度大小分配:式中:Mb左节点左侧梁端弯矩;Mb右节点右侧梁端弯矩;Mc节点上下柱端弯矩之和;i左节点左侧梁的线刚度;i右节点右侧梁的线刚度。5. 计算各梁的梁端

26、剪力根据杆件的平衡条件:梁端剪力可按下式计算:V左=V右=Mb/LV左梁左侧的剪力;V右梁左侧的剪力;Mb梁左右端弯矩之和;L梁的计算跨度。6. 计算各柱的轴力柱上端轴力等于该柱上端节点两侧梁端剪力与该柱说对应的上层柱下端轴力的代数和,即Nik,上=Ni+1,k,下+Vb 式中:Nik,上第i层第k根柱上端轴力;Ni+1,k,下第i+1层与第i层第k根柱对应的柱下端轴力;Vb第i层第k根柱上端节点处左右梁端剪力代数和。需要指出:上述柱轴力仅为该方向地震作用说产生的柱轴力。l 12.框架梁、柱内力组合通过框架内力分析,可获得不同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的荷载作用效应。进行结构构件截面设计时,应根据可能

27、出现的最不利情况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在框架抗震设计时,一般应考虑两种基本组合。1. 地震作用效应与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组合框架结构考虑地震作用是,除高层建筑须考虑风荷载以外,一般不考虑风荷载与地震作用的组合,框架结构一般也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当只考虑水平地震作用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组合时:S=1.2SGE+1.2SEKR/RE 2. 竖向永久荷载与可变荷载的荷载效应组合无地震作用时,结构受到全部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作用,考虑看全部竖向荷载作用的荷载效应组合时:S=1.2CGGK+1.4CQQkR一般情况下,有地震时的荷载效应组合值S大于五地震时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荷载效应组合值S,但考虑了承载力看真调

28、整系数RE之后,谁起控制作用则难以区别,必须将两组内力组合后确定。3. 框架梁的内力组合设计值框架梁端一般是在考虑地震作用的组合是出现最不利的内力,而跨间正弯矩则时在考虑和不考虑地震作用的组合时均有可能发生最不利内力。梁端负弯矩设计值:-M=-(1.2MGE+1.3MEhk)梁端正弯矩设计值(重力荷载效应往往有利,GE=1.0),-M=1.3MEhk-1.0MGE梁端剪力设计值:V=1.2VGE+1.3VEhk跨间正弯矩设计值,应比较:+M=GMGk+QMQk+M=MEGE式中:MGE、VGE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梁端弯矩和剪力;MEhk、VEhk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梁端弯矩和剪力标准值;MGk、

29、MQk永久荷载、可变荷载作用下梁跨间最大正弯矩标准值;MEGE水平地震作用和重力荷载代表值共同作用下梁跨间最大正弯矩组合设计值。计算方法参考工程结构抗震设计P117。4. 框架柱的内力组合值当框架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仅沿结构某一主轴方向偏心受压,且说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也与此平行时,康家族沿此方向单项偏心受压。应考虑的内力组合值为(设此方向为x方向):有地震作用的组合:Mx=1.2MxGk+1.4MxQk N=1.2NGk+1.4NQk 无地震组合时:Mx=1.2MxGE+1.4MxEhk N=1.2NGE+1.3NEhk NGE、NEhk重力荷载代表值、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柱轴力标准值;NGk、

30、NQk永久荷载、可变荷载作用下的柱轴力标准值。l 13.框架结构构件截面抗震验算为达到“三水准设防,二阶段设计”的要求,在进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应使框架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及合理的破坏机制。实现上述要求的框架结构可称为延性结构。要设计延性框架结构,就必须合理的设计梁、住构件及其节点区,防止构件过早发生脆性破坏,控制构件破坏的先后顺序,形成合理的破坏机制。因此,在抗震设计时应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锚固”的设计原则。1. 框架梁截面抗震验算1) 正截面承载力验算考虑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梁正截面应满足:SR/RE ,式中,S验算截面考虑地震作用效应的弯矩组合

31、值;R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应按GB500102002混凝土机构设计规范的相关公式计算;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2)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a) 计算梁端剪力设计值 强剪弱弯”,保证框架梁先发生延性的弯曲破坏,避免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应使结构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大于构件弯曲屈服是实际达到的剪力值。因此,梁端截面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剪力设计值,需要根据不同的抗震等级,按“强剪弱弯”原则予以调整。一、二、三级的框架梁,其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式中:V梁端截面的组合剪力设计值;ln梁的净跨;VGb梁在总理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键值梁分析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分别为梁左右端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

32、的玩具设计值,以及框架当两端玩具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一端玩具取零;.梁端剪力增大系数,一、二、三级抗震时分别为:1.3、1.2、1.1b) 梁截面尺寸限制面剪压比较大时,可能在梁腹产生过大的主压应力,导致混凝土过早开裂,产生脆性的斜压破坏,此时即使多配置负筋对量的抗剪承载力提高也不大,因此应限制梁端截面剪压比。考虑地震作用数反复荷载作用的不利情况,建筑抗震规范要求其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跨高比大于2.5时:跨高比不大于2.5时:式中:V梁端截面的组合剪力设计值;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b梁截面宽度;h0梁截面有效高度。c) 斜截面承载力验算试验表明,在反复荷载作用下,

33、混凝土的抗剪承载力有所下降。抗震设计时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应考虑上述不利影响,按下式计算:矩形、T形和I形截面框架梁:式中: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实际值;s箍筋间距;fyv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ASV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面积之和。2. 框架柱截面抗震验算延性框架柱设计时,也应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原则,避免或推迟阻断产生塑性铰形成合理的破坏机制,防止过早发生脆性破坏的剪切破坏。此外,为保证主的延性要求,尚应控制柱的轴压比。1) 柱弯矩设计值的调整:式中: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端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分配;节点左右梁端截面逆时针或顺时针方

34、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一级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级取1.4,二级取1.2,三级取1.1。2) 柱端剪力设计值调整为防止柱在弯压破坏前不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应使柱子受剪承载力大于柱屈服时实际达到的剪力,因此柱端截面考虑地震作用的组合剪力设计值,需根据不同抗震等级,按“强奸弱弯”原则予以调整。一、二、三级的框架柱,其柱端截面组合的监理制应按下式调整:式中:V柱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Hn柱的净高;柱的上、下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前述弯矩调整要求;柱端剪力增大系数,一级取1.4,二级取1.2,三级取1.1。3) 柱截面尺寸限制与梁端截面设计相同,当剪压比较大时,将降低箍筋的抗剪效果,因此应限制柱端截面剪压比。考虑到地震作用数反复荷载做的不利情况,柱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剪跨比大于2时:V0.2fcbh0/RE 剪跨比不大于2时:V0.15fcbh0/RE ,剪跨比按下式计算:式中:V柱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剪跨比,框架结构的中间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