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3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_第1页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3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_第2页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3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_第3页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3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_第4页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3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材分析:物质运输的途径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本章的前三节密切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从运输的载体、器官、途径三方面进行介绍。这节课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目标定位七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

2、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由于这节课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于一体,既是对吸收、呼吸知识的深化,又是学习尿的形成知识的前提。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一、知识目标1、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2、描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3、能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体会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四、教学重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教学难点:(1)学会应用血液循环的途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形成生命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观念。五、方法

3、阐释血液循环的途径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懂,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使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像,并创设问题情境,以小活动“一滴血的旅程”为探究的载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六、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熟悉了血液、血管、心脏等的结构和功能,对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进行了观察。血液在人体内流动要经过的路线、成分发生的变化等是很复杂的,并且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会有一定的难度。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思维活跃等特征教师要顺势抓住这一契机,细心揣摩、研究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图

4、、动画演示等多种媒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血液的循环途径及其在循环过程种成分的变化,为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减少困难。七、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动态的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及物质交换过程的动画。培养皿中的新鲜血块。学生:熟悉血管和心脏的相关知识八、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某人因患感冒引起扁桃体炎,医生建议她从手腕处静脉注射消炎药。请问药物如何由腕部到达扁桃体呢?【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输液图片,思考问题:(生:血液。)师:是借助血液进行了运输。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许多物质都可以溶解在血液中。血液的流动携这些物质进行运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携带有药物的血液从手部到达扁桃体经过了

5、怎样的路线呢?引出本节课题:物质运输的途径【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打点滴”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过渡语: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水泵将水运输到需要的地方。师:心脏如同水泵一样,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日夜不停的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里沿一定的方向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我们体内的物质是由血液运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循环的动力都来自心脏收缩与舒张。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大本营”;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不妨我们先回顾一下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二、温故知新,探索规律1、

6、根据前两节所学,请大家回顾心脏和血管的结构特点,并结合54页血液循环示意图。提出问题:(1)心脏哪四个腔?哪个腔的壁最厚? (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通?(3)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4)动脉和静脉的功能分别是什么?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总结:1.上房下室,室连动、房连静;2.心脏内血流方向:静脉 心房心室动脉 (与瓣膜有关)3.血液总是沿着“心室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循环流动。【设计意图】血液的循环流动之所以能进行,之所以能沿一定的方向进行,都是与心脏和血管的结构直接相关的,如果心脏和血管的结构掌握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就会迎刃而解。在帮助学生复习心脏的结构的同时,

7、总结出血液循环流动的总体路线,为学生学习体循环、肺循环做好铺垫,降低学习的难度。(根据血液在体内循环的路径不同,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三、按图索骥,合作探究(一)探究血液循环路线活动: 一滴血的旅行1、假如你是左心室里的一名快递员,现在你要去给肝脏细胞送货物,在课本图示中找出你要走的路线?送到以后,你如何回到心脏呢?2、同样的道理,你能说一说我们从左心室出发到达肾、下肢、脑部的路线吗?小组内每人负责其中的一条,合作完成。现在你能把这几条路线归结成为一条写在下面的空白处吗?师:展示以上问题,让学生先读明白问题,小组讨论走过的站点,并上台展示。【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明确

8、血液运输的途径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掌握营养物质和氧气走过的途径。3、图示中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血液成分的变化,尝试分析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部位和原因。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上台演示。通过交流,修改、补充和完善,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血液循环途径体循环,另一条是肺循环。继续旅行1、我们送完货物回到心脏后,要到肺部装载上新的货物,你知道我们应该沿着那条路线走吗?2、类比体循环过程,尝试分析肺循环过程中的起点和终点,依次经过的血管。 3、肺循环中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部位和原因?怎样交换?交换后血液类型发生怎样的变化? 【再进一步合作探究】一滴血打算去“旅行”,它从左心室出发

9、,最后又回到了左心室。在这段旅途中,它会经过哪些“站点”?请你帮它绘出“旅行”路线图。【看视频】血液循环视频【设计意图】视频直观的体现人体内血液是按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的,从而提出血液循环的概念。同时,血液的流动携带物质进行运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使课题中物质运输的途径与教学内容中血液循环的途径在学生心中形成统一。思考:两条循环途径有什么联系么?学生重新审视血液循环的途径,认识到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是独立存在的两条途径,它们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途径,也就是说经肺循环回到心脏的血液紧接着会参与到体循环中去。【设计意图】血液循环途径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该知识点的处理我采用了“总

10、分总”的教学设计。并以“一滴血的旅程”作为学习的线索,诱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在不知不觉中将难点突破。在对“左心室壁最厚,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的思考中,培养学生逐渐树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二)探究血液成分变化1.回忆体内气体的交换:假如你是肺吸收的氧气,你是如何到达身体的每个细胞的呢?2.动画展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指导学生观察气体交换后颜色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血液和氧气结合,颜色变成鲜红;血液和氧气分离,颜色就变成暗红。前者称为动脉血,后者称为静脉血。二者的区别是含氧的多少。教师出示盛放在培养皿中的新鲜血块,学生

11、观察血块表面和底部的颜色有什么不同,思考原因。3. 观察与思考观察教材血液循环示意图,对比血液流经肺循环和体循环后,思考并讨论:(1)分别有什么变化? (2)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分别在何处?(3)血液循环途径中,哪些管腔流动脉血,哪些管腔流静脉血?4.根据讨论所得,学生在老师发的血液循环示意图上用红(代表管腔内流动脉血)、蓝(代表管腔内流静脉血)两种颜色的笔绘出血液循环示意图,并注明血液成分的变化。5.师生总结:通过观察、思考、总结与分析,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血液通过循环流动为细胞运来所需的氧气和养料,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物质的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这也

12、正是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设计意图】此环节我利用了动态图及新鲜的血块,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并通过学生绘制血液循环示意图、师生分析总结血液循环途径中物质的变化,加深学生对血液循环意义的理解。四、寓教于乐,巩固认知。(一)经典游戏:循环列车。游戏规则:1.以列为单位,每个同学只能代表体循环或肺循环的一个站点。2.随意指定某同学循环或肺循环的一个站点,按顺序报出站名,如果有障碍,请下一位同学快速接上,比比看,看那列同学火车开得稳?开得快?一轮以后,可以增加难度,报出站名后说出血液的成分。【设计意图】这样的游戏,能够面向全体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学生非常感兴趣,比起单

13、纯地背诵记忆,效果要好得多。(二)最后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画的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让学生根据所学用红、蓝彩笔涂色,通过涂颜色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心脏四腔,以及与心脏所连接的血管流什么血,并且让学生明确在肺部的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在全身毛细血管处进行物质交换。五、学以致用,深化提高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某人因患感冒引起扁桃体炎,医生建议她从手腕处静脉注射消炎药。请问药物如何由腕部到达扁桃体呢?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最早描述出药物的旅程。【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既考查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让课堂首尾呼应,有始有终。六、生活小常识七、归纳总结,谈收获八、当堂检测我在的教学中,力求

14、将新的理念渗透进每一节生物课堂,使每节课设计都能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一、创设情境,融入生活元素。物质运输的途径中单“物质”就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题,并与后面所讲的血液循环的途径相统一,我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打点滴”场景,让学生思考药物如何从手上的静脉运输到病灶,从而非常自然地进入课题。所以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感悟,即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潜力的情感,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心理需求。 二、总体把握,探寻循环规律 不是把两条途径单独处理,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抓住共同的规律,宏观上着眼。 二、组织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在这节课中,我给每位学生一张探究活动报告单,先通过自主学习,但由于学生的能力、知识储备有差异,因此建议他们结组讨论,取长补短,避免知识信息的孤立。通过小组内合作探究,绘出循环的路线,每小组必须推出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